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汶上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12月质量检测语文一、基础知识(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叨(do)扰吁(y)请 发请帖(ti) 博闻强识(sh)B裹挟(ji) 滞(zh)胀 准噶(g)尔 戛(ji)然而止C泊(b)车 阒(q)寂 挑(tio)大梁 唾(tu)手可得D股肱(hng) 摒(bng)弃 发横财 (hng) 嗲(di)声嗲气2下列各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坐落 暴躁 安详 一筹莫展B沧桑 陨落 雀跃 有条不紊C执拗 赎罪 诡秘 消声匿迹D. 蜂拥 驯服 寒喧 百无聊赖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
2、恰当的一组是( )颁奖会结束,与会者 着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克莱齐奥走出会场。总经理那样做, 是提高工作效率,但由于种种原因,其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要重视资料的作用,留心资料的积累,有目的地 资料,并对资料作认真的辨析,利用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 A.簇拥 本意 搜集 B.蜂拥 本意 收集 C.簇拥 本义 搜集 D.蜂拥 本义 收集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让我们倘徉其中,含英咀华,尽情感受遥远的磐香。B等我们来到音乐厅,里面已是万头攒动、济济一堂。京城的观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狂热。C年逾不惑的二月河,创作了康熙大帝,终于在文坛崭露头角。D大连万达战
3、胜了浦项制铁,无独有偶,鲁能泰山也战胜了现代恐龙:中国足球逢韩必败成为历史。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印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由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受到文人、书画家和收藏家的推崇。B我国大部分磷化工骨干企业集中在磷资源比较丰富的云、贵、川、鄂和靠近外贸出口市场而技术力量又相对较强的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地区。 C全宋文的出版,对于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特别重大。 D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类、水产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品。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4、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收录在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中。 B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C氓是一首叙事诗,她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爱情悲剧,多用比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D五言诗是继诗经四言诗之后我国古代诗坛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它的形式有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的漫长过程。东汉末年产生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7. 填入横线处的几句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唐代谱写了中国历史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 , , 。 , , 。与此相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和因素。李唐帝国获得了
5、政治、财政、军事上的强盛 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从中原到塞北普遍实行均田制的基础上 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最终,经由中唐走向消失 南北朝那种农奴式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A B C D8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在十二五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都要把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B地铁控制中心通知沿线车站广播告知乘客:因南延线突发事件,请乘客耐心等待,或改乘其他交通工具,经过工人加班抢修,大约十点钟,地铁南延线已恢复正常运营。C90年来,我党经历了无数挫折,但始终百折不挠,上下求索,终于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之路: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D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二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每小题3分)匈奴西迁与匈牙利人的祖先崔建国公元374年,一支自称“匈人”,不知来自何方的由剽悍、强大的骑兵部队组成的大军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欧洲东部。它以雷霆万钧之力横扫东、西哥特人,随即又击败东罗马帝国,然后屯兵中欧匈牙利平原,建立了显赫一时的匈奴帝国,并一度与西罗马帝国形成对峙局面。在匈人神出鬼没、势如破竹的重击下,晕头转向的欧洲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未能弄清自己对手的底细。
7、因此,匈人的来龙去脉就好像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时光荏苒,直到18世纪后期,终于有人试图揭去这层面纱。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首先在其匈奴、突厥、蒙古及其他西部鞑靼各族通史中提出,这个神秘莫测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此论一出,英国历史学家吉本率先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引用了揆尼“匈人来源于匈奴”的说法。由此,马上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激烈的论战。“从18世纪以来,这个问题曾进行过不停地辩论,但毫无结果。”但是,就总体而言,大多数学者趋向于“匈人就是匈奴”的观点。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应有很大发言权的中国学者是持什么观点的呢?事实上,在中国的史籍中,自窦宪将北匈奴击败,迫其西迁后,北
8、匈奴就像断线西飞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因此,中国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的行踪。由于中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上的闭塞封闭状况,中国学者直到近代才得知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是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从西方著作中引述了匈奴侵入欧洲的过程。此后,章太炎在匈奴始迁欧洲考一文、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也注意并研究了这段历史。不过,与欧洲学者迥异,中国学者几乎全都认定“匈人就是匈奴”。然而,中国学者的加盟并没有使“匈人就是匈奴”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为仍有不少疑点没有澄清。其中,尤其让人困惑的是,从中国史籍记载自公元91年北匈奴西迁起,到欧洲史籍记载公元374年匈人击灭顿河以东的阿兰人止
9、,这中间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竟是空白!也就是说,从中外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奴西迁的线索。为了查证这280多年的历史,弄清北匈奴西迁的过程,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考证和论争。如齐思和认为,北匈奴从公元91年离开漠北单于庭,到4世纪70年代出现在东欧,有一个逐渐西移的漫长的过程,它可分为四个阶段:91160为悦般时期;160260为康居时期;260350为粟特时期;350374为阿兰时期。但林干则将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分为三站:第一站迁往乌孙的游牧地,第二站为康居,第三站为阿兰聊(奄蔡)。当然,这些考证由于立论的史料过于零散和欠缺,难免疏漏和错误,它们能否成立尚需事实,尤其是地下考
10、古资料的证实。但是,它多少拂去了一些积淀已久的尘埃,使之隐约露出了历史真相的轮廓。其功绩是难以抹煞的!“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虽然还没有定论,但它所具有的合理性却是显而易见的,绝非像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是空穴来风。况且,还有资料证实,公元5世纪时,匈人帝国极盛时期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曾用无比骄傲的口吻自豪地宣称,他可以将其先祖追溯到1 000多年前著名的匈奴首领身上,他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中的记载大体吻合,这也可以算作“匈人就是匈奴”的一个旁证吧?9下列关于“北匈奴西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中国史籍记载,北匈奴于公元91年西迁,在公元374年匈人击灭了顿河以东的阿兰人。B.
11、神秘莫测的匈人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C.在研究“北匈奴西迁”这一问题时,章太炎、梁启超等中国学者几乎都认同“匈人就是匈奴”这一观点。D.关于“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在目前的考证和论争过程中有这两种观点,一是四段论,一是三站论。10下列关于“匈人就是匈奴”说无法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原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但是缺少足够的事实证据,尤其是缺少地下的文献资料。B.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都是空白的,中国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奴西迁的线索。C.中外学者在弄清北匈奴西迁的过程所进行的相关考证中,由于立论的史料过于零散和欠缺,难免会出
12、现一些疏漏。D.北匈奴人神秘莫测,被迫西迁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导致中国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的行踪。1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18世纪后期的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是世界上第一位研究“北匈奴西迁”的人,他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论战。B.首先发现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的是中国学者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提出了匈奴侵入欧洲的创见。C.虽然匈人帝国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记载大体吻合,但并不能为“匈人就是匈奴”这一问题下定论。D.“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之所以还没有定论,是因为它明显缺乏合理性。三、文言文阅读(3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每
13、题3分,共9分)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未几,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帝呼弼问之,弼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帝默然。弼既退,轨让其背己,弼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及宣帝嗣位,轨竟见诛,弼乃获免。寻与韦孝宽伐陈
14、,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高祖受禅,阴有并江南之志,访可任者。高颖曰:“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高祖曰:“公得之矣。”开皇九年,大举伐陈,以弼为行军总管。将渡江,酹酒而祝曰:“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剪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刺史黄恪。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进屯蒋山之白土岗,陈将鲁达、周智安、
15、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以劲兵拒战。田瑞先犯弼军,弼击走之,鲁达等相继递进,弼军屡却。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遂大破之。(隋书贺若弼传)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此心不果 果:成为事实B、太子非帝王器 器:才干C、阴有并江南之志 阴:暗中D、后以为常,不复设备 设备:装备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B.弼乃获免 乃不知有汉C.士卒且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弼揣知其骄 失其所与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贺若弼有军事才干的一组是(
16、)(3分 )少慷慨,有大志 将渡江,酹酒而祝 大列旗帜,营幕被野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 军令严肃,秋毫不犯A. B. C. D.15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12分) 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4分)翻译: 及宣帝嗣位,轨竟见诛,弼乃获免。(4分)翻译: 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4分)翻译: 1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8分)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本诗第一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4分)答:_ 全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现了什么情感?请简要
17、分析(4分) 答:_17古诗文填空。(8分)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 还顾望旧乡, 。 ,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高渐离击筑, ,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故乡永在凸 凹故乡的村口有一盘石碾,碾花已经斑驳了,却依旧完整地立在那里。因为与石碾有关的人,许多都还健在,包括我,也包括那个当着村长的人。现在,人们都吃着面粉和从东北流入的精米,石碾的功能早已废掉了,我们之所以还固执地保留着它,是因为它承载着生命的记忆。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故乡的吃食几乎只有玉米。玉米被
18、我们种下,被我们收获,然后拿到石碾上去加工,最后被我们吃到肚里。整个过程都是我们亲自参与的劳作,没有多余的指望,也没有坐享其成的不安,日子虽然清寡,却也饱满着。在故乡,还有一个不能被拆卸的“部件”,便是村口大柳树上,那挂用废铁制成的钟。生活,进入了人民公社的程序,劳动就变成了集体或团队的方式,那挂钟就有了发号施令的作用。那个时节,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贫瘠的山地,其实也简化为一个解决吃饭的问题。如果不服从钟的指令,土地就会荒芜,玉米就会难丰收,人们就会挨饿。况且,敲钟的人和被钟声汇集的人,都要毫不例外地下到地里去,都要“躬耕田亩”。钟所敲击而出的,不是“官本位”的权威,而是“民本位”的和声,或者
19、说,它是“日出而作”,结伴而行,共同创造生活的“安魂曲”。人们因此而敬重它,信任它。所以,这挂钟是个温馨的历史记忆,告诉人们:昨天的日子,还有一段值得回味的时光物质虽然短缺,但却有一种难得的公平与公正,人们一起卑微,一起忍耐,即便是含辛茹苦,血汗交迸,也是心甘情愿的。从山地走到平原,已20余年了,故乡的人事已更迭得无法辨认,甚至有“家园”不在之感。但是,只要一见到那石碾、那钟,心头就温厚起来因为他们还能指出我的来路,还能唤起我昨天的生命情感,便松了一口气故乡还是在的。父亲去世之后,母亲被我接了出来,回到故乡的机会就少了。这反而加深了我对故乡的思念。因为母亲就像一把离乡之土,即便是离开了母体,也
20、带着故乡的腥味她虽然身在城市,逡巡在楼宇之间,但她乡音不改,所思所叙,都是故乡的旧事,好像眼下的生活与她毫无关系。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一旦合上了眼睛,你一定把我弄回老家去,跟你父亲葬在一起。”你若跟她叨念眼前的事体,她的眼神是淡漠的,跟你的感情好像也有些隔膜;只有说到家乡的一枝一叶,她才明亮了眼睛,话语绵密得像仲夏的雨脚,一团亲情也盈盈溢溢。于是,母子的语境便总是过去的时态,好像我还未曾长大,依然依偎在她的双膝之上。母亲真是一把故乡的土,即便是洒落在异乡,也固执地培植着属于故乡的情感。故乡的村长是我的同龄人,有一些文化,有一些主见。他专程来找我,对我说:你也算是个名人了,我想给你在家乡修
21、一座故居。我说:你千万别做煞风景的事,咱家乡最让人动心的是村头的石碾、大柳树上的挂钟,还有南方人稀罕的大土炕和石板瓦顶的传统民居,而不是一个无名作家的所谓故居。所以,你要真的开发旅游的话,就该保留好故乡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村长对我有意见,忿忿地走了。不久就传来消息,说村长贷了一笔款,修了一片南方的曲径回廊和竹楼茅舍。我心中很是不快,感到所谓故乡,其实是相对于游子来说的,或者说是相对于过去的生活记忆来说的;故乡之内的人,往往是不懂故乡的,是体会不到故乡的意味的。虽然我不同意村长的做法,但我没有加以阻拦;因为我明白,故乡毕竟是那里的人的生存土壤,要想过上好日子,固守是没有出路的,就得发展。而发展是
22、不念旧的,它面对的是未来。只是出于对石碾和钟担忧,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希望他善待它们,那是游子对故乡的感情寄托。他回信给我,请我放心,说对待那些旧物,他的感情是与我相通的。但他在最后反问我道:如果我不在了,又该怎么办?要知道,后人的想法到底与我们的不同。他的反问使我陷入久久的忧伤。母亲察觉了我的情绪,送来探寻的目光。我心头一热,对自己说:石碾与钟不在了又有何妨?还有父母的坟茔!父母的坟茔就是游子的根脉,所在之地,也就是故乡了。18关于故乡的“在”与“不在”,作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4分)19作者为什么特别希望能保留下故乡的石碾和钟?(4分)20文章的主题是故乡,却用了不少篇幅叙写母
23、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21某些旧的东西(如文中所写石碾、钟、传统民居)有其特定的价值,但保留它们可能会影响未来的发展,这时候我们是应该更强调保留,还是应该更关注发展?请结合本文文意,谈谈你的看法。(6分)五、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人、许多事、许多精神、许多情感会伴你一路同行,令你铭记,令你感怀,令你奋进。请你以“伴我同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须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5 CBBAB 6-8 CBD 9-11ACC12.D.(“设备”是“设置军事防备”之意)13.B.(“乃”,
24、均为“竟然、却”,A.前一个为连词:因为;后一个为介词,把。C.前一个为副词,将;后一个为连词:尚且。D.代词,前一个指代他们,后一个指代自己)14.A.(是说贺若弼的性格志向,是说贺若弼渡江前的行为,是说贺若弼的相机而变。)15.(1)于是拿铁锥刺贺若弼的舌头,使他口舌流血,以训诫贺若弼以后说话谨慎。(2)等到宣帝承继帝位,乌丸轨最终被杀,贺若弼却获免于难。(3)等到此时,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陈国人并没有发觉。16.最精炼传神的是“遍”和“满” (2分,答对一个给1分,两个都不对,则不给分)。 “绿”字之后用了一个“遍”字,“白”字之后用了一个“满”字,写活了江南的山和水:山不是一树一林,而
25、是葱郁鲜活的绿意;水不是一沟一渠,而是水光映天的画面(2分,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酎情给分)。 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风光(1分)。“绿遍山原白满川”“雨如烟”等是江南特有的自然景象,末句勾画了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1分),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1分),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1分)。17.(1)暧暧远人村 鸡鸣桑树颠(2)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3)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4)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18故乡人事更迭,有故乡不在之感。一见到故乡的石碾和钟,便觉得故乡还在。故乡面目全非,感到故乡的存在只是相对于游子和过去的生活记忆来说的。父母坟茔的所在之地就是故乡,
26、故乡是永在的。(4分。每点1分,如将或合为一点也可得分。)19因为:它们承载着故乡人生命的记忆;它们是特定时代的历史见证;它们能指出“我”的来路,唤起我昨天的生命情感;它们是作为游子的“我”对故乡的感情寄托。(4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20这样写从人事和亲情的角度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揭示并深化了文章思乡怀旧的主题。(2分)故乡人是故乡的重要组成部分,母亲更是故乡的典型代表。母亲对故乡旧事的念念不忘加深了“我”对故乡的思念,母亲探寻的目光让我有了“父母坟茔的所在之地就是故乡”这一认识。(4分)21(示例)应该更强调保留,在保留的基础上发展。很多旧的东西都有其特定的历史价值,却一旦毁坏便难以还原,我们的民族在这方面留下了很多惨痛的教训。我们当然要重视发展,但如果发展以破坏为代价,这样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况且,一旦失去了根基,发展也是不能持久的。- 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山东、北京、天津、云南、贵州)五地区试卷投稿QQ 858529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