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生产活动1、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人类利用 的自然生产力,栽培 或饲养 ,以获得所需的产品。2、掌握农业生产的特点 生产特点: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通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物质产品。空间上的地域性(因地制宜)和时间上的季节性与周期性(不违农时)是其突出特点。农业生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原则的一般规律1)季节性因时制宜不违农时2)地域性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水热配合好的平原、三角洲地区种植业充分利用水热资源多数山区发展林业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半干旱、半湿润草原地区发展牧业垦荒种田会引起土地荒漠化降水丰富、河湖较多的地区不能围湖造田阻塞水道,洪水泛滥 3、了解农业生产的投入和
2、产出,并了解二者的关系假设在一块田地上种植水稻或在牧场上放牧牛羊,你认为水稻和牛羊的生长与哪些因素有关?即水稻或牛羊的生长需有哪些投入?通过劳动,又会有哪些产出呢?必要的投入是什么?若要再增加产出,应怎么办?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增加科学技术的投入(如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革耕作方式等)。农业的产出:各种农产品(粮食、肉、奶、蛋、水果、蔬菜、棉花、橡胶、皮毛)生产资料:水稻秧苗或牛羊幼畜等等。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地形、土壤等,劳动力农业投入的四大要素中,自然条件是基本条件,劳力是必要条件,生产资料是决定条件,科技是制胜条件。值得注意的是:课本中的模式是一般模式,并不代表任何农业地域类型
3、都能使用,应在分析的过程中抓住每一种类型的异同,灵活运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四大类投入要素都要发生变化,且随着投入的变化,产出也要变化、,因此农业投入的变化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4、了解农业分类,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有三种 按生产对象: 按投入多少:按产品用途:5、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区位因素概念 区位的概念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层含义。绝对区位指事物的位置,相对区位指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分布在湄南河平原等地,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等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
4、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拓展:区位与布局的区别与联系区位布局强调客观存在强调主观安排区别强调微观(如某个农场的区位)强调宏观(如农业的布局)联系都强调某一事物(如农场)与其他事物(如地形、气候)的空间关系,影响布局的因素也就是区位因素2、农业区位选择的思维模式 农业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农业资源,并获得最大的效益。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一般应考虑:(1)从农业生产的基本特性进行分析 农业生产是依靠动植物的生长繁殖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对自然条件有明显的依赖性,因
5、而进行农业生产时,必须因地制宜,选准动物、植物类型,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自然条件。如地形坡度不同,所选择的土地利用方案也就不同,一般而言,地势陡峭处宜植树造林,坡度较大处适宜种植经济林,平缓处适宜发展种植业。(2)从社会经济和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 社会经济和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十分明显。所选择区域的农业生产类型应能充分发挥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等优势条件。不同农业类型对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等)的要求不同。如园艺业、乳畜业由于产品容易腐烂变质,因而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3)从土地价格、农业生产成本、不同农业的单位产值和农产
6、品的特性等因素考虑例如,距离城市远近不同,其地价也就有很大差异,因此,要依据农业生产的收益选择合适的农业类型。一般说来,距离城市越近,地价越高,应选择单位面积产值较高的生产类型,或不宜长距离运输的农产品,如乳、肉、禽、蛋、花、果、菜等。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对一个农业区域的区位因素进行评价,要用综合思维方式进行。(1)任何一个地域的农业生产都要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该地域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2)从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出发,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其一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确定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农业发展的类型,我国农
7、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科技因素和市场因素已成为我国农业区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因素。这将可能成为今后几年高考命题的方向。1. 自然因素静态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相对于社会经济因素,其发展变化较小。气候因素主要考虑温度、降水、光照的优劣,地形因素主要考虑各种地貌类型的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土壤因素主要考虑肥力高低,水文因素主要考虑水资源丰富的程度。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地影响农业生产,而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共同影响农业生产,这是由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所决定的。2. 人文因素动态因素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人文因素应当包括经济、社会、科技三大因素,与自然因素
8、相比,其发展变化大,因此对农业区位因素的评价和决策更多的是考虑经济、社会、科技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生产者在综合考虑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区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最有利的因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方法点拨农业主导因素分析 严格地说,任何区域的任何农业生产类型都受到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只有把影响农业的因素考虑周到,分析农业发展条件才会具体全面。但是不同区域的不同农业生产类型受各种条件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分析时必须抓住主导因素(即优势区位或限制因素)。优势区位制约因素东北平原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
9、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南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洪灾较为严重西北地区灌溉农业光热充足降水稀少,水源缺乏青藏高原河谷农业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自然因素主要包括 地形、气候、土壤等因素。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巨大的,且是早期农业进行区位 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扩大农作物的区域
10、范围,或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 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从而削弱了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主要是侧重于研究农业区 位的变化,即农民随着各地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重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如商品生产的类型和规模要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城市的新兴工矿区周围会出现郊区农业。再如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使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在影响农业生产的所有区位因素中,不同地域、不同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不同,特别是社会经济因素,其发展变化性最大,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11、也较大,因此,要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看待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要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并根据其发展变化的规律,预测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时做出相关的调整。我国已加入WTO,来自身的压力和国外农业的挑战已摆在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面前。又如我国目前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十五”规划有关我国农业发展的方针、措施以及各地农业发展的地理事实。将成为今后高考命题的重点。从动态的角度观察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变化,是一个重要的视角。比如说新疆南部的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的变化就符合此类规律,当国家出台的棉花指导收购价格提高时,棉花种植面积就会扩大,单产降低。反之,当国家对棉花的指导收购价降低时,棉花种植面积
12、就会缩小,单产就会提高。解答这一类问题,要能对某行业或某区域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及时了解最新信息、发展动态,灵活做答。例如,世界花卉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原因就是发展中国家花卉业具有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的优势。1)了解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方法点拨如何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1)从自然因素分析农业的区位。 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人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导的自然因素。例如,湿润、半湿润地区一般可
13、发展种植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灌溉农业或畜牧业,平原地区应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陡坡应发展林业和牧业。其次,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2)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农业区位。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在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从社会经济因素人手,并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条件这两个最富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5、农业区位的合理布局大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农业类型农业类型农业区位的选择种植业湿润、半湿润平原和盆地地区花 生主要分布在东部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
14、多。林 业山地、丘陵地区油 菜喜凉作物,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适应范围广。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畜牧业半干旱、干旱地区玉 米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渔 业湖泊、水库、沿海海域甘 蔗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主要分布在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等省。小 麦耐旱耐寒耐盐碱,适应性强。集中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北柑 橘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水 稻性喜温湿。秦岭淮河以南是水稻的集中分布区。甜 菜喜温凉耐旱耐盐碱,生长期短。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以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产量最大。棉 花喜温好光。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南疆等地。苹 果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小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15、考虑因素农业区位的选择农业类型单位产值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地 价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城镇周围只能布局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需 水 量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交通运输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布局在近城镇和交通方便的地方知识拓展 农业发展新动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变化,农业产值结构中畜牧业比重会上升,发达国家畜牧业比重一般超过种植业。 生产集约化:依靠资金、技术的大量投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如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设施农业、节水农业、通过生
16、物工程改良品种等 经营专门化和地域专业化:由于交通运输和冷冻保鲜技术的发展,世界大市场正在形成,促使区域优势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生产社会化:农工商一体化,有利于农产品深加工和保证市场销路 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兴起:现代农业在获得高效高产的同时,也带来能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出于对自身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关心,一种既强调水土资源的保育和生态平衡的管理,又能生产出自然安全农业品(有机、绿色食品)的有机农业应运而生。生态农业就是有机农业在我国的一种发展形式,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生态农业的内涵是: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指导下,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
17、种植业与林、牧、渔业,发展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我国珠三角的基塘农业、江西千烟洲的立体农业、辛店洼的鱼塘台田模式、北京留民营 “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等。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2农业地域的形成原因 一是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二是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使得各地农业生产方式和类型各具特色。误区警示农业地域就是农业生产的地区农业地域就是农业生产的地区,这是一种错误
18、认识。农业地域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定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农业生产的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的特征,不同农业地域的生产特征不同。 3、几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介绍 (一)水稻种植业 (1)主要分布地区:绝大部分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地形多在沿海沿江平原和丘陵地区,水源充足;气候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 (2)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和特点: 有利区位条件:自然因素:热量:集中分布在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夏季普遍高温或终年高温;水分:大部分集中
19、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的地区,降水多,水源足,灌溉便利;地形:集中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厚,土壤肥沃,低丘已开辟为梯田,能满足水稻喜热需水、肥多的生长条件。社会经济因素:本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而本地区人均耕地少,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丰富的传统经验;稻米是人们的主要粮食,市场需求量大。这里能满足水稻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的生产需要,市场需求量大而稳定,促进规模经营。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是影响水稻生长的基础,丰富的劳动力和当地居民素食稻米的习惯等社会经济条件促进了水稻种植业的规模经营和发展。 特点:
20、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精耕细作;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主要靠传统经验。注意: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可简化为“一小一大一高三低”;在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几个特点中,除水利工程量大是由水稻生产的特点和气候条件决定的外,其他几个特点是相互依存的,而且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是形成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发展措施:首先要控制人口数量;其次要加快机械化的发展、大力投资兴修水利、加大科技投入。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我们决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对我国可借鉴之处: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结构,实施联产承包和多种经营,农林牧渔业综合发展;发
21、展农产品系列加工业,把农业生产从自给经济转到商品生产上来;加大科技投入,向优质、高效农业方向发展。(二)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及特征: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羸非等国家和地区的干旱、半午早气候区,这些地区植被稀疏,适合放牧。美国、阿根廷的牧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养羊占重要地位。(2)典型地区: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有利区位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自然因素(气候、生物);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低,为牧场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地形、地貌、劳动力、土地;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交通。为促进牧牛业发展,阿根廷人做了
22、如下工作: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阿根廷地广人稀,所产牛肉主要供出口。布宜诺斯艾利斯是重要的出口港。海上冷冻船使阿根廷的新鲜牛肉可以供应到西欧。阿根廷是世界上主要的牛肉出口国-市场。对我国可借鉴之处:我国牧区生产方式主要是天生天养,牧区土地沙化、盐碱化严重;草场资源利用多、建设少,草场载畜量低;牧区交通建设落后,商品率低;牲畜病害严重,良种牲畜少等缺点。借鉴大牧场放牧业和混合农业经验,我国牧区应建立“水草林机”的人工草场,合理安排轮牧,种植饲料作物,培育良种牲畜,改善牧区交通运输和加工体系,改善牧区供水状况等等。但值得指出的是,农牧混合农业经营不能成为我国牧区发展的借
23、鉴经验。我国牧区气候干旱,开垦草原发展种植业,将加快草原沙化进程,而应退耕还牧。(三)乳畜业(1)分布及特点:世界范围有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地。其生产对象为奶牛,产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奶粉、黄油等)。(2)影响因素:市场和饲料供应。因此以生产牛奶为主的乳畜业农场多分布于大城市附近,而生产加工乳制品的乳畜业农场可以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地方。乳畜业农场既种植优质牧草,也种植饲料作物。 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地区也有乳畜业分布。(四)商品谷物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概况:概念: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世界上生产商品粮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 经营方式
24、:多为家庭农场经营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a.生产规模大;b.商品率高;c.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主要分布地区:主要是美国(中部平原)、加拿大(中部平原的南部地区)、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俄罗斯(东欧平原的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乌克兰(东欧平原的南部)等国。我国东北、西北也有这类农业,我国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因素区位条件主要影响自然因素地势开阔平坦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地势平坦开阔,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便利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市场开阔促进了商品粮的大规
25、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地广人稀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高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知识拓展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和分布,需要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以及地广人稀的区位条件。因此这种农业地域类型多分布在美洲、澳大利亚等新大陆,亚洲和欧洲分布较少。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区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土地的开发程度低或尚未开发,为殖民者大规模开发利用、发展商品谷物农业提供了可能;而东亚、西欧等地区,土地开发历史比较悠久,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很少有进行大规模商品谷物生产的条件。疑难突破商品
26、谷物农业的区位因素在农业的区位因素中,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是商品谷物生产的基础,地广人稀和机械化水平高是大规模经营的条件,先进的农业科技是现代化生产的保证。地广人稀耕地资源丰富人口稀少农场占地广劳动力不足生产规模大记忆要诀推理法记忆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机械化程度高(五)种植园农业(1)主要分布地区或国家: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热带地区(往往有殖民史)。(2)生产的主要特点:实行企业化经营,属大规模密集型农场,多以生产单一的热带经济作物为主,产品的商品率较高。但机械化水平较低,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六)混合农业 混合农业只是农
27、场经营的一种方式,并形成固定的农业地域类型,但不像种植业、畜牧业那样作为农业的一个部门,与种植业和畜牧业不属于同一分类层次。(1)混合农业的类型及分布:世界最主要的混合农业是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结合起来。其分布于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牲畜主要为牛、猪、羊等。新颖形式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因地制宜,将甘蔗、果树、桑蚕的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挖地成塘;堆土成基;塘中养鱼;基上栽桑树、果树或种甘蔗;桑叶养蚕;蚕粪、蔗叶等养鱼;塘泥作肥料。可使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 (2)典型地区:澳大利亚东南部墨累一达令盆
28、地的混合农业普遍采用同时种植小麦和牧羊的混合经营方式。澳大利亚是世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麦出口国之一。 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势平坦(中部平原);水源:灌溉条件较好(墨累-达令河水、东水西调)。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交通:交通发达便利(靠近主要公路,距海港近);市场:有固定的销售市场(国际市场),英国为主要出口对象;科技:机械化程度高;政策:政府扶持鼓励。小麦一牧羊带的优势:在地域空间上种植业与畜牧业具有相交、相嵌的特点。农场各要素间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有利农业持续发展。农场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农民可有效的利用时
29、间安排农活。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限制条件:大分水岭的东侧有从东部海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降下丰富的地形雨。在大分水岭的西侧,气流下沉,降雨稀少,形成雨影区。墨累一达令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山地的雨影区),灌溉条件限制了农牧业的发展。澳大利亚政府不遗余力地修建水利工程,将大分水岭的东部丰富的水资源调入大分水岭的西侧墨累一达令盆地-东水西调(雪山水利计划)。对我国可借鉴之处:我国南方山区应建设良性的林地-农田生态系统以防止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林草田塘多种经济;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变
30、化,有侧重地发展山区的特色经济。区域农业发展以美国为例区域农业发展概况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1)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2)区域农业发展的目标:促进农业发展与区域条
31、件有机结合形成特色生态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美国的商品谷物农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中部平原有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一)优越的自然条件(1) 气候条件:相对于地形、土壤等来说,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2)地形、土壤条件:形型营: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关系到农业多种经营。壤养量: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直接供给作物养分,肥沃的土壤上作物生长比较旺盛,单位面积产
32、量高。地势平坦广阔(中央大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美国本土地处北纬250490,大部分属于温带和亚热带,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无热带雨林、草原气候(大部分在北温带),水热条件适宜于栽培多种农作物。优越的地势条件,有利于农业机械耕作和大规模经营。热点探究: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山区:山脉(落基山等几条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它们是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高原、盆地相间,山脉由美洲与太平洋板块相撞而成,因为形成的年代较晚,山脉海拔较高。中部平原:位于东部高原、山地与西部高山之间
33、,北起北冰洋沿岸,南抵墨西哥湾,面积宽广,地形平坦,叫做中央大平原(平原北部湖泊众多,有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伊利湖、休伦湖、安大略湖),五大湖中的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淡水湖,五大湖由冰川作用形成,除密歇根湖外均为美、加两国共有。南部为密西西比河冲积平原,西部为地势较高大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航运便利。东部高原山地区: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地,形成年代较早,久经侵蚀,海拔较低,多在1000米以下。 (1)海岸山脉紧逼着太平洋沿岸,迎风坡地形雨丰沛,形成多雨的湿润地区,这里分布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但是,海岸山脉阻挡了大平洋上的暖湿西风向东
34、深入,限制了山脉以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向东延伸,使上述二种气候呈南北向带状分布于沿海地区。山间高原盆地由于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因此气候干旱,呈现出荒漠的景象。 (2)东部高地西北坡面迎冬季西北风,常造成大雪;东南坡面对大西洋水汽产生抬升作用,造成地形雨。但因东部高地连续性差,冬季干冷的西北风可影响到东海岸;夏李从大西洋来的暖湿气流亦可越过高地,进入内陆。在本土东中部广大地区形成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3)中部平原地区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最大,大陆性较强。这是因为中部平原地势低平,无东西走向山脉,南北开敞,致使南北气流畅通无阻。冬季来自北方的极
35、地冷气团可长驱南下,直达墨西哥湾沿岸,甚至可达佛罗里达州南部,短时间内气温骤降(下降20左右),形成大风、寒潮天气,对南方的亚热带作物造成冻害;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热带暖气团可自由北上,天气闷热多雨。中部平原在冷暖气团争逐交锋、交替控制之下,形成气温、降水季节变化剧烈,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美国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经济效益、交通运输条件和国家的政策与法规等。由于美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追求效益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首要因素,因而经济效益对美国农业区域专门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说明:市场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36、,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突出。 便利的交通运输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和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和出口,使市场对美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拓展。随着世界大市场的逐步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农业生产区域专门化的发展。地广人稀中部平原原来只是茫茫旷野,欧洲人到来之后才逐渐开发成谷物生产基地。由于地广人稀,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使得这里的谷物生产比起欧洲有很大的竞争优势。现在,美国人口虽然在增多,城市化水平很高,但广大农村依然人烟稀少。 高度发达的工业美国发达的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以及电力、化肥、农药等。现在,这里
37、谷物生产的各个环节,都由机械作业。由于美国国土广大,劳动力不足,其农业现代化侧重于高度机械化,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方面发展。有的农场播种、施肥、喷洒农药等,还使用飞机作业。先进的科技中部平原上的商品谷物农业离不开美国先进的农业科技。美国政府为促进农业的发展,在全国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农业部设有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各州有农学院和农业试验站,各县有农业推广站并拥有一批农业推广员。这个系统免费向所有的农场主提供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热量光照降水气 候地形土壤水源自 然 条 件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食物偏好社 会 经 济 条 件农业区位选择(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38、)科技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可用下图所示因素来分析。二、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农业生产布局要十分注意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这就是地区专业化生产,也叫分区专业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科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实行农业生产专门化可以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的优势,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
39、业设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分区专业化在发达国家是普遍现象,尤其在美国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的水平很高,而且农业规模大,部门繁多,各地社会和自然条件又有明显差异的缘故。美国农业分区专业化,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农业部门和个别农产品在地区分布上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农业部门结构中,主要专业化部门的比重很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各种专用农机具的广泛使用,以及封闭式自动化饲养场的出现,更加深了农业分区专业化。不仅小麦、玉米、棉花、烟草、水稻、养畜业和放牧业分别集中到自然和社会条件最有利的地区,连原来各农户分散经营以满足自己消费的奶
40、牛和鸡的饲养,以及蔬菜和马铃薯种植等,也改由个别地区专业农场大规模经营。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条件存在着差异。因地制宜地组织农业生产,就形成区域内各具有特点的农业布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若干农业生产区域。如表所示:农业带分 布形成条件地 位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水果和灌溉农业带美国农业还有一个特点是“农业一体化”,它是指农业生产以及产前、产后的所有环节(如农用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农产品的收购、储藏、运输、加工、包装、销售等)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内,农业生产只是其中一个环
41、节;服务于产前、产后部门的人数和所创造的产值都比农场多得多。在美国,即使是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也都有专门的服务公司。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农活,都可以找到专门的公司代劳。农业一体化的发展,使美国出现了一些常年居住在城市中的“城市农场主”。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一)美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美国这样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获得很大发展,但是在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能源消耗太多。发达国家除农业动力直接消耗矿物燃料外,工业提供的农机设备、化肥、农药、塑料等无一不是从矿物能源转化而来的。这种农业耗能太多,投资太大,可称为“能量密集型农业”
42、或“石油农业”。美国农业30年来产量增加1倍,但能量消耗增加3倍。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上涨后,引起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成本提高、农场主难以负担,政府用大量资金补贴农业,很多小农场纷纷破产。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化。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农业资本家追求高额利润,不考虑自然规律,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如20世纪30年代,过度垦荒和破坏植被,导致“黑风暴”大规模的袭击与破坏。大量投施化肥,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而且使土壤酸度增大、板结变硬。环境污染严重。大量化肥、农药、除草剂的投施,严重污染了土壤、大气、水源和食品。(二)美国农业的可持
43、续发展政策为了寻求适宜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的安全,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美国政府在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法规和计划,推广了大量农业新技术,采取了许多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对策措施,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采取的政策有:(1)实行限耕政策;(2)实行休耕政策;(3)实行补贴政策;(4)实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农业的必由之路。美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值得我们
44、借鉴。对我国可借鉴之处:大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先进的科技和一流的科技服务体系,值得我国广大农区借鉴;加强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深化拓展有机农业:在肥料的利用上,不是大规模投施化肥,而是使用粪肥和绿肥,这样就避免了土壤的酸化、板结以及环境污染,做到了秸秆还田,补偿了土壤有机质和肥力,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精确农业:指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高新技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并分析其原因,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分区域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农业类型。 生态农业按照持续发展的观点,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持续发展模式。这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类型,它的本质是依靠提高生物能的转化率,转化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再循环利用率,以生物有机质来提高农业产量,从而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农业产出。生态农业的最大优势在于减少了污染,降低了成本,保护了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