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个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两个认识角度: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其经验;正确看待探索中的挫折,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挫折。三大历史时期: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第20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考点1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与三大改造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国民经济恢复: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2)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3)借
2、鉴苏联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2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3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方式(1)对农业的改造: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2)对手工业的改造: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国家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
3、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3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4结果(1)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工业化的奠基“一五”计划的开展史料“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
4、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整理(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工业建设总体布局未重视东南沿海的原因。(2)概括“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布局的特点并做简要评价。史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工业化布局。由可知,“一五
5、”时期,工业化布局为东北优先,同时发展华北、西北和华中。由可知,内地和东北地区是投资项目的集中地。由可知,东南沿海地区在“一五”计划时期被忽视。(1)原因:历史:旧中国的工业集中在东南沿海。现实:两大阵营对峙,东南沿海面临美国军事威胁。(2)特点:重点建设东北工业基地,同时,投资项目向中西部倾斜。评价:初步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工业、交通落后的面貌,建设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推进了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但没有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导致全国整体投资效益不高。素养3历史解释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2)现实需要:
6、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借鉴苏联经验:苏联的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2过渡时期(19491956年)我国社会的特点(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2)经济结构: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3)阶级结构:由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
7、阶级等)并存到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4)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5)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1(2018湖南长郡中学一模)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当时的情况
8、”是指 ()A不具备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B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C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D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全面临威胁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而且面临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当时中国不是不具备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而是迫切需要发展重工业,维护国家安全;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国情需要,而不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故排除B项;计划经济体制在“一五”计划期间逐渐形成,故排除C项。2“一五”期间,“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
9、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A有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D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A根据材料“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可知,这些地方都是过去工业非常落后的地方,由此可见这种布局有利于使各地区的经济均衡发展,故A项正确。3下表为19501953年我国粮食需求量与粮食产量统计表(均以1950年为基数100),这表明当时我国 ()项目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粮食需求量100147228350粮食产量1
10、00117128154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B当时农业生产关系亟须调整C工业化发展导致粮食需求增多D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增加B根据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3年我国粮食产量不能满足粮食需求,亟须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改变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故A项错误;在此期间工业化建设尚未展开,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人口增长的问题,故D项错误。4下图为我国19521956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D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A根据材料
1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改造后,公有制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故A项正确;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故C项错误;D项不是最主要的意义,故D项错误。5(2018周口调研)有学者要评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某经济政策时说,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材料中的“退出通道”()A建立了国营经济体系B实现了生产资料变革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B国营经济在改造之前就已建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私人资本的消亡”的信息可知,“退出通道”是指社
12、会主义改造中的公私合营,从而实现了资本私人所有到国家所有的历史变革,故B项正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是“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故C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才进行的三大改造,故D项错误。考点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内容(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二、探索中的初步失误1背景:毛泽东等领导人片面追求经
13、济建设中的高速度。2内容(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大跃进”: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3)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即合作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3影响(1)“左”倾错误迅速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国民经济的调整1背景: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2方针: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3结果:到1962年
14、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四、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史料一“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史料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
15、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史料一、二体现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史料一、二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中的失误。解读史料时注意两则史料出处的时间信息,从时代背景去分析史料中的现象。处信息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特点高指标。处信息则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经济建设中出现冒进倾向;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违背经济规律;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共产主义),要求扩大集体化规模,实行军事化形式管理,违背了
16、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素养3历史解释1“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比较项目“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目的提高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所属领域反映了我国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反映了我国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影响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二者是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2.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方针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1)19501957年:伴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进
17、行,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2)19581960年: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基础的情况下超常规畸形发展。(3)19611965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两千多万城市人口下放回乡,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4)1966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素养4家国情怀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教训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国情不照搬外国模式。2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
18、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4国民经济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5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1(2019南充高三适考)陈云在中共“八大”会议上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提出了“主体补充”思想,也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同时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材料表明 ()A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B社会主义建设两种经济可以并存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完善D经济建设仍受“左”倾思想的影响B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故A项错误;材料中社会主义建设允许私有制的
19、存在说明两种经济可以并存以实现中国现代化,故B项正确;中共八大时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C项错误;中共八大正确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D项错误。2(2018合肥模拟)阅读下列国民经济发展统计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项目时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总产值1957年43.3%31.2%25.5%中的比例1960年21.8%26.1%52.1%增长率22.8%47%223%A“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D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工业发展B材料反映的是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中国出现三年经济困难,故A项错误;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农业经济严重衰退,重工业过重
20、、轻工业过轻,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是在“一五”计划完成后,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左”倾错误在农业上的表现,故D项错误。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A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41968年,成都军区军训部为购买一辆自行车给成都五金公司负责人写了一封信:“五金公司负责同志:军训部需购自行车一辆请协助解决,此致。”这封信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部门
21、交流频繁,行政效率较高B国家全力备战,民政服务军事C经济体制僵化,生活物资紧缺D阶级斗争为纲,取消商品流通 C材料所述现象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指令性经济政策,生活物资紧缺,故C项正确。51953年起,我国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下表中“二五”计划与“三五”计划出现间隔的主要原因是()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8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 19661970年第三个五年计划 19711975年第四个五年计划 A开展“大跃进”运动 B发生了较严重的经济困难C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 D着力推进人民公社化运动C“二五”计划与“三五”计划出现间隔的时间是196319
22、65年。开展“大跃进”运动的时间是在1958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发生较严重的经济困难是在19591961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故C项正确;着力推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新课标全国卷在本讲内容的命题中,主要集中于“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和1956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热情与探索等主干知识上。试题坚持能力考查,体现学科能力目标,更呼应时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
2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做到以史为鉴。真题研练感悟考法1考查点: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2018全国卷3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D从漫画信息可知,1953年,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叩开了“锰”“铜”“钨”“石油”“煤”“铁”等矿产资源开采的大门,这说明当时中国重工业得以发展,反映了当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故选D项。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
24、后的局面,排除A项;在古代中国已经开始了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排除B项;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排除C项。2考查点:“一五”计划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比重的变化(2016全国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A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A项。B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C项反映
25、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排除。D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3考查点:“一五”计划期间中西方工业建设的比较(2015全国卷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A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工业化,而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由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有的指标甚至超过美国和英国好几倍,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A项。4考查点:“一五”计划与粮食供应政策(
26、2014全国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B题干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问题。粮食供应不涉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故排除A项;“一五”计划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故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底已基本完成,故排除D项。5考查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计划经济体制(2014全国卷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
27、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C“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于A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农村的政权建设”、D项“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不会起到促进作用。粮食的统购统销本身就是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据此判断C项正确。6考查点:中共八大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018全国卷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
28、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C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因此在政治上需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共八大提出健全法律制度建设,故C项正确。7考查点:1956年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2018全国卷31)右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29、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B题中漫画反映了妇女的地位及作用,即不仅是家庭主妇,量布做衣服,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可以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体现了女性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故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没有反映;当时城乡差别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故排除D项。模拟精选直击考法1考查点:三大改造(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粮食局工作的侯传国保存着一张滕县人民委员会清产核资批准通知书,其父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做小生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营日用百货店,后
30、来在公私合营时把家中的积蓄入股到薛城面粉厂,得到了这张特殊的“股票”。这张“股票” ()A说明国家重点鼓励股份制企业发展B是中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C见证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D反映了新中国致力于恢复国民经济C根据材料中“在公私合营时把家中的积蓄入股到薛城面粉厂,得到了这张特殊的股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张“股票”见证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C项正确。2考查点:计划经济体制与民生问题(2018河南信阳一检)据票证旧事记载,复旦大学研究生王春瑜当年决定结婚的因素之一是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这反映出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
31、本完成B计划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商品交易C节俭与奉献是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 D“文化大革命”动乱导致日用生活品匮乏B根据材料中“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可以看出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但可以凭证购买少量商品,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存在一定的商品交易,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该现象发生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故A、D两项错误。3考查点:中共“八大”(2018河南信阳一检)1956年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地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32、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段报告 ()A纠正了重工业比重过大的现象B表明经济建设重心由重工业转向农业C开始了农村所有制性质的改造D是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D1956年苏共二十大暴露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弊端,而中国之前的经济建设完全照搬苏联模式。由材料中“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等信息可以看出,周恩来非常注重国民经济比例协调问题,这是对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故选D项。A、B两项是对材料内容的过度解读,C项材料反映不出来,均排除。4考查点:十年探索时期农村改革的尝试(2019安徽滁州质检)1959年中央在
33、关于组织农村集市贸易的指示中提出,允许社员有“小自由”,1960年再次强调“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这些规定的提出()A旨在促进工业化建设速度B有利于缓解农村经济困难C开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D加强了人民公社管理体制B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农村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这些规定是为了“活跃农村经济”,这有利于缓解农村经济困难,故B项正确。5考查点:“文化大革命”期间工矿等产业的发展(2019邯郸高三质检)下面是1976年与1966年相比各种生产资料年产量增长率统计表,由此表信息可以推知()项目钢原煤原油发电量棉布粮食增长率33.5%91.7%499%146%20.9%33.8%A“文化大革命”中生产资料仍有增长B国家仍然重点扶持军事工业C“文化大革命”没有影响经济的发展D工业的发展比例出现了失调A根据材料可得出钢、原煤、原油、发电量、棉布、粮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由此可以推知“文化大革命”中生产资料仍有增长,故A项正确;国家仍然重点扶持军事工业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使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数据不足以说明工业的发展比例出现了失调,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