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专用)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9704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专用)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专用)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苏专用)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苏专用)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江苏专用)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江苏专用)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限时集训(九)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时间:3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0无锡天一中调研)“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而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代替那封建买办法西斯专政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上引文出自()A新民主主义论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版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发表于1949年9月,中华人民

2、共和国成立在即,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与材料相符,故B项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1月,当时仍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执政期间,与材料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于1954年,明确指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内容,故C项不符合题意;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发表于1957年,文章核心内容是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与材料无关,故D项不符合题意。2(2020盐城中学)从政治实践来看,新中国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如果有先后,那么是协商在前,选举或票决在

3、后。从选举实践来看,候选人都要经过协商提名、讨论之后再行选举。这说明在中国()A协商民主是民主的主要形式B协商民主的地位高于选举民主C政协制度是根本的政治制度D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辅相成D材料“协商在前,选举或票决在后”“候选人都要经过协商提名、讨论之后再行选举”说明两种民主是相辅相成的,故选D项;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都是民主的重要形式,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协商民主的地位高于选举民主,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C项。3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在天津选民投票日,恰逢女青年蒋宝珍要举行婚礼,她为了参加选举,把婚礼推迟了两个小时。她说:“结婚是喜事,

4、选举更是喜事!”她所说的后一件喜事是指投票选举()A国家主席B国务院总理C人大代表 D政协委员C由材料中“1953年”“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可以看出是选举“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权利,故选C项。国家主席是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A项错误;国务院总理是全国人大任命,B项错误;政协委员不符合材料基层选举内容,D项错误。4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B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C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

5、顺利过渡D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C本题考查了1954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和目的,1954年宪法制定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53年是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开始之年,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54年宪法作为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有利于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故答案选C项。5(2019扬州一模)1954年10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出有关召开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其中包括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定新的“共同纲领”,各民主党派经研究协商,一致同意。这一建议表明()A政协职能的转变提上日程B“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作用延续C

6、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D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完成A根据材料“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定新的共同纲领”可知,政协职能的转变提上了日程,故选A项;1954年9月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共同纲领”不再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故排除B项;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故排除C项;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的完成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故排除D项。6邓小平曾经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是我国一项基本政

7、治制度B开创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期C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别D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D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高度肯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是该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故正确选项是D项;A、B两项不属于必然性条件,C项表述过于绝对化,均可排除。7(2019徐州一模)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D把市场经济

8、体制作为改革目标C共同纲领与“八二宪法”的性质并不完全一致,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依法治国”,故B项错误;题干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有利于保证改革的稳定进行,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8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时间政策名称1947年5月设立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3月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特区1997年7月设立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A.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B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C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

9、繁荣A民族自治区从中国历史出发,结合各民族发展实际情况,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而设立;经济特区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出发,选择具有地理、资源等优势条件的地区,国家结合国内外实际给予特殊政策而设立;特别行政区是考虑到主权回归与港澳顺利过渡、和谐发展等主次目标均能实现的背景下设立的,三者都蕴含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故A项正确。9(2020扬州期中调研)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9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都()A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B

10、反映了国共关系走向缓和C以“一个中国”为前提D说明了国共两党对抗激烈C根据材料“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不利于和平统一,故A项错误;第一份告台湾同胞书材料反映了国共关系的对立,故B项错误;无论武力统一,还是和平统一,都反映了以“一个中国”为前提,故C项正确;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反映了国共两党走向缓和,故D项错误。10下图反映的是2019年1月2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A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B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C宣布采取和平方式统一中国D表明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C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采取和平方式统一中国

11、,C项正确;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是20世纪80年代,A项错误;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是1987年,B项错误;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是1992年,D项错误。11(2020海安中学调研一)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的角落里刊登了一篇短文蒋介石死了。198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要闻版块刊发了蒋经国昨天病逝。引发这种报道态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C“九二共识”的达成 D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B根据“直接原因”推断这种改变得益于1988年前不久的某件事件,1987年介于当时的形势蒋经国同意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故与大陆对于蒋经

12、国去世的态度起到直接影响,故B项正确;A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在1979年与此事相距甚远,故错误;C项的“九二共识”的达成在1992年,不符合时间,故错误;D项两岸实现“三通”的时间是2008年,晚于1988年,故错误。122018年底,国民党候选人韩国瑜当选高雄市长后表示,“九二共识”是国民党两岸交流的最高指导原则。下列对“九二共识”认识正确的是()A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B促使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突破C打破两岸隔绝促进两岸关系新发展D直接推动两岸“三通”一探愿望的实现B“九二共识”提出是1992年,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成为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突破标志,B项正确;A项是“和

13、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影响;C项是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赴大陆探亲;“三通”实现是2008年,D项错误。13“祖国好,澳门更好。”20002013年,澳门经济总量由490.2亿澳门元增至4 134.7亿澳门元,人均产值由1.4万美元增至8.7万美元。居民失业率由6.8%降至1.7%。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澳门回归()A实现了自身主权的独立完整B是“一国两制”构想伟大胜利C完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D开启中葡两国关系的正常化B澳门回归并没有完全独立自主的权利,故排除A项;澳门回归是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之下实现的,从材料可以看出,澳门回归以后,社会经济获得巨大发展,体现了“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胜利,故选B

14、项;澳门回归不能说明完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故排除C项;中葡两国关系正常化,在澳门回归之前已经完成,故排除D项。14(2019南京学情调研)1983年6月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也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统一后的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拥有包括立法和党政军系统在内的高度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B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C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D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A由材料“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

15、可知,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故选A项;由“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可见两岸执政党的合作而不限于国共两党,排除B项;大陆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绝不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排除C项;外交权只有主权国家才有,台湾回归后,将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可以有立法权,但不具有独立的主权,排除D项。15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了“对台九条方针政策”,内容包括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叶剑英的“九条方针”()A标志统一祖国方针的转变B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C是

16、告台湾同胞书的具体化D打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C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及解读材料能力和时空观念素养。材料的时间为“1981年”,材料显示叶剑英的“九条方针”强调国共合作促进祖国统一,故正确选项是C项;A项是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是邓小平,打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是在1987年,故排除A、B、D三项。二、非选择题(15分)16(2019南京调研)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

17、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材料二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化大革

18、命”悲剧。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材料三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1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5

19、分)(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4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5分)解析:第(1)问,新中国的成立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其成就是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省略分层,逐层概括其原因。策略即材料二中所提到的“依法治国”。第(3)问,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民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其特点。第(4)问,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认识要从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必然性等方面分析。答案:(1)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2)原因: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策略:“依法治国”。(3)制度: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特点:广泛性、直接选举等特点。(4)特征:初建曲折;发展完善。认识: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民主政治建设依据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