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36KB ,
资源ID:1204022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0402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案(岳麓版选修1).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案(岳麓版选修1).doc

1、第6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诱思导学目标导学学习本课,应掌握下列问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历史作用?点拨引领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一、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客观原因。二、当时的经济、军事、政治的需要是改革最为直接的现实原因。从北魏建国至孝文帝亲政前(公元386490年),北魏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上:北方久经战乱,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严重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另外,作为都城已一百多年、人口不断增加、处于寒瘠之地的平城,粮食运输又极为困难。军事上:与经济、文化更为发达的南朝政权接壤,

2、刘宋时期又曾北伐北魏,南朝对北魏构成天然的威胁;在北魏北边,还有虎视眈眈的劲敌柔然等族。再从政治上看,北魏已建国一百多年,保守势力相当强大,而且在封建化的过程中,原来的鲜卑旧俗和委任汉族地主为地方官吏的宗主督护制已不适应当时政权的巩固与皇权的集中,从而滞缓了北魏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也迫使统治者必须加强与汉族地主的合作。而解决这一问题,则需实行汉化政策,使自己的政权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三、冯太后、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改革的主观原因。四、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内迁的少数民族改变了原来以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转向以农

3、业、定居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此外,北魏初期还设立太学重用土人,这些经济、政治政策既得到了汉族地主支持,也使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客观上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有政治远见的孝文帝利用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适时地进行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改革。 2北魏的均田制485年,颁布了均田令。均田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所谓均田,并不是平均土地,只是将能够掌握在国家手中的那部分公田,加上农民原有的土地,进行有限度的还受,它自始就不能保证农民依规定足数受田。均田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封建国家对农民的经济剥削,所以在均田制颁布的同时,又规定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户籍和租役制度。均田制的实施,

4、虽然使政府放弃了高额租调,但是由于大量隐户被搜检出来,而纳税对象又改为小户遂使纳税单位增多,因而政府实际收入还是增加了。对大地主来说,虽然他们的利益受到限制,但由于他们的土地占有既不受影响,又有少量免役照顾,因此慢慢地也接受了。对农民来说,由于有了一小块土地的使用,租调又相对减轻,生产有一定兴趣,因此均田制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3建议学习本课时,还应注意理解“三长制”、“俸禄制度”、“平城”、“南齐”等概念。自主学习知能整合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背景建国统一社会落后民族矛盾矛盾尖锐内容1均田制与三长制2整顿吏治3迁都洛阳4汉化与移风易俗意义对北魏对民族融合感受历史1北魏孝文帝迁都

5、洛阳(太和三年)芮芮(柔柔)主发三十万骑南侵,去平城七百里,魏拒守不敢战,芮芮主于燕然山纵猎而归。南齐书芮芮虏传神瑞二年,秋谷不登,(崔)浩与特进周澹言于太宗曰:“今国家迁都于邺,可救今年之饥,非长久之策也。东州之人,常谓国家居广漠之地,民畜无算,号称牛毛之众。今留守旧都,分家南徙,恐不满诸州之地。屈丐(赫连勃勃)、蠕蠕(柔然)必提挈而来,云中、平城则有危殆之虑,阻隔恒、代千里之险,虽欲救援,赴之甚难,如此,则声实俱损矣。今居北方,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谁知多少!此是国家威制诸夏(中原)之长策也”。 一一魏书崔浩传车驾南伐,加冲辅国大将军,统众翼从。自发都至洛阳,霜雨不霁,仍诏六军发轸(即车

6、)。高祖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启颡(即叩头)于马首之前。高祖曰:“长驱之谋,庙算已定,今大军将进,公等更欲何云?” 高祖大怒曰:“方欲经营宇宙,一同区域,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大司马、安定王休,兼左仆射、任城王澄等并殷勤泣谏。高祖乃谕群臣曰:“朕仰惟远祖,世居幽漠,违众南迁,以享无穷之美,岂其无心,轻遗陵垠。若不南銮(征),即当移都于此,光宅土中(指建都洛阳),机亦时矣,王公等以为何如?议之所决,不得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前南安王桢进曰:“请上安圣躬,下慰民望,光宅中土,辍彼南伐。此臣等愿言,苍生幸甚。”群臣咸唱“万岁”。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

7、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高祖幸崧岳,恂留守金墉于西掖门内与左右谋,欲召牧马轻骑奔代,手刃道悦于禁中。高祖闻之骇惋,外寝其事,仍至汴口而还。引恂数罪,与成阳王禧等亲杖恂引见群臣于清徽堂,议废之。高祖曰:“古人有言,大义灭亲。今恂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天下未有无父国,何其包藏,心与身俱。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脱待我无后,恐有永嘉之乱。”乃废为庶人,高祖幸代,遂如长安,中尉李彪承间密表,告恂复与左右谋逆。高祖在长安,使中书侍郎邢峦与成阳王禧,奉诏赉椒酒诣河阳,赐恂死,时年十五。 魏书废太子恂传 解析:这些

8、史料,说明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决心。当时,平城地偏一隅,经济落后,常受柔然骚扰,对控制中原地区和推行改革都十分不便,也不能和黄河流域的汉族地主联系。离开平城,迁都洛阳,就成了孝文帝推行改革实现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甘冒风险,定计迁都,假借南征,迫使鲜卑贵族就范,甚至决心大义灭亲来推进改革,完成迁都之举。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的行动,为后来北魏在政治上、社会风俗上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2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

9、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有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官服装)。 魏书高祖纪下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率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咸阳王禧传三年(魏太和二十年)春正月,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

10、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其余所改,不可胜计。 一一魏书官氏志 解析:这些史料反映了孝文帝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孝文帝从姓氏、服装、语言、婚姻等方面进行改革,清除了鲜卑族和汉族的隔阂。孝文帝对改革非常重视,其主观动机是想缓和阶级、民族矛盾,巩固统治。但在客观上,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各族的融合,作出了贡献。孝文帝是一位有卓见的杰出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3建议 有条件的同学可阅读魏书、洛阳伽蓝记、资治通鉴,查阅中国史学网()。习题点拨阅读与思考提示:与汉服俑较为相似,因为孝文帝移风易俗的一项措施就是改鲜卑服为汉服。解析与探究提示:说明

11、了孝文帝为了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全面繁荣。自我测评答案:1北魏统一北方后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汉族落后。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上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改革。2主要内容有:实行均田制与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3影响:孝文帝改革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应用体验训练测评一、选择题:1建立北魏的鲜卑族

12、拓跋部,原来居住于 A大兴安岭北段 B大兴安岭南段C小兴安岭北段 D小兴安岭南段2北魏统一北方是在 A386年 B439年C485年 D493年3南朝谢灵运写道:“北境自染逆,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矣”,反映了 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C柔然侵扰北魏 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5被北魏孝文帝比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措施是A均田制 B三长制C俸禄制 D改穿汉服6北魏人口达到3000多万,是在 A拓跋珪时期 B冯太后时期

13、C孝文帝时期 D孝明帝时期7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8北魏时台湾名称 A朱崖洲 B夷洲C流求 D琉球 9北魏孝文帝亲自主持的第一件大事是 A颁布均田令 B制定俸禄制度 C改穿汉服 D迁都洛阳10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 平城气候恶劣,影响农业生产 B平城地处偏僻,不利于控制中原C日渐强大的柔然威胁平城 D太子恂发动了叛乱,危及改革11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

14、展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12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整肃了官僚机构 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B.C.D.13.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长期分裂 B.民族融合 C.连年战争 D.阶级斗争14.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15直接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是 A管仲改革 B魏文侯变法C商鞅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

15、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引自资治通鉴回答:(1)魏主是指谁?(2)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3)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4)提出论据的意图何在?17恩格斯曾指出:“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谈谈你对这一论述的理解。18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

16、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为什么?探究感悟均田制的性质学术界看法不一,主要有下面两种说法:(1)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2)均田制具有两重性包封建制,又包括土地私有制。你同意哪种看法?说明理由。第6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训练测评】一、选择题1A 2B 3B 4C 5B 6D 7A 8B 9D 10D 11A 12D 13B 14A 15D 二、非选择题16(1)孝文帝(2)改革鲜卑姓为汉姓(3)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4)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17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的经济、政治危机,本质上是落后的奴隶占有制与中原先进生产力的

17、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改革的核心是克服鲜卑制度的落后成分,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制度全面纳入封建轨道。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推行均田制与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明恩格斯揭示的历史规律是正确的。18不同意这一观点。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进步为标准。孝文帝改革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拓跋民族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

18、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探究感悟】(1)同意第一种看法。推行均田制必须具备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因此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自战国以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呈现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2)同意第二种看法。北魏实施均田制时,中国北方一方面存在着大量无主土地和荒地,按照传统,属国家所有;一方面存在着以宗主为代表的巨大的地主势力和早已根深蒂固的土地私有制。实施均田制并没有改变私有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均田制的两重性,正是客观存在着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土地所有制在法令上的反映。实施均田令,不仅把国有土地按桑田、露田名目请受登记,原有的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提下,也按均田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这一原则贯彻于北魏至唐的均田令中,始终未变。均田制范围的露田(正田、口分田)、职分田、公廨田等,属国家所有。原有的私田、园宅地、桑田(麻田、世业田、永业田)、官人永业田、勋田、赐田等,属私人所有。这两种封建所有制性质不同的土地,并存于均田制范围内,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占支配地位的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