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考题演练跟踪检测1.(2016惠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纳粹政权的恶行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联邦德国几乎是在一片废墟上发展起来的。在大部分德国城镇,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火车站和公共事业设施被毁。粮食供应紧张,燃料缺乏,饥饿和寒冷成了对居民的主要威胁。以矜持著称的德国人,甚至会在田野里与野狗争夺一块发霉的马铃薯。通往农村的火车车厢外,常常扒满了前去觅食的逃票乘客。由于货币作用降低,买东西必须使用购货证,香烟成了抢手货,往往成为物物交
2、换中的计量单位和不等值物品交换中的“找头”。不少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对德国充满敌意,视其为不可救药者。据解放日报2012年2月2日材料二欧根科贡的党卫队国家一书,条理清楚地向读者揭示了党卫队的真相;雅斯贝斯的罪责问题一书,提出每个德国人都有道德罪行和抽象罪行,都应该进行深刻反思。联邦德国成立后,阿登纳以政府总理的身份呼吁“德国人民有责任作道德和物质上的补偿”。1970年,时任总理的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更是把忏悔文化推到了顶点。战后初期,各地的小剧场、歌舞厅、报告厅等就开始涌现,仅柏林一地就有2 000多个,大多没有暖气,饥肠辘辘的参与者在寒冷中听报告、看演出,乐在其中。同时法
3、兰克福取代莱比锡成为国家图书出版中心,各地图书馆大增,短期内数量就翻了一番。据战后德国经济复兴的原因(1)依据材料一,“纳粹政权的恶行”指的是什么事件?如何理解其“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这句话。(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人类应该如何避免战争再次发生。【解析】第(1)题第一问,可以直接判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二问,根据材料一进行概括。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1970年,时任总理的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战后初期,各地的小剧场、歌舞厅、报告厅等就开始涌现乐在其中”体现了大国反思战争、政府主动承担责任和塑造和平友善的民族文化,还可以结合所学从国际争端的解决方式角度分析。答案
4、:(1)事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物资短缺;道德下滑;经济秩序混乱;周边国家敌视情绪严重;能源短缺,企业等停产。(2)分析:大国深刻反思战争;政府主动承担战争责任,致力于发展经济;摆脱狭隘民族主义;塑造和平友善的民族文化;采取和平协商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拓展延伸】认识“热战”的原因(1)根本原因:在作为美苏冷战重点的欧洲,两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但在亚洲,美国控制能力较低,苏联的势力也不能直接控制,于是为了确保在该地区的利益,在冷战中出现了“热战”。(2)直接原因:美国希望能有机会铲除朝鲜的社会主义力量。在越南,美国担心越南革命会在东南亚引起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力量的普遍增长,所以当法国一撤出
5、越南,美国立即开始向越南渗透。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69年勃兰特出任新一届联邦德国政府总理。勃兰特一上台就全面推行其早先酝酿的新东方政策在加强与西方联盟保持紧密联系的同时改善和发展与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关系;承认两个德国并存的局面,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终解决。新东方政策的提出是与当时国际局势和西德自身情况密切相关的把德国问题的解决完全寄希望于西方盟国的做法越来越不符合现实了,西德必须在政策上作出改变,发挥自己的主动作用,才能有所作为。五六十年代欧共体的建立表明了西欧各国通过联合自强抵制美苏称霸的努力,西方阵营已走向分化。与此同时,东方阵营也出现了对苏联霸权挑战的事
6、件,如1968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西德力图在国际上孤立东德的“哈尔斯坦主义”处处碰壁,结果反而孤立了自己。尽管承认东德在表面上使两德的分裂固定化,但实际上有利于克服两个德国互相对立和疏远的状况,必然加深民族间的联系和民族认同感,为日后德国的重新统一积聚条件。经过20年的发展,战后的西德已经成长为“经济巨人”一方面,它需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东欧无疑具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在政治上,西德也有了更大的诉求,期望能独立自主的参与世界事务。为此,它也必须改变同东欧国家的关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勃兰特提出“新东方政策”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东方政策”的
7、影响。【解析】第(1)题梳理材料,对其进行分层,提取关键词句,予以概括提炼表述即可。第(2)题先理清分析角度,然后细化阐述并予以提炼。从新东方政策出台背景而言,是为了解决国家统一,同时也兼有联邦德国政治经济目的,故可从德国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等角度予以分析。答案:(1)背景:美苏为维护既得利益,都想维持德国的现状;东西欧国家摆脱美苏控制,谋求独立自主的倾向在发展;东德的存在和逐步巩固已经成为了客观事实,承认东德已经是大势所趋;西德自身实力的增强,使其对外政策的调整成为必要和可能。(2)影响:改善了东西方的关系,推动了欧洲国际关系的缓和,提高了西德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德国的重新统一,为
8、东欧剧变起到了推动作用。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柏林围墙在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东德称此围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但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建围墙的真正目的是禁止东德人逃入西柏林。在该墙建立后,有人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自制潜水艇、热气球等方式翻越柏林围墙,共有5 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 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1961年8月15日,柏林墙已修建到最后一部分,19岁的东德士兵康拉德舒曼头戴钢盔、肩背长枪大步跃过铁蒺藜樊篱。这个瞬间被当时在场的摄影师拍了下来,震惊了世界。1962年8月17日,18岁的东德人彼得费查试图攀越围墙,被东德士兵开枪射杀。当时,东西两
9、边的人民都看到他中枪,但没有人施予援手,事件在冷战时期轰动一时。1979年一个夜晚,从东德一个家庭的后院升起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气球下面的吊篮里装着两个家庭两对夫妇和他们的四个孩子。这个气球完全由这两个家庭花了数年的时间手工制成,逃亡者操纵热气球一下升高到了2 800米以上的高空,20多分钟的飞行后,他们安全落在西德领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修筑柏林墙的原因。(2)根据材料,分析修筑柏林墙的历史影响。【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东德称此围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但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建围墙的真正目的是禁止东德人逃入西柏林”说明东西方各执一词,反映了双方的严重对立。结合所学可知,柏林墙的修
10、建正是双方冷战的产物。第(2)题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柏林墙的修建阻断了一座城市内人们之间的联系,更使人民骨肉相离;同时也导致东西方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答案:(1)原因:东德称修建柏林墙是为了“反法西斯”,西方国家则认为是东德为了阻止人民西逃。双方各执一词,反映了双方的严重对立,而柏林墙的修建正是双方冷战的产物。(2)影响:柏林墙的修建,既是东西方冷战加剧的结果,又导致双方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柏林墙人为阻断了一座城市内人们之间的联系,更使人民骨肉相离,因此不得人心。【备选习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欧洲本身正在被外来的两个大国苏联与美国划分
11、成东、西两大势力范围,在地理上、政治制度上和意识形态方面都被一分为二,“被战火摧毁的幻灭的欧洲,匍匐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下”。这种形势与人们所熟悉的19世纪和20世纪初欧洲全球霸权的格局实在是惊人的相反。当时,全世界的人们都已习惯于欧洲列强对整块整块的大陆进行瓜分,甚至认为这就是国际事务正常秩序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无论欧洲的大国还是小国愿意与否,在决定其外交政策的时候,都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历史传统,也必须考虑东西方对峙这一重要因素,而且其经济恢复和国家安全都要分别依靠与苏联和美国的结盟才能办到。与此同时,伴随着欧洲世界霸权的消失,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奋起“对西方造
12、反”,从而使争取主权平等,政治独立,种族平等,经济公正和文化解放这五大主题为基本内容的非殖民化进程,终于以始料不及且无法控制的速度席卷了所有殖民帝国,并进而引发了“全球大分裂”。(1)根据材料,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发生的主要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解析】第(1)题“欧洲本身正在被外来的两个大国苏联与美国划分成东、西两大势力范围”,可见欧洲分裂,东欧与西欧互相对抗;“被战火摧毁的幻灭的欧洲,匍匐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下”,可见欧洲丧失了世界霸权;“其经济恢复和国家安全都要分别依靠与苏联和美国的结盟才能办到”,表明欧洲依附于美苏两国;“殖民
13、地半殖民地人民奋起对西方造反”,可见殖民体系崩溃。第(2)题“简评”要求简要评论,不仅要回答变化是什么,还要回答变化怎么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代替了欧洲中心地位,使国际局势紧张,但两极格局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答案:(1)变化:欧洲出现分裂,出现东西欧对抗的局面;欧洲被严重削弱,丧失全球霸权地位;欧洲依附于美苏两极格局;欧洲国家的殖民体系崩溃。(2)简评:“两极”格局取代了欧洲中心地位;“两极”对抗加剧了国际局势紧张,威胁世界和平;“两极”中两大力量势均力敌,客观上制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伊拉克战争是从以美国军队和英国军队为主的多国部队正式宣布
14、对伊拉克开战开始的。联合部队是由12万人的美军部队、4万5千人的英军部队、2千多人的澳军部队和200人的波军部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万人的伊拉克反叛军。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该地的库尔德反叛军结成同盟,美国预期中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的第4步兵师则由于土耳其议会的反对而未能在该地参加战斗。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现了断水和停电等人道主义危机。国际多个人道组织向伊拉克运输救援物资。这些援助物资大多都从联军所控制的乌姆盖萨尔进入伊拉克,还有部分则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战争
15、爆发大约三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顽强抵抗。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之后巴格达和巴士拉等伊拉克城市纷纷陷入无政府状态,巴格达市内发生频繁的抢掠事件,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遭到洗劫,上万件珍贵文物失踪。摘编自维基百科(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伊拉克战争的特点和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伊拉克战争中得到的启示。【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点,依据材料“多国部队”“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战争爆发大约三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等信息,从参战规模、作战形式、战争进程等方面概括。第二问影响,从美国不经联合
16、国授权,发动伊拉克战争,践踏了国际法准则和联合国权威,战争中“伊拉克全境都出现了断水和停电等人道主义危机”“巴格达市内发生频繁的抢掠事件,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遭到洗劫”角度归纳。第(2)题伊拉克战争反映出西方国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也警示着主权国家只有增强综合实力,才能有力的维护国家利益。答案:(1)特点:多个强国联合打击弱国;空中优势在战争中起关键作用;战争进程快、时间短。影响:造成人道主义灾难,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破坏国际法准则,联合国的权威受损。(2)启示: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并威胁着世界和平;军事实力的大小仍在国际关系中起着重大作用,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加
17、强国防建设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拓展延伸】局部战争的主要特点(1)战争与政治的联系更加直接。在许多情况下局部战争的目的最终不是完全依靠军事行动来达成,而是配合以政治、外交手段来解决。军事行动成为直接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2)战争在某些方面有所限制。局部战争的目的有限,往往限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目标上;战争规模有限,往往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运用一定的兵力;战争的时间有限,力争避免旷日持久;战争的空间有限,多发生在战略边缘地区、争议地区或敏感地区。(3)战争的爆发多具有突然性。挑起战争的一方,往往以突然的方式给对方以猝不及防的打击,造成既成事实和有利于自己的局面。(4)大量使用高科技武器,使
18、战争强度和消耗越来越大,高科技化程度不断提高。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左边漫画发表于1974年,克罗克特笔下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狼狈地躺在“石油禁运”的油桶上,他无奈指着旁边的一位阿拉伯人说:“你可能会迫使我们要做点什么!”右边漫画发表于1975年,鲍勃泰勒描绘的山姆大叔病得不轻,拿起印有“欧佩克(OPEC)”的针往手臂上打,并自言自语说道:“嘿,伙计就像我不在乎它的成本我需要它。”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当时西方国家大都表现了亲以色列的立场,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对西方发达国家采取减产、禁运、提价、国有化等措施,迫使他们改变政治态度,以谋求结束以色列的土地占领和恢复巴勒斯
19、坦人民的合法权利。由此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接近12美元。为扑灭阿拉伯国家的反抗烈火,美国派国务卿基辛格到中东游说施压,但面对团结一气的阿拉伯国家也无计可施。尼克松惊呼:“我们正面临一场能源战!”禁运于1974年解除,但欧佩克采取额外措施提高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使得汽油的价格扶摇直上。(1)中东问题复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出现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带来的影响。【解析】第(1)题,由于领土、石油资源问题、冷战时期大国的干涉、民族宗教纠纷等问题,中东问题越来越复杂。第(2)题,根据材料“为扑灭阿拉伯国家的反抗烈火无计可施”从政治和经济方面
20、概括回答。答案:(1)原因:民族、宗教纠纷;领土、石油资源等问题;冷战时期大国的干涉等。(2)影响:石油武器的运用,在政治和经济上沉重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治上分化了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大大增强了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结束了西方战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历史,引起了西方国家的经济的衰退;由于燃料短缺,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石油危机促使西方国家逐步建立起大量的战略性石油储备,同时积极寻求替代能源,发展节能与环保产业。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
21、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材料二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解析】第(1)题对原因的分析可以结合材料一的主旨“越南战争形成一种新的共识”,共识的内容就是吸取越南战争的教训;其他方
22、面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如战争力量对比、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等。第(2)题两次战争结果对国际关系影响的分析则要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进行。越南战争是两极格局下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是两极格局解体后的战争,一方面是中东地区民族、宗教矛盾复杂,另一方面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插手中东问题。答案:(1)美国吸取越南战争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2)越南战争: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海湾战争:强化了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使中东地区的局势
23、更加复杂化。【拓展延伸】海湾战争与以往局部战争的不同(1)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而以往局部战争仍属传统意义上的战争。海湾战争中空中力量的强弱具有决定作用,空袭和反空袭既是主要的作战方式,也是战争最重要的阶段。(2)信息战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争夺信息优势成为双方作战行动的先导。(3)战场向大纵深、立体化方向发展,前方与后方的区别趋于消失。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需要有更雄厚的经济力量支持。(4)海湾战争改变了人们的战争观念,它向传统的战争观念提出了挑战,在各国军事界引起了震动。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一起合作来维持和平,
24、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不是不听联盟的话,就是根本不理睬它。美伯恩斯拉夫尔世界文明史材料二法国主张建立一支由国联调遣的国际部队,英国担心法国将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美国也不同意,法国的建议没有实现。国联正式成立时,会员国只有23个,苏俄和战败国最初都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没有加入国联。国联盟约规定了形成决议所需要的“全体一致”原则。(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一对国际联盟的评价。(2)针对材料二所反映出的国联的不足,后来的联合国是如何弥补这些不足的?【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可知国际联盟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没有有
25、效制止法西斯侵略,最终没有避免新的大战爆发。第(2)题,从军事力量、成员国、运行机制等方面概括。答案:(1)评价:国际联盟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没有有效制止法西斯侵略,最终没有避免新的大战爆发。(2)弥补:在军事力量方面,联合国组建维和部队,开展一系列维和行动;在成员国方面,联合国比国联更具权威性与普遍性(世界大国均加入联合国,且联合国的成员国数量更多);在运行机制方面,联合国采取安理会“五大国一致”原则。【拓展延伸】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1)安理会是联合国中唯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安理会实行“五大国一致”原则,即五个常任理事国态度一致。(2)大国一致性集中体现在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上。(3)“五大国一致”原则吸取了国联因大国间的矛盾无法解决而导致崩溃的教训,大国间的合作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基础。(4)“五大国一致”原则有利于保障联合国的权威性,有利于解决一些国际争端和地区冲突。但也因为不利于中小国家的利益而多受批评。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