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学 习 任 务核 心 素 养1.描述与分类: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2解释与论证: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3预测与选择: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4辨析与评价:依法行政不同于依法执政。1.政治认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科学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3法治意识:全民尊法、守法、用法,推动依法治国进程。议题一|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人民日报2020年4月21日9 版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宏阔视野,从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全局高度认识法治、定位法治
2、、布局法治、推进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明确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十九大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确立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开启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探究任务1(解释与论证政治认同)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提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2(描述与分类科学精神)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应如何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提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法治原因(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2法治目标(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
4、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思考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提示:有利于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同时需要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等。(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
5、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2)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1从“人治”到“法治”(1)40年的中国法治轨迹,总括而言,就是从人治到法治。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互相对立的治国方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是高度重视法制的。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把法律作为办事的参考,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跌入低谷,宪法被虚置,成为一纸空文,法制的衰败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习近平主席深
6、刻地阐述了厉行法治、摒弃人治的历史规律和深远意义。他指出:“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任务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区分不同行为主体在依法治国中的职责和作用(1)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2)科学立法的主体主要是设区的市以上人民代表大会。(3
7、)严格执法的主体主要是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是行政机关。(4)公正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依法审判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法院。(5)守法的主体指的是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个人等。【典例】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其意义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成加强了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A B C D 思维建模审设问事件:“其”角度:意义审材料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8、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析选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通过,有利于促进法治体系建设,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符合题意;我国法治国家尚未建成,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党的领导,排除。定答案B【跟踪训练】1由“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制”与“法治”一字之差,说明我国 ()A法制建设已由立法为主进入立法与执法并重阶段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果丰硕 C已完全做到了有法必依和违法必究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相当完备A本题考查了我国的法制建设。“法制”与“法治”一字之差,说明我国的法制建设已由立法为主进入立法与执法并重的阶段,A符合题意;B
9、不符合题意,C、D观点太绝对。2法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法治不仅要以相应的政策、组织和权力构架作为基础,而且其实现程度又受制于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法治不仅为政治建设提供权力运行的规则和依据,而且是政治的规范化表达。因此()A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法治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看待B要把“五大发展理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个整体看待C要把“老虎苍蝇一起打”和“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看待D要把“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作为一个整体看待A题干主要强调法治与政治制度的关系,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议题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我国立法法
10、总则规定,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探究任务1(描述与分类科学精神)立法法的相关规定贯彻了什么原则?提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2(预测与选择政治认同)贯彻上述原则有何积极意义?提示:有利于保证依法治国的正确
11、方向,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2)要求: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1)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2)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
12、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2)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2)要求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13、。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辨一辨有人认为,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从实际出发即可。你是如何认识的?提示:我国坚持依法治国,要立足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坚持依法治国,还应坚
14、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1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2)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政治保证。(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法律手段实现和保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2坚持依法治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1)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将事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尽可能纳入法律调整范围,转化为能够充分反映民意
15、并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法律规则,让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人民作为衡量法治建设水平和能力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把法律监督工作真正置于人民群众监督评判之下。(2)法治建设要依靠人民。要创新公众参与立法的方式,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3)法治建设要造福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4)法治建设要保护人民。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定不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让公平正义之光普照每一个人。3法治与德治(1)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突出方面,就是更好地发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治国理政中相辅相成、相互
16、促进的作用,使法治和德治在价值取向和导向上相向而行,使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遵循一样的价值观标准。(2)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就有了明确一致的价值观基础;有了法律法规的支撑,道德建设就有了强有力的制度性保障。 法治应当体现国情与特色(1)世界上既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法治体系,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法治模式。一国的法治体系总要与该国的国体、政体相适应,规定并反映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等,从而具有显著的“个性”。(2)衡量一个国家的法治体系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它与这个国家实际情况是否适应。因此,“良法善治”意味着法治既要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方向相符合,也要切实体现一国的国情与
17、特色。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不能凭空想象,而必须从实际出发。【典例】2019年3月,天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落实中央和市委相关指示精神,回应广大市民和人大代表呼吁,制定了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条例起草过程中,有50余万人通过信函或网络发表意见,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260余条。上述材料表明()立法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大代表行使了提案权和决定权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公民积极参与民主决策A B C D思维建模审设问事件:上述材料角度:表明审材料落实中央和市委相关指示精神回应广大市民和人大代表呼吁提供了有价值建议260余条析选项天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落实中央和市委相关指示精神制定条例,体现了其
18、立法工作坚持了党的领导;条例起草过程中有50余万人通过各种途径提供有价值建议260余条,体现了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正确;人大代表有提案权,但决定权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错误。定答案B【跟踪训练】1近年来,我国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年均解决1 000万人以上的新增就业,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初步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民医保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愿望正在成为现实。这表明()我国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获得感日益增强我国公民平等享有权利的物质保障更加有力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更加广泛我国公民
19、享有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A B C DA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愿望正在成为现实,说明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了更加切实的保障,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获得感日益增强,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没有扩大,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也没有扩大,错误,符合题意。2我国各地先后出台了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明显提高了村委会选举的法治化程度,为农村村民参与民主选举提供了方式、途径和制度。农村直选越来越规范,选举越来越有竞争性,越来越公正、完善。这说明()我国的民主是全民的民主我国的选举制度体现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的选举制度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我国的民主选举制度已经完美无缺了A
20、 B C DB本题考查影响我国选举制度选择的因素。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为农村村民参与民主选举提供了方式、途径和制度,说明我国选举制度的选择体现我国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符合题意。否定了民主的阶级性;观点太绝对。(教师用书独具)教材P80“探究与分享”问题: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请说说“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提示:两者主要区别有三点。其一,“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而言的;法治则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其二,法制是指一整套法律规则以及法律的制定与实施等各种制度;“法治”则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治国理论
21、与原则、制度。法制不一定涉及前述的治国理论,但它却是法治应有之义,一个国家法律再多,如果不遵循法治原则,那就不能说是实行法治。其三,从实践上看,历史上任何国家都有法律制度,但不一定都实行法治。教材P82“探究与分享”问题:(1)除右图所列法律外,我国还有哪些针对特定群体的优待和保护的法律?(2)这些给予特殊优待和保护的法律是如何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提示:(1)我国针对特定群体的优待和保护的法律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妇女权益保障法于1992年4月3日由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经2005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2018年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
22、会议两次修正。该法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国家保护妇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权益。”(2)平等的含义是社会主体能够获得同等的待遇。区分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具有重大意义。所谓形式平等,就是不考虑主体本身自然的和社会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具体情况而适用同一评价标准,也就是无差别地同等对待。所谓实质平等,则是考虑主体本身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具体情况而相应地适用差别性的评价标准,也就是有差别地不同等对待,以使有差别的主体之间在事实上和实质
23、上能够得到真正同等的对待。平等要求排除特权和消除歧视。特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平等的一种否定,因为特权是指基于特殊身份或关系而对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所给予的特殊对待。例如,我国唐朝时期,在法律上专门针对皇亲国戚、贵族和官僚阶层适用的“八议”“减”“赎”“官当”等,就是给予这些群体的特权。歧视以认可人们天生存在身份与地位的高低贵贱的差别为前提和基础,把一部分人当作低于其他人的身份与地位来对待。特权和歧视是人类思想和制度中的糟粕,不仅与人类文明格格不入,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障碍。平等与差别对待有条件共存。从人的共性和特殊性角度来看,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在人格和主体资格上的普遍平等是绝对的;另一方面,由于人
24、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自然的和社会的各种差异,因此,对具有特定差别的人们给予权利、义务方面的差别对待也是合理的,这有助于实质平等的实现。教材P82“探究与分享”问题: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规定的理解。提示:上述条款旨在鼓励见义勇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以法律形式保护热心救助他人的行为,有助于倡导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这则材料的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懂得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
25、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教师用书独具)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应用示例:用于分析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应用示例:用于分析依法治国的目标)3坚持中国共产党
26、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应用示例:用于分析依法治国的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正确的法治道路书上抄不来,别人送不来,只能靠自己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
27、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信息提取知识对接素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原因和意义科学认知依法治国,提升政治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明确依法治国的原则,提升参与能力1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作出的详细说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阐明了政府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思路体现了国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定信心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A B C DD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全党、全国人民,而不是政府,错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体现了全国人民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定信心,错误;符合题意。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下列说法能反映这一人才培养要求的是()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君子怀德,小人怀惠。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A B C DC只强调了加强科学文化修养,不符合题意;强调了德才兼修,把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两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解释的是德与财的关系,不涉及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不符合题意;强调了要正确处理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