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记念刘和珍君【模拟试题】一. 基础知识: 1. 下列划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谈资(资料)桀骜锋利(凶狠) B. 深味(体会)毫不相干(关连) C. 赁屋(租借)长歌当哭(当作) D. 攒射(集中)殒身不恤(顾虑) 2. 对本文的线索,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全文的 B. 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C. 本文是以主要人物刘和珍为线索来串连全文的 D. 本文是以中心事件“三一八”惨案为主线来贯串全文的 3. 文中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温和”,对其表达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表现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杀人者的凶残
2、B. 说明刘和珍等决非“暴徒”,驳斥政府的诬蔑 C. 说明刘和珍天真幼稚,对反对派抱有幻想 D. 表现刘和珍的乐观与坚毅,突出其崇高精神 4.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对该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个“敢于”指出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 B. “哀痛者”是说要做到两个“敢于”,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 C. “幸福者”是说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而奋斗是最大的幸福 D. 从行文思路看,整句是对刘和珍的热情歌颂和赞扬 5.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根据文意,下
3、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句的主语是。“这”,具体指代“三个女子从容的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攒射中” B. “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反语,是讽刺杀人者的极端凶残 C. “从容的转辗”是对上文三个女子互相救助的场景的概括 D. 整句意在赞扬三个女子沉勇友爱的精神二. 课内阅读:(一)阅读课文第四节,理清思路,回答问题: (1)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2)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3)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4)况且始终微
4、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 第二段中被证明的“事实”包括(1)_,证据是_;(2)_,证据是_。从语意上看两层间是_关系。 2. 最后一段中“惨象”和“流言”分别是对上面第_段和第_段内容的概括,而第_段中
5、的_一语则是对这两者的评述。 3.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根据上文分析,“缘由”是_。 4. A. 这一节作者的思路共分五步,请完成(1)(3)(4)的概述: (1)_(2)颇为怀疑(3)_(4)_(5)发出怒吼 B. 上述思路是围绕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C. 第二步写怀疑的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D. 这一节文字的主旨是_。(不超过25字)(二)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1)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听见,是在去
6、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2)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3)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4)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5)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6)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7)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
7、然至于泣下。(8)此后似乎就不相见。(9)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1. 选出对第一段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我”现在“有些踌躇”的原因是:刘和珍的被害不仅使我极度悲愤,而且使“我”和她之间的师生关系已实际不存在了 B. 作者用“奉献”而不用“表示”、“表明”等词,充分体现了“我”对刘和珍的尊敬和对她的被害的悲痛之倩 C. “苟活到现在的我”这个短语在原文中加引号,一是起强调作用,二是防止出现歧义,避免读者诸君误解 D. 作者说刘和珍“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而不说是“我”的学生,表明作者对刘和珍的评价已超出了一般的师生关系,而把她看作革命的优秀青年的代表 2
8、. 选出对第二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 A. (1)(2)/(3)(4)(5)(6)/(7)(8)(9) B. (1)(2)/(3)(4)(5)/(6)(7)(8)(9) C. (1)(2)/(3)/(4)(5)(6)/(7)(8)(9) D. (1)(2)/(3)(4)(5)(6)/(7)(8)/(9) 3. 文中反复点明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用意是什么?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表现刘和珍的性格善良和精神乐观 B. 表现刘和珍并不是流言家所诬蔑的那样的人物 C. 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卑劣 D. 强调刘和珍的和蔼善良,寄托更多更深的哀思 4. 第二段第(7)句话
9、表现了刘和珍怎样的品质,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表现刘和珍的赤诚坦率 B. 表现刘和珍的多谋善断 C. 表现刘和珍的无私无畏 D. 表现刘和珍的远见卓识 5. 第二段文字着重表现了刘和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威武不屈,桀骜锋利 B. 既威武不屈,又和蔼可亲 C. 既桀骜锋利,又温和微笑 D. 温和善良三. 课外阅读: (1)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2)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3)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
10、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4)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5)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讯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6)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抑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为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7)鲁迅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
11、月。 1. 全文七个自然段,按记事的线索可分成几部分,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1)(2)/(3)(4)(5)/(6)(7) B. (1)/(2)(3)(4)(5)/(6)(7) C. (1)/(2)(3)(4)(5)(6)/(7) D. (1)/(2)(3)(4)(5)/(6)/(7) 2. 对第(1)段中“晴天霹雳”分析恰当的是( ) A. 喻鲁迅死讯的突如其来,毫无精神准备 B. 喻闻鲁迅死讯的内心的极度惊惧、紧张 C. 喻闻鲁迅死讯时内心的极度震惊和悲愤 D. 喻闻鲁迅死讯时受震动之大,可见敬爱鲁迅之深 3. 对第(1)段在全文中作用的分析恰当的是( ) A. 开门见山,抒发自己
12、内心的震惊和悲愤 B. 全文总纲,震惊悲愤之情统率全文 C. 直抒胸臆,抒写听到鲁迅死时的心情 D. 全文开端,参加丧葬活动。怀念鲁迅缘由 4. 第(6)段共有三句话,请写出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 (1)“因鲁迅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其根据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2)“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是指 5. 解释最后一段中“在夜阴里”和“微红的新月”的象征意义: “在夜阴里”象征着 “微红的新月”象征着 6. 本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理解有误的是: A. 通过写景,渲染人们痛悼鲁迅的气氛 B. 以微红的新月比喻鲁迅,表达哀悼之情 C. 用象征手法,表明鲁迅精神
13、永垂不朽 D. 呼应开头,深化主题,使文章耐人寻味试题答案】一. 1.A2. B3. C4. D5. B二. (一) 1. 杀害 她们的尸骸 虐杀 身体上有棍棒的伤痕 递进 2. 二 三、四 一 下劣凶残 3. 反动统治者不但极端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4. A. (1)听到噩耗 (3)见到尸骸 (4)听到诬蔑 B. 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展开 C. 不能,它能突出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出人意料的凶残下劣,且为下面的议论抒情蓄势 D. 揭露反动派的凶残下劣,号召人们在沉默中爆发(二) 1. A2. B3. C4. D5. B三. 1. C 2. ACD 3. ACD 4. (1)第三段中“遇见的只是拳头” (2)大多数民众尚不觉悟,还不能认识鲁迅的价值。 5. 社会的黑暗 依稀可见的微茫的希望 6. ABC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