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历史同步检测(三)第一章单元测试A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卷两部分,请将第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夏、商、周时期的统治给后人很大启发,其经验教训值得吸取。据此回答13题。1.右图为上海市博物馆的建筑造型图,设计师将它设计成一个“鼎”的形状。在青铜时代,原为食器的鼎成了权力和地位的标志。这说明 ()A. “食”在青铜时代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B.青铜时代拥有食物的人就拥有权力和地位C.青铜时代解决“食”的问题是统治者的唯一任务D.青铜时代的统治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能
2、力。鼎原为食器,其象征意义是权力和地位,“食”与“权力和地位”的关系密切及“食”对“权力和地位”的重要作用,“食”在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的青铜时代非常重要。故选A项。答案A2.“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是以下哪个朝代的百姓诅咒统治者的话()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解析“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是百姓诅咒夏桀的话。答案A3.从夏商两朝的灭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A.发展经济B.增强国力C.重视教育D.勤政爱民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夏商两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统治者的暴政。与之相对应的,应是爱惜民力、祛除暴政。答案D4.井田制的生产方式是()A.男耕女织B.强迫奴隶集体耕作C.奴隶和农民
3、集体耕作D.农民集体耕作解析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使用权属于受封诸侯,而劳动者是奴隶,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所以实行集体耕作方式。答案B5.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人()A.以贝作货币B.以羊作货币C.以铜作货币D.以铁作货币答案A6.如下图所示,其使用带来的最大影响是()春秋时期的铁锸 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 战国铁口犁A.生产工具的变化B.劳动者地位的变化C.人们战胜自然能力的变化D.生产关系的变化解析此题要透过现象理解其深层次信息,三幅图是生产工具铁器的使用及牛耕的使用,它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故又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使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
4、系转变。故应选D项。答案D7.因为造就“天府之国”贡献巨大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水利工程是()A.芍陂B.都江堰C.郑国渠D.西门豹渠解析“天府之国”指四川地区,故选B项。答案B8.下图文物体现了哪个行业的高超水平()商代妇好墓出土A.青铜铸造业B.陶瓷业C.玉器加工D.制漆业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此文物为玉器。答案C9.我国酿酒技术在古代就已达到较高水平。用曲造酒最早在()A.夏B.商C.西周D.春秋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能用曲造酒。答案D10.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的兴起C
5、.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解析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社会变革,奴隶社会走向衰落而封建社会逐步确立,因而不可能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故选C项。答案C11.史书记载:“尧伐欢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六者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这个观点最精确的含义是()A.完全反对不义战争B.反对不义战争,肯定拯民于水火的“义战”C.主张以德服人,珍惜民力D.提倡“兼爱”“非攻”,主张以德服天下解析材料中现象的共性是“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即都是为“仁义”而战,并且获得了成功,由此可知史书对这些攻伐持肯定态度。A项不完整,B项最准确。答案B春秋战国时期,各国
6、争霸不断,给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融合。据此回答1214题。12.春秋时期,首先在中原称霸的是()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越王勾践答案A13.永禄1号尸骨坑与春秋战国时期哪次战役有关()A.桂陵之役B.长平之战C.马陵之战D.城濮之战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军俘获并坑杀赵军40多万人,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答案B1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融合,当时分布在西方的少数民族称()A.匈奴B.东胡C.戎D.越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当时匈奴、东胡在北方,戎在西方,越在南方。答案C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异常繁荣,
7、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回答1520题。15.论语载:孔子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他在教学方法上主张()A.启发诱导B.学思结合C.因材施教D.温故知新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题干中孔子言论的意思是根据不同的对象讨论不同的学问,即因材施教。答案C16.下列各项最能体现老子学说精华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A.B.C.D.解析此题的关键是“精华”这一限制词,它是指积极进步的学说部分。是唯心主义哲学,不科学;体现了朴素的
8、辩证法思想;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故选B项。答案B17.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C.统一中原,由中央治理D.各自为政,加强治理解析此题由水患入题,体现了分裂割据不利于防洪。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在战乱频繁、争霸不断的环境中,根本之道是统一中原,由中央治理,各国协调统一治黄是不可能实现的。答案C1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段文字反映出作者的文章风格
9、是()A.具有深沉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和抽象的哲理B.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游扬雄肆,令人钦服C.文字优美,想象丰富,才华横溢D.善于用寓言比喻现实解析这是语文教材中的名言名句,属语文、历史结合。分析文字可知A、C两项文章中并未体现,文中亦未用寓言比喻现实,故D项亦错。答案B19.在四川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是()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记忆能力和审题能力。A、B、C三项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A项在湖北,B项在湖南长沙,C项在四川。D项也在四川,但却是商朝的,故C项符合题目要求。答案C20.下列先秦文化成就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影响最深远的是()A文字B.青铜艺术C天文历法D.医药知识解析在所有文化成就中
10、,文字是基础,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草书等,从手写到雕版印刷等,都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其他三个选项仅是中华文化成就中的某一方面,是并列的。答案A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1(2005年北京东城区训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材料二: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雅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直(按:使自己在争讼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国语晋语九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左传哀公十一年请回答:根据上述
11、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评述西周、春秋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井田制的形成及瓦解的认识。材料一说明井田制下全国的土地属于周王;材料二说明在井田之外开始出现私田;材料三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材料四说明赋税制的改革,井田制瓦解。参考答案周初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周王所有,分封给贵族、诸侯使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种。从西周末年起,奴隶主贵族驱使奴隶在井田之外开垦私田,贵族间争田现象逐渐增多,土地国有制逐渐遭到破坏。由于私田不交税,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鲁国开始按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井田制逐渐瓦解。22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据此回答:(1)这一时期
12、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试各举一例说明。(2)造成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主要目的是什么?(3)以上问题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趋势是什么?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社会变革的原因和表现。第(1)问较简单。第(2)问根本原因从生产力角度考虑,经济决定政治,主要目的要结合当时的背景战乱频繁,大国兼并小国来考虑。第(3)问则是考查对阶段特征的把握,体现了史论结合。参考答案(1)春秋时期管仲改革;战国时期商鞅变法。(2)根本原因: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迅速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随之发生变化。主要目的:富国强兵。(3)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也是我国由分裂割据混战走向统一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