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十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0南通模拟)黎巴嫩媒体发表时事评论说,中国第一次进入宇宙空间是壮观的,有影响的,中国具有强大的火箭能力。美国与其他核国家,不能再单独地挥舞毁灭人性的武器了。中国的步骤将要改变国际上的政治地图。该评论反映的科技成就()A.开始打破美苏核垄断B.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C.有利于中国重返联合国D.引领世界载人航天技术【解析】选C。根据“中国第一次进入宇宙空间”“火箭能力”“美国与其他核国家,不能再单独地挥舞毁灭人性的武器了”可知,中国的科技成就指的是中国在核武器、人造地球卫星方面的成就,这体
2、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中国重返联合国,C正确;中国进入宇宙空间是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这一时期早已打破美苏核垄断,排除A;B提出时间是1995年,排除;中国科技力量不及美苏,而且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在2003年实现突破,排除D。2.下表为1956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部分内容。据表可知该计划()主要内容四项紧急措施 国防专项单列自动化、半导体、计算机和电子学 与军事相关:“自然资源”“燃料和动力”“机械制造”“新技术”“仪器、计量和国家标准”直接以国防和军事需要为目标:“两弹一星”工程发展方针:“军事应用为主,民用为辅”A.体现当时的国家意志和生存现
3、实B.适应于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C.忽略了民用科技发展的国情要求D.打破了美、苏两大国的核垄断【解析】选A。由材料“1956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内容多与军事武器、国防建设有关,反映新中国初期巩固国防安全,维护生存安全的需要,故选A。抗美援朝发生于1950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科技的发展而非民用科技,排除C;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排除D。3.(2020 盐城模拟)1984年,曾任二机部部长的刘西尧写诗一首赠与邓稼先:二十年前春雷响,今朝聚会盼新雷;喜闻戈壁传捷报,敬贺老邓立新功。与“二十年前春雷响”相关的历
4、史事件()A.标志着运载火箭技术成熟B.极大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C.使中国成功步入航天时代D.标志着载人航天技术突破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84年的“二十年前”是1964年,这一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的试爆成功极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B正确。4.20062016年十年间中国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69万篇,占世界份额为12.8%,排名世界第3位。与此同时,我国有18个学科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其中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8个学科跻身世界第2位。这实质上反映出()A.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 B.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C.被
5、引论文数是评判科技水平的主要依据 D.“科教兴国”的提出直接助推了科技发展【解析】选B。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是现象,不是实质,A错误;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表明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B正确;评判科技水平的主要依据是国际领先的技术发明,C错误;“科教兴国”促进科技发展,没有起到直接助推作用,D错误。5.在1958年夏天,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提出把蛋白质人工合成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在上海和北京的几次科技展览会上,党中央和上海市委都希望他们加速实现该项目,在研究所内部,青年同志也要求项目提前并确定具体合成对象(1965年最终合成)。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6、A.冒进的风气客观助推了科技发展B.科学“大跃进”在全国掀起高潮C.新中国的科研力量主要是青年D.“大跃进”时政府加大了科研投入【解析】选A。根据“1958年”“加速实现”“提前并确定”等可知此时处于“大跃进”时期,冒进风气延伸到了科学研究领域,但“1965年最终合成”,说明这种冒进的风气客观助推了科技发展,故A正确;材料仅反映蛋白质人工合成项目的“大跃进”,不能扩大为全国范围内的科学“大跃进”,故B错误;“青年同志也要求项目提前并确定具体合成对象”,说明青年在科研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青年是科研主力,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的科研投入,故D错误。6.据有关统计,1956年一年中全国
7、性学术会议达50多次,学术论文和报告也达2 000篇,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此现象()A.是“双百”方针推动的结果B.说明我国科技发明硕果累累C.体现了教育对科研的促进D.是苏联科研模式影响的结果【解析】选A。1956年中国共产党确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了科学发展和文化事业繁荣,故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学术研究成就突出,没有反映科技发明硕果累累,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教育的信息,故C错误;中国打破学术界中的政治倾向,主张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没有体现出与苏联科研模式的关系,故D错误。7.(2020泰州模拟)邓小平在1977年5月的一次谈话中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
8、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由此,我国()A.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基本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C.正式颁布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D.稳步实施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解析】选D。由材料“1977年5月”“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中央稳步实施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开始着手恢复原来的考试制度,故选D;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初步形成,与材料
9、时间不符,排除A; 新中国在1957年就已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8.(2020徐州模拟)一位诗人在纪念某一历史事件时赋诗一首:“平地惊雷乾坤转,百万学子赴考场。十年梦萦断笔墨,一张考卷通殿堂。”这一历史事件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B.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解析】选A。材料反映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百万学子参加高考的场景,体现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选A;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8
10、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教育方针,B、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9.(2020 南京模拟)从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起,短短5年里我国密集召开高等教育、工农教育、中等教育、中等技术教育、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民族教育等全国会议,会议文件大都转化为教育政策。这表明新中国()A.重视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B.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C.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确立优先发展教育的国策 【解析】选A。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次召开全国性的教育大会,可见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方针,故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排除C;材料只涉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并不
11、能说明是优先发展教育,排除D。10.(2020 南通模拟)1952年中国大陆掀起了调整高等学校院系的新高潮。这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总方针是:发展专门学院与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并在机构上为大量吸收工农成分学生入高等学校准备条件。这一调整 ()A.确保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B.构建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推动了教育的全面改革完善D.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解析】选D。根据“发展专门学院与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并结合材料的时间信息“1952年”可知,高等学校教育的调整是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D正确;材料与社会主义方向无关,排除A;B是在1965年,时间不符合,排除;
12、材料并不涉及全面改革,排除C。11.(2020 通州模拟)1978年清华大学选派9名中青年学者赴美留学,数年后全部完成学业归来,校方专门制作简表表彰纪念(简表信息节选如下)。由此可知,改革开放初期的留学教育反映了()姓名曹小平彭吉虎张育曼赵南明郑衍横李衍达张楚汉柳百成崔国文所学专业理论固体物理波导光学反应堆物理计算生物物理并行处理及多机系统地震波的信息处理坝工抗震铸工冶金学高温陶瓷A.“三个面向”精神的贯彻B.高考恢复促进经济发展C.中美建交推动文化交流D.国家战略主导教育发展【解析】选D。据材料“理论固体物理”“波导光学”“反应堆物理计算”“生物物理”等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初期留学生所学专业主
13、要集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端科技领域,这是由当时的国家战略所决定的,故D正确;“三个面向”的提出是在1983年,故A错误;表格体现的是教育发展,而不是经济发展,故B错误;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故C错误。【拓展延伸】“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必要性(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2)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3)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础。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约有人口5.5亿,全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到1978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194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8.9人。以上现象的变化
14、得益于()A.义务教育的普及B.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C.希望工程的推动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解析】选B。义务教育的提出是在198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从材料中文盲数量下降和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反映出中国国民教育的发展,B正确;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希望工程,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4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平等,就首先要实现知识面前的平等,教育权利的平等。他力排众议,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后人评价:恢复高考一年后,中国才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事实证明,恢复高考和后来的开放留学,是促
15、使中国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两大里程碑式的举措。引自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壮大。(1)根据材料一,分析恢复高考制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4分)(2)依据材料二归纳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一趋势对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3)“文化大革命”时期及以后对高等教育的态度,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解析】第(1)题恢复高考的影
16、响主要体现在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推动,对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上。第(2)题依据材料信息“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壮大”归纳概括。第(3)题通过“文革”时期废除高考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以及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重视、我国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回答。答案:(1)影响:推动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历史性转折的到来,促进了教育事业和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4分)(2)趋势:新兴边缘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2分)影响:科技高度发展,如航天事业、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等,使中国跨进世界强
17、国之列。(2分)(3)启示:对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与否,对国家、社会进步影响深远。当今,我国要坚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提倡科技创新,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4分)14.(2021年江苏适应性测试)图4、图5分别是创作于1957年、2006年的宣传海报,折射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比较图4、图5,提取海报中有关体育宣传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不同时期的体育、经济和社会发展,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结合两则海报的时间信息及画面信息提炼一个主题
18、,然后可从1957年和200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背景、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论证,要做到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言之有理,最后进行总结。答案:示例:观点:体育宣传海报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2分)说明:1957年,随着“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更多的身体健壮的建设者,因此,体育宣传海报更多地侧重于强身健体。2006年,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稳定和快速发展,因此体育宣传海报更多地侧重于全民健身。(8分)总结:不同时期的体育宣传海报不仅折射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更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反映。(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