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注释】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题解】: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是离开长沙时所作。【写作背景】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2、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放录音:思考:上、下片主要写什么内容?可以概括为几幅图画?上片: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彩的秋景图。下片:抒情,借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抒发革命豪情。理清思路 概括画面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立看问忆记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诗歌语言
3、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深入文本品读鉴赏品味意象 探求意境分析画面中“湘江秋景图”应有哪些景物,它们各自有何特点。教学过程湘江秋景图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深入文本品读鉴赏品味意象 探求意境景物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教学过程整幅图的意境是怎样的?生机盎然、色彩绚丽、高远阔大的意境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小组交流:在这几句写景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个动词用得最好?为什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遍:既写出了
4、红之广,也呈现了星火燎原的蔓延之势。染:写出了山林的色彩浓烈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漫: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鹰击长空击:强调力度,透出猛劲,表现了鹰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矫健身姿。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意境生机勃勃壮阔绚丽感情乐观热烈、奋发向上暗喻和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写景手法 注重层次(远近高低)注重色彩 动静结合怅、问对祖国命运的关注“谁主沉浮”的意思是?谁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即革命领导权归谁怅: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作者也因感慨祖国山河寥廓而发出深沉的思考: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思考:作者回答了
5、上阕的问题没有?答案是什么?领字同学少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追忆当年革命场景感怀往昔壮志豪情过渡下阕讨论: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展现了诗人这些青年怎样的精神风貌?2、最后三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这些早期的革命青年具有怎样的精神风貌?青春年少 热情奔放 才华出众 关心国家 无畏无惧 敢于斗争最后三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实写回忆当年在此游泳的情景,既是深情怀念,同时也虚指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
6、革命的中流砥柱,显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总结 纵观全词,诗人用词形象精炼,风格大气豪迈,体现了一代伟人的壮烈情怀。全词上阕写景,意境开阔,气魄豪迈;下阕抒情,胸怀博大,斗志昂扬。艺术手法:上阙景中寓情下阙情中显志有感情地齐读全诗,注意语速和语调。板书设计古人多悲秋怨秋之作,为何毛泽东笔下之秋却“别有怀抱”、与众不同?品味思考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毛泽东写秋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1929.10)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1935.10)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者的立意所决定的。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有“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也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选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