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西乐安一中高三语文培优教案:29 理解运用文言实词和虚词.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89691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乐安一中高三语文培优教案:29 理解运用文言实词和虚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西乐安一中高三语文培优教案:29 理解运用文言实词和虚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西乐安一中高三语文培优教案:29 理解运用文言实词和虚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西乐安一中高三语文培优教案:29 理解运用文言实词和虚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西乐安一中高三语文培优教案:29 理解运用文言实词和虚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江西乐安一中高三语文培优教案:29 理解运用文言实词和虚词.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江西乐安一中高三语文培优教案:29 理解运用文言实词和虚词.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理解运用文言实词和虚词主讲人:王惠千一.基础知识(一)根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古今异义 2.一词多义 3.通假字 附:偏义复词(二)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 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高考说明所列)二.学习指导问:第七讲的重点,难点或疑点何在?答:第一项(一)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就确定了考查的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这就是要求能分辨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这样,既考查考生掌握实词知识的情况,又考查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这一条内容的难点有

2、两个方面:一是文言实词的多义性,因为要判定某个实词可表示的义项或语境义也非易事;一是常见实词古今词义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项(二)考试说明中分列出30个常见文言虚词并要求了解其“在文中的用法” 。这条内容值得注意的地方也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的限定。其疑点有二:1.高考说明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用了“了解”一词,这是指能在阅读材料中根据具体语境具有懂得并加以解释的能力,而决不是要求考生去历数哪些虚词具有哪些种用法。2.“在文中用法”大致表现为常见用法,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大多较难理解,使用范围较小,不是考生眼前急需掌握的内容。三.例题精析例题(一)

3、选出加点词语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 )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今日宴饮,但叙朋友交情于是相如前进,因跪请秦王A B. C. D.解析比较词义古今异同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之一,属于记识能力。比较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即古义。弄懂古义,再比较其与今义的异同。例题所举句子中,句“可怜”,古义为“可爱”,今义为“值得怜悯”,句“前进”,古义为“向前献上”,今义为“向前走”。其余各句加点的词语古今没有变化。B是正确答案。例题(二)选出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两句( )A.使北营,留北关,为一卷B.会使辙交驰C.时周瑜受使至鄱阳D.一车炭,

4、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解析判定多义词的使用义,也是文言阅读的基本能力,属于理解能力。多义词的意义因语境的不同而变化,只有正确把握句义,才能准确判定多义词的使用义。例题所列的句子都含“使”,A句的“使”是“出使”之意,B句的“使”是“使臣”之意,C句的“使”是“使命”之意,D句的“使”是“使臣”的意思。因此,B句与D句两句中的“使”同义。例题(三)选出对通假字解说全对的一项( )孟尝君患之,徧问,莫能对(“徧”通“偏”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通“早” )行李之往来,共其因乏(“共”通“供” )循表而这会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循”通“询” )便要还家

5、,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被”通“披” )愿伯具言臣之不倍德矣(“倍”通“背” )A. B.”C. D.解析辨识通假字是读懂浅易文言文的一个方面,属于记识能力。两个字的通假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无意义上的联系; 通假字又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例题所列句中的“徧(bin)”是“遍”的异体字,解作“到处,普遍”,虽与“偏”音近,但并非约定俗成。句中的“循”,解作“顺着”,没有通假的用法。句中的“被”是多义词,虽有通假用法,但在此句的语境中只能解作“遭受”,并非通假字。因此,此题对其余五项的解说都是正确的,答案为C项。例题(四)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

6、“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C.剌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解析 此题出自1996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侧重从词义构成特点的角度来考查考生的辨识能力。偏义复词在中学课本中多次出现,所以命题人在选择文言文阅读材料和命题时相机而动,以“昼夜勤作息”的“作息”为参照,对考生进行偏义复词的考查。一个偏义复词是由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词组成,两个词的意义偏向一个。例题A句中的“奸”是介词“为”的宾语,解作“邪恶”或“坏事”,“利”是“顺利”之意,这两个词的词义并非相近、相对或相反。B句中的“宴”、“飨(xing) ”均解作“用酒食招

7、待人”,同义相加,联合使用,并无偏向一方。C句中的“短”可解作“不足,缺陷”,“长”可解作“长处”,这两个词的词义相对,与此句中的动词“剌”(剌探意)相搭配,词义偏指“短”,而“长”失去原义,只相当于一个音节。D句中的“利”和“病”分别解作“益处”和“弊病”与动词“条”(分列条目,语境义为“条陈”)相搭配,二词各表其意,并无偏指一个。因此,答案为C项。例题(五)下面哪一项与“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句中的“于”的用法相同?( )A.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B.赵岂敢留壁而得罪于大王乎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D.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于”的句中用法。“

8、于”是应用广泛的介词,一般有三种情况:“于”前是动词,后是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在”“从”“向”等意思;放在形容词后表比较,可译为“比”;“于”前有“见”“受”等词,表被动。题干句中的“于”是“比”之意,所以答案只能选取用法相同的项。例题(六)在下列句子中,没有兼词的一项是( )A.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B.子曰:“盍各言尔志?”C.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D.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中的兼词,因为常见的文言兼词较少,大致有盍、焉、诸、叵等,所以只需记识。例题B句中的“盍”是“何不”之意,D句中的“诸”是“之乎”之意,因此这两句不选。再分辨A,C 句中的“焉”。一般来说,

9、“焉”在句首或句中,主要作疑问代词,同“何”,解作“哪里”或“怎么”;而C项中的“焉”在句首,是疑问代词而不是兼词。A句中的“焉”用于不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于是”(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 ),故此为兼词。此题答案为C项。四.巩固提高(一)对“辄货市粟麦”一句中“货”、“市”词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年高考文言阅读第题)A.都是“卖出” B.都是“买入” C.买入、卖出 D.卖出、买入(二)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年高考文言阅读第题) 尊上年实米八十,亲故所知 每有赠献肴者,则不肯受 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已 每至哭踊,顿绝方苏A.两个“亲”字相同,两个“每

10、”字不同B.两个“亲”字相同,两个“每”字也相同C.两个“亲”字不同,两个“每”字相同D.两个“亲”字不同,两个“每”字也不同(三)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年高考第 题)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昼夜勤作息, 伶俜萦苦辛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声如洪钟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A. B. C. D.(四)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998年全国高考题)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得全首领以没扈从以行 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A.和相同,和相同B.和相同,和不同C.和不同,和相同D.和不同,和不

11、同(五)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1999年全国高考第12题) 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 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人遂竞贡新果 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死 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五.自我反馈题(一)D (考查多义实词的句中义。请联系上下文,上文为“月俸得白米”,下文为“所剩无几”、“何必飨白粲,即白米,为了表现对母亲的孝心,何子平“总是卖出(白米),买入粟麦”。本句“货”后省略了“白米”二字,所以选择D项。)题(二)C(考查文言实词词义的异同。第一组的“亲”均为名词,第一句的“

12、亲”和“故”分别解作“亲族”、“友人”;第二句“亲”,就全文来看,是指何子平的“母亲”。所以两个“亲”的词义不同。第二组的两个“每”字均为“每次”之意。所以选择 C项。)题(三)B(考查双音节实词古今异义及偏义复词。句中的“亲戚”古代指父母兄弟。句中的“作息”为偏义复词,偏重于“作(劳作)”,无“息(休息)”之意。句中的“其实”为两个单音实词,意思是“他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属副词。句中的“至于”是“至”和“于”两个单音词,“至”为动词,解作“到”;“于”为介词引出“至”所涉及的对象。而今天为双音节调。句中的“可以”和句中的“以为”也只有在这特定的语境中,才与今天的词义和用

13、法相同。)题(四)C(考查文言虚词“以”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与句中的“以”均为连词与“而”的用法相似,联系中心词与修饰语;句中的“以”表凭借,译为“凭”;句中的“以”表方式,译为“用”。躐跻li j:越级升官,扈行:随从护驾。)题(五)D(考查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A项两个句中的“但”字均当“只是”讲,都是副词。B项两个句中的“以”均为表目的连词,译作“来”。C项两句中的“遂”均为副词,译作“于是”。D项第一句中“且”为副词, 译作“将要”,第二句中“且”为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分句,表递进。)六.走向高考题(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998年全国高考题第16题)A.非

14、所以靖公议也 靖:平息。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 曳:蜂拥。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 D.我为国死,职耳 职:职分。题(二)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997年全国高考题第十二题)A.善才绳之 绳:捆绑。 B.先涕泣不自胜 胜:控制。C.朕之恨深矣 恨:遗憾。 D.请今日为始 请:请求。题(三)下列各句中的“其”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1995年上海高考题)A.解其三面 B.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C.其皆出于此乎 D.始访其遗踪参考答案题(一)B(曳:拉,牵引) 题(二)D(A. 绳:约束,制裁;B.胜:承受,禁得起;C.恨:本义为遗憾,不满意;在此句中的使用义

15、应为“怨恨,仇恨”。)题(三)C(A、B、D三项中的“其”均为代词,C项中的“其”为语气词,表推测。)阅读文段,然后做题。初,鲁国孔熙先博学有从横才志,文史星算,无不兼善。为员外散骑侍郎,不为时知,久不得调。初熙先父默之为广州刺史,以赃货下廷尉,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保持之,故免。及义康被绌,熙先密怀报效,以晔意志不满,欲引之,无因进说。晔甥谢综雅为晔所知,熙先藉岭南遗财,家甚富足,乃倾身事综。始与综诸弟共博,故为拙行,以物输之,情意稍款。综乃引熙先与晔戏。熙先故为不敌,前后输晔物甚多。晔既利其财宝,又爱其文艺,遂与申莫逆之好。熙先始以微言劝晔,晔不回。晔素有闺庭论议,朝野所知,故门胄虽华,而国家不

16、与姻。以此激之曰:“丈人若谓朝廷相待厚者,何故不与丈人婚,为是门户不得邪?人作犬豕相遇,而丈人欲为之死,不亦惑乎?”晔默然不答,其意乃定。 (南史宋书范晔传)题(四)对本文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从(纵)横才志 B.及义康被绌(黜) C.熙先藉(借)岭南遗产 D.故为拙(屈)行题(五)文中五个“故”字,按其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故免 故为拙行 熙先故为不敌 故门胄虽华 何故不与丈婚 A. B. C. D.题(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从横才智(合纵与连横,这里指政治、外交上的谋略)B.晔甥谢综雅为晔所知(平素,向来)C.(晔)遂与

17、申莫逆之好(舒展、伸直,这里解作“发展”)D.人作犬豕相遇(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遇:对待。这里解作:“对待你”。)题(七)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解释相当的一项是( )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保持之 以晔意志不满。 家甚富足 又爱其文艺 何故不与丈人婚 为是门户不得邪。A B C D 参考答案题(四)D(通假字多为约定欲成。“屈”不能作为“拙”的通假字。)题(五)A(所以,特意,原因)题(六)A(从横:奔放,横溢。)题(七)D(丰富充足。门第,古今词义相当。保护、挟持,心意,内心,文才、技艺,对年长人的称呼,古今词义不同。)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