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级高一年级2021年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2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1.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 ) 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 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2.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穿越到2012年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 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
2、,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皇帝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 ( ) A都符合史实 B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C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D都与史实不符3.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4.在唐初,宰相有两类。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省仆射为当然宰相,如果所设之职全部有人担任,共六人。此外,其他高级大臣、在战时偶尔还有突出
3、的将领,也可能任特任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韦后当权的短暂时期,同时任职的宰相人数不少于17人。713年玄宗总揽政务后人数又从四人进一步减到二人。唐朝宰相人数的这种变化是为了A有效处理政务 B维护朝政稳定 C削弱宰相权力 D增加决策科学5.余姚六仓志风俗载:在过去浙江宁波慈溪一带,嫁妆中“必预备凶服”。所谓“凶服”,即办丧事穿的缭农麻裙,是女儿在将来公婆去世时要穿的丧服。而公婆对此“嫁妆”不仅不觉得晦气,还很高兴,觉得亲家想得周到,体贴女儿。材料所涉习俗反映了A“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B“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C“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 D“惠帝四年春正月举民孝悌力田者”6.
4、先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A.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 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7.布鲁图是罗马帝国时期迦太基城里的一个铁匠,他向贵族卡西借了20个金币,并立契约30天以后归还。但30天过去了,布鲁图并没有能力还钱,贵族卡西因此将其告上法庭,要求布鲁图做他的奴隶。法官同意了卡西的要求。法官之所以这样判决,主要是因为A.布鲁图是铁匠,地位低下 B.罗马法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C.
5、罗马法只保护贵族的利益 D.罗马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8.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英雄就是具有事迹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古代希腊提防英雄人物的关键措施是A设立公民大会 B成立五百人议事会 C实行陶片放逐法 D轮流执政;抽签选举9.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在一个国家里,总是有一些人以出钱、财富或荣誉著称;不过,如果他们和平民混杂在一起,并且和其他的人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公共的自由将成为对他们的奴役,而且他们不会有保卫这种自由的任何兴趣,因
6、为大多数的决议将会是和他们作对的。”以下是1875年法国宪法的规定,其中哪一项最能体现孟德斯鸠的上述思想A禁止王室或皇室家族成员成为共和国总统 B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C设立间接选举产生的参议院 D设立由普选产生的众议院10.2003年,英美两国决定以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能够领导两国军队作战的是英国女王和美国的总统B两国议会(或国会)通过否决战争的议案,英国首相和美国总统都有权否决C如果两国议会中多数议员反战,坚持战争的英国首相和美国总统必须辞职或解散议会提前举行大选D如果最高法院判决美国总统在指挥伊战中有违反宪法的行为,总统必须立即下令停止相应行为11.
7、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12.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各邦实力的差距。但在这个帝国中()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B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C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D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13.李敖在纠正人们对
8、“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五国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14.英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憾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一场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杰克贝尔登的看法A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
9、态 B揭示了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C是冷战思维的体现 D反映了抗日政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15.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表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A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C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16.清皇室在某道诏书中宣布:“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
10、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表明A.清政府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南京的革命政权 B.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把持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C.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由革命势力和军阀均分 D.清王朝以和平退让的方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17.阅读右图,分析中共党员成分发生变化的原因是A.建党初期吸纳不同阶层人士 B.北伐时期大力发动农民运动C.国共对峙时期开展土地革命 D.大革命时期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8.右图为1912年1月2日北洋将领联名电请内阁代奏的电文。北洋将领的真正意图在于A. 督促清政府加快立宪步伐B. 向清政府表示效忠决心C. 向南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D. 使袁世凯获取清政府实权19.1877年,清政
11、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20.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式样被称为现代化模式。在早期现代化理论中。人们往往把“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模式上突破了早期现代化理论的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十月革命的胜利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21.历史学者姚海在俄国1917年的“电报革命”中写道:“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在首都彼得格勒是以工人和卫戍部队的起义取得
12、胜利的。但在外省和前线,基本上是平静地接受了彼得格勒革命的事实。”学者把外省的二月革命被称为“电报革命”,这一说法反映了地方上二月革命的实际过程。“电报革命”的出现突出反映了A.二月革命的影响仅限于彼得格勒 B列宁当时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夺权C俄国社会反对进行暴力革命 D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22.一部影片有一个镜头:在一场革命爆发后,革命者宣告:“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的东西的结束。”这个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 )A. 法国大革命B. 俄国十月革命 C. 巴黎公社起义D.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23.源于
13、美国的世界性金融危机2008年9月爆发后,马克思及其学说便频繁出现在西方主流媒体上。这半年多来,马克思著作在德国、美国和英国等地持续热销,研究、推崇马克思学说的社会活动正在升温。这一现象说明()A资本主义制度已经走到尽头 B只有马克思及其学说可以拯救金融危机C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D社会主义制度呼之欲出24.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 “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
14、“一国两制”25.以下是在2011年春,山东某村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的宣传标语:“搞好村委会换届选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平竞争,接受群众监督!”“直接选举村委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珍惜民主权利,投好庄严一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村“两委”换届选举是加快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村委会实行的是间接选举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乡村基层选举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A B C D26.俞可平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文中指出,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以下属于 “民主存量” 的是A、制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B、建立完善政治协商制度C、颁布
15、民族区域自治法 D、确立依法治国的方略27.右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图中“ ”表示合作关系,“ ”表示对抗关系,阅读下图,甲、乙、丙所代表的国家正确的是A 甲是中国、乙是英国、丙是法国 B 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英国C 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D 甲是法国、乙是日本、丙是美国28.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A.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6、C.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29.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的外交政策是A“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30.尼克松曾感叹:“我有幸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他所说的“改变世界”当指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苏联被国际社会孤立B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标志着冷战时代的终结C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进而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从而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31.某人论述中国的某一外交举措时说:
17、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天地。”这一举措内涵是( )A构建和谐世界的策略 B“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无敌国外交”的策略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2.读下表可以得出: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B苏联对西欧的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大的后盾C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反目成仇 D西欧国家一贯坚持正义,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二、主观题(本题共2道小题,第33题18分,第34题18分,共36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英宗正统年间,明廷规定,对捐粮达到一定数额“佐官赈
18、济”的人实行“旌异优免”政策,即旌为“义民”并免其三年至五年杂役。于是,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纳粮助赈的热潮。从正统十四年十月至景泰元年七月,明廷又规定,凡军民人等有能捐纳一定数量的粮食,或者从通州、临清等地官仓运米至京师仓或居庸关、隆庆卫等边仓者,可以获得各种荣誉。荣誉的等级,由正统年间的“旌异优免”上升为“冠带荣身”,即授予一定品级的“冠带”,使其享受朝廷的“功名”。此外,死刑以下罪犯通过纳粮或运米,可以减轻或免除刑罚;候选的低品级官员和吏员纳粮或运米,可以得到升迁并且给予一定品级的冠带。 摘编自方志远“冠带荣身”与明代国家动员材料二辛亥革命有新的有效的社会动员手段与方式,那就是通过报刊以制造舆
19、论。据不完全统计,仅各种期刊,从1900年到1918年就有七、八百种之多。上海是当时传播媒介的中心,上海出版报刊的种类、数量最多。就是绝大多数出版于日本的海外报刊,也要以上海作为向内地扩散的枢纽。此外,上海出版的一些报刊还在国内其他各地设有分支机构或代理点,国内其他城市出版的若干报,也在上海设有办事处或代理点。这些机构的建立与运作,便在中国(主要是南方)为数不少的城镇,形成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具有相当规模的信息传播网络。摘编自章开沅: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动员以“排满”宣传为实例(1)材料一反映出明政府对哪些问题进行了社会动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种动员措施。(9分)(2)材料二中的社会动员
20、方式与材料一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革命党采用这种动员方式的原因。(9分)34.材料一 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八股取士并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既要考知识又要考智力和悟性。考试有严密的程序,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事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不得擅自出入。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矩,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等等,以防夹带。开考后有巡倬官负责巡逻监督。考生交卷时由受卷所登记收缴,转送弥封所编号密封,再送誊录所朱笔誊抄,对读所对读朱墨二卷核对无误,将朱卷交同考官分房阅卷。同考再向主考荐卷,均
21、要写出评语。名次确定后在公堂上调入考生原作墨卷对照字号,确定名单发榜。殿试则较为简单,只有一场,收卷后同样弥封编号,交读卷官评定高下,报皇帝钦定名次,送内阁填写皇榜公布。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刚刚建立时的试题,考试内容均为数学、法律、政治、国际关系等学科学问。 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9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为什么西方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9分)参考答案15 DCCAC 6-10 ABCCD 11-15 DACBA16-20 DCCCC 21
22、-25 DCCDD 26-30 BCBCC 31-32 DA33.答案及解析:.(1)问题:自然灾害;兵祸;边境军粮供应困难。评价:调动了社会资源、积极解决问题;提高了动员的效果;提高了社会的凝聚力;有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容易产生新的社会不公。(2)不同:主体不同:明朝是政府,辛亥革命中是革命党;方式不同:明政府用政府文告的方式,革命党用报刊宣传;目的不同:明政府巩固统治,革命党推翻清政府。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报刊传媒事业有了较大发展;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信息传播网络的形成;主要在城市中对市民进行宣传,市民的文化水平较高;宣传者主要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时人新闻意识增强,乐于通过报刊获取信息;民族危机促使人们救亡意识觉醒。答案及解析:34.(1)采用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达到公平公正的原则。 严密性、规范性堪称完备。 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高度重视。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强化。(2)科举考试“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合理性;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文官选用方法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舍弃了对古代经典的考查,考查的内容与职位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