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密启用前延长县中学201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考生注意:本试卷分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所有试题答案按照试题对应编号写在答题纸上,本试题卷不作为阅卷和评分依据。第I卷 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1A解析 本题以孔子兴办私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B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
2、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并没有瓦解。C项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与材料无关。D项和材料中的兴办私学联系不大。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2.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2B解析 材料“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意思是:丞相、大臣都是按皇帝谋划好的事情去做,所有事情都由皇帝决定。故选B项。A项概括不全面;C项说法
3、错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比较完备;材料并没有反映相权与君权的矛盾,排除D项。3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3B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A项中枢权力体系日益完备是指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监察谏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C项与D项是经济方面的内容,与题干材料关联不大;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地方行政区划层级设置越来越细,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管理控制的加强
4、。故正确答案为B项。4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4C解析 本题以中国近代外交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概括归纳知识的能力。在近代中国没有成为世界强国,也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压迫。从题干中“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再到“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可以看出,中国的外交逐渐走向自强。故C项正确。5 “在濯
5、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它描绘的是()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5C解析 本题以一段史料记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抓住材料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有着统一的指挥”等关键信息,据此可以判断出材料描绘的应该是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故正确答案为C项。6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临时约法()A规定
6、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D不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6B解析 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临时约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和平等,是对之前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根本否定,这也是临时约法的重要意义,所以其“革命性、民主性”表现在对君主专制的否定方面,故选B项。A、C两项是临时约法的内容,但反映的实质内涵不如B项更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7. 1924年,教育社会学家陈启天在国家主义与国民教育的改造一文中说:“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一切教育的材料均起了一个大大的改变:人人以为有国家色彩的教材太狭隘,不如采用含有世界色彩的教材;记述战事的教材太残酷,不
7、如采用歌颂和平的教材较合人道;培养爱国思想的教材太危险,不如培养文化的教材可赞赏。”从材料可以得出()A五四运动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观念B军阀政府试图通过教材控制青年人的思想C巴黎和会淡化了国人的世界意识D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具有半殖民地色彩7A解析 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故A项正确。据材料信息“人人以为”,并没有突出军阀政府的作用,B项错误;“有国家色彩的教材太狭隘,不如采用含有世界色彩的教材”说明国人的世界意识增强,C项错误;D 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项错误。8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
8、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发昌机器厂创办 京师大学堂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 国民党改组A B C D8D解析 本题以殷海光的观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揭示了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的过程。“技术的反应”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所以属于“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是指学习西方的民主政体;“观念的反应”指新文化运动;“组织的反应”指新文化运动后新的革命政党的组建,与此相符,故正确答案为D项。9. 1949年4月,周恩来说:“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
9、绅及其他爱国分子,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周恩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A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B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9B解析 根据题干时间和“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可知是团结各阶层人民筹建新中国,故选B项。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民主党派的问题,A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出的,C项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的,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10 “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
10、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主集中制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0D解析 据材料信息“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弊病”,可知这个制度应该属于政党制度,故D项正确。A项是国家根本政治制度,B项是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C项是国家机构的根本组织原则,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1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
11、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A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11A解析 从题干看,归绥、迪化的称呼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和思想上的控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两地更名,新的称呼不再有这样的色彩,反映出中央政府在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意无关。12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中说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深圳中英街开始流传着一个谜语:1997年之后是什么?”历史发展揭示出的谜底是()A经济特区 B特别行政区C“九二共识” D澳门回归12B解析 1997年香港回归
12、前,深圳中英街街东侧属中方,街西侧属英方,1997年香港回归后街东侧属深圳,街西侧属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的缩影,故B项正确。深圳于1980年被设立为经济特区,与题目时间不符,A项错误;1992年大陆与台湾方面达成“九二共识”,与题目时间不符,C项错误;1999年澳门回归,与题目时间不符,D项错误。第II卷 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2大题。13题26分 ,14题12分,选做题14分,共52分。)13(26分)阅读以下关于“海权”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欧罗巴内自明嘉靖年间,舟楫无所不至,初寻出亚默利加大地,次到五印度国,后驶至中国,红夷东驶之舶,遇岸争岸,遇洲据洲,立城埠,设兵
13、防,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 “夫制驭外夷者,必先洞夷情。西夷之海艘,坚驶巧习,以其恃贸易为生计,即恃海舶为性命也。中圆之师船,苟无海贼之警,即终年停泊,其船窳(粗劣)漏,断不可以涉大洋。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圆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战舰已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扩货者听。” “东西海权之争实在南洋,西夷之本土距中因甚为遥远,其窥吾圆必以南洋为基地。倘因诸华人流寓岛上者,举其雄桀,任以干城,沈思密谋,因以漳泉惠潮嘉人为流官,雄长其上,破除陈例,归于简要,自辟僚属,略等藩镇,庶足为南服锁钥与!” 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 凡一国之盛衰,在乎海权之得失,能主管海上
14、叔者,必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者,必能主管世界之富源;处此弱肉强食之秋,立国之要素为军备,军备之要在海权。19世纪以来,海权之争渐趋注于太平洋,我国与太平洋上适当列强海权竞争之冲。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盖无舰船,海防无从谈起,有舰船而无训练有素之才,无以用之,有舰械人才而无良港,则海军无驻足之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政府,则必导甲午之覆则。海事既备,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勾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 引自孙中山相关论述材料三 在整个历史上,控制海洋是决定一个国家的领导地位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常常是决定一个国家
15、存亡的主要因素。美国要做到这点,两件事不可缺少:第一,凭借筑垒和建立海岸防御舰队来保护主要的港口。第二,壮大海军力量。这会使进攻性力量如虎添翼,单是它自己就使一个国家能够向外扩展影响。 一一马汉(美国)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0年)(1)依据材料概括魏源的观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0分)(2)依据材料二说明孙中山的海权观相对于魏源来说有哪些发展?原因何在?(12分)(3)对比三则材料,指出近代中国人与马汉在海权观念上的不同。(4分)【答案】(1)观点:创设一支强大的近代海军;保护国内外贸易的发展;经营南洋以为屏藩。(6分)原因:列强扩张加深中国的危机;工业文明冲击之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积极了解
16、西方。(4分)(2)发展:海权对民族独立与复兴具有重要的作用;强化海权的关键在“民之政府”;开发海洋资源,发展中国海洋实业。(6分)原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学习西方进一步深入;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逐步形成。(6分)(3)不同点:中国的海权观着眼于抵抗外来侵略;马汉的海权观着眼于对外开放(4分)。【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圆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西夷之海艘,坚驶巧习,以其恃贸易为生计,即恃海舶为性命也”“ 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得出信息有创设海军、保护贸易、经营南洋等,原因可以从中国危机的加深
17、以及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的深入等。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由“凡一国之盛衰,在乎海权之得失”“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得出海权对国家盛衰的重要性,“海军无驻足之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政府”说明了在强化海权中政府的重要性,“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说明了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实业等;原因依据“(1890年)”历史背景分析,可以从民族危机的加深、向西方学生的深入、民族观念的逐渐形成等。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比较分析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及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的海权观主要依据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而得出,而马汉的海权观主要“控制海洋是决定一
18、个国家的领导地位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即对外开放。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14.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
19、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二 各地财赋集中于行省,行省把大部分财赋解运京师上供朝廷,少部分则与各省留用,其中中央与地方财赋分割比例为7:3在行政的另一方面命官权和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可以说元代的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通常,从七品至九品的地方官吏由吏部“拟注”,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审核,每月举行一次。正三品至正七品由中书省“自除”。二品以上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要选拔。在军事方面,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但调动行省所属军队的批准权,集中于皇帝一人,行省只能遵照朝廷的号令行事。赵军英论元代行省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的地位和作用材料三 就中国的
20、历史环境具体条件而言,中央集权比地方分权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明显多一些。但极端的中央集权很大程度上又是以中央对地方政府“无所分画”和“无所寄任”为基础,是与皇帝专制制度相适应的历史产物,主要是为家天下的王朝大一统服务的。 一一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行省制在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作用”为主题进行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论述: 观点(4分)史实(6分)行省制有地方分权的色彩(2分)1、行省可以拥有一定的经济权,可以留用30%的财政用于地方发展;2、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3、行省下设置宣
21、慰司管理边远民族事务。(3分)行省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1、行省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有利于打破地方政府利用自身的地理环境割据自重;2、中央政府掌握行省的人事权,控制了各级官吏的选拔任命:3、行省军队的调动权由皇帝控制,抑制地方军阀势力。(3分)请考生在第15、16、1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14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
22、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材料二 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
23、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材料三 关于戊戍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戍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8分)(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6分)15(1)看法:材料一认为是由于维新派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暴动,
24、招致顽固派镇压; 材料二认为是由于对改革缺乏周全计划;缺乏斗争策略,没有尽量减少阻力。(6分)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政治上不成熟,与顽固派对比实力悬殊大。(2分) (2)缺陷: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的真实性。(3分) 问题:要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3分) 16.(14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国家通过契约产生。国家就是伟大的“利维坦”(国家),具有绝对的权力和至高无上的权威。国家元首的权力是不可分割、不可剥夺的。推翻他是毁约的不合法行为,是违反自然理性的叛乱。霍
25、布斯利维坦材料二 国家通过契约产生。如果国家是一个让社会成员畏惧的“利维坦”,那不啻说,人们愚蠢到如此地步:他们为了避免野猫或狐狸可能给他们的困扰,而甘愿被狮子吞噬,甚至还把这看作安全。统治者必须受契约的限制,如果他不履行契约,人民有权反抗、推翻他的统治。洛克政府论下篇(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两位思想家关于社会契约的不同论点。(6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洛克的思想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产生了哪些影响?(8分)16(1)虽然霍布斯和洛克都认为国家是通过契约产生的,但霍布斯认为元首权力至高无上,不能被推翻;而洛克认为如果统治者不履行契约,人民有权推翻它。(每点3分,共6分)(2)对启蒙运动的
26、发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产生深远影响。(每点3分,共8分)17. (14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
27、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 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请回答:(1)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策” 观点。(6分)(2)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8分)17(1)观点: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6分)(2)评价: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