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9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最新考纲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考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从性质上说,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2)从过程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
2、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从时间上说,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2)从性质上说,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点拨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夸大这种反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1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二者始终保持一致。_矫正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但二者不总是一致的,社会意识可能超前或滞后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_矫正社会意识作为意识在
3、社会领域的体现,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是实践。3社会意识因预见社会发展趋势而推动社会发展。_矫正并非所有的社会意识都能正确预见社会发展趋势,并非都对社会起推动作用。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
4、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图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类别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与意识区别研究对象人类社会整个世界地位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作用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对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考法1结合社会领域的认识等的变化原因,考查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1(2017全国卷21)“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
5、、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ABCDC从“放”到“少放”或“不放”这种年俗的变化,是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也说明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符合题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而是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化,说
6、法错误。社会意识也可能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说法错误。解法指导: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这一决定作用并不意味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始终保持一致。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可以是一致,也可以是超前,还可以是落后;二是由于两者的不一致性,社会意识不一定自主变化,所以需要加强社会意识领域的工作。考法2结合国家思想建设、公民认识提高等素材,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2015全国卷19)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因为()文
7、艺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文艺的发展取决于文艺创作方法的创新文艺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的形式与风格是统一的文艺是反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A B C DB本题的题眼是“脚踩坚实的大地”“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文艺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文艺创作必须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反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符合题意。夸大了文艺创作方法创新的作用,文艺的发展应该取决于社会实践的发展,排除;中“统一”说法错误。解法指导: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可以从唯物论和认识论角度进行深化理解。从唯物论角度看,二者关系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
8、社会领域的具体体现;从认识论角度看,二者关系可以借鉴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考法3从生活焦点或时政热点角度取材,以主观题形式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关知识3(2018菏泽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8年1月7日,德国之声电台网站刊登对三国演义首个德文全译本的翻译者德国汉学家尹芳夏的专访。尹芳夏对记者说,德语读者可以通过这部小说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三国演义是一本关于战术谋略的书,其中很关键的一个思想就是:我要如何为自己赢得合适的人才?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每个企业都要考虑的事情,就像英语里常说的“It is all about hiring people”(一切在于雇用人才)。还有一个观点就是
9、,要想成功,不一定非要成为规模最大的企业,这也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体现,比如很多典型的以少胜多、以计谋取胜的战役。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可以学习借鉴的东西。尹芳夏还认为,三国演义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面对目前欧洲所面临的局面,也是可以有所借鉴的。我们看到在政治领域,人们希望建立起一个联合的、强大的、不断扩张的欧洲,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自然会滋生危机,比如希腊、葡萄牙和意大利。在这种局面下,需要提出的问题是,怎样建立一个让大家都感到舒适安宁的欧洲,当然也应该认识到一点就是,在这个建立的过程中,欧洲随时都有可能会面临分崩离析。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
10、识,说明“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对欧盟有所借鉴的原因。解析:明确知识限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需要从决定作用和反作用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明确解答方向,即欧盟借鉴中华文化思想的原因,这既是由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的,又可以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在建立一个联合的、强大的、不断扩张的欧洲的过程中,滋生出了危机。面对这一局面,需要“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对欧洲建设提供借鉴。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借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有利于欧盟及其成员国正确把握欧盟的现状、规划欧盟的未来,处理好欧盟与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推动一个联合的、强大
11、的、不断扩张的、让大家都感到舒适安宁的欧洲的建立。解法指导:分析发挥或重视某种社会意识作用的原因时,要思维全面,做到“主观”与“客观”分析相结合。所谓“主观”,就是站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角度分析问题,发挥正确社会意识的推动作用;所谓“客观”就是站在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角度分析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考点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
12、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4社
13、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1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_矫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但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必须充分发挥生产关系作为最革命因素对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_矫正在社会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关系。3上层建筑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_矫正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14、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反之,则起阻碍作用。4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_矫正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实现的。5当前,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已经发生变化。_矫正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即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没有变化,因为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1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之间的内在关系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
15、建筑之间的矛盾。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正确理解不同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矛盾性质对抗性(敌我矛盾)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解决方式主要通过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根本目的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区分推动社会发展的各个动力(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
16、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考法1结合经济领域的改革热点,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及规律1(2019合肥质检)改革开放之初实行“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两权分离”。现在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格局。这表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ABCDC观点正确,但在题目中没有体现。错误,题目中三权分置体现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不是上层建筑。不同时期对农村经营关系的不同改革,既表明实践
17、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又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的体现,故入选。解法指导:分领域区分两个矛盾:一般来说,经济领域的系列改革是为了让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政治和文化领域的改革是为了让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考法2结合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热点,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及规律2(2015全国卷16)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
18、要求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A B C DA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题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从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当选;我们不能说“过去的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以后就一定能够适应经济基础”,排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但并不能说过去的认识是自发的,排除。解法指导:慎用“标志”。在分析某种活动、某项决策、某种因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时,对其重要性的程度的界定要
19、细致、谨慎。并非所有的作用、并非所有的重要作用都是可以成为“标志”,特别是在这一作用是众多作用中的一个时。考法3以我国当前的改革热点话题为背景,考查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实现措施3(2016全国卷22)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
20、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A B C DC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它制约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故符合题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说法错误;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劳动关系矛盾只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不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说法错误。解法指导: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考法4从我国改革领域的热点问题选
21、取素材,以主观题形式考查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关知识4(2018全国卷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改革开始于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我国农村改革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1978年冬,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
22、,实现了村民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20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解析:首先要明确“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的哲学内涵。结合题目限定知识可知,“唯改革才有出路”强调的是调整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重要性,“改革要常讲常新”强调的是要不断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力状况。其次,要据此审读材料,找出小岗村不断推进农村改革的相关信息。最后,要注意观点统率材料,材料印证观点。答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
23、产力,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解放生产力的基本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小岗村进行“大包干”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土地流转,发展集体股份经济,不断破除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弊端,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解法指导: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及规律的知识分析我国的社会发展时,在理论表述上,既要运用其一般理论二者的辩证关系,又要结合我国解决基本矛盾的措施改革的重要作用。考点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概念(1)内涵: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
24、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2)外延: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表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群众路线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地位: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求: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
25、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各项工作。(3)重要作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1守护英雄就要认同英雄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_矫正守护英雄的确要认同英雄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这一作用不是决定性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_矫正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但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不是人民群众,而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3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
26、的领导者作用。_矫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但不是领导者,也就不能发挥领导者作用。4坚持群众路线,是因为每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相同的。_矫正坚持群众路线需要发挥每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性质上和大小上都是有差别的。1从唯物史观角度,全面梳理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原因(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7、(2)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3)我们的各项工作要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4)积极投身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2比较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区别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根本区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28、者。承认杰出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伟大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历史是由伟大历史人物创造的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规律社会历史领域有着固有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人类社会是没有规律、不可捉摸的,社会历史仅仅是个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积考法1结合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文化创造、改革推进中的作用,考查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解1(2016全国卷22)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
29、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BCDB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强调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符合题意;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符合题意;“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作用的融合”“劳动者知识结构的优化”都不是“讴歌劳动者的原因”,排除。解法指导: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由于劳
30、动群众(即劳动者)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所以人民群众(劳动者)的生产活动也就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考法2以我国民生领域的热点问题为背景,考查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解2(2016全国卷20)在谈到中国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时,习近平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基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道路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能把握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人民群众的意愿是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A
31、 B C DA“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能把握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说法片面,排除;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人民群众的意愿,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符合题意;“造福人民”体现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符合题意。解法指导: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意愿的作用或地位。由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所以社会历史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意愿,社会领域的决策必须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愿。但是,人民群众的意愿不是社会工作的出发点(应该是客观实际)、不是检验认识正误的标准(应该是实践)。考法3围绕人民群众作用或利益的典型事例,以主观题形式考查社会历史主
32、体的相关知识3(2017全国卷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
33、”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析:本题给定的知识范围是“社会历史主体”,答题的角度是“如何”,围绕的主题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本设问有关的信息主要有:抓住受众诗词文化情结、引导全民参与、深挖文化内涵、采用丰富表现形式等。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明确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深入挖掘中国诗词的时
34、代内涵和现实价值,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答案: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解法指导:本题的答案要点,理论表述占一层,事实分析占三层。这一设置鲜明地体现出高考哲学主观题的命题特点和解题难点,即结合材料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去验证或论证答案中的有限的理论内容。所以,在复习哲学时,要对此进行专门性的研究和训练,即如何
35、去多角度分解信息指向、如何多层次去组织答案要点。考法4从生活焦点或时政热点角度切入,以主观题形式综合考查社会历史观的相关知识4(2019广安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古人讲,天道酬勤,春华秋实。中国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一
36、定成功”的原因。解析:明确知识范围,“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就是哲学第十一课的内容,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及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等。细致梳理材料信息,以此来调动相关知识,如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改革的推动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等。答案: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持之以恒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能推动中国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社会基本规律。中国的改革开放,从中国国情出发,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成功。(学生若答人民群众是社会变
37、革的决定力量也可酌情给分)解法指导:理清几个相关的知识范围。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唯物史观和价值观两部分内容。唯物史观指向哲学第11课,即“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价值观指向哲学第12课,即“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知识。思维模板 社会史观(即认识社会)的相关原理的运用通过选取我国社会发展和人生价值领域的典型热点材料为背景,如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各种民生措施、各类模范人物事迹等。以原因类、措施类、评析类等题型的方式灵活切入,突出考查对知识的变通性运用能力和对材料的准确性解读能力。【常见设问方式】(1)运用社会史观的知识,分析我国采取某某改革措施的原因。(2)运用社会史观的知识,分析我国解决某某问题的措施
38、。(3)运用社会史观的知识,对某某观点或现象进行评析。【常用答题语言】(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角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角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3)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角度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
39、的。改革就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4)人类社会的历史主体角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真题验收| 感悟高考淬炼考能1(2018天津卷5)“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别是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做出的重大判断。基于这一判断,党中央进行重大战略部署,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引领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上述材料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价值选择是
40、价值判断的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关系的调整ABCDB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故错误;生产关系的调整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不是决定作用,故错误;根据环境变化做出重大判断指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战略部署引领经济发展指向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故符合题意。2(2017全国卷20)2016年10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互联网思
41、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A B C DC互联网思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正确。网络信息技术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正确。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错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不能作为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错误。3(2017天津卷11)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也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
42、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这表明()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和引导作用A B C DC编纂民法典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修改完善,说明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符合题意;民法典属于上层建筑,编纂民法典是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说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排除。4(2017海南卷20)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迸发出无穷智慧。“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
43、,剩下都是自己的”“山定树、树定根、人定心”这些富有创建的主意都是人民群众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坐在屋里想不明白的事,到群众中就能找到答案。这里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有()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只要尊重群众意愿,就能取得实践的成功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A B C DB尊重群众意愿不一定就能取得成功,故错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一主观因素,故错误;到群众中去找到答案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符合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故正确。5(2016江苏卷3
44、1)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入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A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C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D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C本题的题眼是“农村土地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使农户能够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表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改革的目的在于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D项说法错误
45、。热点聚焦| 完善组织机构推进依法治国 背景材料2018年8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是党中央的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负责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党中央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
46、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定,是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举措,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一是有利于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二是有利于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三是有利于更好发挥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根据会议精神,各责任单位要研究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规划,统筹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法治建设总体进程、人民群众需求变化等综合因素,使规划更科学、更符合实际。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考点对接信息
47、点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信息点树立整体观念,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分析问题。信息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信息点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信息点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信息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信息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向导。命题预测命题角度1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知识,分析我国成立中央全面依
48、法治国委员会的依据。分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要求遵循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就是适应了我国当前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其成立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就是解决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改革措施,这一改革措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命题角度2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知识,分析我国如何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决策。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我国依法治国决策的作出必须充分把握我国当前的客观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我国依法治国决策的作出要遵循这条规律,发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积极推动作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来解决,改革就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我国依法治国决策的作出必须不断改革法治制度或要求,让改革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我国依法治国决策的作出必须充分考虑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