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00953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月)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本试卷满分为150分,时量为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文明存在的本质性特征来看,文明的异质性是一直客观存在的:人类在各自的栖息繁衍中,依据自身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需要而缔造出了不同类型的文明体系和文化形态。它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基于自身的历史经历和民族记忆而探寻出的一套最适合于自身的价值体系。因此,才会有哲学家将一国之文明视为其民族精神的诠释,才会认为每一种文明蕴含了其独特的民族精神。人类文明之所以博大精深、引人入胜,正

2、是因为这种异质性里面蕴含着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文明的独特性与独立性,是现代国家独立性与自主性在文化层面的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实际上形象准确地描述了文明的本质和存在真谛:第一,文明从本质上讲是异质性的;第二,各种人类文明都是平等的;第三,各种文明样态背后关于价值与意义的问题,是可以通过沟通和对话达成某种共识的。对各种人类文明的尊重,实际上彰显的是对人类历史和人类自身的尊重。真正的文化自信一定建立在人类文明的平等交流对话之上。文化自信的本质是对文明体系和价值理念基于承认的认同。所以,真正的文化自信首先一定是要建立在一个开放、接纳、包

3、容的社会背景之下的。其次,从文明的存在本质来看,拒绝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特征,无疑从本质上否定了文明存在的意义和人类存在的意义。再次,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明体系,一定是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双重特征的。前一个特征要求文明体系内部具有一种延续继承性的精神内核;后一个特征则要求其要在吸收、学习、借鉴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保持一种自我反思的修正和革新能力。“和而不同”的平等对话理念是中国对待文明异质性问题的实践智慧。文明的异质性在现代社会里之所以是一个问题,从其本质上讲,关涉到的是交往领域的主体意识和话语转向问题。对于现代性的主体和话语转向问题,早在一百多年前人类社会开始向现代性转型之际,黑格尔就已经给出了哲

4、学上的解答:他要求主体一定要从抽象转向具体,在一种具体、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情景下,从“我”朝向“我们”出发,最终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达成一种与现实的“和解”。的确,如果各个国家在对于文明的态度和立场上始终保持一种“自说自话”的方式,那么这种交流的结果要么是一种“不同不和”的无效沟通,要么是一种“同而不和”的话语霸权。文明的交流和对话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并非“不同不和”或“同而不和”,而是“和而不同”。受不同文明或风俗习惯影响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现象,并不意味着不同文明之间在本质上必然是对立和冲突的:“茶”和“咖啡”在文明表征上的不同,不等于“茶”和“咖啡”背后所代表的价值意义和文化内涵就一定是对立

5、的。“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对话和交流,本来就是一种基于文明异质性而根本无法比较好坏优劣的“不同”;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基于一种文明的“相通”,达成某种一致的“和”之智慧。基于“求同存异”的对话态度,以尊重、平等的交流方式,谋求、构建“和而不同”的现代性人类文明特征,是对待文明异质性问题的中国方式和中国智慧。(摘编自张轶瑶“和而不同”与文化自信)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文明的异质性,所以各国依自身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需要而缔造出不同类型的文明体系和文化形态。B. 在一个开放、接纳、包容的社会背景,,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就可以形成

6、充满生命力的文明体系。C. 基于文明异质性的“和而不同”的对话理念,可促进不同的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相互尊重、平等交流。D. 国际文明交流一直存在的 “自说自话”现象,导致“不同不和”的无效沟通和“同而不和”的话语霸权。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前两段论述文明的异质性以及文明异质性的意义,为下文论述中国对待文明的立场做了铺垫。B. 文章第四段引用黑格尔的理论,为中国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平等对话理念提供了哲学依据。C. 文章以茶与咖啡为例,说明不同文化现象所代表的不同文明在本质上未必是对立和冲突的。D. 文章层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国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独有的“和而不同

7、”“求同存异”的智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明的异质性是客观存在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基于自身的历史经验和民族记忆而探索出的一套独特的文明体系。B. 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与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之间并不矛盾,这种自信是建立在与各种人类文明的平等交流对话之上的。C. 文明异质性问题从本质上讲关涉交往领域的主体意识和话语转向问题,因此国际交往中各国要有主体意识,把握住话语权。D. “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的观点符合“君子周而不比”和“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答案】1. C 2. D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

8、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A项,强加因果,原文第一段中“文明的异质性是一直客观存在的:人类在各自的栖息繁衍中,依据自身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需要而缔造出了不同类型的文明体系和文化形态。”可知,后半句是前半句的具体表现。B项,曲解文意,“在一个开放、接纳、包容的社会背景下,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就可以形成充满生命力的文明体系”错,由原文第三段“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明体系,一定是具有稳定性和发

9、展性双重特征的。前一个特征要求文明体系内部具有一种延续继承性的精神内核;后一个特征则要求其要在吸收、学习、借鉴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保持一种自我反思的修正和革新能力”可知, “充满生命力的文明体系”要求是三点:一是“文明体系内部具有一种延续继承性的精神内核”;二是并要“在吸收、学习、借鉴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三是“保持种自我反思的修正和革新能力”。D项,无中生有,“国际文明交流一直存在的自说自话”错,原文第四段中“如果各个国家在对于文明的态度和立场上始终保持一种自说自话的方式”可知,是一种假设现象,而不是事实。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

10、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D项,于文无据,“中国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独有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智慧”错,在文章中无中生有。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C项,“因此国际交往中各国要有主体意识,把握住话语权”错,第四段中“最终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达成一种与现实的和解”可知,要表达的是各国在交往中要

11、达成“和解”,而不是要有主体意识,把握住话语权。故选C。【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

12、中并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4%的受访

13、者平时会使用网络流行语。67.4%的 受访者认为过多使用网络流行语会使代际沟通更加困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的丁歆经常使用网络用语。“我一般在跟网友聊天时, 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状态时会使用,因为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语境,大家都在这种流行语境下,你会自然融入进去。但是在其他地方用网络用语,别人可能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在看直播或者发弹幕时会用网络用语,平时面对面交流一般不用。”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生梁杰认为,流行词是一种创造,“ 本来要说很长一段话的,用几个字就可以表达了。另外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某些流行词就代表一个特定的意思,这样说会更加明确。”“使用流行语就是为了好玩,大家对于一些

14、词语会心照不宣地笑一下。”丁歆觉得,网络语言会让语言异化,“我们会把一些传统词语进行解构,重新放到现在的聊天环境下,本质上来说是污染了汉语原本的语义的,但这可能也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调查显示,34.3%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59.1%的受访者偶尔使用,仅6.5% .的受访者完全不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认为,网络语言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情感和心理。网络交际平台为交际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便于自由创造的语域。与传统的平面媒体.上的书面语言相比,网络语言的内容可以突破常规,具有非正式性、随意性和简约性,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词语表达方式。它们为

15、现代汉语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更多新的选择。一些创新因素已经突破自已的语域,进入人们日常生活。(摘编自2019年03月21日中国青年报)材料二:网络环境下,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网络用语表达思想情感。网络用语虽然有时幽默活泼,但也存在缺乏文化内涵的问题。很多习惯于使用网络用语的年轻人,语言越来越贫乏,偶尔说句成语都觉得不习惯。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无论是描述什么东西还是事件,我都是用同样的方式去表达。”福州市中学老师蔡筱佳说,“随着媒介的更新, 有时我们不再需要用文字去描述,比如看到美景,你会

16、把它拍下来,这让人更不会去思考怎样创造新的表达方式”。“现在大家夸人,习惯用一套固定的句式,或者用很多夸张的语气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的丁歆说,汉语中有丰富的词汇供人们表情达意,可现在很多都被简化,比如大家遇到好笑的事情只会说“哈哈哈”。(摘编自2019年03月21日中国青年报)材料三:记者:年末的各类汉语盘点,网络流行语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您怎样看待网络流行语现象?姚喜双:互联网的持续繁荣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形式的不断更新,为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传播提供了平台。一些网络流行语因其简洁、形象、生动的特点,深入人们的网络生活,并已逐步发展至线下,成为日常用语的一部分。这不仅丰富了网络语言自身

17、的发展,也丰富了汉语语言的表现形式,如“给力”“蛮拼的”“点赞”等,都很接地气。当然,伴随着网络语言井喷式的增长,出现了一些不规范、不健康的网络用语,如“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等生造晦涩的词,“昂丝”“绿茶婊” 等低俗的词,这不仅.对网络语言自身,更对社会语言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网络流行语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以辩证的态度,既充分认识其对丰富语言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其不规范、不健康的一面。对于其使用,同样是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放任自流,应按照网络语言的发展规律,趋利避害,加以正确引导。记者:语言作为社会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有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那么网络语言的底线和边界在哪里

18、?姚喜双:规范使用网络语言,应首先考虑网络语言不同层级的要求,网络语言是一个复杂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给力、点赞、接地气、正能量”等词,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其使用应得到支持,如“给力”已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 ;二是“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童鞋”等词,表义晦涩,缺乏规范,不提倡在公共场合、大众媒体中使用;三是“逗比”“逼格”等,品位低俗粗鄙,会对汉语系统造成破坏性影响,应予禁用。总之,网络语言使用不仅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标准,符合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规则,而且要健康向上,不低俗。(摘编自2017年01月06日光明日报)4. 下列对网络流行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19、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流行语具有突破常规、随意简约的特点,在网络自然流行语境下,网民会主动融入语言自主创新潮流中。B. 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语言使用潮流,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网民对使用网络流行语乐此不疲。C. 网络流行语的大量使用让人们的表达显得单一固化了, 夸赞别人习惯用一套固定的句式或夸张的语气,遇到好笑的事情一句“哈哈哈”完事。D. 网络流行语追求简便快捷,随着新媒体的出现,部分网民有时不再需要用文字描述事物,喜欢用视频拍摄过程。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先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报道了网络流行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情况,然后通过专家解

20、读的方式对网络流行语普及的原因进行宏观分析。B. 材料二先总体阐述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对人们语言水平的影响,然后用受访者的代表性言论展示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对人们语言水平的影响。C. 关于网络流行语对当代汉语发展的影响,材料一侧重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范围予以评估,材料三侧重阐明网络流行语如何增强汉语的表现功能。D.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弊端,材料二仅是从个人角度指出了长期使用存在的危害。材料三则先从个人角度后从社会角度指出其长期使用存在的危害。6.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媒体语言,它流行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述。【答案】4. B 5. B 6. (1)使用人数多,参与范围广,年轻人喜欢网络交往方式

21、;(2)网络平台提供的宽松自由的语域环境;(3)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不断更新为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传播提供了平台;(4)流行语表达简洁明确,有独特的词语表达方式;(5)表达功能较强,有自身的流行语境;(6)层次较高的流行语有的被吸收进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 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网民对使用网络流行语乐此不疲”于文无依据。 调查显示,34.3%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网络

22、流行语,59.1%的受访者偶尔使用,仅6.5%的受访者完全不用。得不出选项的结论。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报道了网络流行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情况”理解偏颇。材料一仅报道93.4%的受访者平时会使用网络流行语。不能理解为“报道了网络流行语的普及情况”;“通过专家解读的方式对网络流行语普及的原因进行宏观分析”错,专家是对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和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进行解读。C项,“材料一侧重

23、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范围予以评估,材料三侧重阐明网络流行语如何增强汉语的表现功能”概括片面。材料一也谈到网络流行语对汉语表达功能的影响,“为现代汉语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更多新的选择”,材料三也谈到网络流行语使用范围的扩大,“已逐步发展至线下,成为日常用语的一部分”。D项,“材料二仅是从个人角度指出了长期使用存在的危害。材料三则先从个人角度后从社会角度指出其长期使用存在的危害”理解偏颇。材料二是指出“对习惯于使用网络用语的年轻人”语言能力的影响,材料三是指出网络流行语对网络语言自身尤其对社会语言产生不良影响。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

24、,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结合材料一“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4%的受访者平时会使用网络流行语”“调查显示,34.3%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59.1%的受访者偶尔使用,仅6.5% .的受访者完全不用”,材料二“网络环境下,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网络用语表达思想情感”,可概括出“使用人数多,参与范围广,年轻人喜欢网络交往方式”。结合材料一“网络交际平台为交际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便于自由创造的语域。与传统的平面媒体.上的书面语言相比,网络语言的内容可以突破常

25、规,具有非正式性、随意性和简约性,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词语表达方式”可概括出“网络平台提供的宽松自由的语域环境”。结合材料三“姚喜双:互联网的持续繁荣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形式的不断更新,为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传播提供了平台”可概括出“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不断更新为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传播提供了平台”。结合材料一“与传统的平面媒体.上的书面语言相比,网络语言的内容可以突破常规,具有非正式性、随意性和简约性,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词语表达方式”和材料三“一些网络流行语因其简洁、形象、生动的特点,深入人们的网络生活,并已逐步发展至线下,成为日常用语的一部分”可概括出“流行语表达简洁明确,有独特的词语表达方式”。

26、结合材料一“我一般在跟网友聊天时, 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状态时会使用,因为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语境,大家都在这种流行语境下,你会自然融入进去”“本来要说很长一段话的,用几个字就可以表达了。另外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某些流行词就代表一个特定的意思,这样说会更加明确”可概括出“表达功能较强,有自身的流行语境”。结合材料三“给力、点赞、接地气、正能量”等词,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其使用应得到支持,如给力已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可概括出“层次较高的流行语有的被吸收进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方法: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

27、存、相互作用的。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与瓦共舞林延军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绳子另一端则远远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

28、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对准屋顶轻轻敲一敲,再报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的父亲,捅到的位置需要修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行定位,但是,父亲几乎是凭感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几块瓦片。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除虫”。“除虫”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补丁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又像武侠电视剧丐帮长老衣服的“袋子”。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记忆中,父亲“补瓦片”也自然多了起来。有一次,父亲

29、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父亲在屋顶上大发雷霆。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父亲的背,披着一件作为“工衣”的白衬衫。我站在小院里,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猛了。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瓦,父亲都会朝母亲发脾气。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凡不

30、过了。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用一根棍子卡在简瓦里,再用绳子绑住棍子做牵引,简瓦前后没有做任何封闭就直接放在小池塘里,以为会浮起来,谁知道一放进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只能拖着它在水里划来划去。现在想想,玩着不会浮水的“小船”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圩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上了洋楼。在城镇,抬头便是洋楼,基本很少看到瓦屋。从此,老屋开始变得空荡荡的,像被遗弃的孺妇,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年除夕,我们又回到老屋,只见小院里杂草丛生,长势逼人,最高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当父亲和弟弟纷纷挥起锄头锄杂草时,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只是这次

31、父亲的背已没有当年魁梧了。而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许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巍巍故宫的琉璃瓦,它们或风情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脉里来,到绚丽的色彩里去。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关于瓦如梦似幻的描绘,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盖房,两个人在搬运着瓦片。我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

32、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我又想起当年母亲向父亲传递瓦片的情景。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选自2019年3月散文选刊,有删节)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运用“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 爬上了屋顶”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补瓦动作的娴熟。B. 文章写到父亲上屋顶补瓦时多次对母亲大发雷霆,说明父亲脾气暴躁,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C. 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雨,现在农夫用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D. 文中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凛冽的冬天”“风吹得更猛了”等,只

33、是为了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8. 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含义。9. 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 【答案】7. A 8. 体现了父母对家庭和儿女的庇护,也表现出父亲的责任担当。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有快乐也有辛酸。“瓦”原来用作盖瓦房,现在用作建猪舍,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9. 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由贫困年代住瓦房需要时常补瓦,到现在住洋房,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发展。该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构思巧妙。全文以“瓦”为线索,由贫困年代的瓦、童年回忆中的瓦,再写到其他地方见过的各种瓦,最后写到瓦的意义,结构严谨。意蕴丰富。瓦片象

34、征着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瓦片承载着作者对家乡生活的记忆,既有当时生活的艰辛也有儿时生活的乐趣。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在叙述中散发着中国乡村百姓生活的气息。【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B项,“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错误,乡村生活条件艰苦,父亲不得不多次在屋顶补瓦,有时天气恶劣,父亲虽然脾气暴躁却依然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所以,没有对父亲的不满。 C项,瓦片在新生活中

35、有了新的用途没错,但这不是今昔用途对比的目的,而是为了表现时代的变迁。D项,“只是为了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说法太绝对,也有烘托父亲的形象的作用。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标题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由表及里的分析。文章的题目一定与文章的内容、人物、情节、主题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本题要求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含义。从表层看,“与瓦共舞”首先是指父母在雨天修补屋顶,其次是作者和小伙伴们用瓦造“小船”。从深层上看,“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

36、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主要是指家乡的红瓦,寄托我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这些“与瓦共舞”的场面有作者童年的回忆,有儿时造“小船”的快乐,也有父母雨天修补屋顶的辛酸。文末作者写到“我发现父亲母亲的背就像老屋的瓦片,遮挡的是风雨,留给我的却是温暖”,写瓦“像父母的背”,体现了父母守护儿女的爱与责任。“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通过瓦的用途的变化,表现出了时代的变迁。【9题详解】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与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做

37、此类题,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题干“选用本文的理由”实际上是赏析文章的精妙之处,结合散文的内容、特点,可以从散文的结构安排,选材特点和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从散文的内容选择来说,“中国乡村”栏目能够选择这篇文章,说明其能体现中国的特征。这篇散文中“瓦”的用途的变化过程就是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小见大,极具典型意义,与栏目要求相符;从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来说,文中的父母雨天修补屋顶,为孩子遮风避雨,也体现了中国家庭的温暖和关怀,也体现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从散文构思来说,全篇文章以“瓦”作为线索,从小时候父母修补屋顶,与小

38、伙伴用瓦造“小船”,到住进杨楼,对比瓦片的用途等,结构严谨,同时也给读者以亲近感;从散文语言来说,“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作者把瓦赋予了象征意义,形象生动,也用瓦来生动地表现时代变化,如“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另外,对于父母修补屋顶的文字又非常的平实朴素,如“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

39、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赵大讷,字敬叔,元浦江人,县人周恭肃王元俨之十世孙也。起家译曹掾,调泉州录事。大盗起,宁都泉之无赖男子啸众应之,遂谋来攻城。大讷作栅以御其冲,盗为引去。迁兴化录事,转龙溪尹。俗尚鬼,垒石作祠,以奉紫衣神,黠民将为奸利,必牲犬以祭。大讷投神江中,移石以修孔子庙。庭县多山畬洞獠,官稍侵之,辄弄兵暴掠,至烦。大将出屯,经年不解,大讷调御得其术,服从如良民。邑大姓怙势杀人,郡守受其财出之。大讷抱案诣府,历指其奸。守怒,阴中以他罪,大讷略无所慑。俄迁永嘉,永嘉计口赋盐,民以为病,大讷建请令富商转售之瑞安。猾吏伪为官书,诬平民盗贩,民自杀者三

40、人。府下大讷讯之,大讷徙之临汀。州城枕大江水暴岸善崩大讷列植巨木先以萁芒杀浪势然后实土以石甃之岸凡数千尺得不坏。除温、台等处海运千户,遭母丧,改知永新州,州民素豪,势出守吏上,闻大讷至,皆畏服不敢吐气。乡饮酒之礼久废,大讷讲而行之,宾主就位,献酬有节,揖拜有容,观者叹悦。在官二年,告老解印绶而归,时至正八年夏六月也。大讷性刚直,不惮大吏,屡典剧县,皆有能声,卒胥无敢出乡,宿猾元豪亦相告远遁,数平反冤狱,民为立祠。或以事如远乡,父老携子弟聚观曰:“此赵侯也!”其为人爱慕如此。大讷同时,有金德润君泽者,亦县人,由湖南廉访司掾,历官至嘉兴推官,亦以政事称其果毅有为,议者谓不如大讷云。赞曰:丈夫之以功

41、名自见者,岂必藉祖父之势哉?藉祖父之势而成者,世岂无之?终不足谓之丈夫,必也。奋自布衣,卓然有立,小或作州牧,大或闻国政,使德泽简在人心,声闻流于后世,然后始无愧于斯名,善矣哉!(选自(明)宋濂浦阳人物记)(注)周恭肃王元俨,指宋太宗赵匡义的第八子赵元俨,封周王,谥恭肃。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州城枕大江/水暴/岸善崩/大讷列植巨木/先以萁芒杀浪势/然后实土/以石甃之/岸凡数千尺得不坏/B. 州城枕大江水/暴岸善崩/大讷列植巨木/先以萁芒杀浪势/然后实土/以石甃之/岸凡数千尺得不坏/C. 州城枕大江水/暴岸善崩/大讷列植巨木/先以萁芒杀浪势/然后实土以石/甃之/

42、岸凡数千尺得不坏/D. 州城枕大江/水暴/岸善崩/大讷列植巨木/先以萁芒杀浪势/然后实土以石/甃之/岸凡数千尺得不坏/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永嘉:在本文中指永嘉郡,治所约在今浙江永嘉县。永嘉在古代也可指年号,如导致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就因发生于晋怀帝永嘉年间而称为“永嘉之乱”。B. 印绶:印和系印的丝带,官吏印章的统称。凡治事的命官皆颁有印绶,以示职权受命于天子,并代表级别和权力。历代有之,但具体制度或有不同。C. 祠:为纪念死去的伟人名士或祖先而修建的供舍。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D. 赞:史书的一种体裁,用

43、以表达作者或注家对人物的评价。史书的纪传篇总是先记述后评论,赞就是文后的评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赵大讷治理有方,退大盗服顽民。他在要冲之处设置栅垒,抵御攻城的盗匪,令其知难而退;修孔庙,兴教化,调御有术,使蛮獠顺服。B. 赵大讷性情刚直,勇斗大吏猾胥。不论是面对收受贿赂、包庇大姓豪族的郡守大员,还是诬陷平民,使平民自杀的胥吏,他都严格执法。C. 赵大讷德能兼备,深受百姓爱戴。他多次治理政务繁重的县域,又多次平反冤假错案,百姓爱慕他,为他建立了祠堂。D. 赵大讷成就卓然,声名流芳后世。虽然是凭借祖辈父辈的势力进入仕途,但在此以后,奋发作为,广布德泽,卓然

44、有立,终于成就美名。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讷抱案诣府,历指其奸。守怒,阴中以他罪,大讷略无所慑。(2)大讷性刚直,不惮大吏,屡典剧县,皆有能声,卒胥无敢出乡。【答案】10. A 11. C 12. D 13. (1)赵大讷抱着案卷到州府,逐一指明其中的非法之处。郡守大怒,暗地里用其他罪名中伤他,赵大讷一点都不畏惧。(2)赵大讷性情刚正,不畏惧大官,多次主管政务繁重州县,均有能干的声誉,捕捉盗贼的小官吏不敢出乡。【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

45、,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中,“水暴”是主谓短语,不可断开,“岸善崩”有完整的句意,意思是堤岸很容易崩塌,两个内容之间应该断开,排除BC;“以石”是后句“甃之”的状语,应在其前停顿,排除D项。故选A。【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祠是为纪念死去伟人名士或祖先而修建的供

46、舍”说法有误,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和祖先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也有为活着的人建祠的,称为生祠。本文就是生祠。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虽然是凭借祖辈父辈的势力进入仕途”说法有误。结合原文内容可知赵大讷“起家译曹掾”,再联系赞语“丈夫之以功名自见者,岂必藉祖父之势哉?藉祖父之势而成者,世岂无之?终不足谓之丈夫,必也”可知,他并未凭借祖辈父辈的势力,而是靠自己的能力成就美名。故选D。【13题详

47、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抱案”,抱持案牍、案卷;“诣”,前往、去到;“中”,中伤;“中以他罪”,状语后置句,调整为“以他罪中”。全句译为:赵大讷抱着案卷到州府,逐一指明其中的非法之处。郡守大怒,暗地里用其他罪名中伤他,赵大讷一点都不畏惧。(2)中,“惮”,畏惧;“典”,主管;“剧”,繁忙;“卒胥”,捕捉盗贼的小官吏。全句译为:赵大讷性情刚正,不畏惧大官,多次主管政

48、务繁重的州县,均有能干的声誉,捕捉盗贼的小官吏不敢出乡。【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赵大讷,字敬叔,是元朝浦江人,县人周恭肃王赵元俨的第十世孙。以译曹掾的职位被征召出来,后调任泉州录事。强盗四起,宁都泉州的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男

49、子呼召众人响应他们,于是谋划前来攻城。大赵讷制作栅栏用来抵御盗贼冲击,盗贼因此撤离。后调任兴化录事,又转任龙溪府尹。龙溪的风俗崇尚鬼神,当地有人堆砌石块建造神祠,来供奉紫衣神,狡猾的人想要通过这谋取非法利益,一定要用牲畜和狗做祭品。赵大讷把神像扔到江里,运来石头修建孔子庙。所属庭县中有很多生活在山中的少数民族,官府稍有侵犯,他们就起来作乱抢劫、掠夺,管理起来极为麻烦。派出的大将出兵驻守,几年情况也不能缓解,赵大讷管理驾御得法,这些人顺服听从和一般百姓一样安分守己。县里有一世家大族依仗权势杀了人,郡守收受了他的钱财为他开脱罪名。赵大讷抱着案卷到州府,逐一指明其中的非法之处。郡守大怒,暗地里用其他

50、罪名中伤他,赵大讷一点都不畏惧。不久调任永嘉,永嘉按人口征收盐税,百姓因此痛苦不堪,赵大讷建议让当地富商把盐转卖到瑞安。奸猾的官吏伪造官府文书,诬陷百姓非法贩卖,百姓因此自杀的有三人。官府派人到赵大讷处责问他,赵大讷被调到临汀。州城靠近大江,江水暴涨,堤岸很容易崩塌。赵大讷成行的排列巨大的木头,先用萁芒止住浪势,这样之后覆上实土,用石头砌垒上,一共几千尺的堤岸得以不被毁坏。赵大讷被授予温、台等处的海运千户,遭遇母丧,改任永新州知州,州里百姓一向豪放强横,势气超出守吏之上,听闻赵大讷到来都惧怕而服从不敢发出声气。乡饮酒礼很久就废除了,赵大讷讲解并重新推行,宾主各就其位,互相敬酒有礼节,拱手跪拜有

51、气度,观看的人都赞叹悦服。在官两年,因年老请求退休辞官回乡,当时正值正八年夏季六月。赵大讷性情刚正,不畏惧大官,多次主管政务繁重的州县,均有能干的声誉,捕捉盗贼的小官吏不敢出乡,巨恶元豪也都互相转告远逃,多次平反冤案,百姓为他立祠奉祀。有时因为办事去外乡,父老乡亲带着子弟聚集观望并说:“这就是赵侯啊!”他就这样受人爱戴敬慕。赵大讷同一时期,有个叫金徳润字君泽的,也是县人,由湖南亷访司掾,先后连任,官至嘉兴推官,也因政事被人们称赞果敢刚毅有作为,可谈论的人认为比不上赵大讷。评论说:大丈夫凭借功名显露自己,难道一定要借助祖辈父辈的权势吗?借助祖辈父辈的权势有成就的,世上怎会没有?但最终不值得称其为

52、大丈夫,一定是这样。从平民发奋,而高明杰出,不同凡响,小到有的做州牧,大到有的官居上位,使恩惠存在于人心,声名流传于后世,这样以后才无愧于这名字,真好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刘禹锡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注: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14. 下列

53、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寥寥数笔即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B. 颔联以典明志,“事异”两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名惭”写出诗人对柳士师的敬意。C. “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意境凄惋。D. 诗人以“回雁”、“哀猿”反衬离别之情,诗境也变得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15.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柳永名作雨霖铃的结句。比较这首诗的尾联和雨铃霖的结句艺术手法上的异同之处。【答案】14. D 15. 相同点:同为想象别后之

54、景,采用虚写手法。(答出虚写或者想象都给满分)不同点:柳词直抒胸臆,以千种风情衬尽羁旅愁苦,人间别恨;刘诗以想象之景结情,寄离情于山水(答出以景结情或者双关都给分)。【解析】【14题详解】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内容、手法、主旨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本题D项“诗人以回雁、哀猿反衬离别之情”说法有误,反衬应改为正衬,是以哀景写哀情。故

55、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翻译诗句并理解诗歌内容;然后明确诗歌所使用的手法,结合内容分析是怎样使用该手法的;最后点出情感或艺术效果。本题是比较阅读,要求“比较这首诗的尾联和雨铃霖的结句艺术手法上的异同之处”,作答时既要答出相同点还要写出不同点。本诗尾联写柳州和连州有桂江相连,每当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我将和你相互凝望,低头吟诵有所思。诗人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下一句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东西远隔的两地联系起来。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呵。“有所思

56、”,也是古乐府篇名,这里出现,语意双关。最后两句,一纵一收,转折于空际,挽合十分有力。雨铃霖的结句写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也是虚写,直抒胸臆,想象别后无尽的羁旅之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苏轼以“_,_”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曹操在攻下江陵后以酒洒江、能文能武的豪壮形象。(2)诗经氓中,女主人公以河为喻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的两句是“_,_”。(3)游褒禅山记中,“有志与力,_,_,亦不能至也”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

57、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答案】 (1). (1)酾酒临江 (2). 横槊赋诗 (3). (2)淇则有岸 (4). 隰则有泮 (5). (3)而又不随以怠 (6).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1)“攻下江陵后以酒洒江、能文能武的豪壮形象”是提示,注意“酾”“槊”的书写;(2)“以河为喻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是提示,注意“淇”“隰”

58、“泮”的书写;(3)“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是提示,注意“怠”的书写。【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_全球影响力的第11版(2019

59、年推出)全球医学纲要。中医治病常用中药,中药讲究“气”。这个“气”是个多义词,常特指“药性”,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诊释药的特性,是为“四气”。中医还有“补脏气”之说。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气”则指生理功能,“补脏气”即指用药物来调理和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所谓“养命”“养性”,都突出了中药_人体的功效,这也是许多人信奉中药的原因之一。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这种特性对治疗疾病十分重要。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这也是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60、_,如果“以热益热,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于外”,这是治疗上的_。由此可见,(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具有 调养 反之 助纣为虐B. 拥有 调和 反之 助纣为虐C. 具有 调和 若非如此 刮骨疗毒D. 拥有 调养 若非如此 刮骨疗毒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用来治病的药的“四气”,是多么重要。B. 多么重要啊,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C. 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是多么重要。D. 何其重要呀,用来治病的药的“四气”!19. 文中划横线的四个句子,有一句有标点符号错误,有一句有语病,下列选项与之对应的是(

61、 )A. B. C. D. 【答案】17. A 18. C 19. 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语和成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成语的语意侧重点、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成语来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第一组:“具有”,有,多用于抽象事物;“拥有”,领有,具有(大量的土地、人口、财产等),多用于具体事物。从语境“影响力”看,此处用来形容抽象事物,选择“具有”。第二组:“调和”:1,形谐调和畅;2,动调解使和好;3,动无原则地妥协让步。“调养”,调节饮食起居,必要时服用药物,使身体恢复健康。从语境“中药人体的功

62、效”来看,此处应选择“调养”。第三组:“若非如此”,如果不是这样;“反之”,与此相反,反过来说或反过来做。从语境“寒病用热性药、热病用寒性药与”“如果以热益热”可知这两句内容相反,应选用“反之”。第四组:“刮骨疗毒”,比喻为了根除宿弊,不惧风险,不惜代价;“助纣为虐”,比喻帮助坏人做坏事。从语境“以热益热,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来看,这里指如果药性与病性一样的话就会加重病情,故选“助纣为虐”。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结合不同点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

63、度选取答案。本题要补写的语句位于语段结尾,由“由此可见”可知,要补写的语句是对上文的总结。从语段内容来看,该语段主要谈的是中药运用“四气”来治疗疾病,要补写的语句总结的应是“四气”对治病的重要性,陈述对象是“治病”。结合四个选项,A、D两项的陈述对象是“四气”,应排除。B项与C项句式不同,B项是倒装句、感叹句,强调“多么重要啊”;C项是陈述句。语段是说明性文字,且该句是结论句,应用普通陈述句。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64、。辨析并修改病句,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做题时还要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从不同点入手结合病句知识分析作答即可。D项,独立引用,句号在引号外,错,应在引号内;第句中“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滥用介词“被”,应删去。故选D。【点睛】此类试题是将连贯,辨析并修改病句,词语辨析,标点符号合并考查。这就更加要求考生具有对文段整体把握的能力,拥有正确使用词语恰切表意的能力。所以读懂文段主要意思,结合语境是作答的前提。较传统的考查题型,辨析并修改语病的难度其实是有所降低的,考生可以比较选项与原文之间,选项与选项之间的不同点来确定正确答案。阅读下面文字

65、,完成下面小题。人工智能为何如此耗费算力?具体而言,在经典的冯诺伊曼计算机架构中,存储单元和计算单元泾渭分明。运算时,需要将数据 ;运算后,会把结果写回存储单元。在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时代,AI运算中数据搬运更加频繁,需要存储和处理的数据量远远大于之前常见的应用。当运算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由于访问存储器的速度无法跟上运算部件消耗数据的速度,因此再增加运算部件也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就形成了所谓的冯诺伊曼“瓶颈”或“内存墙”问题。这就如同一台马力强劲的发动机,却因为输油管狭小而无法产生应有的动力。2020年伊始,阿里达摩院发布的2020十大科技趋势报告显示,在人工智能方面,计算存储一体化,类似于人脑,

66、将数据 ,能显著减少数据搬运,极大提高计算并行度和能效。然而,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 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另写二个句子,使它们都可以替换原句。【答案】20. 从存储单元读取到计算单元存储单元和计算单元融合为一体计算存储一体化的研究无法一蹴而就。 21. 例:这就如同一座生产力旺盛的工厂,却因为熟练工不足而无法生产更多的物品。又好比一所教学设施完备的学校,却因为师资不足而无法培养更多的学生。【解析】【2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

67、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第一空,依据前文“存储单元和计算单元泾渭分明”和后文“运算后,会把结果写回存储单元”可知,此空应强调一个运算过程,并且关键词是 “存储单元”和“计算单元”,可知此空应填:从存储单元读取到计算单元。第二空,依据前文“计算存储一体化”可知,此空所填内容要强调“一体化”,再依据后文“能显著减少数据搬运”可知,陈述对象应该是“存储单元和计算单元”,所以此空应填:存储单元和计算单元融合为一体。第三空,依据前文“然而”一词,表转折,此空在内容上应该侧重人工智能方面的弊端,再根据这一自然段的主要陈述对象为“在人工智能方面,计算存储一体化”,所以此空应填:计算存储一体化的研究无法一蹴

68、而就。【21题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要仔细审题,严格按照题干要求来做。一方面注意语意连贯,句式保持一致,关注有没有修辞的隐性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分析句子的内容,力求做到和所给句子的内容是同向的;最后还要关注意蕴,是赞美还是批判。本题仿写首先注意形式,整体是一个比喻句,第一小句交代喻体,为具体的事物,第二小句基本形式是“却因为而”;接下来分析内容,依据前文“由于访问存储器的速度无法跟上运算部件消耗数据的速度,因此再增加运算部件也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可知,强调的是一个“速度慢”的问题。所以严格按照以上要求进行整合即可。同时注意要求另写二个句子。【点睛】应对此类题目要注前后文在语意和结

69、构上的照应。一般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文段脉络,理清句子关系。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找出前后文的关键词,注意合理推导。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字数合规。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1898年,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先生认为国民体质虚弱,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国人不重视体育,于是,他大声疾呼:“强我种族,体育为先。”材料二:2019年8月,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正式公布实施,其中“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交往”五个关键词获得了很高的点击率。悠悠百年,时光荏苒,“体育强国”终于由先贤的呐喊变为纲领性文件,体育强国终将梦想成真

70、,但实现梦想的征程任重道远。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任务。某杂志社准备组织一次以“体育强国建设”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来投稿。有人认为,国家强盛有科技就行,体育无足轻重,请你写一篇文章批驳这种观点。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强体魄,铸国魂驳“体育无用论”吕氏春秋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此言得之,天地万象因运动而生生不息,国家的强盛,也离不开国民强健的体魄。恰如百余年前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先生的振臂疾呼:“强我种族,体育为先。”有人认为:国家强盛有科技即可,体育无足轻重。对此

71、,我不敢苟同。诚然,科学技术乃为国家强盛的利器,但体育更是强健国民体魄的基石。若国民没有强健的体魄,任何宏伟的蓝图都将成为空中楼阁。从小处而言,体育建设关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放眼九州天下,泱泱十四亿国民不能每个人都成为科学家,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健身者。从校园里的学生,到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因病告假的情况屡见不鲜。若每个人都能拥有强健的体魄,那么校园里的学习效率,社会上的工作效率都将得到普遍的提升。唯有身强体健,才能精力充沛地从事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我常常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51岁便病逝而叹惋,为史铁生自嘲“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而遗憾,为体弱多病的诗鬼李贺27岁便英年早逝而扼腕

72、多少国家的栋梁之才,都因身体原因而过早离开,只给后人留下“千金无复换新诗”的无限怅恨。北宋名士苏东坡非常注重养生,即便身遭贬黜,他依然坚持通过瑜伽术,叩齿术,茶水漱口等方式强身健体。在那个人口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年代,苏东坡虽被贬黜到惠州、儋州等医疗水平极其有限的蛮荒之地,还能寿至64岁,这离不开他对养身健身的重视。从大处而言,体育建设关乎国家的各个领域。从农业领域,至工业领域,至商业领域,至科学技术等每一个国家的命脉行业,都需要有身体强健的人从事其中。而体育也成为了一项独立的领域,在社会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乃至两年后将至的2022年

73、北京冬奥会,这些举世瞩目的活动不仅是国家荣耀的象征,更是国家软实力与在世界上地位的昭示。放眼今时,体育已与科学同为中华民族永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强体魄,方能铸国魂。“生命在于运动” 不该只是一句虚无的口号,每个人都应行动起来。从个人,至国家,体育的重要性彰显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罅隙,“体育无用论”可休矣!我们需要为了学习焚膏继晷,不妨也为了体育“兀兀穷年”。愿华夏儿女皆能身体强健,在成就个人理想的同时,也将成就家国天下的时和岁丰,河清海晏。强我种族,体育为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为任务驱动作文,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两步走,一是解读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句,注重材料的

74、启发和引导,明确立意的方向;此题两则材料的共同话题围绕“体育的重要性”展开的,材料一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先生曾经大声疾呼:“强我种族,体育为先。”这可以直接作为文章的写作中心,而他认为“国民体质虚弱,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国人不重视体育”,考生则可以直接拿来分析“体育不强”所造成的不好后果,也可成为文章的一部分;材料二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正式公布实施,其中五个关键词获得了很高的点击率。从现实的角度强调体育强国终将梦想成真。二是解读任务,在文体、内容、思维、对象等方面明确任务考生需要从两个任务中选择其一来写,审题不难,但需要注意,如果选择第一个,没有特殊文体要求,基本同常规作文,注意主题即

75、可,第二个为驳论文,需要注意对“体育无用论”予以反驳,并给出反驳的理由。立意:1.要想身体好,体育锻炼不可少2.体育锻造健康体3.践行素质教育,体育教育不能成为空话4.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素材:1走路对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对创造性的人来说,是一种生理活动的最好方式。哈拉里德2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蒂素3运动是健康的源泉,也是长寿的秘诀。马约翰4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泰戈尔5钟南山院士从小就喜欢运动,足球、篮球、跑步都有涉猎。他的百米速度最快是11 秒2,年轻时举重的最高重量是100公斤,卧推可以达到70公斤。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读书期间,他参

76、加学校运动会曾创下几项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84岁钟南山再战防疫最前线,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的。一张在高铁上坐着闭目休息的图片让全国人感动。钟南山院士这样高龄,还有如此充沛的工作精力,固然与他悬壶济世、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有关,但也得益于他年轻时热爱体育锻炼所打下的健壮的体质。钟南山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人学生时代热爱体育锻炼,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 .更长久地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6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古希腊 层次结构:作文标题:“强体魄,铸国魂”,采用对偶式的标题,直接点明写作观点,且加之副标题,是对主标题的进一步阐释。开篇引用吕氏春秋后引材,引

77、出张伯苓先生的振臂疾呼:“强我种族,体育为先。” 反驳“体育无用论”时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例证法,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领起下文。结尾收束全文,和标题开头相照应。同时不忘此文是一篇驳论文,“体育无用论”可休矣!同时呼吁愿华夏儿女皆能身体强健,在成就个人理想的同时,也将成就家国天下的时和岁丰,河清海晏。文章内容充实,例证丰富,有说服力。【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高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