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15《屈原列传(节选)》第二课时教案(人教大纲第六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02748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15《屈原列传(节选)》第二课时教案(人教大纲第六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15《屈原列传(节选)》第二课时教案(人教大纲第六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15《屈原列传(节选)》第二课时教案(人教大纲第六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课时一、重点解读(一)重点研读评介离骚一段。做法:先讲明这一段为什么要重点研读:难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历来评价离骚的最重要文字。然后引导研读,具体过程是:(1)简介离骚内容;(2)反复朗读,要读出咏叹语气;(3)思路分析;(4)疏通文意和难句;(5)小结。1.简介离骚见后“备课资料”。2.思路分析:作离骚的缘由(“盖自怨生也”)。离骚的主要特点(“故死而不容”)。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逐层疏解,以第二层为重点。3.疏通文意和难句。“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明确:这一句扼要概述了屈原作离骚

2、的原因。这是表因果关系的复句,“屈平疾王方正之不容也”是表示原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表示结果。句中“疾”,恨,痛心。“王听”,王的听觉,偏正词组。“聪”,指听觉十分清楚。“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下面三个“之”的用法与此相同。“谗谄”,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君王,这里指谗谄的言辞。“邪”和“曲”,都作“邪恶、不公正”讲,是同义词连用,指邪恶的小人。“公”,指公正的人。“方正”,指端方正直的人,“方”如“正”,也是同义词连用。“疾”的宾语由四个主谓词组充当,这四个主谓词组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屈原所痛恨的对象,即“不聪”“蔽明”“害公”“不容”,而这四者正是下句“忧愁幽思”的具体

3、内容。这四个短语在内容上看是逐层深入的。由于怀王听不到忠臣的良言进谏,因此谗谄的话才可遮蔽了他的眼睛,使得邪恶之人伤害了国家,真正的忠臣贤者才不被容纳。正因为如此,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是感情的表现,“幽思”是思想发挥。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373句,2490字。这首诗几乎可以看做是诗人的“自叙传”,它曲折尽情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明确: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劳苦倦极”,课本未加注,从它与下句“疾痛惨

4、怛”四字对举“倦极”,应解作“困惫”,“极”的这个义项,古时常用。“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明确:这句承“上称(称道)帝喾”等句,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明”是“阐明”。“道德”,在这里不但指个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义,见礼记王制)。“条贯”,条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进一步推演,可用来指因果关系。整个这句可以译为:“(作者)阐明了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崇高伟大,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要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见”,通“现”,表现,表达。“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明确: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体解说。

5、课本注释解释“约”为“简约”,“微”为“含蓄”,似欠妥帖。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典深微”。“约”的本义是“缠束”,可引申为“迂曲”,“微”的义项之一是“深微”。整个这句话应译为:“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明确:这两句互文见义,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明确:

6、“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惠香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佞小人所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明确:“自疏”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奏不很协调。据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多,是全段的难点。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4.本段小结:就段内来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归结点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因此,写作缘由,特别揭示“疾”“穷”“怨”

7、三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更为点晴句;写离骚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而归结到赞美屈原“志洁行廉”。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纲领。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二大段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出第三大段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自沉汩罗。(二)重点研读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两段。先疏通文意和难句,并分析两段的行文思路;最后介绍点司马迁的政治遭遇,讲明议论中寄托着司马迁本人的政治幽愤。1.文章第八小节。这一段是作者司马迁的评论,从全文的脉络看,它是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远接评介离骚中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语来抒发情感的。屈原“虽

8、放流”,但仍然恋恋不忘祖国,并惦念着怀王,一心想返回朝廷。“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反”,通“返”,指屈原终于不能返回朝廷。“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是句很重要的话,说明这段所论屈原的心迹,仍同评介离骚一样,是从屈原作品中概括出来的。“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尽管屈原希望“存君兴国”,但怀王终于不悟,楚国也终于无望。司马迁的议论融合了个人的体验,寄托了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忧愤。这一段,作者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了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了屈原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从而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衰存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2.疏通文意和难句:“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

9、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明确:“圣君治国”,应看做联合短语,即圣明的君主,治平的国家。“累世”,犹言“多少世代以来”。“而不见者”的“者”,表提顿的助词,引出下两句的解说。3.小结:这两段议论,从全文的脉络来看,它是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远接评介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语,并把议论推进一层,指明“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就在“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特别值得注意。从这两段本身的脉络来看,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太君“不知人之祸”。两相结合,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