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96727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西安电子科技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地理试卷第I卷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别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图中、四块区域,并将这四块区域命名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 关于图中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 )A. 决定各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气候和地貌。B. 各区域间有明确的界线C. 各区域内部没有明显的分异D. 各区域间不存在广泛的联系2. 关于各区域某些特征描写错误的是( )A. “黄色中国”龙舟竞渡B. “金色中国”大漠驼铃C.

2、“绿色中国”四季常青D. “银色中国”雪山连绵【答案】1. A 2. A【解析】1. 图示三大自然区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决定各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气候和地貌,A对。自然地理区域各区域间的界线是模糊的,B错。各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也有明显的分异,C错。各区域间具有差异性,也存在广泛的联系,D错。2. “黄色中国”指北方地区,包括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地区,特征是黄土广布,A错误,选A。 “金色中国”指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黄沙漫漫,大漠驼铃,B正确。 “绿色中国”指南方地区,四季常青,C正确。 “银色中国”青藏高寒区,雪山连绵,D正确。点睛:三大自然区划分依据有气候差异,青藏

3、高寒区因高原地形,形成独特的气候区。了解四色中国所指的范围,分析区域代表性特征。划分界线主要是800mm或400mm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下图是非洲中北部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3. 图中的区域体现了地理信息的那些特征 ( )具有一定的界线 区域之间有相似性 每个农业带均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有明确的联系A. B. C. D. 4. 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 光照 B. 热量 C. 水源 D. 土壤5. 该图的地理事物在在空间上的分布表现为 ( )A. 面 B. 线 C. 网络 D. 岛6. 图中大部分区域的产业比重最可能呈现_格局A.

4、 一 二 三 B. 三 二 一 C. 三 一 二 D. 二 三 一7. 我国在非洲中北部投资优先选择的产业类型是 ( )A. 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 B. 劳动力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C. 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D. 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答案】3. B 4. C 5. A 6. A 7. A【解析】3. 图中的区域体现地理信息的特征有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对。区域之间有差异性,错。区域均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对。区域之间有明确的联系,对。B对,A、C、D错。4. 根据海陆轮廓,甲地区是埃及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主要分布在尼罗河三角洲或沿岸平原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水源,C对。光照、热量充足,土

5、壤肥沃,不是主导因素,A、B、D错。5. 该图的地理事物是农业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表现为面状,A对。河流、道路等是线状,B错。交通网呈网络状,C错。城市是岛状,D错。6. 图示为非洲,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以农业为主,服务业占比重最小。图中大部分区域的产业比重最可能呈现一 二 三格局,A对。B、C、D错。7. 非洲中北部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埃及是世界著名的长绒棉产区。我国在非洲中北部投资优先选择的产业类型是 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靠近原料产地,A对。该地生产技术水平低,经济落后,不适宜资金密集型产业,B、C、D错。下图为“某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6、8. 我国东、中、西部能源状况差异的原因是()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能源资源缺少 东部地区能源出口量大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消费量小 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交通不畅A. B. C. D. 9. 为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现状,下列节流方面的措施可行的是()降低能耗 进口煤炭开发新能源 调整产业结构A. B. C. D. 10. 为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现状,在区际协调方面的对策可行的是()A. 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 B. 东部地区大力支援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C. 将东部的工业转移到西部 D. 加大东西部之间人口流动与文化交流【答案】8. D 9. D 10. A【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8.

7、 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用电量和发电量都较大,说明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用电量大于发电量,说明能源资源缺少,需要输入能源。正确,错误。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大于用电量,说明能源资源丰富,消费量较小。正确。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交通畅通,错误。故D正确。9. 本题要求的是“节流”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调整产业结构等都为节流措施。进口煤炭和开发新能源都为开源措施。故D正确。10. 东部地区能源短缺但西部地区能源丰富的状况,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既可缓解东部能源短缺状况,又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A正确。B、D不能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现状,将东部的工业转移到西部,既会加重西部地区的生态压力,又不利

8、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故B、C、D错误。11.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 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问题B. 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以发展航运C. 利用流域间的落差发电D. 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答案】D 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南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 对于东南部企业来说,产业转移可以()摆脱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瓶颈” 集中资金进行产业升级占有中西部蓬勃发展的市场A. B. C. D. 13. 中西部在承接东南部产业转移时()要警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移要鼓励引进高耗能、高耗水的产业要降低“进门”产业的选择标准

9、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A. B. C. D. 【答案】12. D 13. C【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12. 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有利于“腾笼换鸟”,促使产业不断升级,摆脱了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制约,同时利于占有中西部地区的市场。故D正确。13. 产业转移往往伴有污染的向外转移,因此欠发达地区在引进产业时,应充分估计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适当抬高门槛,同时加强对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综合治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故D正确。读我国某地区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14. 图示地区属于我国的( )A. 黄土高原 B. 柴达木盆地C. 新疆的天山 D. 内蒙古高原15. 为解决该地区能源短缺问题,正确

10、的措施是( )A. 利用风力发电 B. 兴建小水电站C. 营造速生薪炭林 D. 修建核电站16. 造成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 过度樵采 B. 过度放牧 C. 过度利用地下水资源 D. 工矿开采17. 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绿洲环境发展的趋势是( )A.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绿洲环境总体趋于好转B. 风沙活动增强,盐碱地面积增加C. 绿洲经济以农业为主,无环境污染问题D. 随着人类对环境影响的加强,绿洲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答案】14. C 15. C 16. A 17. B【解析】14. 图示地区是草原牧区,不是黄土高原,A错。图示放牧牲畜是羊,柴达木盆地放牧牦牛,B错。图示中

11、有骆驼,应属于我国的新疆的天山,C对。内蒙古高原牧区没有骆驼,D错。15. 结合上题分析,该地位于新疆,经济落后,风能较分散,风力发电投资成本高,A错。该地降水少,不适宜兴建小水电站,B错。技术落后,不适宜修建核电站,D错。为解决该地区能源短缺问题,正确的措施是营造速生薪炭林,C对。16. 结合前面分析,该地生活能源短缺,植被覆盖率低,造成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过度樵采,A对。过度放牧、过度利用地下水资源、工矿开采不是主要原因,B、C、D错。17.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我国西北地区绿洲环境发展的趋势是风沙活动增强,盐碱地面积增加,A错,B对。绿洲经济以农业为主,不合理施用化肥

12、、农药,也有环境污染问题,C错。随着人类对环境影响的加强,绿洲环境向恶性方向发展,D错。点睛:根据图示信息,排除不可能是黄土高原、柴达木盆地,最可能是新疆。结合新疆的环境特征,分析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措施是发展速生薪炭林,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进一步加重。18. 下列不属于湿地的是( )A. 三峡水库 B. 海南岛红树林 C. 长湿水稻田 D. 青藏高原上的冰川【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湿地的概念,判定三峡水库、海南岛红树林、长湿水稻田都是湿地,而青藏高原上的冰川不是湿地。考点:本题考查湿地概念。点评:理解概念即可顺利作答本题。19. 近些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

13、是( )A. 气候恶化,年降水量减少 B. 冰雪融水量不足C. 引水灌溉,蒸发、下渗量增大 D. 围湖造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与气候恶化,年降水量减少,引水灌溉,蒸发、下渗量增大等有关,而最主要的因素是引水灌溉,蒸发、下渗量增大,故选C。【考点定位】干盐湖成因20. 下列关于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前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但航运作用小B. 流域内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C. 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的一级支流,水量丰富但不稳定D. 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东侧,位于北美夏季风的迎风坡【答案】A【解析】

14、试题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多山,地形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但航运作用小,A正确;流域内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集中在冬春季节,夏秋季节降水略少,B错误;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C错误;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侧,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田纳西河流域自然地理特征。点评:识记田纳西河流域特征即可。21. 下列关于水电站的正确叙述是( )A. 河流的落差越大,必定越具备建设水电站的条件B. 水电站可提供稳定可靠的、不受季节影响的电能C. 利用水电站提供能源,较火力发电更利于保护环境D. 根据能量来源来看,水力发电,其实质是将地热能转换为电能的过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河流的落差越

15、大,不一定具备建设水电站的条件;水电站发电受季节影响;利用水电站提供能源,较火力发电更利于保护环境;根据能量来源来看,水力发电,其实质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过程问题。考点:本题考查水电站。点评:了解水电的优点和缺点即可。22. 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A. 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 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补给C. 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 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下游就会缺水,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补给,破坏了水平衡,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上中游就会缺水,所以上中游

16、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点评:理解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本题较容易。下图是我国东北某地区的局地地形图,据图回答下面小题。23. 一般情况下,河流R( )A. 只有春汛 B. 只有夏汛 C. 只有秋汛 D. 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24. 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 交通发达 B. 单位面积产量高C. 水热条件好 D. 人均耕地面积广25. 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A. 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B. 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C. 已经基本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D. 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

17、平最高的地区之一【答案】23. D 24. D 25. B【解析】23. 该河流位于东北地区,冬季降雪在春季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形成夏汛。一般情况下,河流R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D对。A、B、C错。24. 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人均耕地面积广,商品率高,D对。交通、单位面积产量不是主要原因,A、B错。水热条件没有优势,C错。读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26. 该种农业主要分布在( )A. 黄河三角洲 B. 长江三角洲 C. 珠江三角洲 D. 东北平原27. 该农业的好处是( )A. 可以少占耕地 B. 可实

18、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C. 可实现农产品的自给 D. 便于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答案】26. C 27. B【解析】试题分析:26. 这个区域因地制宜地将甘蔗、桑蚕的生产与养鱼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颖的混合农业模式。因为我国的甘蔗生产主要分布上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还有四川等地,所以该种农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27. 在我国珠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地区,人们在低洼易涝区洼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堤上栽植果树、桑树,以塘泥作果、桑树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可作鱼饲料,塘基互养,形成了一个良性的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农业。点评:利

19、用地形发展而来的基塘生产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28. 目前,发达国家如美国等已开始把GPS技术引入农业生产,将产量和土壤状态信息装入带有GPS设备的喷药、施肥设备,即所谓的“精准农业耕作”。 “精准农业”与“石油农业”相比,可以( )A. 降低因施肥除虫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B. 对同一农田内的作物统一均匀施药C. 忽视农田内农作物的差异 D. 在不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生产成本【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精准农业”降低因施肥除虫对环境造成的污染,A正确;对同一农田内的作物统一均匀施药、不科学,C错误;不可忽视农田内农作物的差异,C错误;在不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生产成本,会使“精准农业

20、”竞争力下降。考点:本题考查“精准农业”点评:理解“精准农业”与“石油农业”的区别是解本题的关键。第卷 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4分)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我国北方部分区域示意图。材料二 在内蒙古绵延上千千米的“奶牛带”上饲养着130多万头奶牛,分布着l00多家乳品加工企业。近年来,某乳品企业还在北京、上海、天津、青岛、兰州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1)影响“奶牛带”上的乳品加工企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影响该乳品企业在上海等地建立加工基地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2)在生产发展的同时,许多地区地表植被退化严重,图中甲地区尤为突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 导致草原超载严重;由于 造成

21、大范围的植被破坏。(3)宁东直流输电工程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点项目之一,该工程对电力输入地的有利影响是 _ 、 。【答案】(1)原料 市场(2)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3)缓解电力供应紧张、能源短缺的压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质量等【解析】试题分析:(1)在内蒙古建立乳品加工企业,是接近原料产地布局。在上海等大城市建,则是接近市场。(2)甲地区位于内蒙古东部地区,降水条件较好,自然条件优越。当地土地沙化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有过牧、过垦,导致植被破坏。(3)该工程为西电东送工程的一部分。可结合资源跨区域调配来分析,如缓解电力供应紧张、能源短缺的压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质量等。考点:工业

22、区位因素、资源跨区域调配30. 读下列资料和洞庭湖水系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洞庭湖水系变迁图材料二: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然而洞庭湖水域的泥沙淤积非常严重,到20世纪末,面积仅剩下2625平方千米。“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大片湿地的消亡使洞庭湖的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近50年来,洞庭湖经历了35次水灾,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接二连三地肆虐洞庭湖两岸。1996年7月的洪水,直接损失近500亿元。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有效蓄洪能力急剧下降。1954年能蓄水314亿立方米,1983年能蓄水187.4亿立方米,1998年只能蓄水170亿立方米。(

23、1)根据材料说明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哪些生态问题? (2)引起该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 (3)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4)洞庭湖平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分析其有利自然条件。【答案】(1)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少洞庭湖调蓄功能降低,洪涝灾害严重(2)自然原因:暴雨致使长江洪水进入,泥沙淤积人为原因:长江上游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使入湖泥沙增多,湖 底抬高; 人类大规模围湖造田,使湖底缩小,蓄洪能力大大降低。(3)长江上游植树造林、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平垸行洪、疏浚河道等。(4)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

24、足。【解析】试题分析:(1)图示直接反映洞庭湖的面积缩小,可从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角度分析。(2)洞庭湖面积缩小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泥沙淤积和人为原因围湖造田等方面分析。(3)洞庭湖的治理主要从其形成的人为原因分析,从河流上游地区的泥沙治理和当地围湖造田的治理等。(4)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考点: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31. 读广东省地形示意图,结合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19982004年广东工业三大类支柱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表。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是我国商品粮的生产大省,目前却成为我国粮食主要输入地区之一。现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形成荔枝、

25、龙眼、花卉等生产和出口基地;粤西形成了6.7万公顷早熟荔枝、3.3万公顷香蕉、2万公顷菠萝、10万公顷蔗糖、10万公顷北运菜基地;粤东的名茶、沙田柚也有几万公顷之多;粤北则大规模种植烟草、杂粮、药材等。(1)阅读材料,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简述广东省目前种植业生产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并简述其产生的理由。(2)从自然角度简述粤西地区发展香蕉、菠萝种植的有利条件。(3)阅读19982004年广东工业三大类支柱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表,描述广东省三大类支柱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答案】(1)变化:水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或粮食产量减少);农作物品种多元化(增加);农产品出现地域专营(或出现农产

26、品生产基地)和规模化生产的趋势;农业产品结构从以粮食作物为主转化为以经济作物为主。理由:国家政策扶持(转变);市场需求量扩大;交通便利(或道路网络完善);农业科技水平提高;资金注入(或充足)。(2)热量充足;地形以丘陵、低山和平原为主;降水丰沛;土壤条件适宜。(3)新兴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所占增加值比重持续增长;传统产业所占增加值比重持续减少;潜力产业所占增加值比重呈增长趋势。【解析】整体分析:利用材料中信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城镇建设占用耕地多,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种植面积及作物类型变化的,是农业生产的多元化,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国家政策、交通、科技有重要影响作用。(

27、1)根据材料二,广东省种植业中,水稻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减少。农作物品种多元化,农产品出现地域专营和规模化生产的趋势,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品结构从以粮食作物为主转化为以经济作物为主。转变的理由是国家政策的转变,对经济作物的市场需求量扩大。道路网络完善,交通便利。农业科技水平提高,资金注入充足。(2) 粤西地区位于热带,热量充足。地形以丘陵、低山和平原为主,不利于耕作业发展。区域降水丰沛,土壤条件适宜种植香蕉、菠萝等经济作物。(3)根据表格数值分析,三大类支柱产业中,新兴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所占增加值比重持续增长。传统产业所占增加值比重持续减少,潜力产业所占增加值比重呈增长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