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评估检测(二)(第三、四单元)(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20平顶山模拟)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1、2题。1.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A.古生代、三叶虫B.中生代、恐龙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2.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A.湿热的草原地区B.温暖广阔的浅海C.湿热的森林地区D.干旱的陆地环境【解析】1选B,2选C。第1题,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第2题,
2、湿热的森林环境应是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2020龙岩模拟)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下图完成3、4题。3.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推断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可能()A.流水作用增强B.风力作用增强C.冰川作用增强D.变质作用增强4.根据图中信息分析,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气候的大陆性变强植被覆盖率增大河湖水量增加太阳能资源更丰富A.B.C.D.【解析】3选B,4选A。第3题,读图可知,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变大,说明越来越干燥,这样会导致风力作用增强。第4题,青藏高原的隆起
3、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变大,说明越来越干燥,青藏高原隆起阻碍了印度洋水汽输送,使西北地区更加干燥,气候的大陆性变强、植被覆盖率降低、河湖及其水量减少、晴天增多;太阳能资源更丰富。(2020渭南模拟)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57题。5.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冰原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6.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
4、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形,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A.收集大气降水B.获取更多光照C.抵抗冬季寒冷D.吸收地下水分7.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A.人工播种B.降水减少C.气候变暖D.冻土增厚【解析】5选A,6选B,7选C。第5题,北极地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占据了优势,该地为典型的苔原气候,因此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苔原带。第6题,苔原植被处于极不利的生态条件下,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苔原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其特点是大部分花向着太阳开放,并呈杯形,以便尽可能多地采集太阳光,这对于开白色花的植物尤其重要。第7题
5、,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这跟人工播种无关。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高纬地区降水会有所增加;气温升高,冻土层会变薄。(2020银川模拟)我国贺兰山脉东坡植被垂直地带性明显。贺兰山森林主要是常绿针叶林,集中分布在海拔1 900米至3 100米之间,包括青海云杉林(林冠郁闭)和油松林。有学者运用10 m10 m的样方对该地森林群落进行调查。下图示意贺兰山东坡各样方平均胸径(距地面约1.3米处乔木主干的直径)、平均树高、乔木株数和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据此完成810题。8.影响贺兰山东坡针叶林分布的主要原因是()A.地处阳坡,热量丰富 B.夏季风迎风
6、坡,降水较多C.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D.土壤肥沃深厚,透气性好9.贺兰山针叶林带()A.树木平均胸径随海拔升高而增大 B.平均树高随着海拔增加而下降C.物种丰富度与乔木株数呈正相关 D.乔木株数与平均胸径呈负相关10.图中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A.林下环境逐渐阴冷潮湿 B.农业生产影响程度加强C.高大乔木数量逐渐减少 D.各物种之间生存竞争强烈【解析】8选B,9选D ,10选A。第8题,针叶林只分布在贺兰山东坡的原因:贺兰山位于季风与非季风区交界处,夏季东面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冬季处于西北风的背风坡,温度比西坡高,而西坡夏季处于夏季风背风坡降水少,冬季又是冷空气的迎风
7、坡温度低;东坡并不是阳坡;植被带的分布和人口活动、土壤情况关系较小,不是其影响的主要原因。第9题,读图可知,树木平均胸径随海拔升高先降低后增加;平均树高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物种丰富度与乔木株数相关性不大;乔木株数与平均胸径呈负相关。第10题,图中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林下环境逐渐阴冷潮湿,物种减少;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主要和温度有关,和农业生产、各物种之间的竞争程度关系不大;高大乔木数量是先上升后下降,并不是逐渐减少。读北半球中纬度平原地区某河段示意图(图示比例尺为110 000),完成11、12题。11.关于该河段的叙述,正确的
8、是()A.河水大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B.河水大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C.河流北岸堆积,南岸侵蚀严重 D.侧蚀作用减弱,下蚀作用增强12.下列关于该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区域聚落多位于北岸,呈带状分布 B.河漫滩平原处有利于港口建设C.南岸的陆地地势低,不能利用 D.河流弯曲易形成严重洪涝灾害【解析】11选A,12选D。第11题,读图可知,凹岸(北岸)侵蚀,凸岸(南岸)堆积,再根据河漫滩的形状可知,该河流大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河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河漫滩东部凸出部分将因泥沙堆积与南岸相连。河漫滩一般发育于河流的中下游,故流速较缓,侧蚀较强,下蚀较弱。第12题,河流弯曲,水流
9、变缓,容易产生洪涝灾害;该河段南岸堆积利于聚落分布;河漫滩处水流变浅不利于筑港。(2020惠州模拟)珠穆朗玛峰每年五月左右都会迎来大批喜欢冒险的登山客,目前有两条最适合的登顶线路,一是从南坡尼泊尔一侧登顶,二是从北坡西藏一侧登顶。据此完成13、14题。13.从南坡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海拔约1 400米)攀登珠峰登山客不可能看到的自然带是()A.常绿硬叶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C.高山针叶林带 D.高山灌木林带14.北坡线路严格限制攀登珠峰人员的资质,主要目的是()A.便于机构管理 B.保护珠峰环境C.缩短登顶时间 D.确保人员安全【解析】13选A,14选D。第13题,珠穆朗玛峰南坡山麓位于热带季
10、风气候区,故从山麓往上依次分布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高山灌木林带等,常绿硬叶林带为地中海气候区的自然带,不可能看到。第14题,北坡从西藏出发,南坡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攀登珠峰,出发地海拔相对较低,救援条件相对较好,北坡危险性更高,故为了确保人员安全,北坡线路严格限制攀登珠峰人员的资质。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是指某时段冰川固、液态水的收支状况(正平衡说明冰川增加,负平衡说明冰川退缩)。斯瓦尔巴地区位于北欧北大西洋暖流的最北端,如图为该地区某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统计图。读图完成1517题。15.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A.夏季平衡波动较大B.总体呈正平衡趋势C.年际平衡变化小D.年
11、内季节变化较小16.导致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冬夏季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降水差异 B.气温高低C.洋流的流向D.植被覆盖率17.斯瓦尔巴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会导致当地()A.北极熊等极地生物生存空间扩大B.气候变暖减缓C.农作物生长期变短D.岛屿数量减少【解析】15选A,16选B,17选D。第15题,从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统计图可知,1995年至2010年夏季冰川物质平衡大致在-500到-1 500之间波动,冬季冰川物质平衡大致在300到700之间波动。1995年至2010年夏季冰川物质呈现负平衡,平均数值接近-1 000;同期冬季冰川物质呈现正平衡,平均数值接近500,因此总体呈负平衡趋
12、势。从图上看,从每一条曲线的年际变化上看,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年际变化较大;从同一时间两条曲线的差值上看,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年内季节变化也较大。第16题,该气象站夏季冰川物质呈现负平衡,说明冰川面积减少;冬季冰川物质呈现正平衡,说明冰川面积增加。由“斯瓦尔巴地区位于北欧北大西洋暖流的最北端”可知,该气象站常年受暖流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小,植被覆盖率低,因此只能是冬夏季气温导致冰川面积的扩展或退缩。第17题,根据斯瓦尔巴地区冰川物质总体呈负平衡趋势,可知该地区冰川呈退缩趋势,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温度升高,冰川融化和海平面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因此岛屿数量会减少,北极熊生存空间缩小
13、;但由于温度升高,农作物生长期会变长。(2020莆田模拟)2019年3月30日,地处我国西南林区的四川省凉山州发生了森林火灾,在救火过程中突发爆燃,导致30名扑火队员遇难。这里山高谷深,树种多样。下图为火灾发生地区域图,据此回答1820题。18.火灾地区林木种类多样,与其成因关联最小的因素是()A.降水B.土壤C.地形D.纬度19.这次火灾救援的难点有()A.海拔高,气温低B.河谷地区,空气湿度大C.枯枝落叶少D.风力大且风向不稳定20.火灾过后,该地区()A.植被蒸腾量增加B.地表径流量减少C.病虫害减轻D.生物种类增多【解析】18选B,19选D,20选C。第18题,对材料和图形进行分析,着
14、火区域位于雅砻江河谷地区,该地区山高谷深、地形闭塞、降水稀少、气温较高、空气干燥,易发生火灾;该区域纬度低,气温较高,易发生火灾。第19题,根据所学知识,海拔高,气温低;空气湿度大;枯枝落叶少,不利于火势蔓延,有利于火灾的扑灭;而风力大且风向不稳定有利于火势的蔓延,不利于火灾的扑灭。第20题,火灾过后,植被覆盖率降低,蒸腾作用下降;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同时生物多样性减少;火灾发生会将森林中的害虫烧死,火灾过后病虫害会减轻。(2020衡水模拟)图a为我国某小学附近等高线图(单位:米),图b为AB线的剖面图。读图,回答2123题。21.该小学最有可能在()A.华北平原B
15、.黄土高原C.云贵高原D.东南丘陵22.最近该地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对土层进行定位,其目的是为了监测()A.滑坡 B.泥石流C.洪涝 D.台风23.该地为了稳固土层而采取的措施中,效果最不明显的是()A.排水 B.建抗滑墙C.植树种草D.清除土方减载【解析】21选D,22选A,23选C。第21题,读图可知,该小学所在地区有常绿林分布。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的植被类型是落叶林;图示区域海拔在200500米,不可能是云贵高原,最有可能在东南丘陵。第22题,根据图示可知,该地的岩层倾斜方向、土层倾斜方向与坡面朝向一致,容易发生滑坡。因此最近该地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对土层进行定位,其目的是为了监测滑坡。第23题,
16、排水可以减轻土层重量,预防下滑;建抗滑墙,利于阻止土层下滑;根据图示可知,土层滑动面是基岩表面,植树种草只能增加土层重量,没有稳固土层的作用,效果最不明显;清除土方减载,减轻重量,减少坡体下滑。读“我国某种自然灾害分布略图”,完成24、25题。24.这种自然灾害最有可能是()A.寒潮B.旱灾C.台风D.洪涝25.能快速有效地减轻上述自然灾害的措施是()A.建设水利工程B.营造海防林C.改进耕作制度D.改进灌溉方法【解析】24选B,25选A。该种灾害在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南部沿海最严重,西北内陆最轻,应为异常干旱引发的旱灾。建设水利工程是抗旱最为快捷的措施。【方法技巧】自然灾害多发区成因的分析思路
17、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这与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框图表示如下: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2020马鞍山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金丝猴群常年栖息于海拔1 5003 500 m的高山密林中,主要以浆果、竹笋、苔藓为食,亦喜食鸟蛋等,身上的皮毛美观华丽,质地柔软,可耐寒。目前全世界金丝猴有6种,除缅甸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外,其余4种均为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历史时期金丝猴一直生活在热带低山森林带地区,曾经在我国广泛分布,而如今金丝猴的分布范围已经大为萎缩,主要呈碎片状零星分布在六片狭窄区域。在横断山区,金丝猴是仅次于国宝大熊猫的明星物种,但是横断山脉阻碍了
18、不同种类金丝猴之间的交流。下图为5种金丝猴分布示意图。(1)描述我国不同种类金丝猴的分布差异。(2)说明横断山脉阻碍不同种类金丝猴之间交流的原因。(3)分析金丝猴从热带低山森林带向目前分布区域转移的原因。【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怒江金丝猴和滇金丝猴零散地分布在横断山区,其中滇金丝猴比怒江金丝猴活动范围广;川金丝猴大多分布在四川与陕西、甘肃交界地带及鄂西地区,分布面积较大;黔金丝猴位于贵州省的东北部。第(2)题,横断山脉阻碍不同种类金丝猴之间交流的原因主要从地形和金丝猴的生存环境分析。横断山区山河纵列分布,山高谷深,环境相对封闭,阻碍了不同种类金丝猴之间的交流;横断山区气候的水平和垂
19、直差异大,不同地区生存环境差异大,不同种类金丝猴对栖息地生态环境要求苛刻,对生存的生态环境变化极其敏感,同类金丝猴长期习惯生存在特定区域,很难再适应其他环境差异大的区域。第(3)题,金丝猴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其分布区域发生变化。热带低山森林带地区,适合人类生存,随着人类的集聚规模扩大,加剧对该地区的资源开发,导致金丝猴活动范围急剧缩小;金丝猴的天敌很多,身上的皮毛美观华丽,质地柔软,可耐寒,非法偷猎行为还时有发生。答案:(1)怒江金丝猴和滇金丝猴零散地分布在横断山区,其中滇金丝猴比怒江金丝猴活动范围广;川金丝猴大多分布在四川与陕西、甘肃交界地带及鄂西地区,分布面积较大;黔金丝猴位于贵州省的东北
20、部。(2)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环境相对封闭,阻碍了不同种类金丝猴之间的交流;横断山区气候的水平和垂直差异大,不同地区生存环境差异大,不同种类金丝猴对栖息地生态环境要求苛刻,对生存的生态环境变化极其敏感(或同类金丝猴长期习惯生存在特定区域,很难再适应其他环境差异大的区域)。(3)热带低山森林带地区,适合人类生存,随着人类的集聚规模扩大,加剧对该地区的资源开发,导致金丝猴活动范围急剧缩小;金丝猴的天敌很多,且非法偷猎行为还时有发生。27.(2020合肥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车尔臣河流域荒漠广布,生态脆弱。1990-2010年,流域内降水增加,冰川积雪面积缩小,海拔1 300米以
21、上地区自然植被覆盖度增加,海拔1 300米以下地区自然植被覆盖度减少。同期该流域人口数量及耕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危机日益凸显。下图示意车尔臣河流域地理事物分布。(1)199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内降水增加,推测在此背景下该流域冰川积雪面积缩小的原因。(2)从气候变化角度,分析199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内海拔1 300米以上地区自然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原因。(3)分析199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内海拔1 300米以下区域自然植被覆盖度减少的原因。(4)为应对水危机,有学者建议向车尔臣河流域调水,试分析调水对该流域生态环境带来的可能影响。【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车尔臣河流域内降水增
22、加,利于冰雪的积累,但该流域冰川积雪面积缩小,说明其冰雪消融的速度大于积累的速度,气温是影响冰雪消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使冰雪消融速度大于积累速度。第(2)题,从气候角度分析植被覆盖度增加,该地区水热条件发生变化。根据上题199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因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增多、冰雪覆盖面积减小,使该1 300米以上的干旱地区水分增多、热量增加,更利于植被的生长,所以其植被覆盖度增加。第(3)题,根据材料,该流域人口数量及耕地面积显著增加,生活和农业用水增加,过度农垦,使自然植被减少;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变大,加剧水资源短缺,使植被退化。第(4)题,跨流域调水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
23、面分析。有利的影响:缓解水资源不足,增加植被覆盖率,缓解荒漠化;调节气候,增加空气的湿润度,增加降水;引淡淋盐,缓解盐渍化。不利的影响:水资源增多,耕地面积扩大,导致植被破坏,加剧土壤盐渍化。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积雪消融快,融雪速度超过流域内冰川积雪积累速度,冰川积雪面积缩小。(2)全球气候变暖,山地热量增加,自然植被覆盖区域向高海拔地区扩展;流域内降水增加,同时由于气温升高,高山冰雪融水增加,部分干旱地区水分增多,自然植被覆盖度增加。(3)全球气候变暖使该地区气温升高,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干旱加剧,自然植被退化;中下游地区人口增加,人类经济活动增加,用水量增加,开垦耕地,自然植被覆
24、盖度减少。(4)有利影响:调水增加区域内生态用水供应量,利于恢复流域植被,抑制土地荒漠化;保护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引淡淋盐,减轻土壤盐渍化;增加流域空气湿度,改善区域气候。不利影响:绿洲农业规模扩大,不合理灌溉可能造成土壤的盐渍化。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托帕石太阳能牧场是全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发电站占地25平方千米,共有900万块太阳能发电板,该电站每年可以减少37.7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减少7.3万辆汽车上路。加利福尼亚州计划于2020年使新能源发电比例达总发电量的33%。(1)试说出加利福尼亚发展新能源的优势条件及其生产类型。(2)托帕石太阳能牧场发电量夏季多
25、于冬季,试分析原因。(3)分析托帕石太阳能牧场选址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4)简析太阳能发电较之火力发电的环保优势。【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加利福尼亚位于沿海地区,而且海域面积广阔,因此潮汐能丰富;沿海地区,摩擦力小,风力大,因此风能资源丰富;该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加利福尼亚南部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光照丰富,太阳能丰富。第(2)题,托帕石位于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晴天多,而且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白昼时间长,因此太阳能丰富,发电量大。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降水多,而且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
26、,白昼时间短,光照不足,所以太阳能较夏季缺乏。第(3)题,主要从土地、交通、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可知,托帕石位于山区,搬迁人口少;经济较为落后,土地价格便宜;靠近交通线,便于太阳能电站的建设;靠近美国最大的城市群之一,消费市场广阔。第(4)题,太阳能属于新能源,发电过程是完全的无污染的自然能发电,不消耗水资源,噪音污染小;无大气污染;无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优势。答案:(1)海域面积广,发展潮汐发电;沿海地区风力大,推广风力发电;地处板块交界处,地热能丰富,可以发展地热发电;南部地区气候干燥,太阳能丰富,可以发展太阳能发电。(2)冬季,受西风控制,降水多,且白昼时间短,光照不足。夏季,受副热带高
27、气压控制,晴天多,且白昼时间长,因此太阳能丰富,发电量大。(3)山区,搬迁人口少;土地价格便宜;靠近交通线,便于太阳能电站的建设;靠近美国最大的城市群之一,消费市场广阔。(4)太阳能发电不消耗水资源,噪音污染小;无大气污染;无固体废弃物污染。29.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回答问题。(8分)(1)说出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涝灾的自然原因。(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解析】第(1)题,对比图中两水位曲线可以看出,河流水位在6-9月高于湖泊水位,易发生涝灾。其形成的自然原因可从气候、地势、水位高低等方面分析。第(2)题,对于滨湖农业区涝灾的防治措施可从工程性措施(完善排涝系统、种植耐涝植物、调整耕作制度等)和非工程性措施(加强监测预报、开展防灾教育等)两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可能发生在6-9月(夏秋季节)。地势低洼,排水不畅;6-9月为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2)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还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