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兰亭集序王羲之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在书法方面,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有人评价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他书写的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有关“序跋”序,犹如今日的“引言”、“前 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重要
2、词句(一)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省主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全,都。映带(兰亭)左右(省定语)列坐其次:旁边,水边。所以游目骋怀:用来。足以极视听之娱:动词,穷尽。重要词句(二)夫人之相与 夫:发语词。之:取独。取诸怀抱:之于。虽取舍万殊:即使。及其所之既倦 及:等到。之:动词,到达。终期于尽:到。重要词句(三)喻之于怀:明白。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动词,看作一样。齐:动词,看作相等。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其致一也:情趣。面对这样的聚会,作者的心情如何?为什么,请概括回答。“信可乐也”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王羲之笔下的暮春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3、,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比较一下,谈谈你的感受。王羲之笔下的景象自然清新,优美,让人感觉神清气爽,境界开阔,仿佛欣赏一幅工笔的山水画;而丘迟笔下的暮春则显得绚丽,热闹,让人感受到春的活力与多彩,就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彩画。这样的聚会,文人雅士的活动有哪些?赏景、饮酒、作诗、登高分析第2段,作者的心境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由“信可乐也”,转而“岂不痛哉”,原因在于“死生亦大矣”。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这两种人生态度有什么异同?一类“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这类人,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之为“隐士”,在三国魏时的“竹林七贤”中,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
4、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一类“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类人,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之为“狂士”,“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可以作为代表,滕王阁序中提到“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异: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世事变化,人生苦短。一句“岂不痛哉”概括出了作者此刻的情感。探讨“痛”的原因。作者通过两种人生态度的比照,写出了士人的现状就是:欣于所遇,而又情随事迁。这实际上是消极的人生态度,看到士人这样,而人的生命又经不起消耗,所以心痛不已。分析第3段。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悲。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
5、痛”而来,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终将殒灭这一规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但王羲之还说出了一句话,它是整篇文章的亮点所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其中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点实事,不宜空谈玄理。这反映了王羲之的旷达性格。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集的目的,试一一指出并体会作者行文的巧妙。说明诗集由来的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说明作诗缘由。“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说明编辑的目的全文最后一段。“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结尾回到兰亭宴集收笔,行文舒卷自如,辞气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