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381.50KB ,
资源ID:1194970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9497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教材2021-2022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教材2021-2022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

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要求素养解读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1.通过对比秦朝建立前后的政治制度,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2认识不同时期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强调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知识点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1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

2、禅让制。(2)商朝政治体制: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国家机构: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2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内容天子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 诸侯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2)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思维点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

3、系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3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2)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情境探究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史料一周初的分封是一种武装驻防事业我们知道周王当时所能直接统治的只有王畿之地。王畿之外,周室先后封立了很多诸侯国,诸侯对王室的义务不过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

4、征伐,以及救济畿内的灾患而已。诸侯国的内政几乎完全自主,而王室开国初年的武王、成王过去以后,诸侯对王室的义务也就成了具文(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空文)。白寿彝中国通史问题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及诸侯国与周王政治关系的特点。提示目的: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特点:周王分封诸侯,受封诸侯要对周王尽义务;诸侯国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独立性)。史料二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中国大概至晚从纪元前十二世纪起,就实行诸子均分制度。父亲遗留下的财产,每一个儿子都有一份。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柏杨中国人

5、史纲问题西周统治者是如何解决史料二中的问题的,这反映了周朝统治的什么特点。提示解决方式: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特点:政权与族权相结合。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3)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之间很难逾越。(4)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5)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针对训练1夏商周王朝都是通过部族之间的斗争建立起来的,国家的管理机器是由部族的管理机构改造而成的。这表明()A早期文明具有野蛮性B国家与部族融为一体C血缘关系

6、是唯一纽带 D王权未实现高度集中解析:选B夏商周的建立都是通过部族之间的斗争实现的,而国家管理机器是由部族的管理机构改造而成,这充分证明早期国家和部族融为一体,故选B项;“野蛮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早期文明中姻亲关系也是一种纽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2西周所封的“诸侯国”是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来的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如同往原方邦部族里“掺沙子”,这些新建的基地成为地域性的次级“统治中心”。材料表明西周分封制()A冲击了传统贵族血缘政治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形成自上而下的层层拱卫 D具有监临督察的特点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原来的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

7、,形成新的地域性的次级“统治中心”,这样就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层层拱卫,故选C项;西周分封制依然属于贵族血缘政治,排除A项;西周并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B项;新的封国是统治中心而非监察机构,排除D项。知识点秦朝的政治制度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1历史背景(1)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2)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2主要内容(1)中央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三公九卿制度机构组成三公丞相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太尉是最高武官,掌军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九卿

8、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权力运作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2)地方制度:实行郡县制。郡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或道,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3)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辨析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情境探究秦朝政治体制的创新史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

9、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问题根据史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提示相同:保留了血缘色彩。不同: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史料二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问题根据史料二,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秦创新举措所具有的历史条件和对秦及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提示举措:首

10、创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历史条件:秦统一全国。影响:对秦朝,巩固了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后世的政治制度在秦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权力的统一与集中成为后世王朝的总体趋势。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转型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高度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职业官僚掌握针对训练1“周秦之变”是指西周到秦朝的过

11、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下列内容属于“周秦之变”的是()A从嫡长子继承制到世袭制B从宗法分封到礼崩乐坏C从任人唯贤到任人唯亲D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分封制的地方分权发展到郡县制的中央集权,是“周秦之变”核心的内容,故选D项;嫡长子继承制也属于世袭制,两者之间不存在转变,排除A项;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分封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与秦朝无关,不是“周秦之变”的表现,排除B项;从任人唯亲发展到任人唯贤才是“周秦之变”的内容,排除C项。2东汉卫宏在汉旧仪中说:“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银铜玺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秦以来,天子独称玺,

12、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反映了()A儒家思想的确立B等级制度的强化C官僚政治的成熟 D大一统国家形成解析:选D由材料中“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可知秦时皇帝独尊,而皇帝独尊的背景是大一统国家的形成,故选D项;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成为主流思想是在汉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仅能体现皇帝与其他人的不同,即皇帝独尊,不能体现其他各等级之间的区别,排除B项;官僚政治成熟于隋唐时期,排除C项。知识点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1中央行政制度(1)汉代西汉: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削弱了外朝丞相的权力;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东汉:刘秀将尚书台

13、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内容名称职能三省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3)宋代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宋太祖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4)元代: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5)明代废除宰相制: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秦汉以来绵延1

14、 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设立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6)清代: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思维点拨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图2地方行政制度(1)汉代西汉: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郡县制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太守选用属吏,分曹理事,各曹属吏分管具体事务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及分曹属吏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15、。(2)魏晋南北朝: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3)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4)唐朝由州、县二级制发展成为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5)宋代:实行路、州(府)、县三级制。(6)元代:实行行省制度,形成省、路、府、州、县的多级行政制度。(7)明代:明初废行中书省,其权力分别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8)清代: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思维点拨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地方管理的方式分

16、化事权,相互牵制;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划;实行监察制度;中央直接掌控地方权力或设置专门机构直接管理;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等。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情境探究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史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摘编自任怀国等著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问题根据史料一,分别以秦、唐、明为例,写出与“独相”“群相”“兼相”对应的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简析“在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目的。 提示“独相”:秦朝三公九卿制;“群

17、相”:唐朝三省六部制;“兼相”:明朝内阁制。目的:防范宰相擅权;力求加强皇权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史料二无论是明代的内阁,还是清代的军机处,都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府。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后,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但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阁臣和军机大臣还是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摘编自任怀国等著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问题根据史料二,概括明代内阁首辅与清代军机大臣的共同特点。提示共同特点: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有参议政事权

18、但无相应的决策权;在施政过程中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中枢权力体系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针对训练1唐初以三省长

19、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使相权。其主要目的是()A提升宰相地位B扩大宰相数量C提高行政效率 D巩固专制皇权解析:选D唐高宗时期允许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使相权,这样增加了宰相数量,变相削弱了宰相权力,其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故选D项,排除A项;B项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宰相人数增加会降低行政效率,排除C项。2陈登原在其国史旧闻中曾对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很恰切的描述:“尚书虽为政务之官,反不如代笔人之楼台近水,于是密勿献替(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现实。”材料反映的是()A君主制 B三公九卿制C内阁制 D设军机处

20、解析:选C由材料中“密勿献替(备顾问),秉笔票拟”可知,其反映的是内阁制,因为内阁掌握的是票拟权,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思维脑图要旨聚焦1夏朝建立了世袭制,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2秦统一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3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学史明智展情怀材料展示材料明朝经过创造的阶段而固定下来时,朝廷的主要部分实为百官臣僚之集团而不是君主。即算朱元璋罢宰相这一官位而终明代未曾复置,以后之各“大学士”实际上亦填补了此缺陷。大学士为文笔之士,起先参加皇

21、帝各项诏书之起草,逐渐因拟稿而有了决定方针与政策的能力,到后来官阶和声望与日俱增,实际上成为统合文官组织的主持人和他们的发言人,只不过他们的行动与决策还是要通过皇帝的正式批准而已。这实际上是一种表面奇特而内中有理的安排。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思维升华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御史制度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学以致用1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

22、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有利于皇帝决策集思广益C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D起到了限制和监督皇权的作用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群臣议政,经过充分讨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专断的缺陷,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最终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选B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决定权在皇帝手中,排除C项;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排除D项。2中国的主要山川都呈东西走向,对比唐代的道和元代的省,我们就会发现,唐道的分划是以横向为主,元省的分划却以纵向为重。这种区别()A消除地方产生割据的地理基础B说明唐道和元省的职能不同C调动了地方发展的积极性D体现南北经济文化

23、密切解析:选A元代的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从而使地方失去格局上的地理优势,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仅据材料内容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元代的行省划分不利于地方政府治理边远地区,排除C项;元代的行省采取纵向划分,不是出于经济目的,而是政治目的,排除D项。教材问题再思辨1读教材P4“史料阅读”:史料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设问秦朝文书行政制度有何积极作用?提示保障中央的政令能够迅速传送到全国各地,维

24、护政治和国家治理的正常运行。2读教材P6“问题探究”:史料唐朝柳宗元封建论说:“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明末清初顾炎武郡县论也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这两位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形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设问你认为郡县制有哪些局限?提示地方政府官员没有实质的权力,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官员积极性的发挥。课程新解拓展教材的维度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自始到终采用中央集权制的根本原因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制的存在。15世纪以前,西方没有出现中央集权制,是由于封建领主不但能够世代相承地、 稳定地占有

25、领地,而且能够终生占有农奴; 他们不但具有固定的等级身份,而且在领地上亲自掌握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 领主不需要在地方上另设一套完整的官僚机构,就能够在庄园中对农奴进行统治。与西方相反,我国的封建地主是采取租佃制剥削佃农,地主对土地的占有是不固定的,对佃农的占有也不稳定,地主本身不能亲自掌握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这些权力从土地所有权中游离出来以后,必须归专门的官吏掌握,于是在地主经济之外,驾乎整个社会之上,就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复杂的官僚机构。这种机构体现在地方政权上,就是历代流行的郡县制,也就是贯彻中央集权精神的关键所在。课程深化提升教材的高度中国历史上宰相制度的特点第一,宰相的非世袭性。第

26、二,宰相权力的非独占性。自秦朝建立宰相制度以来,历代的相权在原则上是不可以独自占有的。秦和汉初,虽然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其左右,以分其权,共同辅佐皇帝,以后历代有三公制,于是相权一分为三,从此一人独占相权便被多人共有相权的历史趋势所代替,并被历朝历代所沿袭。第三,宰相机构和名称的非固定性。第四,宰相参与决策,以辅佐天子为己任。国家政治活动的决策过程,是整个政治过程的关键性阶段,也是把来自各方面的政治要求转换成权威性决策的重要阶段。除君主独断外,宰相也要参与决策,宰相群僚实际上是围绕于君主左右的决策群体。宰相作为政府的最高管理者与官僚代表,是历代封建王朝中枢决策机构的首脑或首脑群体

27、,决策的最终定论固然由君主独断,然而整个决策过程中的调查、草拟、审查、驳议、商讨、修订等,几乎全由宰相参与并主持进行。宰相参与,在秦汉到隋唐这个历史阶段中,表现得较为主动和积极,但自宋以后的元、明、清各朝,相对来说,日趋衰微;在历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前期和后期,宰相参与的作用也不稳定,一般来说,前期比较奋发有为,坚强有力,后期往往由于君主的随意、蛮横、残暴的干涉,变得畏缩不前,可有可无。迁移应用1对于封建时代的历史循环变迁,史学家们常常用一个成语加以描述,便是“换汤不换药”。对“换汤不换药”解读正确的是()A“汤”是指官僚政治体系扭曲混乱B体现君主专制统治效能空前提高C“药”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

28、治D清代对宰相制度得以变相的恢复解析:选C古代中国基本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围绕这一制度形成了历史循环,因此“药”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故选C项;古代官僚政治体系并未呈现出扭曲混乱的特征,排除A项;B项无法解释“循环”,排除;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未变相恢复宰相制度,排除D项。2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禅让制代替王位世袭制C内阁制代替宰相制 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解析:选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

29、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故选A项;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排除B项;内阁制度是皇权空前强化的产物,其依附于皇权,不属于官僚政治的合理性表现,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替代井田制是土地制度的变革,与官僚政治无关,排除D项。3明朝冯梦龙指出:“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大手段。”这揭示出宋朝()A中国疆域版图基本奠定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D君主专制权力已有所削弱解析:选B材料中的“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指的是

30、强大中央,弱化地方,这是立国之根本,从而达到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目的,故选B项;中国疆域版图基本奠定是在清朝,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中“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的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排除D项。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中国古代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对图

31、二中两人的对话内容进行阐释。解析:第(1)问,秦代为三公九卿制,唐代为三省六部制,明代为内阁制,据此结合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进行回答,注意语言的组织。第(2)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之一是皇权越来越集中,相权越来越衰弱直至废除;根据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两幅图片都涉及了宰相,故在阐释时要围绕宰相制度来讲述,从宰相的职责、发展历程、作用等角度阐释,其他言之有理皆可。答案:(1)表现:秦设宰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只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2)趋势:皇权越来越集中,相权越来越衰弱直至废除。阐释: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为解决由此带来的沉重政务负担,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个人的信任,其职责以侍从咨询为主,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