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01675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16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文科综合-历史部分1.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唐朝这一制度表述正确的是A. 中书省负责封驳审议职能 B. 三省宰相拥有最终决定权C. 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D. 分割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的确分工明确,也提高了办事效率,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门下负责封驳审议职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三省宰相不拥有最终决定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2、,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 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明朝时人们根据具体职能把“六部”分别概括为“富”“贵”“威”“严”“贫”“贱”六字。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贱”最有可能描述的是A. 工部 B. 礼部 C. 户部 D. 兵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唐代实行的三省六部体制中六部是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职能各不相同,“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户部负责财政、国库;礼部负责科举、祭祀、典礼;兵部负责军事;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工部负责工程建设。由六部的职责可知中国古代有浓重的官本位的观念,吏部负

3、责官员的选拔与考核,地位最高,所以答案D项符合史实,A B C三项不符合这一特征。故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与强化君权与相权3. 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但有些电视剧中常常出现违背历史真实的镜头。下列剧情有违历史事实的有宰相刘罗锅中乾隆帝与宰相刘罗锅在讨论大事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台湾1895中的李鸿章说“总理衙门已经改成了外务部”赤壁大战中的战争场景炮声雷动A. B. C. D. 【答案】C4. 封建小农经济困顿却又高效,管子乘马中说:“是固夜寝起早,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尔不倦,民不惮劳苦”,西方有学者甚至指出:“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

4、主义企业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封建小农经营效率高,可与资本主义农业比肩B. 小农经济的困顿往往表现为规模小、工具简陋、农民负担重C. 封建小农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D. 小农经济效率高是指土地私有制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答案】B【解析】据材料“封建小农经济困顿却又高效”、“是固夜寝起早民不惮劳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虽然经营效率高,但由于生产方式的落后,无法与资本主义农业相比,故A选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有规模小、工具简陋、农民负担重等,故B选项正确;“封建小农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说法过于绝对,故C选项错误;材料“夜寝起早,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尔不倦”说明小农经济

5、效率高是指农民的辛勤劳动,未涉及土地私有制,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小农经济的相关知识,同时,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困顿却又高效”,再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判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5. 宋代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到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这一现象说明A. 四民等级观念在宋代以后趋完全消失 B. 古代在科举领域不存在抑商的现象C. “贱商令”抑制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 抑商政策在宋明时期出现一定松动【答案】D【解析】由题干内容可知,宋朝和明朝时期,工商业阶层中的人士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反映了此时期的重

6、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等级观念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存在,排除A;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直是由士大夫把持,开始是禁止商人考试的,排除B;题目中提到的是对商人地位贬低的松动,实际上是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排除C。6. 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A. “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 皇帝推卸政治责任C. “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汉代董仲舒依据“天人感应”思想将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

7、主的行为联系起来,促使君主以罪己方式应对灾异,以达到对君主劝诫的目的;而到了清朝出现日食时则皇帝要求官员在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上述变化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故选D。“天人感应”思想适应了不同时期政治统治的需要,并非曲解“天人感应”,故A项错误: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7. 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这说明程朱理学A. 致力于社会稳定 B. 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 融儒释道为一体 D. 主张改良社会体制【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宋代是汉人主政,又尊崇文化,

8、士大夫集团接过韩愈、柳宗元的大旗,决心发起儒学的复兴运动,注重秩序,讲究节义,以此来维护社会的稳定,才会有二程、朱熹“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故A项正确;据材料中“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强调的是社会,而不是个人,故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思想的融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改良个人,以达到社会的稳定,但并不是改良社会体制,故D项排除。8.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A. 奠定中华文明古国

9、地位 B. 打破世界隔绝状态C. 推动欧洲工业革命发展 D. 促进欧洲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题干信息突出了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推动了欧洲有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故D项正确;A项是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对世界,故A项错误;C项是蒸汽机的改良,B项是新航路的开辟,故排除。点睛:抓住题干要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三大发明对世界人类社会的影响,从四个选项找到就可以。9. 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而黄海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

10、。”郭嵩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反映出A. 日本己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B. 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C. 中国缺乏现代民族国家意识 D. 洋务运动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材料“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说明甲午战争时,中国还没有形成近代的民族意识,社会政治还是一盘散沙的状态。中日军事装备虽然相差不多,但实质差异在制度、观念和民众状态,故C项正确。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是在一战后,排除A项;B项与题意不符;D项从题干中体现不出来。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日本以“文野战争”之

11、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反映了中日两国在对外战争上有不同的表现,从而说明了两国民族意识的不同。10. “经过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强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材料表明A. 自然经济解体加快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C. 洋务运动成效明显 D.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巨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的是清朝时期的成就,而且提到的是“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救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运动

12、是洋务运动,所以选择C选项,排除B选项。材料没有表现出自然经济解体与经济结构转变的内容,故排除A、D选项。11. 被誉为洋务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这表明他A. 主张“中体西用” B. 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C. 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 未超越洋务派的历史局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材料中的“本在朝廷政教”应指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B选项。A、D项错误,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技术,而材料则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明显表示赞赏;C项错误,材料并非认为技术不重要,而是说与技术相比更重要的是制度。12. 张

13、之洞在抱冰堂弟子记这样追述写作劝学篇(1898年4月撰写)的原委:“自乙未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这表明张之洞A. 寻找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出路 B. 总结洋务运动破产的教训C. 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D. 代表新旧不同的势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表明张之洞在内忧外患下著劝学篇,达到“会通中西,权衡新旧”的目的,结合他的地主阶级的阶级属性,可判断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答案为C项。在1898年的中国,“中体西用”已不属于新主张,排除A项;张之洞仍然坚持“中体西用”,不能反映是总结

14、洋务运动破产的教训,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名师点睛】“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其中的“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张之洞在1898年5月出版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

15、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具有反对政治制度改革的用意。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荣氏兄弟与其姑丈、辞官居于苏州家中的朱仲甫,共同出资筹办保兴面粉厂。荣德生负责在无锡买地,荣宗敬负责向法国购买石磨,朱仲甫请好友、时任江苏省商务局局长的吴硕卿,直接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手续很快办妥,而且还获得了十年专利。准备动工之时,荣氏兄弟收到了县衙的通知,通知责令工厂迁址。原来,无锡绅士联名具告保兴面粉厂“擅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而且在古城边竖立烟囱,必将“破坏风水,有伤文风”。荣氏兄弟将详情申报商务局,并转呈总督府。不久,两江总督刘坤一传来批文:“士为四民之尊,立论尤当持平。烟囱即隔城垣,

16、何谓文风有碍?该商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是否属实?由地方官查明,秉公办理。”经过查勘,“公地在附近则有之,恐不在内”。但士绅又以“烟囱树起,破坏风水”为由进行阻挠。知县孙襄臣仍坚持迁址,荣氏兄弟则继续施工。孙知县和常州府多次向上级部门禀告此事,而总督府的批文也前后下了七道。但无锡士绅还是不肯罢休,在第八次批文中,刘坤一写道:“知县办理无方,先行摘顶,以观后效。具呈阻挠人,查取职名,听候详参。着刻日详复!”一一杨旭荣氏兄弟材料二:1902年荣氏保兴面粉厂正式投产,1903年改名茂新面粉厂。据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记载:“为了打开销路,荣德生一面派人到本地各面馆、面店、点心店进行推销,实行先试用

17、后付款的办法,并采取各种优惠条件来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他聘请王尧臣、王禹卿推销产品。王氏兄弟对北方的客帮极为稔熟,与营口、烟台、天津各帮坐庄也有交谊。经过王氏兄弟的努力,保兴面粉厂在北方打开了销路。这时,保兴厂更名为茂新厂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面粉在东北三省极为畅销,面粉价格也随之上涨。为抓住时机,扩大生产,荣氏兄弟向英国购买钢磨,改进生产设备,扩大了工厂的生产能力。茂新厂的面粉产量增至每天800包。同时,他们注意提高面粉质量,不收潮麦、坏麦,凡购进的小麦都要经过人工挑拣,而且包装美观。”(1)据材料一,无锡地方士绅阻扰荣氏兄弟办厂说明了什么?简要评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八次批示”。(2)

18、据材料二,概括荣氏面粉厂兴厂初期的重大举措。从荣氏企业的起步中,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说明: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不接受新事物。评述:荣氏兄弟办厂,两江总督刘坤一先后八次“批示”,准予办理。一方面,封建势力阻挠实业,民族工业起步艰难;另一方面,荣氏兄弟不屈抗争,屡挫屡争;以刘坤一为代表的开明官员鼓励实业,排除干扰。(2)举措是:改进营销策略,聘用有才能的人,抓住战争机遇,更新生产设备,保证产品质量。启示:敢于同旧势力抗争;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抢抓机遇,发展经济。【解析】略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中国的历史(古代史)是一部不断改朝换代的

19、历史,因而不断产生令人感到乏味的重复:创业打江山、国力大振、继而是长期的衰败,最后全面崩溃。中国历代正史都反映了这一点,难怪中国人总是认为,最好的做法就是恢复上古的黄金时代。结果,中国文明就在这反复不断的人事变迁中艰难前行,而汉代以后的中国历史也多多少少都是汉代历史的重演罢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的观点。(要求:首先提炼观点;对该观点赞成、反对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所学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答案】提炼观点:费正清认为中国古代是一部改朝换代、王朝循环的历史。明确观点:我(赞成或反对)这一观点。我认为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不完全正确。评析(论证)观点:赞成的史实依

20、据:尽管经历了不断的改朝换代,但直到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形态仍然占主导地位;政治制度仅局限于修补完善;思想上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思思根深蒂固;科技、教育主要服务于传统体制,难有创新;由开放走向封闭,拒绝近代潮流;受西方文明冲击,才艰堆向近代社会转型。反对的史实依据:改朝换代不是简单的重复和重演;农业精耕细作体系不断扩展,促进了江南和边远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养活了更多的人口;政治制度中的选官制度不断改进,日趋合理,使森严的等级壁垒有所松动;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了新经济和新阶级、新思想因素出现;科学技术承古萌新,出现宋元明清时的发展高峰;这些为鸦片战争后向近代转型提供了一定基础。另外观点的史实依据

21、:(综合以上两方面的依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明代中期,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这就严重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而统治阶级贪污腐化以及巨额的宗藩禄米和军饷开支,使政府支出急剧增加,入不敷出,财政危机逐渐加深。为了维持巨额的开支,明政府不得不加重赋税剥削,大肆对农民进行掠夺。农民无法忍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尽管这些反抗最终都被镇压下去,但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缓和。万历初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不久,他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改革。“一条鞭法”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在一起,以田为主

22、征收银两。从而取消了官宦豪强利用特权偷漏税粮,达到“贫民之困以纾,而豪民之兼并不得逞”的目的,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一条鞭法的执行随即开始松弛并逐渐遭到破坏,明朝的社会危机也随之愈来愈严重。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归纳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最终遭到失败的原因。【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危机加深;农民反抗强烈。(2)张居正过早去世;张居正专权,损害皇权;损害大官僚地主阶层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改革本身也有损害百姓利益的地方。【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一“洪武初年,锦衣卫二百五员,今一千七百余员”归纳为官员冗滥,根据材料一“明王朝征税土地由洪武时的八百五十万顷下降至正德时的四百二十万顷,明廷税源在减少,开支却在增加”归纳为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困难,根据材料一“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塞外蒙古军队数次南侵,东南倭寇成患”归纳为阶级矛盾尖锐,边患危机严重。(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大夫”归纳为改革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根据材料“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归纳为与皇权发生了矛盾,根据材料一“无老者宽大之风,无大臣休休之量”归纳为张居正自身性格弱点。考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张居正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