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亭送别一、作家作品。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 (今北京市)人。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 、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 13 种 ,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 贩茶船 、 芙蓉亭 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二、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2、是()A.谂知(nin)暮霭(i) 胸臆(yi)B.泠泠(lng)相偎(wi)栖迟(q)c赓续(gng)玉醅(bi)揾做(wn)D.萧瑟(s)憔悴(cu)顷刻(qng)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B. 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 趁路程节饮食(赶)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 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
3、) 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4、掌握下面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筵席:宴饮的酒席。 蹙愁眉:皱着眉头。蹙:皱、收缩。 杯盘狼藉: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藉:践踏,凌辱。 金榜:古代科举殿试录取时,发榜公布的文告。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容不好看,精神不振。 胸臆:文中指胸膛,亦可指心里的话或想法。三、导学过程。(一)根据情节的发展,这一折可分为三个场面。1、赴亭惜别:(1)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C、晓来两句,使
4、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2)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3)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怎样的艺术效果?(4)概括这一场面的主要意思,写在1、赴亭惜别
5、后面。2、长亭饯别:(5)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6)幺篇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7)幺篇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8)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9)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10)概括这一场面的主要意思,写在2、长亭饯别后面。3、残照离别:(1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思想和感情?(12)对 耍孩儿 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
6、歌中的诗句;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13)四煞 一曲: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该句写的是亡国之痛,不是离别之愁
7、。)(1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15)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留恋美景显然不当。)(16)收尾 一曲最后一句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8、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说: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请比较分析上面4句曲或词。(17)概括这一场面的主要意思,写在3、残照离别后面。(二)概括本文的主题。(三)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四)请根据示例改写你自己喜欢的其他首曲词为现代诗。示例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残阳如血,敲打在她寂寞的心头;夕阳古道,淡烟笼罩影绰绰。 望不见远行的人儿,只听见凄冷的秋风煞是使人愁。 似乎耳边还有玉骢马的呼唤,我多么想让马儿插翅膀,伴君千山行万水过。 - 参考答案:二、D
9、DC三、(一)()C()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写莺莺一路上的离别而愁苦之情。()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描写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崔莺莺
10、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C(应为借酒饯行非为借酒浇愁,及时行乐。)()()三个典故:一春、鱼雁、青鸾。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D()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描写莺莺对张生亲切关心和依依难舍的情景。(二)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歌颂真诚的爱情。(三)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
11、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四)(略)长亭送别能力检测长亭送别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弃掷 斜晖 挺身 举案齐眉 B、揩拭 青霄 狼藉 蝇头微利 C、暮蔼 蜗角 胸臆 萧瑟凄冷 D、厮守 把盏 扶持 喁喁私语2、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忳忳(行动迟缓的样子) 破题儿(开始,起头) 弃掷(遗弃) 靥儿(笑脸) B、揾做(用手指按) 煞强如(远胜过) 谂知(深切体会,深知) 口占一绝(即兴作诗) C、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赓续(继续) 玉醅(美酒) 泠泠(清淡 D、栖迟(留恋) 只索(只好) 余荫(多余的荫凉) 推壶(假装整理)3、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
12、、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B、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D、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4、红娘问莺莺:“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莺莺无心打扮的原因是( ) A、“你哪知我的心里啊!”你不懂我的心。 B、“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同人不熬熬煎煎的气。”眼前车马忙碌,分明离别在即,别情沉重。 C、“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素昏昏沉沉的睡。”被老夫人如此逼迫,弄得头昏脑胀。 D、“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想到离别后惟一可作慰藉的只能是鱼雁传书,就心痛欲碎。5、对长亭送别中端正好一段戏文,分析不当的是( )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13、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前四句,写秋天、秋地、秋风、秋雁,天碧、地黄,风紧、雁飞,有声有色,动静相间;既是写秋天的实景,又暗含着离人的伤感。 B、这首曲词的前四句,由范仲淹苏幕遮一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四句演化而来,同为离别渲染气氛。 C、最后是个设问句,先暗中点明离别的具体时间“晓”,然后借景抒情,一问一答,是离人的泪染红了遍野的霜林,读来催人泪下。 D、整首曲词,借对秋景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融合,景语境语不可复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6、滚绣球一曲中有“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金圣叹赞其为真正妙文,下面的解释哪个是错误的
14、( ) A、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的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B、莺莺看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随这种情景,勾起了内心的离别之情,正是情因景生,借景抒情。 C、这两句是紧扣莺莺惜别的心理进行描绘的,刻画出莺莺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的生动形象。 D、“马儿慢慢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的那种不忍遽别的,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真可谓是情景交融,剖析入微。7、长亭送别这折戏的矛盾焦点是( ) A、张生急切上京应试,莺莺舍不得他离去。 B、老夫人催着张生上路,莺莺对老夫的催促不满。 C、张生下决
15、心“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莺莺怕他得中后“停妻再娶妻”。 D、老夫人看重门第、功名、莺莺看重爱情、婚姻。8、“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中的“一鞭”指的是( ) A、夕阳一抹。 B、远看,四围之山成一线。 C、张生于烟霭残照中扬鞭远去 D、残照中的一条古道。9、下面的句子,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的一项是( ) A、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B、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C、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D、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10、下列对课文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全折可以分为四部分,它们分别是写赴长亭路上的场面、长亭饯别的场面、临别叮嘱的场面和分手后的场面。 B、这一折戏,有头有尾,有一相相对完整的故事,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C、莺莺是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主要表现在她珍视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但她在离别时痛苦和怨恨之情,却主要限于“儿女情长”。 D、张生在爱情方面和莺莺是一样的真挚,但在对待功名方面,却也还有些许留恋,这就使得莺莺对二人的前途有着深深的忧虑。答案:1、C2、C3、C4、B5、B6、B7、D8、C9、A1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