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寿县安丰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学案 必修三.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03458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寿县安丰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学案 必修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安徽省寿县安丰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学案 必修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安徽省寿县安丰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学案 必修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安徽省寿县安丰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学案 必修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师说导学案编制:赵乾友 初审:朱好 终审:曹前双学习目标: 1、积累实词“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和虚词“之、其”的意义和用法。 2、准确把握“道”的内涵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之上辩证地认识作者的观点。 3、掌握“说”的文体知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课前预习案一、作者: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职。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

2、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西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二、背景: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柳宗元答事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有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奂”。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

3、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三、识记文体:“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说”比“论”随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四、知识梳理朗读全文,完成梳理。 、通假字:传道受业()或不焉() 、古今异义: 无贵无贱:

4、古();今,没有。 师道之不存:古();今,常用义“道路、道德”。 今之众人:古();今,许多人。 吾从而师之:古();今,“从而”连词。 小学而大遗:古();今,与“中学”“大学”相对。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活用现象: 吾师道也()君子不齿() 耻学于师()吾从而师之() 圣益圣,愚益() 圣人之所以为圣() 小学而大遗() 、文言句式: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 不拘于时(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 五、积累几个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文中出现26处,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作名词,有两种情

5、况:A、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B、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动词,有三种情况:A、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B、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C、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 (2)其(课文中出现17处,用法如下):作代词,有四种情况: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他)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那些)为惑也,终不解矣。B、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他们)出人也远矣。C、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D、作定语:夫庸知其(他们的)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A

6、、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3)之(课文中出现25处,它的用法如下):作代词:A、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B、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C、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或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古之学者;师道之不复,可知矣。B、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C、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7、。 课后自测 1、下列加点词全为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吾从而师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犹且从师而问焉古之学者必有师 A、B、C、D、 2、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两项() (1)传: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E、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2)受: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徒属皆曰:“敬受命。” C、一女不织,或受之寒D、君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选出下列加线词读音正确的项() A、襄xing句读du针砭binB、苌zhng聃dn或不fu焉 C、贻y谀y不拘j于时D、

8、蟠fn六艺经传zhun郯tn 4、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圣人无常师是故无贵无贱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5、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不拘于时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选出没有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合作探究案1

9、、“古之学者必有师”,全文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请表述论证层次。 明确: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2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0、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第3段: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第4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2、谈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师”、“道”的实际内涵及关系。 明确:文中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破童子之师,而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里的“道”从后文看,应是“六艺经传”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师”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1、。 3、韩愈写师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嘉其能行古道”而为李蟠写师说。行古道: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4、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明确: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训练巩固 一、完成同步作业中“课后新高度”训练题。 二、请背诵并默写第2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