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题命题人: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0题,计60分)1.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A.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B. 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C.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D. 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答案】A【解析】在两极对峙时期,法国与中国建交,法国总统访问苏联并发表联合声明,这些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正确;“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指的是欧盟的成立,
2、故B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故C错误;外交政策的变化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法国改善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是出于本国国家利益的需求,不可能改变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故D错误。【考点定位】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法国调整外交关系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冷战格局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两级格局确立后,各自阵营由于国家利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出现了分化,这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因此,备考中一定要注意教材的基础知识的记忆。2.1947年,美国总统社鲁门宣布:“
3、自由制度的崩溃和独立的丧失,不仅对于他们(指希腊),而且对于全世界,都是一场灾难。那些正在竭力维护自由和独立的毗邻民族,很快就会为之气馁,还可能陷于失败。”他的目的是A. 改变美欧结盟的外交政策B. 展示美国急剧膨胀的实力C. 在全球范围内遏制共产主义D. 反对苏联组织军事同盟【答案】C【解析】从材料“1947年,美国总统社鲁门”“自由制度的崩溃和独立的丧失,不仅对于他们(指希腊),而且对于全世界,都是一场灾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错误,错在“改变”;D项是指北
4、约的建立,排除。3.2017年2月21日,联合国就有关耶路撒冷地位问题的决议草案进行投票表决,以128票赞成、9票反对、3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决议。土耳其外长恰武什奥卢表示,“某个国家”(美国)在联大紧急特别会议召开前威胁所有国家,要求投票反对这个决议草案,“这种做法令人无法接受”。材料反映了A. 美国对世界控制力开始减弱B. 冷战思维的进一步延续C. 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D. 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进一步加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反对的决议在联合国通过,意味着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下降,这是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表现,故C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开始”;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社会制
5、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对抗,故B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联合国的作用,故D项排除。4.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小农经济B. 商品经济C. 消费习惯D. 畜牧业发达【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养牛、种田都是农业生产的场景;养猪以避免去集市交换、养鸡以换取某些生活必需品,体现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A项正确。B项商品经济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题干信息与消费习惯不符,排除C。古代农耕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畜牧业发达不可能发达,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5.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
6、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 刀耕火种B. 精耕细作C. 自给自足D. 男耕女织【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可见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ACD项在题干中都没有得到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6.战国策记载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这段记载反映了A. 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B. 水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C. 秦国已经采用牛耕技术D
7、. 秦国统一六国已是民心所向【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秦以牛田,水通粮”可知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可见秦国已经使用牛耕技术,故C项正确;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至全国,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用河流运送粮食,不能得出水路是主要运输方式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的强大而非统一六国的趋势,故D项错误。7.据史书记载:“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材料中对“渠”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A. “渠”指宋朝的高转筒车,有利于丘陵山地的灌溉B. “渠”指汉朝的龙首渠,后来传至西北地区称坎儿井C. “渠”指曹魏时期的翻车,它既能灌溉又能排涝D
8、. “渠”指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它的作用主要是防洪、灌溉【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解析: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成都”,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即在此,故选D项;B出现在北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水利工程不是灌溉工具,高转筒车和翻车都是灌溉工具错误,故排除AC两项。8. 唐初诏令,男20、女15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其目的是( )A. 促进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B. 促进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C. 打压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习惯D. 恢复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统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内容可知,
9、唐代要求男女婚嫁的目的在于增加户数,通过促进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增加赋税,所以A符合题意。促进男女平等观念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根据唐代诏令内容可知不是打压早婚早育,而是鼓励早婚早育,排除C;唐玄宗时社会问题,所以不存在“恢复”的问题,排除D。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名师点睛】本题主要以材料解读的形式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3)土地制度:以封建地主土地私
10、有制为主;(4)经营方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9.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B.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C.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答案】A【解析】一只汉代漆杯,竟然“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说明官营手工业生产专业细化,并由官府掌控,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效率低下,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不面向市场,故C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故D项错误。10.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
11、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 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B. 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 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 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中“禁止”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C项的表述与棉花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即已传入中国的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开始于鸦片战争后,与题目中的时间“古代中国”不符,故排除;古代中国“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了棉纺织业的规模化发展,导致“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的现象的出现,故本题应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
12、业手工业的发展11.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清代施闰章蠖斋杂记记叙:“(宋)有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尤善,号曰舒娇,其炉瓷诸色,几与哥窑等价。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上述两则记述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A. 受官府压制,发展艰难B. 开始超越官营手工业C. 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D. 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宋)有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尤善.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
13、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说明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的技艺不传外、不传女,其的传承相对的封闭,故项正确;中信息没体现;开始超越官营手工业是在明朝,故错误;日常生活用品不是官营手工业产品,故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手工业北宋官营手工业【名师点睛】官营手工业 1. 产品共皇室贵族使用 2.产品不投放市场 3.由官府控制,集中进行大作坊生产 4.素称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 5.凭借国家权力 征调优秀工匠 产品大多精美 家庭手工业 产品用于满足自身需要和缴纳贡赋 私营手工业 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12.唐朝时,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名士,竞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
14、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这表明唐代A. 废止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C. 政府注重调动商人的积极性D. 开始形成官商勾结的风气【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和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材料反映了这一史实。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13.学者全汉升在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中指出:“1571年至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计4亿两,其中三分之一或更多一些,流入中国”。该时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是A. 中国的手工业高度发达B.
15、中国的纺织业生产方式领先于英国C. 海禁政策的保护D. 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中国传统手工业品高度发达,在海外受到欢迎,西方大量购买中国手工业品,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A项正确。18世纪60.7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中国的纺织业生产方式落后于西方,排除B。“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该政策会阻碍中国与世界的贸易交流,排除C。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14.苏州的地方志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前,沪上未有纱厂,苏地盘门外苏纶纱厂亦未兴筑,织布纱线
16、,均手车所纺”。直到1894年,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1339%。“穿洋布的主要是城镇商人和富裕阶级,穷苦的城市贫民和乡下居民都穿土布”。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B. 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C. 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D. 人们生活贫困购买力低下【答案】A【解析】“直到1894年,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13.39%”“穿洋布的主要是城镇商人和富裕阶级,穷苦的城市贫民和乡下居民都穿土布”主要是由于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5.小李查资料时发现一段文字“公司是私家经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100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
17、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该公司是:A. 洋务企业B. 外商企业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小李查的资料可知:“私家经营”“与日本纸的竞争”二个关键词能看出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所以答案选B。考点: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兴起的特点16.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A. 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 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C.
18、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 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关键字眼“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我们可以判定答案是D;根据题中关键字眼“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可知,没有迷信的内容在里面,也没有天朝大国思想,既然政府修建了铁路,就不能说拒绝引进西方技术,因此ABC错误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需要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及对题干材料加以解读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7.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
19、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反映了A. 中国的迅速强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敌视B.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C. 中国民族工业在19世纪70年代发展迅速D. 中国迅速实现了向工业近代化的转变【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872年是洋务运动时期,以“自强”为口号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促进了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兵工厂和造船厂”“中国人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所反映的就是军事上的近代化努力,B项正确。题干肯定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而没有涉及西方国家敌视中国,排除A。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产生于东南沿海地区,排除C。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排除D。综上
20、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重点理解外交官眼中的洋务运动,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8.分析19121922年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表,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B.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法令促进了纺织业发展C. 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D. 继昌隆缫丝厂是这一时期民族企业的骄傲【答案】A【解析】【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从材料中能看出来;故A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此时尚未建立,排除B项;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发展主要表现在轻工业,重工业发展有限,所以没有已经形成
21、了完整的体系,排除C项;题目图片中纺织业发展的时间是1912-1922年,这一时期代表性企业没有继昌隆缫丝厂,排除D项。19.祝大椿原为英国怡和洋行买办,后投资实业,他的公益纱厂“纯系华人资本,后为营业起见,利用怡和洋行推广销路,让一部分之股份于英人,改为中英合办”。他因兴办实业,由清政府赏给二品顶戴。张謇是甲午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他创办大生纱厂,依仗清政府的扶植,取得了“二十年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由此可知A. 清政府实现了从重农抑商到重商主义的转变B. 外国资本主义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C. 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影响民族工业的发展D. 政府政策在民族工业发展中起
22、重要作用【答案】C【解析】A不符合史实,排除;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根据“利用怡和洋行推广销路,让一部分之股份于英人,改为中英合办”“依仗清政府的扶植,取得了的垄断权”可知,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影响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政策,排除D。20.关于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日本的财产,荣德生在1945年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写道:“没收的大批敌伪产业,原皆我国人民血汗,被敌攫取,但日本纱厂接收后,全部改为国营。”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 国民政府乘机扩充资本B. 国民党应把接收的财产归还日本C. 官僚资本出现恶性膨胀D. 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陷入绝境【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
23、反映了日本控制的原本属于私人企业的民族工业,国民政府乘抗战胜利之机,将这些企业接收后并没有归还私人,而是归为了国营企业,这说明国民政府在借接收之机扩充资本,A项正确;当时日本侵略中国,日本控制的工业原本属于私人企业的民族工业,不应该归还日本,B错误,排除;国民政府的资本不等于官僚资本,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民族工矿企业走向崩溃,且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21.“一五”计划期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正式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各省、市人民政府的财经委担负计划任务,综合编制自身计划,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而区、市财委的计划局受同级财委和上级计划机构的双重领导。这一体系的形成A. 使国民经济
24、得以迅速恢复B. 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C. 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D. 成为国家机构改革的开端【答案】C【解析】材料显示国家成立计划委员会,地方财经委担负计划任务,主要目的是保障“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故C正确;A是1952年完成;B属于三大改造;D中属于政治改革,不符合题意。点睛:在高考复习中,首先注意抓住重点,通过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革”等主要事件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本专题的核心内容,在复习这一部分内容时考生要掌握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其次,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既要看到
25、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其经验;又要正确看待探索中的挫折,尤其是“文革”时期的挫折。22. 下列是对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A. 1952年国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 合作社经济不是公有制的经济C. 到1956年没有完全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D. 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最为彻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表格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数据表格,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表中反映1956年中国的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资本主义经济由有到无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已被改造完,说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奠定了,我国已基本上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D符合题
26、意;1952年应是个体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A;合作社经济属于公有制经济,排除B。故选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23.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A. 一化三改B. 综合平衡C. 多快好省D. 以粮为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这主要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中央政策的调整。应该是综合平衡。所以选B。24.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 A. 我国已经建成了
27、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B. 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C. 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D. 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C【解析】从表格数据可知,相对于1957年,1960年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急剧下降,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工业所占比重上升,重工业尤其突出,这是由于“大跃进”造成的,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严重的比例失调,C项正确;AD不符合史实;B不符合题意。25.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到1984年底,全国各地基本完成了政社分设,建立91万个乡(镇)政府,926万个村民委员会。这实际上( )A. 宣告了人民公社制度的结束B. 标志着
2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C. 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的范围D. 揭开了农村政治经济改革的序幕【答案】A【解析】: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据此可排除B和D;1983年,为了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实行了基层政权组织改革,这与“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的范围”无关,可排除C项。因此,本题选A。2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对经济进行整顿,造成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在民间,有人说:“中央要取消个体户了”,“改革开放该收一收了,该转一转阶级斗争了”。面对这一局面A. 我国全面开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 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C. 国家开始改变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D.
29、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对经济进行整顿,改革开放遇到了一些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进行了“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正确;A是1984年;C“开始”错误;D是1990年,不符合材料“有人说:中央要取消个体户了,改革开放该收一收了,该转一转阶级斗争了”。27.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
30、化的必要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答案】C【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与所学知识可知,报告显然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精神一致,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活市场经济,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故C项正确,排除A;题干涉及的是经济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排除B;“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但不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排除D。【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名
31、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和理解。本题难度不大,实际上考生如果把握好时间这一要素,就不难得出正确判断,如题干中提到“1990年”“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经济体制优化”,自然可以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衔接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时要关注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这有利于分析题目时将题干与相关知识点对号入座。28.1900年前后的上海、天津、汉口等租界区域,一些中下层人士热衷于“紧身窄袖半洋装
32、”和“马夹密门绸纽扣”;知识分子与买办阶层则青睐于“金丝眼镜雕毛扇,窄袖衣衫阔领头。品海香烟龙角嘴,包车钻戒诩风流。”这表明当时A. 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B. 阶层等级观念逐渐淡化C. 开放程度影响消费观念D. 国人服饰发生根本变化【答案】C【解析】1900年由于列强入侵导致中国被迫开放,材料中不同阶层消费方式的变化表明与开放程度有关,C正确;A中开始变化说法不符材料时间;B中逐渐淡化错误;D中根本变化不符合事实。29.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A.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B. 新式交通
33、改变了人们的观念C. 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 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中的“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可知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B正确。民主共和观念是指中国民众不能再接受皇帝的出现,A错误。铁路是近代化的表现,材料中的效仿不是盲目的,C错误。殖民地特征是指中国受外国列强的控制,西方观念对中国的影响不等于殖民地特征,D错误。30.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下列史实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A. 时
34、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B. 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C. 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D. 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答案】D【解析】从“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可以看出材料中提到的是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A选项是抓周的习俗,是中国本土的风俗,与外来文化无关;B选项是皮影戏,也是本土的文化;C选项是寒食节祭祖习俗,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风俗;D选项是留声机,收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点睛:本题是关于民国时期中国生活习俗的变迁的考查。近几年高考中流行运用新
35、史观新视角来解读历史事件,其中社会史观就是一个经常会考到的史观,例如本题就是从社会史观的角度考查的。复习备考中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可以从衣、食、住、行、习俗变迁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复习。二、材料题(共两题,计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唱到: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男:绿水清山带笑颜。女: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男:夫妻双双把家还。女:你耕田来我织布,男:我挑水来你浇园。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男:夫妻恩爱苦也甜。材料二: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以下二个问题:一必须帮助贫
36、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二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材料三: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摘自百度百科材料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
37、,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1)材料一这段歌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这种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迅速解体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最终解体的时间于何时?(2)材料二表明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道路”指的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4)结合材料四以及所学历史知识,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答案】(1)经营方式:男耕女织或者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主
38、要因素:西方列强入侵,对华商品倾销。时间: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2)主要原因:农民贫困,生产资料缺乏;自然灾害严重。“新道路”:实行互助合作,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3)特征: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或土地集体所有,农民个体经营)(4)特点: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详解】(1)经营方式:根据材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男:我挑水来你浇园。”并结合所学可知其经营方式为男耕女织或者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主要因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
39、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解体,其主要原因是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何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终解体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建立了公有制。(2)主要原因:依据材料二“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可以得出原因是农民贫困,生产资料缺乏,自然灾害严重。“新道路”: 依据材料二的时间“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结合所学可知这个报告在1953年,那么“新道路”指的就是实行互助合作,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3)主要特征:根据材料三“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反映出家庭联产责
40、任承包制的特征是土地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户拥有土地经营权,可概括为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或土地集体所有,农民个体经营。(4)主要特点:注意材料四中的关键词“第一阶段”、“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即可。主要特点可从由地域上的过渡、改革步骤、对旧体制的突破等方面进行作答。32.从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近代化进程步履维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721894年、18951913年两个时期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材料二 中国近代进出口贸易指数变化表(1)材料一中三种不同性质的企业是怎样形成的?从第一时期三种资本所占的比重看说明了什么?(2)
41、从材料一看,第二时期中国境内工业与第一时期相比较,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3)材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进出口贸易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形成这种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1)形成:商办:受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或官办企业)的刺激而产生。官办或官商合办:洋务派为“自强”而开办军事工业,为“求富”兴办一批近代民用企业。(或内忧外患形势下兴起)外国人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办船坞和工厂,形成了外商企业。说明:外商企业在中国占据优势地位。(2)最明显的变化:商办企业(或民族企业)超过官办企业,发展迅速。主要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刺激(或戊戌变法的影响);收回利权运动;南京临
42、时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这些都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3)趋势:持续增长,进入20世纪后增长更快。原因:中国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解析】【详解】(1)形成:根据所学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沿海地区产生。洋务派在“自强”和“求富”口号下19世纪60年代先后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企业。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办船坞和工厂,形成了外商企业。从统计表可以知道当时外商企业经济比重占绝对优势。(2)最明显的变化: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与第一时期比较,第二时期工业发展最明显变化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超越官办企业。主要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原因,从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刺激(或戊戌变法的影响);收回利权运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这些都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等方面进行回答。(3)趋势:从材料三的数据可以分析的出,近代中国的出口呈现出不断地增加的趋势。原因:从以上材料可以分析的出来,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还是很薄弱。在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据支配地位。【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首先需要在根据材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近代经济机构的变动的表现和影响进行分析归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