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选考)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人体血浆渗透压可分为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和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或淋巴的晶体渗透压B.肝腹水患者可通过静脉输入血浆蛋白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C.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Na+等都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D.人体内环境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基础2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K+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而Na+
2、不参与 B.Fe2+在血红蛋白载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过量摄入钠盐,将会导致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降低D.K+内流是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主要原因3下图为人体内某种生理过程示意图解,A、B代表物质,数字代表生理过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以促进图中的3过程B.代谢废物如CO2 等最终会随尿液排出C.过程1、2、3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D.口渴时,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会使尿液量减少4组胺是体液中的一种化学物质,组胺的H1受体有些分布在毛细血管壁细胞膜上,与组胺结合后可促进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些分布在神经细胞膜上,与组胺结合后会使神经元兴奋,有助于人保持清醒。下列分析错
3、误的是( )A. 组胺可以作为一种神经递质 B. H1受体抑制剂可能引起人嗜睡C. 同一信号分子会引起多种生理反应 D. 组胺减少会引起相应部位组织水肿5近年来,NO被科学家认定为一种神经递质,下列那项不是作出该判断的必要条件( ) ANO能调节心血管的生理活动 B某些突触后膜上存在NO的受体 CNO能使某些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 D某些神经元中存在与NO合成有关的酶 6右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Bab段上升的原因是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Cab段上升的原
4、因是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bc段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血液中的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7如图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M表示物质。则符合该模型的是( )A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M神经递质B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垂体细胞、M促甲状腺激素C甲状腺细胞、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M甲状腺激素D效应T细胞、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M抗体8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9.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5、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10. 已知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Cl-内流,使下一个 神经元产生抑制。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该种递质前、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后的 膜电位状况以及兴奋的传递方向的图示是( )11. 根据作用效果,将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小体受到电信号刺激会释放神经递质,说明生物膜能进行信息转化B神经递质是在高尔基体内合成的小分子有机物,储存于突触小泡C乙酰胆碱会提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导致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D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
6、后不能被及时分解将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12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结合后,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而凝血酶的产生又能加速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的结合。下列哪项调节过程的机制与此最为相似( )A寒冷时,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生态系统中,捕食者数量增加,使被捕食者数量减少C进餐后,胰岛素分泌增多,使血糖浓度下降D临近排卵时,雌激素浓度升高,促进促性腺激素的分泌13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的功能,Mcl-1蛋白可使其数量增加,Bim蛋白可使其数量减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B 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由Mcl-1蛋白和
7、Bim蛋白共同决定C Mcl-1蛋白活性过高,人体易患恶性肿瘤疾病D Bim蛋白活性被抑制,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能力14用同种小鼠为材料,分别进行4个与某种胞内寄生菌有关的免疫学实验,下列预测合理的是( )A. 给切除胸腺和未切除胸腺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未切除组小鼠易感染该菌B. 给注射和未注射抗T细胞抗体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注射组小鼠易感染该菌C. 给注射和未注射感染过该菌的小鼠血清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注射组小鼠易感染该菌D. 给注射和未注射感染过该菌小鼠的T细胞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注射组小鼠易感染该菌15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是一种蛋白质,会使感染者
8、的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起肌肉痉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是经内环境运输到突触间隙的B. 痉挛毒素是通过与抑制性递质竞争受体而引起肌肉痉挛的C. 人体第二次注射破伤风疫苗时浆细胞全部由记忆细胞产生D. 痉挛毒素使患者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属于自身免疫病16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是三种常见传染病,分别由三种致病菌导致。我国政府在儿童中推广“百白破”三联体疫苗的免费接种,大大降低了发病率,接种后( )A吞噬细胞产生三类相应的淋巴因子B成功的标志是相应记忆细胞和抗体的产生C效应T细胞对疫苗进行摄取、处理和呈递D体内出现一种能抑制上述三类致病菌的抗体17下列是与艾滋病有
9、关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艾滋病是免疫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病B初次感染HIV时记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C蚊虫叮咬、握手和拥抱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D艾滋病晚期患者的HIV宿主细胞被效应T细胞大量攻击18下列有关免疫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根据抗原能和特异性抗体相结合的特性,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B. 器官移植使用抑制剂可以使B细胞增殖受阻,使免疫系统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C. 接种牛痘疫苗使机体获得抵抗天花病毒的能力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 过敏反应属于异常的细胞免疫过程19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对迎春花进行插条生根的研究,实验结果如图。其中1、2、3、4组分别是培养环境中
10、2,4D浓度为a、b、c和清水组的生根数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说明实验中2,4D浓度关系为abcB.图示浓度b是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C.实验结果表明,植物体产生的2,4D与生根有关D.实验结果可说明,2,4D对根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20取某植物的胚芽鞘和幼根,切除胚芽鞘尖端和幼根根尖的尖端(即切除根冠和分生区),然后将胚芽鞘(近尖端向上)和幼根(近尖端向上)直立放置,分别在两者切面的左侧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生长素浓度为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培养在黑暗条件下,幼根和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方向相反,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合理的是( ) A幼根向左弯曲生长,生长素在幼根中是非极性
11、运输B幼根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幼根中是非极性运输C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D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21金链花植株由于受到能分泌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的病原体侵袭,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分支,称为“扫帚病”。下列分析与推测最合理的是( )A.该病原体分泌的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属于植物激素B.正常的金链花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细胞分裂素过低C.可尝试用细胞分裂素类物质来解除金链花的顶端优势D.该病原体与金链花之间为竞争关系2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生长素处理二倍体的番茄幼苗顶端,可以获得无子番茄B同一植物根和芽所需的最适生长素
12、类似物浓度不同C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以使其无需发芽就可以产生淀粉酶D用青鲜素处理大蒜,可以抑制其发芽延长储存时间23在西瓜地生态系统中,西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西瓜地的物质循环在西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D昆虫甲和乙的种群数量变化反映了群落内部存在负反馈调节24“烧芭”(焚烧芭蕉树)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巴西等热带国家盛行。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喷出的岩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甲地发生过“烧芭”现象,乙地发生过
13、火山喷发现象,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的自然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和乙地两个位置发生的自然演替类型相同B.人为的干扰也不能使甲地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C.苔藓会比地衣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的火山岩之上D.随时间推移甲、乙两地生物多样性都逐渐增多25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B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其可能的原因是株冠形成
14、有利于躲避天敌C与曲线相比,曲线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小D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数学模型总体上不符合NtN0t26某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在一年时间内对能量的同化、利用和传递等的数量统计(单位:百万千焦/年)如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种群输入的总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A65.53.015.041.5B15.050.52.5C20.61.4微量(不计)无A种群A、B、C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种群B呼吸消耗的能量为5百万千焦/年C能量从种群B到种群C的传递效率为12%D种群A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为59.5百
15、万千焦/年27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如图表示的是( )选项图示内容甲乙丙A碳元素的流向消费者CO2库生产者B内环境成分的关系血液淋巴组织液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下丘脑甲状腺垂体2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我国的古代谚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螳螂大量捕食蝉,降低了蝉种群的丰富度B黄雀和螳螂为捕食关系,黄雀处于第三营养级C黄雀数量的变化,不会影响螳螂的环境容纳量D螳螂与蝉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29运用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实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利用性引诱剂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B将阳生
16、植物与阴生植物混种充分利用空间,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C多为作物施用有机肥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以提高作物的产量D可通过增加食物链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减少病虫害30.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可增加种群的K值B.调查种群密度可以用于监测和预报农林害虫C.研究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趋势D.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可使种群密度降低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0分)31、(8分)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水分大量进入细胞导致细胞涨破,不透明的红细胞稀释液变成红色透明,这种现象称为溶血。红细胞在等渗溶液中,是否也会发生溶血呢?请根据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并分析实验结果
17、。实验材料:人红细胞稀释液(红细胞形态正常);与人红细胞稀释液等渗的NaCl、NH4Cl、NH4Ac(醋酸氨)、NaNO3溶液;蒸馏水;试管等。(1)实验步骤:取试管若干分5组,每组设置若干个 。在蒸馏水和4种等渗溶液中分别加入等量的人红细胞稀释液,观察计时从加入人红细胞稀释液开始到_ _ 为止,或10 min后停止实验。统计并分析所得数据。(2)实验结果:物质蒸馏水等渗溶液NaClNH4ClNH4AcNaNO3溶血时间(min)1.00不溶血9.677.65不溶血(3)分析讨论:实验表明,人红细胞对NH的通透性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对Na的通透性。在含NH的等渗溶液中,发生溶血的
18、原因是 。32、(16分)为探究某人出现尿糖现象的可能原因,对其血糖和胰岛素含量进行了测定。请回答下列问题:(1)可采用_试剂检测尿糖。健康人血糖浓度的正常范围是0.81.2g/L,在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通过_ _等一系列生理反应降低血糖浓度。(2)分析出现尿糖的原因:摄入过多糖类食物:血糖浓度升高,而空腹时胰岛素含量_(填“正常”“过高”或“过低”)。神经性尿糖:某些疾病会使神经系统功能发生紊乱及内分泌失调,使肝脏内的_ _分解,引起血糖浓度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出现障碍: 此时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均_ _。(填“正常”“过高”或“过低”)。胰岛B细胞缺陷:胰岛素分
19、泌量_ _,血糖浓度_ _,但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能力有限,导致_ _而出现糖尿。33、(8 分)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A100.128B100.15C100.128(1)该实验探究的是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2)利用计数板可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直接计数。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L。现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盖上盖玻
20、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计数室放大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个中格80个小格内共有酵母菌50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 个。(3)定期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出三组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图。A组与B组酵母菌中数量达到的最大值在生态学上称为_, A组中该数值比B组大的原因是_ _。34、(8 分)构建“稻-萍-鱼”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红萍叶片内的蓝藻固氮可促进红萍和水稻生长;此外,一些水稻遭遇虫害时会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与普通稻田相比,“稻
21、-萍-鱼”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较高,判断依据是_ 。 (2)水稻通过释放化学信息引来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 _ _的功能。 (3)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 _。 1-5ABDDA 6-10DCCCB 11-15BDDBA 16-20BCADD 21-25CADDC 26-30DADCA31、(8分)(1)重复样品试管液体透明(或溶血)(2)大于NH进入红细胞,引起细胞内渗透压增大,大量水分进入红细胞导致红细胞涨破32、(16分)(1)斐林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或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 (2)正常 肝糖原 正常 低(或不足) 高 肾小管中存在未被重吸收的葡萄糖33、(8分)(1)营养、温度 (2)2.5108 (3)环境容纳量 A组的培养温度更适合酵母菌的繁殖,环境阻力小 34、(8分)(1)抵抗力 “稻-萍-鱼”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更多,结构更复杂 (2)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或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