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年高一语文10月份月考卷制卷人:刘玉妹 审核人:江宪章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总分:150分(一) 论述文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做的多半是记录。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客观地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 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之所以他的名字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被载入史册
2、,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心怀天下的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的境界真。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点。 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必须以最近的距离去触摸每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今天才得以将史记奉为历史真实公正的范本。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始而落后的,没有碳-14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他能做的只是朴实的记录。 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社稷江山帝王之智,但司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
3、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 比了解到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幸运的是,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已的丑像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账,但他所经历着的一切钱与权的现实压力,却也着实考验着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而他做得很好。 实录精神的存在需要社会的宽容,也需要实录者的勇气,而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注定会增加实录者的勇气。记录现实比记录历史更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中的丑陋者从来害怕让人知道自己的丑陋,而记录也远远不止于美丑之辩!不要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这是记录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呈现真实是一个技术
4、活,但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 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创造者,他们在历史的巨钟上猛敲,要让后人也能听到余音。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他们,可谁又让我们记住历史?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谈道:“我们国家一直有三个大祭,一是祭黄陵,属于国之祭、族之祭;一是祭孔子,属于文之祭祀,是对文脉的一种追踪;还有一个就是祭司马迁,它既是文祭,又是心祭,是对一种伟大人格的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悲剧感的民族,喜欢大大团圆、喜欢盛世、喜欢辉煌、喜欢纪念成功人物,司马迁的存在就有了他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负重,要有悲剧感,心存忧患意识
5、。所有这些司马精神,为我们今后悼念司马迁,敬仰我们的民族精神,建树我们的文化灵魂,提出了非常久远的任务。(选自司马迁实录精神,有增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所谓“盛世”大汉中,与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司马迁在政治上能够改变国家社会的力量更小,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只是一个史官。B.在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他们一个个都是等质量的元素,处于平等的地位,司马迁对他们都进行了真实的呈现。C.司马迁运用实录精神写史记的目的在于,既让后人记住真实的历史,能以史为鉴,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自己。D.在人才辈出的汉朝,司马迁也许不是一个成功人物,但他心怀忧患,直面历史
6、,秉笔直书的精神,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对司马迁的人生做了一个整体评价,然后引出了本文的观点,即司马迁记史的实录精神。B.全文在论证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时,先从司马迁实践求真的角度展开论述,再阐述了司马迁记史面临的多重压力及应具备的勇敢无畏的精神。C.本文在论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后,借古鉴今,给我们当代社会敲响了警钟,提出了号召。D.本文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论述中心主旨,并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进行分析闸述,如例证、引证、比较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史要得到真实记录,那么这个史官必须能够具有一种勇敢无畏的
7、精神,能够拒绝金钱的诱惑,能够不畏强权。B.我们祭奠缅怀司马迁,既是对司马迁写下历史巨著史记表达崇敬之情,也是对他这种实录精神进行讴歌与赞美。C.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应该经受了来自朝廷高层对他的种种非难,但作为一名史官,秉笔直书是他胸中的最大心愿。D.呈现真实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活,更是对一种精神和理念的执着,我们要传承司马迁的爱憎分明、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山顶的海风胥得意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
8、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
9、,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
10、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
11、个海军战士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海子?”罗布很吃惊。“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
12、这多像大海呀。”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交代。B.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的鼾声。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C.小说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一句,生动地概括了站长20多年的军旅生涯。D.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
13、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5.小说中“海子”和“大海”有何寓意?两者在文中交错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6.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
14、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
15、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
16、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荑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
17、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
18、,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相关链接: 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
19、文化性格。(选自谢冕云游,有删改)7.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B.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C.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D.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8.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A.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
20、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髙度做出全面评价。B.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C.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由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D.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9.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四) 文言文阅读: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
21、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
22、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
23、,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10. 下列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的变故B拔剑切而啖之 啖:吃C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翅膀D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1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令将军与臣有郤B刑人如恐不胜C因击沛公于坐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12.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5分,共10分)(1)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五) 古诗词默写:(1
24、0分)13.(1)沁园春.长沙中体现词人年轻时意气风发、强劲有力的句子是:_、_(2)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树的描写来表达对康河的眷恋之情的句子是:_、_(3)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体现晋侯、秦伯围攻郑国的原因的句子是:_、_(4) 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时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5) 鸿门宴中以比喻的方式说出自己处在由别人掌握生杀大权的危险境地的句子是:_、_(六)古诗词鉴赏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
25、,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落,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城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15.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乐中有悲,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六)语言文字运用:16、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积极向
26、上,刻苦学习,奋发有为,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痩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那片层层叠叠的绿,秀色可餐。中国画独特表现方式中“书画同源”的要求,决定了写意画的表现方式是用“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之春秋笔法,把深邃的意境呈现出来。对身居官位者写出的散文,一些报刊便门户大开, 一些评论家便极力捧场,这种把散文和权势捆绑在一起的做法无异于煮鹤焚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社会有序进步,民生不断改善,就必须反对坐而论道,力戒浮躁冒进,同时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传统。分析人士认为,银行业
27、对民间资本的潜在开放对行业利好,因为此举意味着对中小企业、消费者的服务将有所改善,长此以往,也将促进行业竞争。A.B.C.D.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日前,赖声川又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从2017年3 月10日开始,在位于上海徐家汇美罗城的上剧场里排演专属版暗恋桃花源。B.“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自去年凭借 琅琊榜获白玉兰奖视帝后,在2017中国电视剧品质盛典上,胡歌又获得了“年度卓越品质之星”。C.2017年3月1日,外交部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同发布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下称 “战略”)。该战略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目
28、标,就推动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中国主张。D.2月初,民政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的通知,明确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因为该举措不仅在发展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提高失能失智老人的生活质量。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A.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D.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19、下
29、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手机重整了我们的人际关系,使我们逃离了不必要的尴尬,又把我们置于更大的尴尬中。人们见了面越来越难说真话,由此可知,现在人们在现实中所说的话都不可信。但到了网上,到处充斥着寒光毕露、决不节制的真话,只有在网上说的话才是真的。手机放大了人性的真实部分。我们在亲朋好友面前关上了贝壳之门,却在陌生人、半陌生人的话语广场呈现了最柔软、最真实的自我。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有通过网络才可以。人们在现实中所说的话并非都不可信。_。_。20、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6
30、分)流行词本身并不具备褒贬倾向,比如使用“小鲜肉”“颜值”等词语,_,使用这类词语说明使用者格调不高,而在喜欢的人看来,_,无需遮遮掩掩。词语无罪,_,因此,喜不喜欢某个流行词,其实是一种价值观之争。(八)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这是香港电台知名主持人梁继璋曾给儿子写过的一封信中的一句话,流传于各大网站。 读完这句话,你有怎样的人生感悟?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
31、围作文。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六) 不得抄袭、套作。(一)答案及解析:答案:1.D; 解析:1.A项,原文是“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B项,应是在史记对他们的真实呈现中,并非“历史长河中;“处于平等的地位”也是无中生有C项,“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自己”不是目的所在2. D;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举例论证”没有在文中出现。3.D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 “爱憎分明”不属于实录精神。 (二)答案及解析:答案:4.D; 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D项,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
32、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于文无据。从文中来看,如果说“大海”象征高原上的人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的话,高原上的海子”就是现实世界、现实生活,对爷爷和阿爸的描写,主要表现的是高原上的人们对高原这一生活家园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满足。5.答案:寓意:“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象征现实;“大海”象征着他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 作用:二者交替出现,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本题,首先应从文中找出关于海子”和“大海的内容,然后分析“海子”和 “大海”的象征义,最后结合罗布追寻梦想的足迹分
33、析二者交替出现的寓意。由文中“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等内容可知,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人民生活的家园,是现实生活的象征,而“大海”是罗布走出草原、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文中罗布想要看海,于是参加海军,结果在新兵营的时候,罗布“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会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 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
34、鼾声,等到下连队的时候,汽车越走离海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由此可见, 在现实生活中,罗布与梦想总是擦肩而过,他去见大海的愿望最终落空,海子”和“大海”的交替出现,暗示了罗布现实与梦想的冲突。6.答案: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突出形象,使军人的崇高形象定格在读者心中;营造意境,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回味;深化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题干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解答本题,需要先明确结尾的形式,分析结尾的内容,然后从人物形象、结尾特色、情节结构、文章主旨等角度作答。结尾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
35、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以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收尾,属于写景段,写景段收尾往往有意蕴悠远的效果;这一段写山顶的风、写罗布和站长海军帽子上的飘带,突出了军人的崇高形象;罗布和站长最初的梦想都是走出草原、了解外面的世界,虽然现实与他们的所想有差距,但他们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这离海100公里的山顶上,他们听到了“海风”,当雾气漫下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时,他们看到了“大海”,他们在这山顶的雷达站看到了自己的“梦想,这样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小说的标题是“山顶的海风”,结尾“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照应标题,使小说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三)答案及解
36、析:答案:7.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于文无据8.DE;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最重要的转折” 在文中依据不足。E项,“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错,从原文第7段可以看出,徐志摩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更重要一些。9.答案:优越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求学于名校,受教于名师,结交贤达名流,是徐志摩学有所成的重要原因。具有远大的抱负。改造中国社会,使中国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的宏愿,是徐志摩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投身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海纳百川的学术素养。法律、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专业训练,再加上努力好学
37、,勤奋热情,使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视野与眼光。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创办新月社,主编新月杂志,使“五四”精神得以赓续,也使新月社产生了广泛影响。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析因题”,要注意以下几点:掌握析因角度。这种题型一般都是一果多因的。对于传主来说,原因有表层与深层,更有客观与主观。客观原因,包括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变化,传主特定的生活环境传主与亲人、同事、上下级的关系。主观原因,包括传主的理想追求、个人愿望,工作环境对传主身心的影响, 传主个人修养等内在精神变化。析因题一般都要求分析,哪怕是探究题,答题一般是先概括为“方面”(角度),即把
38、原因大致相同的合并到一类,然后是分点解释,具体分析。分析时点到为止,不可过多展开。答题要紧扣文本,尽量在文本中找答案,尽量用文本中的语句作答;要全面、简练,有条理。就本题而言,也应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入手来分析。如从第1段中可概括出客观原因“优越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从对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行为、思想的描述中可概括出与他自身相关的主观原因。10. 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默写答案(略)14. 答案:1.C;解析:1.选项C,“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成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故答案选C。15. 答案“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想象早晚有
39、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 但悲情是主调,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1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张冠李戴。“春秋鼎盛”指正处在壮年。使用正确。“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不合语境。“春秋笔法”指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使用正确。“煮鹤焚琴”比喻做煞风景的事。使用正确,“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指空谈大道理。褒贬失当。“长此以往”指老是这样下去(
40、多就不好的情况而言)。1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B项,成分残缺,最后一分句应改为“胡歌又获得了年度卓越品质之星的称号”,C项,搭配不当,应改为“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目标”。D项,语序不当, “不仅”后领起的语句与“而且”后领起的语句应互换位置。18.答案:C解析:A承蒙,敬辞,受到。表示受到别人的某种帮助而心怀感激。只能用于自己。B高足,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不能用于自称。D恭候,敬辞,用于自己等别人。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
41、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 19.答案及解析:答案:不是只有在网上说的话才是真的不是只有通过网络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把语段中不合逻辑的部分找出来,然后把不合逻辑的地方表达合理。如“只有在网上说的话才是真的”表述绝对只有通过网络才可以”表述也是绝对的,把这些表达绝对的地方再重新表述即可。20.10答案及解析:答案:在不喜欢的人看来;则是对美的一种坦荡追求;该思考的是词语背后的价值观解析:处根据后文“而在喜欢的人看来”判断,此处应填不喜欢的人看来;处根据前文“使用者格调不高”和后文“无需遮遮掩掩”判断,此处应填使用者是对美的一种坦荡追求;处根据后文的“价值观之争”,此处应是词语背后的价值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