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37.50KB ,
资源ID:1200798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0079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十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十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1、必修三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一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2021山东济南月考)春秋时期,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补充道:“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由此可见,先秦儒学(D)A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B形成“君权神授”的理论C体现出强烈的入仕情怀D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 解析材料信息“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说明孔子、孟子都

2、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渊源,体现不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故排除A项;董仲舒阐述了“君权神授”的理论,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入仕情怀,故C项错误。2(2020河南开封三模)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B)A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B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C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解析材料反映孔子试图推动礼制的复兴,排除A项;材料反映孔子努力使礼制拉近与人们的距离,尽力

3、与时代相适应,让人更好的接受礼制,故选B项;礼制强调贵贱有序,就是要强化等级观念,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孔子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的内容,排除D项。3(2020山东威海期末)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C)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以及矛盾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是道家思想,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4(2020广东深圳月考)“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

4、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周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这反映出诸子百家(B)A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古代的历史B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C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D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儒、墨、道、法、四家学派均以古代先贤为榜样,反映其从古人智慧中寻求治理社会与国家的方案,故B项正确;儒、墨、道、法四家学派并未改造古代历史,排除A项;题干不能反映各学派形成完善的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各学派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排除D项。故选B项。5(2021河南林州一中月考)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

5、化君权。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一变化(B)A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B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C结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D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析汉代儒学是对早期儒学的发展,排除A项;董仲舒借助神化君权以巩固统治,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汉代儒学的学术构成,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代儒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D项。6(2021陕西洛南中学月考)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D)A“民贵君轻”观念B“天人感

6、应”观念C“君权神授”观念D“大一统”观念 解析材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强调的是国家的统一,故D项儒学中的“大一统”观念与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A、B、C三项也是儒家文化的内容,但与材料强调“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的主旨无关,故排除A、B、C三项。7(2021山东临沂期末)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B)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

7、意性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解析“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属于儒家的经典之作,“上下尊卑”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说明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西汉时期主要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法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没有提及判案的随意性,故C项错误;儒家经典难以保证司法公正性,故D项错误。8(2020贵州铜仁三模)传统儒学主张“家国一体”而又强调国家至上,“以天下为己任”。魏晋时期,士大夫“所关切者亦唯在身家之保全”,偏重于其自身生命及其家庭利益。这一价值取向(A)A表明魏晋玄学兴起使儒家思想影响力下降B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C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新儒学D儒家伦

8、理道德丧失 解析传统儒学强调国家至上,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是魏晋时期的士大夫更关注自身生命和家庭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魏晋时期社会动乱,玄学兴起,强调消极避世,儒学的影响力下降,A项正确;宋明理学强调社会责任感,与魏晋时期士大夫价值取向不同,排除B项;C项中的新儒学指的是宋明理学,排除;追求自身生命和家庭利益不等于丧失了伦理道德,排除D项。9(2020天津高三月考)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为(A)A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

9、巩固C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 解析材料“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反映了宋代理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加强理论建设,适应了时代要求,故A项正确;宋代之前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佛、道冲击,故B项错误;理学形成并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错误;佛教也在与时俱进,但其思想被理学吸收融合,理学成为官方统治哲学,故D项错误。故选A项。10(2020重庆三模)唐代思想家李朝发挥中庸孟子的心性论,作复性书三篇。他认为“人之性本皆善,而邪情昏焉”,主张“复性灭情”以成贤成圣。他的主张(D)A以调和三教冲突为目的B重在探求万物本源之道C弘扬了儒家的民本精神D

10、开辟了儒学复兴新路径 解析在儒释道竞行的唐代,李朝发挥孟子的心性论,在同佛教的辩驳中也吸纳了佛教观念,并试图重建儒学道统,这为儒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故D项正确;调和冲突不是目的,排除A项;B项不是作者的主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民本精神,排除C项。11(2021广东珠海模拟)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A)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 解析明清瓷器绘画中

11、出现了大量与儒家所倡导的忠、孝、节、义有关的题材,这与理学的影响有关,反映出主流价值观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所涉及的瓷器绘画中的内容并不一定是政府的行为,因此无法体现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价值,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理学的影响,而不是手工艺品作为传播媒介的作用,排除D项。12(2021陕西榆林模拟)明末清初儒生对理学的反思,除了集中在朋党之争和清谈误国之外,矛头主要指向理学的空谈心性。顾炎武指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造成了“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据此,顾炎武(D)A反对君主专制体制,积极准备“反

12、清复明”B认为儒生清谈误国,号召“股肱”勤于政务C认为朋党争于意气,呼吁“爪牙”忠于国事D反对理学空谈心性,主张士人经世致用 解析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的思想,主要的做题方法是历史解释利用材料主旨排除干扰选项。由本题的关键语句“矛头主要指向理学的空谈心性”可以推出顾炎武认为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朋党和清谈而在于空谈心性,A项主旨在于反对君主专制而非空谈心性,故排除;B项的主旨在于认为清谈误国而不在于空谈心性,故排除;C项的主旨在于反对朋党而非空谈心性,故排除;D项符合题意,故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第15题15分,共计52分。)13(25分)儒

13、家思想的发展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材料二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材料三 李贽认为,“童心者,心之初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如多积金宝,如多买田宅为子孙谋,博求风水为儿孙福荫,凡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习、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

14、也。”李贽的“童心”说深受王阳明“良知”说的影响,二者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但是价值取向相反。李贽强调“童心”即“私心”,注重物质利益的价值,形成了以物质利益为本位的个体价值格局,并显示了儒家价值哲学从以道德为本位的群体价值格局向以物质利益为本位的个体价值格局转换。李贽认为“童心”不以“闻见道理为心”,“闻见道理”就是日常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就是理学家所指的“天理”。摘编自刘兴邦“童心”与“良知”的价值背向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在人性和政治方面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指出二者的内在联系。(9分)(2)概括材料二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一相比,指出两者关于“良知”主张的共同点。(6分)(3

15、)与王阳明的“良知”说相比,材料三中李贽的“童心”说有何不同?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简析李贽思想变化的原因。(10分) 答案(1)观点:人性:性本善;仁义礼智是人的本性;良能、良知是天性。政治:实行“仁政”。联系:性善论是“仁政”的基础(或依据);实施“仁政”可以扩充人的善性。(2)主张:“良知”是天理;通过“反省内心”“致良知”。共同:“良知”是天生固有的。(3)不同:“童心”是“私心”,不是天理;注重物质利益;强调个体价值。简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力量壮大,个体意识增强;程朱理学僵化,李贽的“童心”说是对正统思想的挑

16、战和批判。解析(1)观点:人性:由材料“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可归纳为性本善;由材料“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可归纳为仁义礼智是人的本性;由材料“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可归纳为良能、良知是天性。政治:由材料“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可归纳为实行“仁政”。联系:结合所学可从二者的相互作用入手分析,性善论是“仁政”的基础,而实施“仁政”反过来又可以扩充人的善性。(2)主张:由材料“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可归纳为“良知”就是天理;由材料“心自然会知”“不假外求”可归纳为通过“反省内心”“致良知”。共同:由材料“所不虑而知者,

17、其良知也”“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可知,两者都认为“良知”是天生固有的。(3)不同:由材料“李贽强调童心即私心,注重物质利益的价值,形成了以物质利益为本位的个体价值格局”可知,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李贽认为“童心”是“私心”,不是天理,且他更注重的是物质利益和个体的价值。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

18、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征。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

19、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而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家的思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过多个学派。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总结:综上所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与

20、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示例二: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新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

21、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提出了人民主权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新思想。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自我不断发展完善;政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的传承、积累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农耕经济占主导;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应围绕

22、题中信息作答,主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要求是提炼出一个观点和阐释,提炼观点是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关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阐释是对观点进行叙述、分析原因和简单的影响。首先,文化观点主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也可以引申出保守性和幵放性并存等特点。文化的范围是广泛的,材料圈定了一个范围是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儒家思想,考生可根据平时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与思考,从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特点、影响、启示等角度作答;也可脱离此范围,从文化的其他内容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作答,但是应该符合中国文化发展这一主题,并与材料有较紧密联系。其次,阐释:第一步叙述过程要能够结

23、合史实、史论结合,第二步要说明所述观点出现的原因,第三步要说明简单的影响。15(15分)“新民本”思想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是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形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政治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如果说,“一盘散沙”式的小农社会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君主集权来实行国家权力的整合,那么,手工商业时代到来之际那只“看不见的手”便开始排斥君主专制制度。“新民本”思想家在罪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制

24、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材料二“ 新民本”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约束君主权力。他们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天子之令不行于郡,州牧刺史之令不行于县,郡守之令不行于民,此之谓一统”。摘编自谢贵安明清文化史探研完成下列要求:(1)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旧民本”思想的主要主张。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旧民本”思想与“新民本

25、”思想的主要差异。(6分)(2)据材料二,概括“新民本”思想家约束君主权力的主要措施。(3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民本”思想。(6分) 答案(1)主张:孔子“为政以德”,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主要差异:内容主旨不同:前者包含尊君(呼唤君主集权)思想;后者包含限君(解构君主专制)意识。产生背景不同:前者是小农社会;后者是手工商业时代。(2)主要措施:扩大宰相权力(提高宰相地位);使学校具有治理国家的功能;地方分权。(3)评析:“新民本”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但没有摆脱传统思想的羁绊;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提出近代的民主思想;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

26、的推动作用,成为近代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先声,但未对当时社会产生直接影响;约束君主权力,但措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解析(1)第一小问,儒家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民贵君轻”和荀子的“君舟民水”,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政治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可从产生的背景和内容主旨两个方面比较新旧民本主义的差异。(2)依据“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27、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等内容可知,“新民本”思想主要通过扩大宰相权力,学校具有治理国家的功能,地方分权等措施约束君主权力。(3)依据“新民本思想家在罪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制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并结合材料二内容可知,对“新民本”思想应该一分为二的进行评析,既要看到其对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近代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先声。又要看到它没有摆脱传统思想的羁绊;未能提出近代的民主思想;未对当时社会产生直接影响;约束君主权力,但措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