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07245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I卷 (选择题)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50分) 1.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A. 百家争鸣B. “焚书坑儒”C. 独尊儒术D. 崇儒尚佛【答案】A【解析】【详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从材料中的“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来看,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百家争鸣。故答案为A项。“焚书

2、坑儒”和独尊儒术从本质上来看,都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项;公元前2世纪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当时不可能形成崇儒尚佛的文化现象,排除D项。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A. 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B.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C. 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D.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实质上是“外

3、儒内法”,他所提出的“独尊儒术”是思想上统一、专制的体现,这又体现了法家思想,因此说是法家思想的胜利,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独尊儒术”虽然是儒学确立其正统地位,但体现了法家思想的专制原则,材料不是强调法家思想是否是新儒学的核心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改造儒学过程中吸收了法家学说,但这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内容,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虽然得到发展,但其基本内容并未发生变化,没有失去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故C选项错误。3. 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新颖的,最适合于时势的。但法家之学,亦有落伍之处。社会的利

4、益,彻头彻尾,都可用国家做工具去达到,就有将国权扩张得过大之弊。这里的“落伍之处”是指A 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B. 维护专制君权而弱化了礼仪制度C. 强化中央集权而削弱了地方权力D. 注重严刑酷法而淡化了道德教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社会的利益,彻头彻尾,都可用国家做工具去达到,就有将国权扩张得过大之弊”得知法家思想的“落伍之处”是指因为法家思想作为国家的“工具”维护国家利益,“将国权扩张得过大”,而忽视了社会利益,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法家思想因为维护专制君权而弱化了礼仪制度,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法家思想注重严刑

5、酷法而淡化道德教化,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4. 下图a、b、c、d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对四个阶段分析不正确的是A. a:秦朝时儒学陷入低潮B. b:西汉“独尊儒术”,其他学派消亡C. c: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儒学受冲击D. d:明末清初时儒学正统思想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陷入低潮,故A正确,排除。西汉“独尊儒术”,其他学派被糅合到儒学,故B错误,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儒学受到佛、道冲击,故C正确,排除。明末清初时黄宗羲等思想家使儒学

6、正统思想受到冲击,故D正确,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点5.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各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属于较难题。解题关键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7、故C项正确。A是孔子的言论,B是荀子的言论,D是黄宗羲的言论,皆非加强中央集权。6. 宋代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主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统的哲学论证。这说明宋代理学A. 改造儒学的天命思想B. 弘扬关怀现实的传统C. 重视儒学思想思辨化D. 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答案】C【解析】“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说明儒学在北宋时期走向了思辨化过程,C正确;A是汉代儒学特点;B中关注现实不符合题意;D是理性思想表现。7.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上一个非同寻常的时

8、期。而黄宗羲在明清思想史上,非预期地“结束了一个时代,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刘述先)。这个“新时代”A. 开始出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B. 民主启蒙思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C. 彻底结束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D. 开始倡导“自由”“平等”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以黄宗羲的思想为代表的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开始抨击君主专制,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思想武器,这就是“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代”的含义,故选A;民主启蒙思想只是在少数知识分子中间传播,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接,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材料描述的时间不符,排除C;黄宗羲的思想

9、没有脱离儒学的范畴,这与“自由”“平等”思想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排除D项。8. 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A. 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B. 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C. 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D. 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格物致知”强调通过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B符合题意;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A不正确;C是属于“伦理”方面的范畴;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D不正确。9. 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

10、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A.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B. 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C. 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D. 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和市民阶层兴起,商人地位提高,明朝文学作品第一次将作为被歌颂的对象,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据此,故D项正确。主流价值观仍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故B项错误。 明朝时期社会阶层相对固化,故C项错误。10. 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

11、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多元兼容、雅俗共赏B. 体现了时代的发展C. 逐渐平民化D. 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主流文学形式,其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存在落后与先进之别,故D项符合题意;宋代之后,中国进入平民社会,由此文学形式也逐渐平民化、世俗化,呈现出多元兼容、雅俗共赏的特征,排除AC;一定的文学艺术形式是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因此主流文学形式的变化是能体现时代的发展的,排除B。11.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

12、;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A.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 中外文化的交融性C.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反应,材料主要说的是不同的时代艺术的不同表现,体现了艺术内容的时代性,故D项正确;AB两项错误,材料主要并不是说明佛教传入我国后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问题,应排除;C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材料主要说的是不同的时代艺术的不同的表现,反映的是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特点,应排除。故选D。12. 由下图可见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是一个A. 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的过程B. 西学东渐的过程C. 不断碰

13、撞与融合的过程D. 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国粹论、中体西用论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故答案为C。材料并没有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从器物向制度转变,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西学东渐的过程,B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论”的最终形成,不是回归传统儒学,故D错误。13.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A.

14、 B. C. D. 【答案】B【解析】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自己的领袖应该在1921年中共建立后,项可排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项可排除;从“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一信息中可见是正确的。【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以及调运所学知识的能力。可结合排除法做组合类选择题。14. 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之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说明李大钊A. 能够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B.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C. 未能摆脱前期

15、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D. 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答案】A【解析】【详解】李大钊一方面认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另一方面又认为“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反映了李大钊对传统文化能够批判地继承,而不是自相矛盾,故答案为A项。B项内容在材料中不能反映;新文化运动前期,存在着明显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倾向,李大钊的观点已经摆脱了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排除C项;认为再造中华靠儒教,显示出李大钊此时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排除D项。15. 陈独秀曾说:“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这里“必排孔教”其实质是反对 ( )A.

16、儒家传统道德B. 儒家思想文化C. 孔子思想学说D. 封建专制制度【答案】D【解析】“实质”是指某一对象或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孔教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故选D。16. 1905年,一本书给安徽少年胡洪骍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与血”。受此影响,他改名胡适,字适之。这可以说明A. “中体西用”思想兴起B. 天演论产生巨大影响C. 进化论成为革命旗帜D. 传统思想的权威被打倒【答案】B【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当头棒喝”“延烧着多少年轻人的心与血”,由此

17、判断出是天演法则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故选B。材料未体现“中体西用”,排除A;进化论成为旗帜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C;维新运动时期,传统思想仍是主流,排除D。17. 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A. 倡导民主科学B. 反对愚昧迷信C. 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D. 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等信息来看,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希望新青年自主努力,实现个人进步。故答

18、案为C项。材料中的观点没有涉及民主科学,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反对愚昧迷信,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文学,排除D项。18.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力挽狂澜,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迷雾,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这些重大认识问题不包括A. 判断社会实践的是非标准B. 科学、客观地评价毛泽东思想C. 计划、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D. 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中国改革进入

19、关键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南方谈话”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故ACD项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南方谈话19. 诗刊1967年1月发表了毛泽东于1965年作的一首词:“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该词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下列哪一理论的实践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B.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C. 新民主主义论D. 城市革命中心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20、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1967年1月”“三十八年过去”中可知,这个时间是1929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A项正确;B项是建国后的;C项是抗战时期的;D项是国民革命时期。所以答案选A。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0.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下著作反映了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探索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在抗战时期,即延安时期,毛泽东写了新民主主义论,阐述了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内容,故C符合题意;A项

21、是国民革命时期,当时还没有提出关于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排除;B是井冈山时期,排除;D是建国之后,排除。21. “南方谈话”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 阶段,它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主要是因为A. 表达了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理解B. 阐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C. 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D. 从理论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记忆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南方谈话” ”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学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知识。结合所学,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

22、并形成体系是从理论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故选D。22. 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A. 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B. 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C. 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D. 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和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征,D正确;ABC不属于二者的根本共同点,排除。故选D。23

23、. 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打趣地说:“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该趣话出现的主要背景是()A. 赫鲁晓夫认新中国无力搞核研究B. 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C. 新中国作出了“两弹一星”的决策D. 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1964年,我国独立研发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与题目信息相符,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说明,我国已经研制出了核武器,不是赫鲁晓夫认为无力搞核研究,故A项错误;苏联对我国推行霸权主义,在材料信息中未体现

24、,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史实是已经研制成功,不是作出决策,故C项错误。【点睛】24. “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人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A. 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B.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C. 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 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人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这一信息可得出这与高考的恢复有关,故A项正确。25. 如图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青年在田间工作的状况,这是当时广大学

25、生“认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一个缩影。这种教育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 民族文化素质得以提高B. 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得以缩小C. 封建文化糟粕得以清除D. 国家出现“文化断层”的不利局面【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虽然使他们了解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但是却打破了正常的教育教学规律,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国家出现“文化断层”的不利局面,故D项正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使国家出现“文化断层”的不利局面,不利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排除A。材料没有中国与世界的比较,无法推断出差距大小,排除B。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使国家出现“文化断层”的不利局面

26、,与封建文化糟粕得以清除无关,排除C。卷II(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

27、往致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以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认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的正常的“欲”,他要灭的是“物欲”或“嗜欲”。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摘编自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核心。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主张在当时的遭遇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的原因。【答案】(1)思想

28、核心:孔子主张“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刑杀;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遭遇及原因:孔子的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重视(被冷落),因为其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以暴力建立新的统治的政治需要;而董仲舒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并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因为其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2)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强调实践,具有务实倾向。(3)原因:儒家能不断吸收其他学说,丰富自己的思想;儒学能不断改造,适应时代发展和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解析】【详解】(1)思想核心:根据“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得出孔子主

29、张“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刑杀;根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得出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遭遇及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孔子的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重视,因为其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以暴力建立新的统治的政治需要;而董仲舒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并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因为其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2)理学的进步之处可从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强调实践,具有务实倾向等方面进行作答。(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儒学之所以能够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主要是因为儒家能不断吸收其他学说,丰富自己的思想

30、;儒学能不断改造,适应时代发展和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27. 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进一步交汇,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袁行霈等主

31、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三 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19171923年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推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是什么?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面对“变局”又提出了何种对策?(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对西学的“领悟”发生变化的社会背景,并指出“西方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的代表人物及其政治实践。(3

32、)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的典型事件及其基本主张。(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思想领域变化的主要特点。【答案】(1)对策:师夷长技以制夷。对策: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2)背景: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人物:康有为。实践:戊戌变法。(3)事件: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4)特点:向西方学习;由被动到主动;由器物(技术)到制度到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19世纪中期”以及所学新思想萌发回答;第二小问依据19世纪后半期可知学习西方器物

33、的洋务运动。(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甲午战争之后的几年”以及所学晚清民族危机从政治、经济以及阶级力量变化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近代制度变革是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第三小问实践结合所学可知是戊戌变法。(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可知是新文化运动;第二小问主张依据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主张回答即可。(4)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国人学习西方特点从被动到主动以及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28. 阅读下列材料: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三位伟人,都曾高度重视和关注民生问题。材料一 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

34、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并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毛泽东.选集第4卷材料三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问题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

35、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现问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邓小平年谱(1)根据材料一,回答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何新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同志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的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答案】(1)举措:提出“耕者有其田”。原因:苏俄土地政策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孙中山反封建的革命精神。(2)重点:改善人民的生活

36、;关键:发展生产力。意义:巩固新生的政权。(3)特点:敢于创新;及时总结、不断深化。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追求:追求公平正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可概括为提出耕者有其田。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苏俄土地政策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孙中山反封建的革命精神等方面分析作答。(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可概括为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可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可知意义是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3)关于邓小平改革的特点,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敢于创新、及时总结、不断深化等方面概括。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回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4)关于共同追求,根据三则材料,结合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可从追求公平正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等方面思考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