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十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限时:60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强调“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旨在()A.重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批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C.阐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性D.强调应首先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认为,中国不可能直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历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才能向社会
2、主义社会过渡,这实际上是强调应首先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故选D项。材料信息旨在强调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性,无意“重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批评,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后,不能直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2.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分析认为,小农经济在中国广泛存在和发展,而且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绵不断的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毛泽东意在强调()A.坚持武装斗争的
3、重要性B.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C.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D.“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行性答案D由材料“小农经济在中国广泛存在和发展,而且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绵不断的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可知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故选D项。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具体内容,排除A项。材料强调“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产生的背景而非意义,排除B项。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具体内容,排除C项。3.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
4、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材料中,毛泽东重点论述了()A.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B.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C.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D.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答案B材料“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说明毛泽东指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故选B项。材料内容是对农民问题与农民革命力量的分析,没有涉及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排除D项。4.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建国的主张。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5、()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了成熟B.违背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追求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D.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答案D毛泽东在分析中国国情和性质的基础上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步是完成民主主义革命,材料中的“建立联合政府,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等信息正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体现,故选D项。抗战结束前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排除A项。毛泽东提出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等主张只是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存在,并不违背中国共产党追求共产主义的理想,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排除C项。5.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
6、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A.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工作重心B.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C.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D.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答案B“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对传统的革命理论进行了补充,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故选B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是领导工人运动,排除A项。毛泽东的上述观点仅强调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并未奠定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排除C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尚未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D项。6.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
7、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并多次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A.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B.促成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团结海外力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D.组织民兵以阵地战防守遏制日军攻势答案A材料中毛泽东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表明他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故A项正确。7.1943年国民党挑起了一场“中国之命运”的论战,抛出了“哪个党能够救中国”的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组织多位理论家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等“中国化的马克思列
8、宁主义”的理论进行反击。这场论战()A.有利于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侵略B.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奠定理论基础C.有利于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D.为“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提供了土壤答案D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国内部就中国命运的论战,与反法西斯无关,故A项错误;1943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是中国内部的论战,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支持与否无关,故C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进行反击,这有利于毛泽东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故D项正确。8.萧功秦指出,极“左”思潮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了绝境,而摆脱这一绝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
9、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不断进行的政策调整。“调整”的最大成就是()A.成功选择了西方式市场经济模式B.建立了依法治国的新的执政模式C.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D.彻底摆脱了“左”的错误的束缚答案C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故A项错误。建立了依法治国的新的执政模式是成就,但不能说是最大成就,故B项错误。据材料“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不断进行的政策调整”得出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故C项正确。彻底摆脱了“左”的错误的束缚不属于“调整”的最大成就,故D项错误。9.邓小平的重要讲话意在()
10、1977年7月,邓小平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重申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978年6月,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讲话,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11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A.抵制错误,解放思想B.整顿党风,统一思想C.经济改革,市场主导D.力挽狂澜,创造历史答案A材料提供的时间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的讲话主要是针对当时“两个凡是”的错误,以及如何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故A项正确;整顿党风,统一思想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经济改革,市场主导”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
11、,故C项错误;力挽狂澜,创造历史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10.(2019山东菏泽一模)下面为19521958年我国科研成果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时间19521955年19561957年1958年8月1日至9月10日数据科研项目100项科研项目400项科研成果3 406项A.“左”的错误已经波及科研领域B.“一五”计划实施激发了科研热情C.“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科研腾飞D.新中国逐步迈入了“科技的春天”答案A1958年8月1日至9月10日仅一个多月的时间,科研成果就达到3 406项,数据严重失真,是科技领域的“大跃进”,这明显是受当时“左”的错误泛滥的影响,故选A项。“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
12、先发展重工业,为我国建立独立的工业化体系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1995年中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与表格时间不符,排除C项。表中的数据严重失真,是科技领域的“大跃进”而不是新中国迈进“科技的春天”,排除D项。11.1950年9月,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在北京召开首届全国工农教育会议,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工农教育提到国家议事日程上来。这一做法()A.巩固了义务教育的成果B.基本上消灭了文盲半文盲C.确立了工农主人翁地位D.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权特征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新中国注重工农教育,这与新中国政权特征有关,因为新中国政权属于人民民主政权,人民当家作主,故D正确。注重工农教育不能体现出巩固义务教育
13、成果,故A排除;当时还没有消灭文盲半文盲,故B排除;注重工农教育不等于确立工农主人翁地位,故C排除。12.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包括轰6-N、东风-17、东风-41、长剑-100在内的一系列先进武器首次公开亮相,向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发展的最新成果。这些先进武器的研制成功,说明()A.中国科技领先世界B.我国的国防科技取得巨大进步C.中国国防科研经费充足D.中国经济基础雄厚答案BA项表述过于绝对;C、D两项是我国取得这些成果的部分原因,并且我国的国防科研经费还是比较紧张的,“充足”表述不当。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
14、南北朝时期的家训以 “家书”或“遗令”的形式为主,世家大族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内容从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唐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唐柳氏家规是家训史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家法。宋袁氏世范最初是袁氏家塾训蒙之作,因其“厚人伦,美习俗”, 经版印后广泛流传。这一时期还诞生了大量家训诗,内容涉及报国恤民、为官廉正、重节崇德、耕读传家等。明清时期,上至帝王显宦,下至普通百姓,多有家训问世。明代家训纷纷引用朱元璋亲制的圣谕六言,特别注意要求子弟修身养德,“做个好人” “学而优则仕”。同时还有宣扬勤谨、诚实等商德准则的,比如清代官商胡雪岩的“五字商训”。此外当时社会上
15、还出现了记录手工艺和科技的家训。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等材料二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以其严格的家风著称。在他写给家人的115份家书中,谢觉哉常教育子女:“我是共产党人, 你们是共产党人的子女,不许有特权思想。”“也希望你们这样,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不辜负国家和人民对你们的培养。”新中国成立初期,儿女们得知父亲做了“大官”,希望得到一些“照顾”,到城里工作。谢觉哉写信告诫说服子女们,在农村老家搞好生产生活,安分守己,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谢老的家书,反映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优秀的“红色家风”。摘编自郝建良做官就要做“焦官”从看家风(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训的特点
16、,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家训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1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红色家风”的主要内容。(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建设家训家风的社会意义。(5分)答案(1)特点:创作主体:中国古代家训的作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来源广泛,身份多样。呈现形式:中国古代家训形式丰富多样,比如“家书”“家训”“家训诗”等。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家训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体现了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家训与时代政治关系密切,比如在家训中引用朱元璋圣谕等;中国古代家训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迁,比如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家训流行。主要功能:中国古代家训重视教化功能,起到价值引领的
17、作用。传承发展: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家训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吸取同时期人的经验,形成了特色表达;中国古代家训的传播借助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比如印刷术等。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繁荣,商人群体壮大;程朱理学是官方正统思想;文化教育发达,民众受教育程度提高;手工业与科学技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2)内容:注重革命传统教育;强调廉洁自律的为官做事原则(或弘扬公仆精神);立足于培养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接班人。(3)意义:家风家训建设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注重家风家训建设有利于社会风气建设、社会安定和社会文明进步;继承发扬红色家风有利于领导干部作风
18、建设和党风政风建设。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中学历史教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课标或大纲教学目标和要求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先讲中国史,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次讲亚洲各国、欧洲、美洲史,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历史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1932年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叙述我国民族之拓展与历代社会之变迁,以阐发三民主义之历史根据。说明近世帝国主义之发展,民族运动之大势,以研讨我国应付世界事变之方策1963年
19、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掌握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情况,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培养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的精神,树立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培养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以及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历史责任感摘编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对表中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12分)(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从整体
20、内容出发)看法: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编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思想性:意识形态)说明:清末规定以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绩为主要学习内容,体现了清政府的意识形态仍以忠君爱国的儒家伦理道德为主;民国初年特别强调学习政治制度的变革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是南京临时政府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观念取代封建社会忠君爱国思想的体现;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将“三民主义”作为国家的政治纲领,因此,与“三民主义”教育相契合的内容被编写进了课程标准;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因此,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教育成为教学大纲编写的重要特点。总结:综上,20世纪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编写受到不同历史时期意识形
21、态的影响,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示例二(从整体内容出发)看法: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编写受到历史观的影响(思想性:历史观念)说明:晚清政府颁布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没有跳出以“君史”为核心的传统史观,其规定的内容仍然以学习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绩为主;西方的进化论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成为先进知识分子改造社会的武器,因此,民国时期课程标准的编写受到进化史观的影响,强调学习民族进步和社会变迁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唯物史观被引入教学大纲的编写,突出了五种社会形态历史变迁的地位;改革开放后编写的教学大纲体现了现代化史观的崛起,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才成为
22、教学的重要目的。总结:综上,20世纪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内容的演变历程,说明历史观是影响其编写的重要因素。示例三(从整体内容出发)看法: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编写是社会变迁的反映(时代性)说明:晚清政府编写的课程标准是清末新政在教育领域的成果,其对古代贤明君主的学习要求反映了清政府企图借助新政维护自身封建统治的目的,而要求学习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也是清政府对西方列强入侵的一种回应;民国初年的课程标准要求学习政治制度的变革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是对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代之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反映;国民政府编写的课程标准强调对帝国主义和世界形势变迁的关注,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
23、发动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政治形势;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编写的教学大纲将阶级斗争意识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培养作为学习目标,是对当时错误估计阶级斗争形势、“左”的错误倾向和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反映;改革开放时期编写的教学大纲将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才作为重要目的,反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左”的错误逐渐得到纠正、国家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现实。总结:综上,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内容的演变历程,说明课程标准的编写是对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反映。解析可以从整体内容出发论述,也可以从局部内容出发论述,找出其演变的特点(可以是局限性),围绕论点展开,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要有力地支撑论点。- 11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