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集训16 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96707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集训16 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集训16 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集训16 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集训16 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集训16 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集训16 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集训16 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限时集训(十六)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时间:3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我国在西周时期“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是由与那时相适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基础)决定的。那时的经济形态和生产组织形式已是农业国家“村社主义”的成熟形态。能体现材料中“村社主义”的内涵是()A“雨我公田,遂及我私”B“大道之行,天下为公”C“为田开阡陌封疆”D“各亲其亲,各子其子”A由材料“西周时期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是由与那时相适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基础)决定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井田制,井田制下有公田和私田之分,“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就是当时经济基础鲜明

2、的写照,故选A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要指公天下,而材料强调的是西周时期的井田制,排除B项;“为田开阡陌封疆”主要指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主要指“家天下”的局面,均与材料中西周时期的情况不符,排除C、D两项。2右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这表明 ()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B材料“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说明冶炼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耕作

3、方式的进步,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耕作方式的进步,与土地私有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技术更新推动生产发展,排除C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3(2020苏中、苏北七市三模)唐代以前,耕犁需要两头牛才能牵引,对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水田来说难于使用。唐代以来,耕牛和牛耕具逐渐被长江下游地区的农民所接受。该变化受益于唐代()A耦犁普及长江流域B筒车用于农业灌溉C耕犁技术进一步发展D铁犁牛耕开始出现C两头牛牵引耕犁,这一技术一方面增加了对畜力的要求,另一方面不适合南方地区的耕地面积较小的自然环境。隋唐时期,出现了曲辕犁,能够调节犁耕深浅,简便轻巧,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从而推动了

4、耕犁技术在南方的普及运用,故本题选C项;耦犁就是使用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技术,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筒车属于灌溉工具,排除B项;铁犁牛耕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4(2020南京、盐城二模) 宋朝时期蔡襄荔枝谱载:“福州种植荔枝最多,延迤原野,洪塘水西,尤其盛处,一家之有,至于万株。”韩彦直橘桔录载:“种橘大姓,不复计树若干,但云有几亩。”由此可知,宋朝()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B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C农业出现规模化和产业化趋势D已经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题干材料反映出当时出现专门种植荔枝、橘子的专业农户,并且种植规模较大,这体现了农业出现规模化和产业化趋势,故C项正确;A项出现

5、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不能反映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5下图为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据此可知()A曲辕犁逐渐传到河西走廊B政治动荡导致丝绸之路完全阻隔C西北地区以农耕经济为主D生产力的进步推动民族交流加强D“沙漠之舟”“犁耕”“龟兹妇女采桑”“驿使”反映了当时嘉峪关地区经济发展使用先进农耕技术,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民族交往及经济发展,故选D项,排除B项;隋唐时期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与题干时间“魏晋时期”不符,排除A项;西北地区以游牧经济为主,排除C项。6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时期内容出处北魏“诸男夫十五以上

6、,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魏书食货志隋朝“帝(隋文帝)乃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隋书食货志唐朝“(太宗)巡幸至壶口(陕西临潼),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册府元龟A社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B生态恶化导致耕地锐减C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C根据表格可知,在北魏、隋朝、唐朝时期所推行的“均田制”下,农民都得到一定的土地,在此基础之上,社会经济定会有较大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主旨为均田制下农民授田数量变化,未涉及人口和耕地数量变化,排除A、B两项;北魏至唐朝土地制度未发生根本变化,封建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7(2020无锡

7、期中调研)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史上几次导致王朝覆灭的重大农民起义几乎都首发于黄河流域,这里是小麦种植最悠久的地区,由于耕作条件不良,一旦土地兼并,往往导致农民起义;而水稻的种植区则相对泰平,因为南方有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这种观点()A违背基本的唯物史观 B体现独特的历史解释C忽视一定的时空逻辑 D缺乏科学的家国情怀B材料中“重大农民起义”区域差别现象的原因是历史解释,这种观点比较新颖,故选B项;材料中“耕作条件不良”“有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从经济条件分析,并不违背唯物史观,排除A项;“古代史上”“黄河流域”“南方”涉及时空逻辑,排除C项;缺乏“科学”的说法武断,排除D项。8(2020

8、苏中、苏北二模)下表反映了汉代农业生产的部分情况。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汉代()记述出处赵过“用耦犁,二牛三人”汉书食货志二牛曳引,前有一人拉着牛辔导牛,后面一人扶犁耕作王莽“新朝”牛耕画像石二牛驾犁,一人扶柄耕作,但无牛环牛辔和牵牛人东汉牛耕壁画A普遍使用耦犁耕作B铁制生产工具推广C犁耕技术不断提高D铁犁牛耕普及全国C从材料可知,汉代的犁耕法从西汉的“二牛三人”、王莽“新朝”的“二牛二人”到东汉时的“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犁耕技术不断提高,故选C项。9(2020扬州下学期阶段检测二)右侧邮票是汉代画像石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

9、男耕女织的生产劳作状态D曲辕犁已经普及全国各地B该图反映了汉代农业耕犁技术的耦犁法,体现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项;奴隶社会井田制才是土地公有制,汉代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该图不能反映“女织”,排除C项;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排除D项。10(2020江苏“百校大联考”三)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记载:“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汉()A耦犁得到推广B开始使用铁犁牛耕C农业精耕细作D普遍使用曲辕犁C“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的

10、意思是春天地气通,可耕作坚硬厚实的黑垆土,压平分解块土以让草生长,草长出后再耕地,天下小雨的时候也要耕地配合,不要有块土待在那里荒废时节。这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选C项。11(2020扬州高三一模) 1954年,东北考古工作队在辽宁辽阳三道壕一带,发现了西汉村落遗址,清理出土、石砖、瓮墓葬103座,共出土文物2 845件。其中有农业生产工具铁铧、铁、铁铲、铁锄、铁镰、插刀等一整套农具148件。据此可以推知西汉时期()A东北冶铁技术全国领先B农业生产水平提升C铁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农业生产体系完备B西汉村落遗址出土大量铁制生产农具,反映了西汉农业生产水平提升,故选B项;材料没有其他地区的相关信息进

11、行对比,不能得出东北冶铁技术全国领先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铁农具是随葬必备品,排除C项;铁制农具无法体现农业生产体系是否完备,排除D项。12(2020镇江一模) 据估计,宋朝时中国的耕地面积5.6亿亩,明朝时增加到8.5亿亩,清朝时增至11亿亩。新增耕地中很多为“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边际之地”。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总体产量B反映了土地所有制调整变化C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D体现农业发展兼顾生态效益A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明朝、清朝土地不断增多,并且新增的土地为“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边际之地”,说明人口增多了,需求增大了,而土地上产出的粮食是有限的,只能去垦

12、荒那些贫瘠之地,来满足人口增长的生活需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故选A项;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没有变化,依然是土地私有,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精耕细作,C项错误;从材料新增土地可以看出并没有兼顾生态效益,D项错误。13(2020江苏“百校大联考”二)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材料中所反映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规模生产D铁犁牛耕B“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表明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故选B项;精耕细作是指把有限的人力和物力都投入土地上,诗歌的内容反映的是男耕女织,排除A项;小农经济是一家一户的生产,不是规模生产,排除C项;铁犁牛

13、耕是耕作方式,不是小农经济的特点,排除D项。14明朝大移民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共十八次,主要向中原地区移民。凡垦田移民,朝廷都有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征三年赋税。此政策()A促进长途贩运进一步发展B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C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条件D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D“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征三年赋税”等措施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因而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故选D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长途贩运进一步发展,排除A项;向地广人稀的中原地区移民没有打击豪强地主势力,排除B项;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排除C项。15下面为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

14、况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时间人口数(口)每口平均亩数顺治十二年(1655年)14 033 90027.63康熙五十年(1711年)24 621 32428.15雍正十二年(1734年)27 355 46232.54乾隆十八年(1753年)102 750 0006.89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208 095 7963.56A人地矛盾逐渐缓和B封建社会由盛转衰C农业产量停滞不前D生态资源日趋紧张D“人口数(口)”猛增,“每口平均亩数”锐减表明人多地少,生态资源日趋紧张,故选D项;材料中是人地矛盾加剧而非缓和,排除A项;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包含政治、经济等方面,表格内容不涉及政治,排除B项;人多地

15、少,实行精耕细作,农业产量不会停滞不前,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5分)16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

16、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

17、,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3分)(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6分)解析第(1)问,注意以材料一中的省略号分层,第一层讲代田,第二层讲耦犁,第三、四层讲其作用,体现了其精耕细作的特点。第(2)问,从材料二省略号前的内容概括即可。第(3)问, “内环境”从农业生产结构上分析,“外环境”从政治经济体制上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特点上分析其无法完成“转变”的原因。答案(1)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 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特点:精耕细作。(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外环境:国家政策(体制)。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