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6 ,大小:434.50KB ,
资源ID:1200186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0018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南省林州市林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3月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南省林州市林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3月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河南省林州市林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3月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1928年,温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实验: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采用胚芽鞘尖端是通过分析前人的实验推测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某种化学物质B. 实验结果可用于解释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是因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C. 为了排除琼脂本身的影响,还应设置在胚芽鞘上放置空白琼脂的对照组D. 步骤T时,若在胚芽鞘右侧进行光照,相同时间后其角将比未光照组大【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实验: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薄片上,将琼脂小块放在去顶的胚芽鞘一侧,发现芽鞘逐渐向放置琼脂小块的对侧弯曲生长,说明胚芽鞘

2、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该物质能自顶端向下运输,促进胚芽鞘生长。【详解】A、在温特之前,科学家研究初步认为,胚芽鞘向光生长是由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再极性运输到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促进其生长,背光侧生长快,所以向光弯曲生长,A正确;B、根据实验现象可推知胚芽鞘均弯向放置琼脂块的对侧生长,即向生长素分布少的一侧弯曲生长,B正确;C、需要设置空白琼脂块的对照组,排除琼脂的影响,C正确;D、胚芽鞘无尖端,不能感受光照,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考查生长素的发现历程,重点考查考生分析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要求学生能识记生长素的产生

3、、运输和作用部位,能理解生长素的极性运输。2.在植物茎的向光性中,光的直接作用是A. 促进植物合成生长素B. 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C. 促进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合成增多D. 促进生长素在茎尖的横向运输【答案】D【解析】植物之所以能显示出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可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生长得快,结果导致植物弯向光源生长。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3.琼脂块a、b经图甲处理后,进行乙图操作,则图乙中胚芽鞘的生长方向是( )A. 直立生长B. 不生长C. 弯向a侧生长D. 弯向b侧生长【答案】C【解析】【分析】图甲中由于离心力的作用,造

4、成琼脂块a和b的生长素浓度不相等,琼脂块b中生长素浓度大于琼脂块a中生长素浓度。【详解】由于琼脂块b中生长素浓度大于琼脂块a中生长素浓度,将琼脂块a和b取下,分别放在已除去顶端的胚芽鞘切口上,右侧生长较快,数小时后,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向a侧弯曲,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以实验为背景,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图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4.如图表示丹麦科学家鲍森詹森进行的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化学物质能够透过明胶却不能透过云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两组实验均需要单侧光照射B. 自变量是苗顶端

5、与其下部联系是否被阻断C. 本实验证明了生长素由苗顶端向下传递D. 若要使实验更严谨,则需再设计空白对照【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一个对照实验,该实验一组用明胶隔开胚芽鞘,一组用云母片隔开,实验的自变量是尖端产生的影响能否透过明胶或者云母,可以通过胚芽鞘的弯曲情况来判断。【详解】本实验是对照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此两组实验均需要单侧光照射,A正确;本实验考查的是尖端产生的影响能否穿过明胶或者云母,因此自变量可以认为苗顶端与其下部联系是否被阻断,B正确;本实验只能证明尖端产生的影响能够透过明胶,而不能证明生长素由苗顶端向下传递,因为生长素还没有被发现,C错误;若要使实

6、验更严谨,则需再设计空白对照,即不做处理只进行相同的单侧光照,D正确。故选C。【点睛】达尔文通过实验得出单侧光产生某种影响向下运输,造成背光侧长得快;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这种影响可以穿过琼脂块;拜尔通过实验得出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面分布不均造成的,温特通过实验证明了某种物质分布不均造成的弯曲生长,并命名为生长素。5.如图是胰岛素改善脑神经元生理功能的调节机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InR激活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B. InR激活可导致细胞持续兴奋C. InR激活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可加强细胞对Ca2+吸收D. 葡萄糖转运蛋白失活可导致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升高【答案】B【解析】【分

7、析】分析题图:胰岛素和InR结合,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作用,从而抑制神经元凋亡,坏死;可以促进GLUT转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详解】A、当胰岛素与InR结合后,可抑制或降低炎症因子的作用,从而防止神经元变性坏死,即InR激活可抑制神经元死亡,A正确;B、InR激活可以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引起钙离子内流,但不能确定钙离子内流是否会导致细胞持续兴奋,B错误;C、InR激活可以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引起钙离子内流,C正确;D、葡萄糖转运蛋白会促进细胞外液中的葡萄糖进入

8、组织细胞,如果葡萄糖转运蛋白失活,则细胞外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增大,从而促进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即可引起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升高,D正确。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形的理解,并落脚到教材知识点。应当注意题干信息“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这是解题的关键。6.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图乙和图丙为电位变化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电表和均发生一次指针偏转,且方向相同B. 电位变化对应于 PQ 兴奋传导过程C. 电表记录到处电位值时,Q 处 膜内Na+浓度可能高于膜外D. 电表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

9、丙基本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详解】A. 电表和均发生一次指针偏转,且方向相同,A正确;B. 电位变化表示产生动作电位,对应于Q点的兴奋,B错误;C. 电表记录到处电位值时,Q处虽然有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但膜内Na+浓度还是低于膜外,C错误;D. 电表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是R点产生动作电位,后又恢复静息电位,而兴奋不能从胞

10、体传递到轴突末梢,所以其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D错误。故选A。7.质子泵是一种逆浓度梯度转运氢离子通过膜的膜整合糖蛋白,它利用催化ATP水解释放的能量驱动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K+又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梯度进入胃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胃腔酸碱度属于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一B. 质子泵具有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C. 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的方式为主动运输D. K+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与神经元产生静息电位的机理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质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说明Na+-K+泵参与离

11、子跨膜运输过程需要消耗ATP分子,故Na+-K+泵运输离子的过程是主动运输。【详解】A、胃腔是外界环境,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B、质子泵能催化ATP的水解,因此具有ATP水解酶的功能,B正确;C、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需消耗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其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C正确;D、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细胞膜对K+有通透性,K+外流,属于协助扩散,而K+经通道蛋白顺浓度梯度进入胃腔也属于协助扩散,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需要提取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主动运输的特点”,就可以准确的得出答案,这道题的启示就是要将知识点和实例进行

12、有机的结合是将题做正确的前提。8.下表中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和作用的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 )选项内分泌腺激素名称激素作用A胰岛B细胞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B肾上腺肾上腺素升高血糖浓度C下丘脑抗利尿激素使尿量增加D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增强机体代谢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分析】1、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糖的摄取、储存、利用,从而降低血糖含量。2、抗利尿激素通过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3、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从而升高血糖浓度;4、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详解】A、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胰岛素,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

13、胞加速对糖的摄取、储存、利用,从而降低血糖含量,A正确;B、肾上腺可以分泌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从而升高血糖浓度,B正确;C、下丘脑能够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C错误;D、甲状腺能够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使机体的产热增加,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激素产生和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9.如图是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A代表人体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代表低血糖,则b可代表促进肝糖原分解,c可代表抑制葡萄糖的氧化分解B. 若A代表脊髓,a代

14、表传入神经,则b、c分别代表传出神经和效应器C. 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的增加和产生渴觉D. 若A代表人体吞噬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B细胞及T细胞的形成【答案】D【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和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

15、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3、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详解】A、若A代表人体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代表低血糖,则b可代表促进肝糖原分解,c可代表促进非糖物质的转化成葡萄糖,A错误;B、若A代表脊髓,a代表传入神经,则b、c均代表传出神经,B错误;C、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代表抗利尿激素的增加,水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而产生渴觉的是大脑皮层,故c不能代表产生渴觉,C错误;D、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可分化成浆细胞及记忆细胞,D正确。故选D。【

16、点睛】本题以概念图的形式,考查血糖调节、水平衡调节、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10.为研究生长激素和胰岛素作用的相关性,科学家用小鼠做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小鼠切除腺体前后可做自身对照B. 切除垂体及胰腺的目的是控制无关变量C. 由结果可知,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在控制小鼠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D. 实验中所用激素的量要严格控制,采用注射法而不是饲喂法和激素成分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相关的实验结果,切除垂体

17、和胰腺后,小鼠的平均体重不再增加;单独注射生长激素后平均体重有所增加;单独注射胰岛素后平均体重也有所增加;同时注射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后,小鼠平均体重大幅度增加【详解】A、该实验有对照实验,切除胰腺及垂体前即为对照,没必要再做空白对照,A正确;B、切除胰腺及垂体后,机体自身不分泌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可保证因变量变化是外源激素引起的,B正确;C、该实验结果只能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在体重的维持方面起协同作用,C错误;D、激素在体内属于微量化合物,具有高效性,用量要严格控制又因为两种激素都是蛋白质,故不能饲喂,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动物激素的应用及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内一些主

18、要激素的分泌腺及功能,掌握探究实验的原则,能分析曲线图,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11.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B. HIV侵入人体后,宿主的T细胞数量将持续减少C. 激素分子通过体液定向运输至靶细胞或靶器官D.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排尿反射不能完成【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特异性免疫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细胞呼吸产生的CO2溶解在H2O中形成的H2CO3可导致血浆pH下降,但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可将血浆中过多的

19、CO2及时排到外界环境,有利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A正确;HIV侵入人体的初期,宿主的T细胞数量会增加,但后期,T细胞随着HIV的增殖而大量被破坏才会持续减少,B错误;激素分子通过体液的运输,定向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C错误;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排尿反射能完成,但不受大脑皮层控制,D错误。12. 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 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B. 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为弱酸性C. 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元和肌糖元分解D. 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答案】A【解析】【分析】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详解】A

20、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A正确;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的缓冲对会使酸碱中和,维持pH稳定,B错误;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C错误;D血浆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刺激了呼吸中枢脑干,促进呼吸运动,D错误。13.关于内环境稳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并产生渴觉B. 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相等C. 血液中CO2增多引起呼吸频率加快,是由体液和神经共同调节的D. 毛细血管处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的量总是平

21、衡的【答案】C【解析】A下丘脑滲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但渴觉是在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产生,A错误;B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氧气含量相对较低,B错误;CCO2在血液中分压升高后,可以透过血-脑脊液屏障,通过提高脑脊液中H+浓度,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刺激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此过程属于体液和神经共同调节,C正确;D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大部分组织液可回流进入血浆,少部分组织液可透过毛细胞淋巴管壁形成淋巴,可见毛细血管处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转

22、化的量是不等的,D错误;答案选C。14. 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环境温度为25时,散热量较少,产热较多,体温会上升B. 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C. 时间t2开始阶段,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体温会升高D. 时间t3以后,散热量比t1多,体温下降【答案】B【解析】【分析】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这样才能维持体温恒定。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

23、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由于内外温差加大,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但两者依然处于动态平衡。【详解】A、当环境温度为25时,由于人体温度和环境温度的温差较小,散热量较少,则产热较少,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故A错误;B、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则散热量大幅度增加,故B正确;C、时间t2以后,皮肤毛细血管处于收缩、汗腺分泌减少,则散热量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故C错误;D、时间t3以后,散热量比t1多,而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使得产热量也比t1多,体温得以维持相对恒定,故D错误。故选B。考点:体温

24、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15.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至5 ,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A. 减少、减少、增加、不变B. 增加、增加、减少、降低C. 增加、减少、增加、不变D. 增加、增加、减少、不变【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与散热达到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详解】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体内温

25、差与环境的温差变大,散热增多,由于人是恒温动物,因此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故耗氧量增多,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由于体温基本不变,故体内酶活性不变;寒冷环境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因此通过排尿排出水的途径增多,故尿量增多,抗利尿激素的含量降低,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水盐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具体过程,同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情况。16.下图为某病毒入侵后人体的免疫过程(代表作用,一代表分化,A、B、C各代表一类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26、图中细胞除巨噬细胞外均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B. 图中B细胞可能由淋巴干细胞在骨髓分化成熟C. 图中C细胞上的抗原-MHC复合体能识别宿主细胞D. 图中A细胞产生的抗体有两个相同的抗原结合位点【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题图为某病毒入侵后人体的免疫过程,为细胞免疫过程,A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B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C细胞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详解】A、图中所有能识别抗原的细胞中,除巨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其他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正确;B、B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错误;C、图中C细胞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其细胞上有抗原-MHC复合体的受体,C错误;D、图中A细胞

27、为辅助性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D错误。故选A。17.下列关于免疫应答的叙述正确的是A. 致敏B细胞只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B. 效应B细胞表面没有相应抗原的受体C. 巨噬细胞将抗原分子降解成肽,移动到细胞表面与MHC结合形成复合体D. 效应B细胞通过增殖产生更多记忆细胞并分泌抗体【答案】B【解析】【分析】致敏B细胞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具有分裂能力,只具有合成和分泌抗体的功能,也不能识别抗原;病原体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其上的抗原分子被降解成为肽,移动到细胞表面,然后与巨噬细胞的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详解】A. 致敏B细胞能增

28、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A错误;B. 效应B细胞表面没有相应抗原的受体,不能识别抗原,B正确;C. 巨噬细胞将抗原分子降解成肽,然后与MHC结合形成复合体后移动到细胞表面,C错误;D. 效应B细胞不能通过增殖产生记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D错误。【点睛】本题是对免疫知识的综合性考查,要求学生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并能区分免疫过程中各种细胞的功能。18. 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第一次注射

29、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B. 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的抗性变异C. 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D. 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答案】C【解析】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错误;注射的霍乱病原菌对鸡的抗性进行选择,而变异是不定向的, B错误;由“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可知存活鸡体内有相应的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即二次免疫应答,C正确;由“巴基斯坦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可推知初次注射鸡体内有特异性

30、免疫反应发生,但由于二次注射的是新鲜病原菌,没有经过初次免疫的鸡的抵抗力比较弱,会由于病原菌的侵染而死亡,D错误。【考点定位】二次免疫19.效应T细胞能释放一种插入到靶细胞膜上的成孔蛋白(穿孔素),促使靶细胞裂解相关机理如下图,以下推测正确的是A. 穿孔素参与调节的方式属于体液免疫B. 效应T细胞通过协助扩散释放穿孔素C. 穿孔素能够直接进入靶细胞消灭病毒D. 穿孔素促进Na+内流改变细胞内渗透压【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是: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

31、、消灭。【详解】A、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成抗原,此过程为细胞免疫,A错误;B、穿孔素为成孔蛋白,为大分子进出细胞,为胞吐方式,B错误;C、穿孔素使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此时的抗原没有失活,需要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将其消灭,C错误;D、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高,细胞裂解后,钠离子扩散进入细胞,D正确故选D。定位】免疫调节【点睛】20.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信息的传递过程,箭头表示信息传递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该图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都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a传到cB. 若a表示下丘脑,b表示垂体,则c可能是甲状腺C. 若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

32、,则d为复制或转录D. 若a表示抗原,b表示B细胞,则c表示T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人体内某些信息的传递过程,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详解】A、若该图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和化学信号的形式由a传到c ,A错误;B、若a表示下丘脑,b表示垂体,则c可能是甲状腺或性腺,B正确;C、若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为转录,e为翻译,C错误;D、若a表示抗原,b表示T细胞,则c表示B细胞,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信息传递模型图,理解图示过程与相应的生理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可准确做答。21.

3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概念的最准确描述是()A. 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B. 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答案】D【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化学成分及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

34、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的pH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只涉及理化特性中的pH,A错误;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pH值和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B错误;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35、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实质及生理意义,明确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再作出准确的判断。22.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A. K、血浆蛋白、淋巴因子B. 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C. CO2、解旋酶、Cl、尿素D. 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答案】A【解析】【详解】A.内环境含有各种离子、血浆蛋白、抗体、淋巴因子、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A正确。B.唾液淀粉酶分泌到消化道,不是内环境成分,B错误。C.解旋酶在细胞内促进DNA解旋,不是内环境成分,C错误。D.载体是细胞膜运载物质的工具,不是内环境成分,D错误。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内环

36、境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23.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B. 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C. 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D. 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答案】D【解析】【详解】A、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项正确;B、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该降低,所以图中清水组的结果不合

37、理,B项正确;C、从坐标曲线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项正确;D、据图可知,缓冲液组的曲线比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D项错误。故选D。【点睛】1缓冲物质概念: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如NaHCO3/H2CO3、Na2HP04/NaH2PO。组成: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作用: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2知识拓展:(1)人体血液中的NaHCO3为缓冲物质,维持人体内

38、环境稳定。(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需在一密闭容器内放一盛有NaHCO3溶液小烧杯,NaHCO3溶液的作用是为植物提供稳定的C02,并非调节pH。24.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 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 幼嫩细胞比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弱D.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生长素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即生长素为氨基酸的衍生物;生长素的运输分为极性运输(在胚芽鞘、芽、幼根等幼嫩组织中)和非极性运输(成

39、熟组织中);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一般侧芽较顶芽对生长素浓度敏感,幼嫩细胞较成熟细胞对生长素浓度敏感,双子叶植物较单子叶对生长素浓度敏感,不同植物器官对生长素浓度敏感程度:根芽茎;科学家在对黄化豌豆幼苗茎切段的研究中发现,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的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详解】在植物的幼嫩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故A正确;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为非极性运输,故B正确;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弱:幼嫩细胞成熟细胞,故C错误;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

40、就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的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故D正确;综上所述,选C项。【点睛】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合成或存在的部位、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运输以及植物激素的协调配合等内容,其中,对生长素作用的理解容易出现误区,如“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这里的“促进生长”和“抑制生长”都是相对正常植株而言的,而且不同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有差异,一般是根芽茎,因此,这里的“低浓度”和“高浓度”是相对某一种植物器官而言的。25.如图所示,图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图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

41、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图a、b向光弯曲生长,图c背光弯曲生长B. 图a直立生长,图b、c向光弯曲生长C. 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D. 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因此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不会向光弯曲生长;b生长素可以穿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胚芽鞘无尖端,单侧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d若果只转动盒子,胚芽鞘会向右弯曲生长,如果将纸

42、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详解】A、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a直立生长,A错误;B、c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B错误;C、d若果只转动盒子,因此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C错误;D、d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D正确。故D。【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植物弯曲生长的原因,对于植物弯曲生长的原因的理解和应用的解题的关键,对于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经典实验的理解和灵活应用是本题考查的重点。26.下列有关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生长

43、素合成的部位主要是幼芽、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B.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变而成C.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能进行极性运输D. 生长素在植物体的各器官中都有分布【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直可以进行,而横向运输会受到光照的影响,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同样重力也会影响根和茎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的分布。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生长素生理

44、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详解】生长素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产生,A正确;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的吲哚乙酸,B正确;在植物体的幼嫩部位,生长素会发生极性运输,而在成熟组织中可能发生非极性运输,C错误;生长素在植物体的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D正确。【点睛】易错选项D,对生长素的分布部位与主要分布部位发生混淆。27.效应T细胞能释放一种插入到靶细胞膜上的成孔蛋白(穿孔素),促使靶细胞裂解。相关机理如下图,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 穿孔素参与调节的方式属于体液免疫B. 效应T细胞通过自由扩散释放穿孔素C. 穿孔素能够直接

45、进入靶细胞消灭病毒D. 穿孔素促进Na+内流改变细胞内渗透压【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免疫过程:【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穿孔素是由效应T细胞分泌产生的,因此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A错误;B、穿孔素属于分泌蛋白,因此效应T细胞释放穿孔素的方法属于胞吐,B错误;C、分析图解可知,穿孔素只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而不能直接进入靶细胞消灭病毒,C错误;D、分析图解可知,穿孔素促进Na+内流改变细胞内渗透压,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效应T细胞释放的穿孔素的作用机理图解,考查了细胞免疫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分析能力,并能够结合细胞免疫的过程解题。28.图示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

46、代表整个大圆,包含。下列各项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 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组织液B. 突触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C.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D. 免疫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可知:=+,包含。【详解】A. 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组织液,A正确;B. 突触,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不属于突触前膜,错误;C.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C正确;D. 免疫,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D正确。故选B符合题意。29.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抗原都是外来异物人体分泌的乳汁

47、中含有某些抗体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A. B. C. D. 【答案】C【解析】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错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具有大分子、一般异物性和特异性的性质。但抗原不一定都是异物,也可能是机体衰老的细胞或癌细胞等,错误;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所以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正确;吞噬细胞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正确;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正确;HIV主要攻击人

48、体的T细胞,引起人的免疫缺陷病,错误;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效应T细胞攻击,即细胞免疫进行的,正确。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30.痒觉是生物进化中获得的保护性机制。下列与痒觉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产生痒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 痒觉的产生是人体的一种非条件反射C. 痒刺激引起的兴奋只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到痒觉中枢D. 传入神经兴奋时Na+以被动运输的方式内流【答案】C【解析】【分析】1、反射分为两种:(1)非条件反射:简单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等。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脊髓、脑干)参与即可完成。(

49、2)条件反射: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例如,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会迅速走进教室;行人听到身后的汽车喇叭声,就会迅速躲避等。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因此,复杂反射(条件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而且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2、动作电位主要和细胞外的Na+在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的快速内流有关。【详解】A、产生痒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正确;B、痒觉是人人都会产生的,其产生是人体的一种非条件反射,B正确;C、痒刺激引起的兴奋传到痒觉中枢的过程中发生的信号变化有电信号到化学信号,C错误;D、传入神经兴奋时,Na+通道打开,

50、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调节和神经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二综合题31.如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_。(2)图1中的表示_过程,该过程属于_免疫。(3)图2所示的免疫过程中,参与AB过程的有图1中的_细胞(填字母)。(4)利用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人们常用减毒、杀死的病原生物制成疫苗。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当机体再次接触同类抗原时,相应的

51、记忆细胞,例如图1中的_(填字母)能_,增强机体的免疫力。(5)为检测某疫苗是否有效,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第一步:将_健康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分为若干只。第二步: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实验组接种疫苗,_。第三步: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发病率低、存活率高,则可以判断该疫苗有效。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填图1中数字)过程是实验组动物所特有的。【答案】 (1). f、Y (2). B细胞增殖、分化 (3). 体液 (4). e (5). k (6). 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 (7). 同种且生长状态相同 (

52、8). 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9). 【解析】【分析】由图1可知,a表示T细胞,b表示吞噬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效应T细胞,k表示基因细胞,X表示抗原,Y表示抗体,f表示淋巴因子。图2表示细胞免疫。【详解】(1)图1所示过程为体液免疫,其中Y为抗体,f为淋巴因子,二者均为免疫活性物质。(2)图1中的c为B细胞,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的过程,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3)图2所示过程为细胞免疫,参与从AB过程的是效应T细胞,图1中e为效应T细胞。(4)图1中k是记忆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5)实验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所以实验中和对照组要选择同种且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动物,且要接种等量的同种病毒。实验组发病率低、存活率高,则可以判断该疫苗有效。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过程是实验组动物所特有的。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