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巩固梯级演练检查我的基础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驯鸽(xn) 翘首(qio) 点缀(zhu) 歧视(q) B.椽子(yun) 颓废(tu) 柘木(zh) 着落(zho) C.湍急(tun) 领略(l) 落蕊(ru) 扁舟(pin) D.椭圆(tu) 混沌(hn) 衬托(chn) 厦门(xi) 提示:A项,qioqio,qq;B项,yunchun,zhozhu;D项,hnhn。 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修养 修养生息 掠夺 攻城略地 B.成规 陈规陋习 清静 耳根清静 C.预订 预订时间 幽闲 缓慢悠闲 D.曼妙 轻歌曼舞 轮次 语无伦次 提示
2、:A项“修养生息”应为“休养生息”;B项“耳根清静”应为“耳根清净”;C项“预订时间”应为“预定时间”。 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_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_,严厉,_的感触来的。 (2)秋蝉的_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_得满地。 A.情趣 幽怨 萧瑟 衰落落 B.情致 幽然 萧索 衰弱 洒 C.情趣 幽远 萧索 衰弱 铺 D.情致 幽远 萧条 衰落 落 提示:情趣:情调趣味。幽远:幽深。萧索:缺乏生机。衰弱:由强转弱。铺:更生动形象地表现落蕊满地、铺得很厚这一特点。
3、 答案:C4关于本文及其作者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是浙江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因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B.郁达夫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部分小说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并对封建道德作大胆挑战,但带有颓废情绪。 C.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D.用“故都”而不用“北平”,表明作者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 提示:D项“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错。 答案:
4、D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B.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 C.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D.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提示:B项“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句式杂糅;C项表意不明,“日前”即几天前,应
5、改为“目前”;D项动词“加快”与宾语“规模”搭配不当。 答案:A6选出与例句在表达上相一致的句子 () 例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A.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C.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D.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提示:例句以细腻的笔触表现故都
6、的秋“清”“静”的特点,A、B、C三句都不具有这一特点。 答案:D7课文第三段中有这样的文句:“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句子表达了_的感情,进一步表现了_。 参考答案:作者对故都之秋怀恋故都之秋的迷人8古人有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若耶溪)天山景物记中说:“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本文中写到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试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这些都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衬托是指
7、在描写某一个事物的时候,用另外的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它更鲜明更突出地显现出来。文中写到的“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静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
8、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9分别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 参考答案: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10文中画线的句子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南国之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是北岛的诗歌回答中的一句话,揭示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逻辑。调整该诗句的语序,使之符合下列要求。(不得增删或改换词语。)11反映一种更不合理的社会逻辑。 答案: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
9、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12表现一种比较公正的社会逻辑。 答案: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综合拓展提升(经典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乡土情结 柯灵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
10、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
11、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
12、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
13、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13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参考答案: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亲。来源: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14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参考答案: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多数的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
14、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15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参考答案: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
15、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答案:AC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山房春事 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来源: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17在这首唐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景象? 参考答案:这首诗前两句写远景。仰望空中,乌鸦乱飞,聒噪不已;环视四野,人烟稀少,只有三两处人家。三、四两句写近景。庭院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只是春花虽依旧盛开,梁园却已改昔日容颜。来源: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18全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开放性试题。) 参考答案:这是吊古伤今之作。全诗运用反衬的手法,将吊古之情巧妙地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地表达了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沉痛感情。前两句中“暮”“乱”“萧条”等词语透露出作者的伤感,后两句则运用反衬,借无知庭树在一片萧条中仍然开出繁花,抒发了世事盛衰无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