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通过分析,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2、知识能力:体会精炼生动的语言,积累文言词汇。3、过程方法:了解文章线索,理清结构层次,讨论学习。教学重点:文言词汇的理解学习,对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的体会。教学难点:结合社会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以及作者要表达的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ppt课件,学生背诵 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 导入:(1分钟)春去夏来,不知不觉中,我们大家一起走过了春天,春天百花嫣然,是个美丽的季节,在繁花似锦的大地上,校园又是最美丽的,因为,春天,校园里你们的笑脸最动人,宛如世上娇艳的花朵。所以,跟你们在一起的我,在这个度过了的
2、春季,是幸福的,你们,在百花的掩衬的美丽中,幸福吗?我们都是幸福的,在这幸福中,百花的热闹点染这我们的视线,在百花中,有没有留意粉淡的花瓣下,桃花的淡淡清香?今天我们我们在回味了春天后,带着春天的美好幸福,来寻访一片桃花的源头,探访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片天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桃花源记。(二) 作者介绍,预习背诵检查:(5分钟)1、过渡: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桃花源记是何许人所做。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
3、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2、检查背诵,重点段落默写(ppt)课前准备大家都做的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首先,让我们听一遍录音,注意句读的停顿,以及朗读感情的表现。(听录音)(三)把握整体,分析结构(15分钟)1、根
4、据课本注释,学习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大意:(10分钟)注意重点字的解释,如“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词;“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意动用法;古今异义词:阡陌,交通,妻子,绝境,无论,从来,间隔等的讲解。2、划分段落层次结构(5分钟)过渡:上面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文言字词,掌握文章的大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来划分课文的层次段落。明确:第一部分 (第段):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 (第段):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 (第段):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
5、访桃源未果的情形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四) 整体联想感知,品读课文:(18分钟)1、通过上面的解读,那桃源给你什么印象,有什么特点呢?(讨论发言)(十五分钟)引导明确:1) 桃源“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2) 桃源“美”(1)景美:A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自然景色美)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们生活创造景色美)(2)生活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人情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好客热情)3) 桃源“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引导:(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
7、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2、对这么美好的桃源,作者却一个“不复得路”而结局,你是怎样看的?(3分钟)引导总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如此美好的世界,这一世界不禁让我们想起礼记所设想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8、长,矜寡独孤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的世界安乐,但却多了一份条理的约定,而陶渊明为我们展现的这一世外桃源,则多了一份人情的冷暖,世态的恬淡,这里远离政治是非,远离人间烟火,朝朝暮暮,生生息息地度过似凡间,却又凡间难求的平凡淡定的生活,桃源人是简单的,简单的到仅有人性的善良,桃源人有是复杂的,复杂到飘忽欲仙,这份看似复杂,实则简单的世界,则是陶渊明的世界,那些看似神仙,又实在人间的桃源人,也就都是陶渊明般的人,他们每个人如陶渊明般淡然洒脱,他们每个人如陶渊明般祈望太平安宁
9、。在故事里,他们得到了这份难得的太平安宁,但在世间,这一世外桃源却是“不复得路”。也就是说,陶渊明创造了一个完美的世界,但却在预示着这一世界的不复存在,那陶渊明到底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情感呢?或者说,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第二课时:导入:上节课我们却面分析了桃花源记这一散文,陶渊明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安静祥和完美的世界,但却又宣告着他的不复存在,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到底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探讨。(五) 写作背景介绍(10分钟)过渡:在大家讨论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散文所作的社会背景,把我们的主管感悟与客观实证相结合,来思考这篇散文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1、背景介绍:桃花源记是陶
10、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 “大济于苍生 之志,可是,他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他有志不能施展。他也曾任彭泽令等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不愿 “为五斗米折腰”,义熙元年,愤然弃官回乡,从此过着 “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虽 “心远地自偏”,但 “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 “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
11、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此文是 桃花源诗并序中的 “序”,桃花源记与 桃花源诗有密切联系,往往在某些实质性的问题上诗比记还要说得明确些请看 桃花源诗。桃花源诗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12、?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分析讲解:“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和平生活的写照;“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是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具体化。概括起来说,这些描写都表现了原始共耕社会的特点。记,则是先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写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诗和记,二者相互补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轮廓。2、联系当时
13、的社会背景,想想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讨论)引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古文今读:(8分钟)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世外的桃源,这一桃源是陶渊明,是中国几千年来勤恳劳
14、作的百姓的愿望与梦想,它的一个设想可以说是对当时现实的讽刺,也是对当时黑暗与动荡不均的一种揭露与叱责,我们在考虑它的社会历史价值,文学价值时,不禁会想,这篇如此美的散文,对今天在读的我们,有什么感触启发?(讨论)引导:桃源人他们不过是普通人,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普通人呢?他们在逃避着战争,也就是在逃脱着灾难,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在逃脱着苦难,在追逐幸福,逃脱苦难中,你,我是什么状态呢?我们大多在繁杂的选择面前犹豫,在利禄面前挣扎,所以,在生活中的我们,虽然在普通地生活着,却到不到那份桃源人普通的生活中的那份恬淡,那份自得,着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太浮躁,我们的眼睛为太多的不需要所劳累,桃源人快
15、乐幸福,是因为他们在逃脱时,把心放在那片安静的土地上,他们在享受着生活,万事皆动,但吾心不动,世事翻转,但眼前还能看见宁静的田园,所以当你劳累时,请放下过多的利禄的追逐,把心放逐在那片耕田之上。(六) 文言问阅读积累:(20分钟)1.“然”字的用法 “然”,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 “豁然开朗”中的“豁然”,是“开阔、敞亮的样子”的意思。 “屋舍俨然”中的“俨然”,是“整齐的样子”的意思(“俨然”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另一义为“十分象的样子”,如“俨然一个正人君子”)。 “怡然自乐”中的“怡然”,是“悠闲、安
16、详的样子”的意思。 “欣然规往”中的“欣然”,是“高兴地”“愉快地”的意思。 2.句式的省略在本文中,(主要表现为主语、宾语的省略)。 (1)省略主语。例如: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省略宾语。例如: 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在古汉语中,省略掉主语宾语,并不会导致语意含混
17、、引起误解,反显出语言的简练、紧凑。但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却常常需把省略掉的成分补出来。 3.古今词义的异同 在本文中,重点是理解与区别那些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在文字形式上完全相同而含义不同的词组。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在古汉语中,这类双音词的每一个词素都有独立的意义,翻译时都必须准确地译出。古今义有相同的因素,但更须了解其不同之处,否则容易“以今释古”,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或错误。(七) 作业:复习这篇散文所讲解的内容,在复习中,思考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并把你的思考感悟写下来。(八) 板书设计(见附)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