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总复习 语文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即时训练第二节 正确使用熟语高考总复习 语文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即时训练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熟语使用是高考的一大重点,以考成语为主,主要有四种常考题型:一是判断成语使用恰当与否,二是辨析近义成语,三是根据语境选择相应的成语填空,四是将成语、实词、虚词、诗句放在一起考查。高考强调的是在动态语境中考查熟语的使用,因此既要考虑成语的基本义,也要结合上下文考虑它的感情色彩、范围大小、词义轻重和搭配等。高考总复习 语文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即时训练从考查内容上看,试题中出现的成语除个别较生僻外,绝大部分是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的成语。从考查形式上看,
2、以选择题为主,要求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熟语是指语言中所有常用的固定词组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是词汇的一部分,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等。熟语从构成上讲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动,有时不能用一般的构成法来分析;从意义上讲文约意丰,有的寓意深广,有的朴实无华而形象生动。高考总复习 语文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即时训练1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一般由四字构成。成语的使用考查难度大,多涉及学生成语学习中的盲点和误区,如“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万人空巷”、“首当其冲”等。2谚语。谚语也叫“俚语”、“俗语”,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简练通俗,意思完整
3、。它与成语的区别是: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高考总复习 语文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即时训练3歇后语。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引子”在表义上起辅助作用,表示某种附加义;“注释”部分是表义重点所在,它表示整个歇后语基本义。4惯用语。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词组。惯用语是通过描述来表义,谚语和歇后语通过陈述来表义。5格言。格言是出于名人之手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的规诫性、哲理性、书面性较强,如
4、“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知识就是力量”(培根),“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等。熟语的考查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设题:高考总复习 语文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即时训练成语的含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源于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古义,这就造成了某些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就可能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精要概述考点一 望文生义高考总复习 语文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即时训练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因此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如“文不加点”用来形容文思敏
5、捷,下笔成章,是一个褒义词,而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挖墙脚”是指从竞争对手那里弄走人才或抢走生意,并不是真的去挖人家的墙。类似的词语有:登堂入室、文不加点、屡试不爽、五风十雨、侧目而视、一文不名、不刊之论、空谷足音、明日黄花、一蹴而就、功败垂成、莘莘学子、风声鹤唳、首当其冲、久假不归、细大不捐、危言危行、安土重迁、别无长物、大方之家、目无全牛、望其项背等。高考总复习 语文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典例精析例1高考总复习 语文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即时训练例2高考总复习 语文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即时训练例3高考总复习 语文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即时训练例4高考总复习 语文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即时训练望文生义,即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有些成语有古今两个意思,但在语言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它的本义已经不复存在,而只存在它的引申义,如不注意这一特点,就容易犯“舍本逐末”的错误。也有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命题者在考查时会故意设置“陷阱”,让考生望文生义,错用成语。判断这种误用类型的方法只有一个:理解该成语的实质意义。高考总复习 语文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即时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