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C(A“径”读jng,“戚”读q;B“菲”读fi;D“遂”读su)2、C(A谛缔;B则辄;D忧攸)3、B(A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者反常的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此处不合语境。C振聋发聩,用来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此处应该用“震耳欲聋”。D漠不关心,指对人对事,感情冷漠,淡然处之,不放在心上。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此处应为“漫不经心”。)4、 D(A缺“采取”的宾语,在等后面加“措施”。B句式杂糅,“拟采用”和“为准”杂糅,可改为“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张老师儿子的说法”或者“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
2、的为准”。C主宾搭配不当,主语是“餐食”宾语是“地方”。)5、 A6、(5分)【示例】 (1)晴朗的夜空中,繁星璀璨,新月如钩,就像深色的锦缎上点缀着珍珠与美玉。夜空下的池塘,澄澈如镜,把漫天星斗揽入怀中,又像把珍珠撒在了水面上。 (2)在宁静的夜晚,晴空下一方平静的池塘清澈如镜,引得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前来临水梳妆,它们在水中的倒影越发光鲜艳丽。 (想象合理3分,抓住景物特点:天晴、池清、风静、星月同辉;语言生动2分,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二、3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4分7、D(“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不恰当,从下一段的开头,尤其是“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一句来看
3、,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文化还没有发展到高峰时期。)8、B(从“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来看,文人们爱竹是为了自身的解脱。)9、有对“我”的疼爱,(1分)有对“我”孝顺的感动(1分)还有对儿子李全的又怜又爱又恨。(2分) 10、开篇写出了“我”到监狱探视时的天真无知,轻松活泼,与李全父子的凝重形成对比,突出了李全父子因车祸带来的痛苦;“我”的快乐无虑是在李全父子呵护下得到的,体现了父子二人勇于承担、坚守承诺的可贵精神;为揭开人物真实身份和命运关系设置悬念,更具艺术感染力。 (6分,答出2点即可得6分)11、李全对“我”的愧疚、不知是否该告
4、诉“我”真相的矛盾纠结;爷爷对李全不听话闯下大祸的痛恨、痛心;亲生父亲将“我”托付给“仇人”父子,使“我”受到他们恩情,如今难以面对真相的痛苦。(6分,每点2分)12、“我”逐渐长大,有承担真相所带来的冲击的能力,李全父子告诉“我”真相是对“我”的尊重;这件事压抑在父子心头多年,告诉“我”能使他们良心安稳;李全父子觉得已经完成了“我”生父的托付,告诉“我”算是对“我”父亲有个交代。李全父子纯良朴实,能坦然面对告诉“我”真相后所带来的后果。(7分,答出3点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共3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4分)13、B(许:赞同)14、C(代词,的人。A连词;介词。B确实;如果真的。D句末语气词
5、;兼词。)15、C(没有例证。而且引证是为了证明实现的方法“推恩”。)16、8分(1)(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句意正确1分;检:约束。涂:道路;发:开仓赈济。各1分)(2)现在(大王)的恩泽能够推广到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什么好处,这又是为什么呢?(句意正确1分;功:功德,引申为“恩泽、好处”;及:到;独:表反问,副词。各1分) 17、 权/ 然 后 知 轻 重/度/然 后 知 长 短/ 物 皆 然/ 心 为 甚/ 王 请 度 之(每处0.5分,共3分) 18、点明情感的内涵(1分);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1分) 19、(6分) 示例一:“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说离别之苦自古如此,接着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 示例二:“酒醒何处”写出了别离之苦,“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如此写法,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 20、(8分) (1)淇则有岸 (2)望帝春心托杜鹃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四、作文(60 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