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块9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角度题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五四运动与民族觉醒1中国共产党的“左”倾错误2蒋介石假革命的虚伪形象3日本对华欺骗性宣传4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5重庆谈判6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民族工业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特点7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8中国近代社会环境与民生的关系9近代后期思想领域的新成果毛泽东抵制“左”倾错误10近代后期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报刊的作用11电话通讯与社会发展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黑龙江哈尔滨一模)据郑超麟回忆:“中华民国八年
2、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A.爱国救亡精神 B.自由开放意识C.民主法制观念 D.实业救国愿望解析:A中华民国八年指191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促使“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觉醒。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故“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指爱国救亡精神,A项符合题意。2.(2017湖南衡阳三模)1927年11月初,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在上海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狠批毛泽东放弃进攻长沙、转向井冈山是“完全违背中央策略”,是“单纯的军事投机”,应予
3、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这次会议()A.是王明“左”倾错误理论突出例证B.力图压制工农运动避免国共新冲突C.直接促发了毛泽东创立苏维埃政权D.反映当时党中央缺乏灵活务实方针解析:D材料中中共中央的决议实际是一种“左”倾错误思想,机械地照搬苏俄的城市中心革命道路,缺乏灵活务实的方针,D项正确。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是瞿秋白,不是王明,A项错误;材料所体现的是盲目要求跟国民党优势兵力硬打硬拼,B项错误;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巩固之后的措施,C项错误。3.(2017福建福州三模)1929年,蒋介石在演讲中宣称,中国目前“只有整个民族受帝国主义者压迫的事实”,“只有民族的利益,没有阶级
4、的利益”,所以,“革命的唯一目标,在打倒帝国主义”。这体现了蒋介石()A.继承国民革命的使命 B.强化正统地位的企图C.坚持团结抗战的立场 D.维护各派军阀的利益解析:B国民大革命后期,蒋介石叛变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理人,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反抗。材料中蒋介石言论的目的是通过否定阶级斗争,掩盖自己叛变革命的事实,强化其革命代表的形象,B项正确。4.(2017河北承德一模)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为瓦解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投放了大量歪曲真相的宣传画。某种意义上,此类宣传画里也隐含着一些历史信息,是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材料。下面两幅宣传画从侧面说明了()A.中国是世界反法
5、西斯战争的重要成员B.日本侵华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C.蒋介石牺牲民众利益来换取英美援助D.中国甘愿充当英国抗击日本的炮灰解析:A图一隐含的历史信息是英美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图二隐含的历史信息是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说明中国和英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结成了同盟,A项正确;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而不是日本侵华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B项错误;C、D两项都是日本的诬蔑之词,错误。5.(2017河北保定二模)下表是对晋察冀边区的北岳区28个县88个村的统计,中农的户数、人口、占有土地变化情况,除此之外其他县也出现类似变化。这可以反映出()年份中农户数中农人口中农
6、占有土地亩数19375 18429 40194 18419416 34732 680106 84519426 54731 882106 630A.该区域土地改革非常彻底B.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封锁C.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和经济建设取得成效D.地主依然为土地革命打击的主要对象解析:C中农是指拥有自己的土地,既不租种地主的土地,也不出租土地的农民。中农户数和占有土地的增加,既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中农政策的产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C项正确;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土地改革的政策,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根据地经济的发展,B项阐述的方向与材料不符。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实行“减
7、租减息”政策,团结地主进行抗战,D项错误。6.(2017广西桂林二模)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A.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B.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消灭国民党的实力C.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D.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解析:D蒋介石的真实政策是“独裁内战”,重庆谈判承认“和平团结”,蒋介石再发动内战就有所顾虑,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D项正
8、确。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仅仅是策略,很快就被国民党破坏,A项错误;谈判并未直接增强共产党消灭国民党的实力,B项错误;国民党发动国内战争的理由是其阶级属性决定,重庆谈判无法解决,C项错误。7.(2017山东威海二模)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此计划()A.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B.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D.从国家层面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解析:C根据材料,这份“国民经济建设计划”的突出重点就是利
9、用国家力量来发展民族经济,C项正确;在国家实行干预经济的政策之下,民族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机会是在减少而非增加,A项错误;通篇材料都没有提及团结抗日的相关信息,B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计划”为官僚资本的扩张提供了契机而非遏制其发展,D项错误。8.1941年7月,国民政府明令田赋征收一律由法币(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改成实物,田赋税额法币每元折征稻谷2市斗或小麦1斗5升。1942年又将折征标准提高到每元税款折征稻谷4市斗或小麦2斗8升。此变化表明()A.国民政府持久抗战决心B.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加剧C.人民群众负担变相加重D.正面战场抗战日益困窘解析:C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物价上
10、涨。国民政府明令田赋征收一律由法币改成实物且法币每元折征量不断增加,必然使人民群众负担加重,故C项正确。9.(2017吉林长春四模)读“近现代中国个人消费需求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图表”,下列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188719221922193619361952消费需求年增长率(%)0.673.76-1.88国民收入年增长率(%)1.001.45-2.40A.各时期的政府都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B.近代民族工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C.战争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性较明显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刺激了消费需求解析:C“19361952年”国民消费需求和国民收入增长率为负,期间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C项正确。中华
11、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中国历届政府都致力于维护自身的统治,罔顾民生,A项错误。近代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而不是持续快速发展,B项错误;19361952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困境走向萧条,D项与此阶段不符。10.(2017广东茂名联考)毛泽东在某文中说道:“(湘南特委)批评我们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所谓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于是改变原来前委的领导人湘南特委提出的一切工厂归工人的口号,也宣传得很普遍。”毛泽东的这一说法()A.旨在维护湘南特委的正确方针B.体现了党中央实事求是的作风C.反映了湘南特委的“左”倾错误D.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析:C从材料可以看出,湘南特委执行极端
12、冒进的政策,实际上是“左”倾错误的政策,C项正确。湘南特委的错误做法遭到毛泽东的抵制,A项错误。当时中共中央执行“左”倾错误路线,毛泽东的正确做法与中共中央存在着矛盾,B项错误;当时,尚不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项错误。11.(2017河南新乡三模)抗战时期,汪伪政府禁止在报纸杂志上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这是因为()A.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B.众多大众传媒服务于抗战C.大众传媒引领社会思潮D.报纸杂志可引导社会舆论解析:D如果任由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随意刊登,这将对日占区和汪伪政权统治区带来巨大的统治危机和安全隐患,D项正确。
13、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是汪伪政权无法禁止的,A项错误;“众多”一词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B项错误;“社会思潮”在材料中也同样没有提及,C项错误。12.(2017湖北襄阳二模)1931年,上海市区仅有公用电话6处,在市公用局的推广下,到1936年,上海华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213部。1933年至193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共接到火警警报3 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1 962次。这反映出()A.电话通讯利于城市消防发展B.国民政府大力普及电话事业C.火警报警基本使用公用电话D.电话通讯在近代中国发展迅速解析:A火警警报电话效率高,材料中“共接到火警警报3 389次,其中由电话接
14、到警报1 962次”表明电话接警比重大,A项正确;仅仅上海市电话事业发展情况无法说明“普及”,B项错误;基本使用公用电话与材料中“火警警报3 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1 962次”不符,C项错误;材料中“上海华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213部”表明上海也很少,更不是在近代中国发展迅速,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 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古代,城墙以内为城,以外为乡从(都城)城外往城里看:第一层是城市外围的高大城墙,专门用于城市外围防御墙,第二层为内城墙,为百姓居住区,第三层为皇城,第四层为宫城,是帝王居住、听
15、政的场所,宫城是城市的中心。宋代开始,城墙出现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城市“破墙开店”,虽然城市生活方式未能彻底走 出城墙的限制,但从深层上代表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攻城技术不断翻新,城墙也不断加高加宽,大多采用夯土筑城外加砖石包砌技术。浅析中国古代城墙的发展及其作用等材料二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城,基于彻底铲除中国人的防卫考虑,拆毁了城墙。汉口和上海先后于1907年和1912年拆城为路,这两个城市商业强烈需要突破城墙限制获得更自由的发展空间。广州拆城始起于辛亥革命后,时任广东大都督的胡汉民急于推广新政,拆除城墙成为城市近代化的第一目标。1926年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立即拆除武昌城垣
16、,其中的原因,一部分是对于“新政”的追求,另一方面武昌城墙在阻挡北伐军围攻时起到重要的作用。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原本要拆除部分城墙,美国建筑师墨菲以“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而于吾国美术之优点”为指导思想,主持编制首都计划,他提出了不拆城墙,而在上面修环城大道的构想。由于他的坚持,加上实权人物孙科的支持,南京城的城墙在接下来十年的首都建设中幸免于难。区域格局中的近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转型初探:差点让南京成为华盛顿等(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墙的功能,分析宋代以后城墙的变化及其原因。(12分)(2)依据材料二,举例说明近代对城墙改造的不同方式及意图。(13分)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变迁与城墙的发展。
17、第(1)问,“功能”,外城墙的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也是划分城乡的标志,皇城墙则是皇权至上的表现,是等级制度的体现。“变化”,结合材料可知,宋代城墙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点上,第一是内城墙的变化“破墙开店”,很容易联想到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是外城墙的变化加高加厚,材料已经提示原因是“攻城技术不断翻新”,联系时间(宋代)可以联想到火器的使用。第(2)问,材料二中对城墙的改造基本上是两种,拆和留,材料中保留城墙的只有南京,结合材料分析意图即可。但是“拆”的意图却很复杂,可以结合材料对不同地区作相应归纳(军事目的、商业目的、现代化目的等)。答案:(1)军事防御功能,体现等级化的政治制度,成为了划分城与乡的
18、标志。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维系市坊制的城墙开始被突破;因为火器等攻城手段的提高,迫使城墙的建设追求更加坚固。(12分)(2)天津和武昌,为削弱军事防御作用而拆城墙;汉口和上海为满足商业发展的需要而拆城为路;广州和武昌为实现城市现代化而拆城墙;南京将追求现代化与保留传统相结合,改城墙为环城大道。(13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举行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主张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先行提出于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诉诸公理,同时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
19、程度,乃出于最后自卫之行动。“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日的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当时身处华北抗日前线,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激于民族义愤,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及绥远抗战,以血肉之躯推动了中国局部抗战的发展。材料二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性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声明:“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1937年
20、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性抗日迅速展开。据百度百科整理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两则材料中的一个变化。并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历史知识论述其原因。(要求:写出变化,变化根据材料,史论结合) (1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指出“变化”是关键,一个角度是站在国民政府的对日态度上,另一个角度是站在全民族的角度分析全国抗战的局势。“变化的原因”则需要结合所学进行分析。答案:示例一:变化:国民政府抗战态度由保守、消极变为积极、坚决抗日。原因: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在局部地区侵华,国民政府没有足够重视,而是把政策重点放在稳定国内
21、局势,镇压共产党势力上。同时把希望更多寄托于国际力量国联的干预上。1937年后,日本全面侵华,意图消灭国民政府。尤其是对长江流域的侵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地区。加之全国民众的要求,还有国际上对法西斯侵略威胁的重视,故而态度日渐积极。总之,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激化中日之间的矛盾,国民政府的态度随之发生重大变化。(12分)示例二:变化: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原因: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对东北侵略,国民政府没有明确坚决态度。而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派干部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并且发展成为东北抗联,成为东北抗战的主力。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使东北民众也组织义勇军,国民党内爱国将领也进行抗日,局部抗战逐渐 发展。1937年之后,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根本利益受到威胁。中国共产党代表的爱国主义力量不断推动,尤其是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做出重大让步,由国民政府主持的全国性的抗日迅速展开。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各界力量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由自发、局部抗战发展成为国民政府组织的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说明:如果有其他意见,或者用其他理由说明,只要言之成理即可)(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