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历史总复习之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 商周青铜器的种类主体是礼器和兵器,由此最能折射出 ( )A青铜器是当时最好的兵器B青铜器中无青铜农具的存在C青铜器是人的世界与神的世界相沟通的媒体D青铜器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2. 西周实行封邦建国体制的根本目的是 ( )A对新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管理 B实现对殷人的合围控制C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D对同姓诸侯的犒赏3. “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频繁流动的真实写照。这一时期各国招募人才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社会转型 B、发展封建经济 C、打击贵族特权 D、增强本国实力4.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朝的大臣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
2、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5. 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 A、商汤 B、武丁 C、盘庚 D、商纣6.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w.w.w.k.s.5.u.c.o.m A B CD 7. 史记中记载:“(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
3、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内已经设置郡、县。春秋战国时期,实际上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诸侯国往往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置郡县。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 ) A B C D8. 春秋载:“(二十有八年)夏四月己巳,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对文中记述的历史事件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事件发生在东周某国君二十八年 B.该事件发生的地点在今天山东省境内 C.该事件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基础 D.该事件是奴隶主之间的掠夺战争9. 韩非子主张建立“事在
4、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的中央集权政府。韩非子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 )A、商鞅正在进行富有成效的变法 B、许多诸侯国县制基本取代了分封制C、秦始皇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 D、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10. 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11. 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这番话,下述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 ( )A东汉察举制度的流弊,推举出来
5、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B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子弟才识多平庸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造成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12. 有学者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代。其中“封建时代”对应的是( )A黄帝时期 B西周 C秦朝 D西汉13. 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在诸神中祖先神最为尊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商朝社会弥漫着神秘色彩 对后世形成的宗法制有一定的影响 祭祖现象可能已经存在 王权只有依附于神权才能使统治稳固A B C D14. 近年来,在国内外掀起一股寻根热,
6、原新加坡总统李光耀根据族谱知道祖籍是广东人;前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夫人根据族谱,得知自己是福建鸿渐村的女儿;根据族谱,证明鲁迅(周树人)和周恩来是绍兴同宗。这种寻根问祖的文化情节源自于中国古代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王位世袭制15. 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胜、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胜),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这说明西周礼乐制的实质是 ( ) A用于处理阶段关系的原则规范 B维护贵族生活享受的制度C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D维护等级差
7、别的工具16. 以下表述能够反映夏、商、西周时期社会全貌的是( )国家机构初具规模 金属农具普遍使用 建立邮驿传递制度 被称为“青铜时代”A. B. C. D.17. 下图为灵寿农民王三妮2006年自铸的一尊“告别田赋鼎”,以纪念中国废止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历史上的“皇粮国税”始于(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18.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苏武牧羊中的“社稷”是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A鬼神等迷信思想盛行B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D国家的税收主要来自土地上出产的谷物19. 奠定战国七雄政治格局的事件( )
8、A尊王攘夷、城濮之战 B三家分晋、田氏代齐C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D问鼎中原、长平之战20. 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下列对这一史实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 A周天子与鲁国国君没有血缘关系 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同 D当时的分封制趋于瓦解w.w.w.k.s.5 u.c.o.m 二、主观题21. 简要概括春秋战国的阶段特征。并说明这一特征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的表现。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图(一) 图(二) 图(三)材料二:贾宜在中说:“秦并海内,兼诸侯
9、,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材料三: 材料四: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收缴了天下的金属兵器铸“金人十二,各重千石”;“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实边,动辄数万家,如“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等。请回答: (1)
10、在材料一中由图(一)和图(三)各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图(一)到图(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秦是如何实现由图(二)到图(三)变化的?(2分)(2)根据材料材料二,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3分)(3)材料三、四所显示的这些事实在战乱纷繁的春秋战国时能实现么?在秦朝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什么?(3分)(4)根据材料及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请简要阐述一下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6分)23.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旧的聚落地方住过一段时间以后,土地和生产力便逐年衰退,收获年复一年地在递减之中,致使原来的经济生活已经越来越不易维持了。根据长期以来生产和
11、生活实践,知道每当出现这个苗头时,就必须早作长远打算,及时迁到一个新地方去,去重建家园,绝不可以在旧的地方勉强住下去,绝不可以留恋故居,苟且偷安。摘自傅筑夫殷代的游农及殷人的迁居材料二首先应该注意的是,盘庚迁殷,只不过是都城的迁徙,并不是全民族的大转移。就整个社会来讲,当时的劳动者并没有因此改变其生产环境和居住地区。因此,迁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没有多大的影响。也可以说,与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其次,如果说盘庚迁殷是表明当时社会经济已从游牧经济变成农业经济,或者说从粗耕农业变为精耕农业的话,那么,由于这类原因所进行的迁徙都是有规律性的,即每隔几年或几十年必定迁都一次。 摘自孙淼夏商史稿材料三自中
12、丁(即仲丁)以来,废适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达到)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摘自史记殷本纪材料四国王名号都城所在地定都于该地的延续时间汤至大戊毫约150年仲丁(即中丁)外壬敖19年河澶 甲邢9年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相46年南庚阳甲奄10年盘庚至纣殷约250年以上请回答:(1)材料一是如何解释商朝前期频繁迁都的原因的?(2分)你认为这种分析有什么缺陷?(2分)(2)在材料三中还提供了关于商代前期迁都原因的什么解释?(2分)结合有关材料支持或反驳这种解释。(4分)24. 试比较春秋时期的诸侯改革和战国时各国变法在目的、内容和特点上的不同点。分析出现这些不同的根本原因。(16分)25. 观
13、察下面三幅地图,回答问题。三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三个时期?(3分)图一:图二:图三:这三个时期的政治特点分别是什么?(7分)概括这三幅图(三个时期)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趋势。(2分) 答案一、选择题1. D 2. C 3. D 4. C 5. C 6. A 7. D 8. A 9. B 10. A11. A 12. B 13. C 14. B 15. D 16. C17. B18. B解析:解答本题主要从“社稷”的内涵来理解,土地生产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用其来代指国家,可以看出农业在古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19. B 20. B 二、主观题21. 答案:(1)特征: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14、历史经历划时代的变革。(2)表现:经济上,生产力提高,生产关系变化(表现)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变法封建制确立。 文化上,百家争鸣。22. 答案:(1)分封制和郡县制(1分);分封制瓦解,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弱兼并的局面(1分);统一六国、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岭南、设立郡县等。(2) 支持(拥护、欢迎)态度;秦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3)不能;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大;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政令统一,便于国家集中力量等等。(4)积极: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
15、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等消极: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秦末农民起义)为维护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会摧残文化,如焚书坑儒。 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中日益僵化,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23. 答案:(1)在一个地方定居生产一段时间以后,会造成土地和生产力的衰退,必须迁移到别的地方去开辟新的土地。(2分)因为地力衰退造成的迁移应该是全体居民的迁移,并且在时间上是有规律性的。从材料四可见,商前期的迁都在时间上没有规律。(2分)(2)提出了商朝迁都是
16、因为统治集团的内乱的可能性。(2分)这种说法有一定的根据。(2分)对照材料三和材料四,可见内乱历时九代国王,恰好是迁都频繁的九代国王。(2分)24. 答案:不同点: 目的: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是奴隶主贵族为了建立霸业;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制,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实现统一。 内容:前者注意重用人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后者内容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削弱奴隶主贵族的权利。 特点:前者改革维护的仍是奴隶主专政的旧制度;作废除了旧的奴隶制,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确立来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根本原因:两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1春秋时期是大国争霸时期,奴隶制经济基础还比较巩固。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产生了新的剥削方式,封建生产关系随之出现和发展。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正是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强大之后的必然要求。1封建制度的确立,也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5. 答案要点:(12分) 春秋战国,秦朝。 春秋: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瓦解。 战国:兼并战争;一系列变法运动的开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由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