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常德淮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 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 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2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春秋以降,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到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与传统写法大相径庭,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
2、法基础上稳健发展。这反映出()A秦国对西周制度与文化的坚守 B经济发展道路差异导致文字分化C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 D正体俗体之别是华夷之辨的表征3周公强调,天命的转移并非不可把握,上天实际上是以德的要求来检验下界统治者,想要长久保有天命,就必须吸取前代和祖先执政的经验教训,时刻敬天、明德、保民。周公的这种天命观()A意在阐释周人代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 B强调脱离天命关注现实政治的重要性C蕴含着中国古代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D成为后世统治者强调仁政的理论来源4钱穆认为中央集权制度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日,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称
3、赞它是“中国历史上无上成绩”。以下关于中央集权制度表述正确的有()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因为当时中国周边复杂的国际环境决定的B中央集权制度被公认为开启了世界文明特别是政治文明的先河C不能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政治和文化保障D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也保障了中华文明的延续5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名称主要职能名称主要职能郎中令宫中警卫宗正皇室宗族卫尉宫门警卫廷尉司法和首都警卫少府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典客少数民族事务太仆宫廷车马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和税收奉常宗教、礼仪和教化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4、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6在秦帝国,郡下设县,县下依次设乡(亭)、里、什伍等组织。郡县的自由民皆称“黔首”。征服山东六国的秦人,在政治上没有特权,他们与山东六国人一样,均为帝国的臣民。由此可见,秦朝()A铲除了贵族等级制的基础 B郡县制的推行打破了地域关系形态C郡县制呈现出地缘性特征 D政治制度建设蕴含着民主平等色彩7一般来说,汉代监察官只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以随时上书弹劾监察官。这表明汉代()A监察体制完备具有独立性 B形成了对地方有效管理C建立了对监察的反向机制 D监察体系具有多层次性8东
5、汉末年社会上流行这样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说明此时的选官制度()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 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9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 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10宋初到南宋,宰相事权强化
6、的趋势明显。宰相的事权包括兵权、财权、司法权,出现了由分割到集中的过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集权体制逐步遭到破坏 B适应政治中心南移的形势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D提高国家机构效能的需要11古代中国新统一的王朝通常会编写前朝的历史,既是对前朝的“盖棺论定”。也表明对前朝正统的继承。元朝在修前朝历史时,为确定奉哪个朝代(金、辽、宋)为正朔,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元朝统治者将金、辽、宋均奉为正朔。据此推断,该举措()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 B有利于推动元朝的政教合一C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观念 D激化了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12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
7、”,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13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A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 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14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
8、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C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15北宋建立以后,“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朝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A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 B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D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16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9、”。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17有人认为,明太祖时君权膨胀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明朝君权膨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相权过度膨胀,危及君主权威B以相权为核心的官僚体制难以承担加强中央集权的重任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国历代君主执政的必然准则D封建制度衰落,皇权受到更多冲击和挑战18明朝初年,地方行政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度。但在省级行政上,明朝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即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和刑名司法、都司掌理卫所军政,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结
10、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提高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C确保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D解决废除丞相制度所带来的弊端19明代中后期地方上设立巡抚3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三司”则处于巡抚下属地位。上述举措有助于()A统一协调地方权力 B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C削弱地方行政权力 D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20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
11、,不许敷衍繁文。”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A形式僵化限制严格 B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C不再重视儒家经典 D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21表2是根据宋史按籍贯统计的北宋入传(正传和循吏传)官员地域分布情况表2时间官员总数(人)北方地区官员(人)南方地区官员(人)北宋前期32927851北宋中期429274155北宋后期300121179据此可知()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渐进性 B北宋时期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C北宋时期北方总人口数量日渐减少 D北宋后期官吏减少缓解了财政负担22宋代时“坊市制”已经瓦解,商民们竞相开设商铺,各种“违章建筑”层出不穷,面对城市秩序混乱,宋朝政府专门设立
12、“街道司”;为适应蓬勃发展起来的街市,宋政府还在街道两旁测量距离,竖立“表木”;徽宗时正式征收“侵街房廊钱”。这说明宋朝()A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 B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C为增加收入巧立名目收取杂税 D商业发展不再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23历史学家吕思勉说:“先秦诸子中虽亦有其高远的哲学,然其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先秦诸子学说对政治的依附 B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4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
13、、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A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 B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C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 D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25“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同时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驰骋了。”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B“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C“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D“新的指导原则”在当时主要指与时俱进的儒家思想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
14、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27隋朝的丹元子按照晋人陈卓所定的星座,把周天各星的步位,编成一篇七字长歌步天歌,文句非常浅显。元代王祯的农书由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组成。其中农器图谱对各种农具、水利机械、手工业工具等均有详细的图解。上述举措()A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理论水平 B利于相关科学技术在民间的传播C改变了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D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28魏晋时期,人们不再相信所谓的“天命”,转而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诗歌中训勉
15、的内容减少了,自由抒情和绮文丽藻的成分却日益增加。据此可知,魏晋时期()A文学创作的政教性有所减弱 B士族强化了对文化话语权的掌控C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冲击 D文学才能是评判人才的重要标准29古代太湖流域蚕桑生产历史悠久,很早就有“桑麻蔽野”、“农桑兴大利”,“蚕桑之利,厚于稼穡,公私赖焉”,“丝之丰歉即小民有岁无岁之分”之类描述。这说明()A古代商品经济南北发展均衡 B个体经营与小农经济相互排斥C江南地区自然资源遭过度开发 D江南地区有较好的商品经济基础30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
16、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二、材料阅读(共40分)31(20分)社会阶层的变动是社会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三代(夏、商、周)之时,民之秀者乃收之乡序,升之司徒,而谓之士。 顾炎武日知录然战国者,攻伐最剧烈之时代也,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复不少。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
17、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 摘编自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材料二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高度的中央集权和文官化,使王朝免于内部的篡夺,但还是促进了独裁统治,因为靠出身而不是靠才学获得皇位的君主,开始成为不变的政治权威和群臣效忠的对象。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摘编自(美)包弼德唐宋转
18、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状况并分析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在政治方面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10分)32(20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在国家治理方面留下宝贵经验。材料一: 材料二:材料三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指户口册)浸坏至是(780年),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徭悉省。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19、。旧唐书杨炎传材料四1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材料五明清时期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明朝清朝前中期中央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边疆东北 ?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员抗击沙俄: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设立东北三将军辖区,管辖奉天、吉林、黑龙江东南统一台湾;设台湾府,
20、隶属福建省西南封授当地的僧俗法王、王等封号;设行都指挥使司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派遺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西北与鞑靼订立和议,其首领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先后 平定准噶尔部以及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两级进行管理,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设伊犁将军管理军政事务(1)分别指岀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述其影响。(4分)(2)参考材料三,模仿下面的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两税法。(6分)(3)依据材料四,简述北宋初年在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方面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6分)(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特点。(4分)淮阳中学2020年下
21、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答案一、单选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CADDCCDD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CBABCDAAD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ABDDBBADC二、材料阅读31【答案】(1)变化状况:士人地位不断上升,成为四民之首;士人分化为文士与武士,其社会性格相应发生变化,武士的社会作用相对突出。(4分)原因:社会剧烈变动,分封制走向崩溃,礼乐制度遭受冲击,争霸兼并战争的进行;私学教育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掌权倚重士人、礼贤下士,养士之风兴盛;推行军功制,奖励耕战;小农经济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6分,任答三点即可得
22、6分)(2)特点:皇权失去制衡,专制独裁加强(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平民社会取代贵族社会。(4分)历史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社会阶层流动加快;科技进步(如印刷术),教育(如书院)的发展,市民文化繁荣;士族门阀的衰落。(6分,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32【答案】(1)材料一现象:秦将原六国文字统一为小篆;影响:利于政令畅通;巩固统一;促进文化交流。(2分)材料二现象:辽、夏、金等政权借用汉字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影响:促进本民族文化进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分)(2)两税法:唐中期(或780年)宰相杨炎主持的一次税制改革。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
23、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两税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征收标准更趋合理。(6分)(3)措施:考试资格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传统受歧视的工商业者也可参加;录取方面,更多录取社会下层士人;(2分)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统治力量;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推动崇文抑武局面形成;改变及第个人与家族的地位和经济状况;促进重农抑商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一批儒商诞生,提升中国商业文化。(2点4分,要求两个角度:个人、国家、社会;或政治、经济、思想)(4)特点:国家更重视边疆治理,中央设专门机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尊重各民族的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国家对边疆控制加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政策有传承和创新。(2点两个角度,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