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其他古代文化思想其他古代文化思想考题【考题精解】本题选材于涅槃经和坛经,考查的内容是佛理禅趣。要解答这道题,关键要了解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佛理禅趣”部分坛经体现出的禅宗的“见性成佛”和“顿悟说”的思想主张。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对“顿悟说”或“见性成佛”的理解,结合诗句谈感悟。答案:(1)上述文字表现了禅宗“见性成佛”的中心思想。性,指众生生来具有的成佛的本性。见性,悟彻清净的佛性。禅宗提倡心性本静,佛性本有,觉悟不需从外求取。又反映了禅宗的顿悟说,顿悟指人之思维的突变或飞跃。同时也强调:“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2)示例一:表现了禅宗的“顿悟说”。“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2、“春”喻指佛性,人们终日追寻,却踏破芒鞋也找不到,费尽心机也茫然无所悟。“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是某个偶然时刻,内心清静澄明,突然发现春意盎然,悟彻佛性。诗歌说明人的佛性是偶然显露,刹那间顿悟。这就像我们做学问时,有时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但经过努力思索后,突然某一时刻灵光一闪,把握了解决之道。就像瓦特看到跳动的壶盖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看到浴盆溢出的水发现称量皇冠的方法,魏格纳根据南北美洲形状发现大陆板块漂移说。这些真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示例二:表现了“见性成佛”的思想主张。心性本静,佛性本有,觉悟不需从外求取。世人求法在心外,眼睛追求颜色,耳朵喜听妙音,
3、鼻子亲近芬芳,舌头爱尝甘甜,身体难离缠绵,心中执着于外在。就像诗歌中的人终日在外寻春,但是“芒鞋踏破岭头云”也一无所获。人的心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迷失了真正的自己。只有断绝尘世之念,回归自我,使心清净,一无所求,才能悟彻成佛。心中若有所求、有所寻觅,就是一种牵挂,就不可能获得智慧。正如华严经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比如对幸福的追求。许多人追求幸福美满,往往失望而归。其实什么叫幸福?什么叫美满?心中知足就有幸福,就有美满。如果向他人要求幸福,向环境追求美满,那永远找不到。文化经典的考查内容,除了前面所提到的诸子百家外,还包括春秋笔法、修齐治平、佛理禅趣、家国天下、天理人欲、经世致用和古代的人文科技等各种文化思想。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与诸子百家思想命题类同,考查的侧重点是对各文化经典内涵的理解和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此类试题与诸子百家解题方略大致类同,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解题的过程中,要积极联系教材,将考题与教材挂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