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身工夏衍 一、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既以问题为中心,又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写法。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激发学生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热爱中国共产党。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线索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趋向为副线;重点人物:芦柴棒、小福子。2难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一、背景材料:1、本文是作者1936年春以夏衍的笔名发表在光明杂志上的一篇报告文学。.2、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经济侵略,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崩溃,农民大量破产;另一方面日本纱厂在上海大力扩
2、张掠夺;日本资本家为了牟取暴利,同时避免工人罢工,大量雇佣破 产的农家妇女来当包身工,用这些没有人身自由的女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3、这篇报告文学就是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的罪行而进行的有力揭露。因而本文正是反映30年代中叶,一、二八事件之后到七、七事变以前旧中国的黑暗现实的。二、作者简介: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著名作家、电影艺术家。代表作品包身工、上海的屋檐下。关于报告文学: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同类题材有初中的地质之光、谁是最可爱的人)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
3、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思考题: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景?2课文穿插记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什么联系?对表现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3日本厂家为何大量使用包身工?4“芦柴棒”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作用是什么?5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段落,体会其作用?包身工1-4、(四点一刻)起身恶劣的住宿条件5-8、包身工的来源、身份-被诱骗的农村少女9-11、(四点半后)早餐恶劣
4、的饮食条件12-17、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1 8-23、(五点)上工三大威胁三种罚规恶劣的劳动条件26-31、(十七点)放工。32-33、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24-25、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的膨大。【包身工制度形成的社会原因】【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及其罪恶】【包身工制度的必然结局】小结这篇报告文学材料丰富,画面广阔,揭示深刻,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主线)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副线)综述包身工制度各方面的情况。1、介绍包身工制度形成的社会原因
5、。包身工的来源、身份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2、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及其发展包身工受到的摧残三大威胁、三种罚规日本纱厂因雇佣包身工而飞跃的膨大3、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三个场面:“住宿、饮食、劳动”,在描写一个场面后,接着进行深刻分析和反复的评论。如写包身工的居住情景,就指出包身工的来历,指出包工头由于剥削包身工而大发其财;写包身工吃粥的情景,就从三方面写出雇佣的原因;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就指出日本纱厂利用包身工的廉价劳动而飞跃地膨大了。夹叙夹议在一般描述中,着重描写包工头哄骗的语言,老板娘虐待包身工的动作,打杂、拿摩温、东洋婆、抄身婆欧辱包身工的情景。在一、二部分中,寓抒情于描述之中,后一部分直接抒情议论。在说明中列举数字,有力说明对包身工的残酷剥削,引用例子形象说明对包身工的折磨极其残忍,令人发指,表达了作者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本文着重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并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作业:1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第四题。2口头练习第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