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仁”字在甲骨文中没有发现,在尚书中开始出现。到了春秋时代,这个字的使用率比较高,其基本意义都是爱人。孔子继承了仁的本意,并将它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仁”的思想出现于上古时期 B儒学的创立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结果C孔子之前,中国没有人本思想 D“仁”的思想被当时社会普遍接受2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
2、,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由此可见,孟子主张A推行仁政以德服人 B仁义教化德威并施 C加强集权扩充地盘 D武力称霸统一天下3.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背后昭示的是A“大一统”理念 B天人感应思想 C民本仁政观念 D封建迷信思想4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有一则案例:甲没
3、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A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 B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C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 D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5宋明理学的传统里,程朱理学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陆王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辩证的知行观。这从侧面反映出A宋明理学存在致命缺陷 B儒学知行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入C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明显 D明末清初对知行关系有了定论6浦江县(今属浙江金华)有“义门郑氏
4、”,家族累世同居,用儒家伦理管理家族,宋史、(元史中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立传,多次受朝廷表彰,成为社会楷模。元末农民起义军进入浦江县,也都互相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材料表明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B .政府鼓励大家族的发展C.各派势力都力图拉拢地方豪强 D.“义门”的兴起缘于理学推动7顾炎武在日知录周室班爵禄中说:“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这一主张A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 B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D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8下表为1
5、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比较,通过比较反映了当时的东西方中国西方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A中国古代科技已全面落后于西方B西方科技逐渐具有近代化特征C当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D西方已进入了民主时期9中国宋代绘画中常常追求“中和”之美,所谓“中和”就是适中与和谐,主张对象的折中与统一,要求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和谐。这反映出宋代绘画A注重写实与写意的结合 B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C审美观与
6、审美标准发生巨变 D注重抒发自己的主观情趣10.有学者评价说,“宋元的小说、戏剧就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曙光”。该评价的侧重点是宋元的小说、戏剧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 B反对宗教束缚 C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 D注重社会教化111872年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说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位外交官的陈述A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发展的态度 B可佐证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起步C反映了他对中国逐渐崛起的担忧 D肯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12右图是一位乡村知识分子的1897年的日记
7、,由此可见A儒学逐步被清政府废弃 B西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C废除科举遭到基层抵制 D传统华夷思想发生变化13晚清政府施行领备立宪后,梁启超评价说“在民主专制之下,先法徒具一纸空文,议会只是尸位素餐。然而,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除了再革命之外,别无他途。”材料主要表明梁启超A认为改良道路在中国很难行得通 B主张走自下而上的革命救国道路C强调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D断定清廷专制必然导致革命爆发141919年胡适发表文章指出,新思潮的根本意义是“评判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要通过“整理国故”,区分“国粹”与“国渣”,去芜取菁,再造文明。这表明胡适A背离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B贯彻民主与科学的精神C
8、用西方文明改造儒家思想 D主张传统文化与时俱进15历史学家杨奎松在中间地带的革命中指出“长期苦于专制和武力之害,渴望和平与平等的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暴力、专政等等,往往有着一种本能的反感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俄国诞生之后是一向主张平等调和并反感专制压迫的广大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所深恶痛绝的。”这说明五四运动之前A十月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甚微B知识分子希望用温和的方式改造社会C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全面 D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16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摒弃了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和维新派的保守倾向,吸收了约翰穆勒和亨利乔治的部分学理,受到了社会主义的影响。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A缺乏传统
9、文化内容 B具有鲜明的革命性 C注重中西文化融合 D蕴含与时俱进因素171920年,梁启超说:“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们悉数搬来运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进步有等级,不能一蹴而就。”梁启超A质疑否定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B坚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道路C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回归儒学传统,挽救人类文明18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
10、中国革命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毛泽东的某文献如下论述:“在这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在革命的阵线上说来,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该文献应该发表于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20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萌发于毛泽东思想,形成于邓小平理论”。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改革开放前中国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B毛泽东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政治前提、制度基础C邓小平与时俱进,他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D毛泽东思想是检验中国特色社
11、会主义理论正误的标准211956年7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在学术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有人不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或得到了和马克思主义不一致的结论,他们仍然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是不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或评判是非的标准,那也要看各人自愿。”这反映了A当时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理论界的真理性遭到怀疑 B当时贯彻执行“百家争鸣”阻力很大C当时要积极深入开展“百家争鸣”运动 D当时知识分子一直不愿意“百家争鸣”221991年当代思潮杂志发表文章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指出不问姓“社”姓“资”口号的流行,会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拖上绝路。文章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A深化改革
12、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B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C改革亟需打破意识形态束缚 D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经明确23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时间1977年1979年1984年1988年2008年2011年录取率%4.86.128.724.65772.3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B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C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24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们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
13、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A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B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C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D人是万物的尺度25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写到:“在文艺复兴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A用理智的旗帜构建美好社会 B彻底否定教皇权威C以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D猛烈抨击封建专制26有人认为牛顿的经典力学“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这种看法A认为自然科学促进了文明
14、进程 B准确概括了经典力学的内涵C认为经典力学推动了人类文明 D对经典力学的作用有所夸大27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宗教势力组织信徒出版刊物,不断集会,叫嚣“打倒进化论”、“拯救心灵”“粉碎达尔文”。1864年,竟有30位皇家学会会员与40位医学博士,联名发表宣言反对达尔文。这说明A新世界观确立的曲折性 B欧洲人崇尚理性主义C进化论存在严重的漏洞 D宗教与科学势同水火28.“在他们笔下,充满了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对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的描述,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由此可知,“他们”的作品A. 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B. 如实地揭露社会黑暗 C. 宣扬了理性主义
15、精神D. 体现了对完美的追求29卫姆塞特和布鲁克斯在西洋文学批评史中,把现实主义理解为十九世纪中叶一种抵制“不现实的各种事物”的逆动。所谓“逆动”是指 A挑战浪漫主义 B批判丑陋现象C否定理性王国 D反对工业革命30早期印象派画家认为“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可见,这一画派强调 A景色的虚幻特征 B个体感受的表达 C景物的瞬间真实 D景物的细节描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31题14分,32题16分,33题10分,共40分。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世界)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
16、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雅思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材料二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的李大钊,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他并不是
17、全盘否定孔子,他反对的是被历代封建帝王塑造成“专制政治之灵魂”。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在他看来,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能够融会注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表现出极大的自信。摘自李大钊全集第1、2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所塑造的文化传统,并分别概述其思想发展历程和政治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4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4分)32中国传统“天下”观经历了历史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先秦时期
18、, 有关“天下”的一些论述尚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式王之大烈。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礼夏官职方氏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材料二 春秋公羊传 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因此称统一王朝的统治为“大一统”。材料三 黄宗義重新建构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天下观,在他看来,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囊中之物”。从
19、“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的观念出发,强调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共治天下。在他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遗憾的是,现实的社会往往却是“君主为主,天下为客”。这样的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黄宗羲激愤地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对君主专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摘编自刘勇强编著 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材料四 以下为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第二十三章的部分标题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先秦时期“天下”观的内容,并分析其对秦汉历史的影响。(5分)(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
20、黄宗羲“天下”观的含义。(5分)(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说明晚清时期国家观念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背景。(6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中国文化西洋文化明末清初儒家教义与组织基督教义与组织咸丰同治时代旧式武器与运输机械武器与运输戊戌变法时代家族主义,专制政治,与手工业国家主义,立宪政治,机械工业清末维新时代形而上之道形而下之艺声光电化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代阶级的政治社会组织民主的政治社会组织与玄学哲学的思想学术与科学的精神与方法国民革命时代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交流文化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20世纪20、30年代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农业文明工商业文明文学哲学的文化科学的文化融合自
21、然征服自然重人与人的关系重人与物的关系道义主义功利主义据熊梦飞谈“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之闲天上表为明末清初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从表中提取两个时期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福建师大二附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历 史 选 考 试 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BAABB 610:ADBBA 1115:BDDDB 1620:BCDCB2125:CCBCC 2630 CAAAC 31.(14分) 【答案】(1)文化传统:孔子创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儒家思想;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
22、起源。发展历程和政治影响: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改造,日益成熟,到西汉时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继承和发扬下,彰显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6分(2)原因:儒家的某些观点是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的说教;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思想汲取营养。4分(3)态度:辩证地看待东西方文化;提倡东西方文明能够相融合;对中华文化前途充满信心。4分32(16分)(1)内容:天下主要是指古代王朝统治的中原区域,延伸到周边地区;王权至上;华夏为中心。影响:为秦朝和西汉建立统
23、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历史文化基础;(或:秦汉时期,建立并巩固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或:西汉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西汉最终解决诸侯王割据势力对中央政府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5分)(2)含义:天下是百姓的天下,而非君主的天下;天下应该由君民共治,反对君主专制。背景:君主专制的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5分)(3)变化: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接受与世界各国平等的观念。(或:接受近代国际体系;或:接受不平等的条约体制)背景: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一
24、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逐渐了解了世界的发展形势。(6分)33.(10分)示例一 论题: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认识逐渐全面。阐述: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中,伴随西方基督教的传入,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停留在儒家教义和基督教文化的比较,认识相对粗浅。近代以来,随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开展,中国知识逐渐摆脱了鸦片战争前仅从基督教角度对西方的粗浅认识,意识到中国武器的落后、专制制度的束缚,以及西方技术的先进、制度的民主。20世纪以来,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伴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各派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介绍西方思想,逐渐从经济、政治、思想
25、等多角度对比中西文化,对中西文化的认识逐渐全面。总之,随着中西联系的加强,以及近代以来救亡图存运动的开展,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认识逐渐全面。示例二 论题: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逐渐从器物、制度转向文化角度进行中西对比。阐述: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知识先后从器物、制度两方面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指出西方机械武器和立宪政治,而中国是旧式武器和专制制度。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重民主、重科学的文化传统,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文化,而中国忽视科学、迷信愚昧的不足,侧重从文化度进行中西对比。总之,社会的变革以及内忧外患的局面,促使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逐渐从器物、制度向文化角度对比中西文化。【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认识中西方的文化方面已经较为全面了,同时也逐步深入,不拘于表面。在拟标题时,要注意对材料主旨概括的全面性,同时要关注题目的要求是提取中外历史信息。论述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材料提供的时间背景,变化的原因等。最后再结合标题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