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8751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形成体系把握要点1有关古代农业的5个关键点(1)一种模式:小农经济。(2)两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3)三种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国有、封建社会私有。(4)四大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封闭分散。(5)五大工具:耒耜、耦犁、翻车、曲辕犁、筒车。2有关古代手工业的5个关键点(1)一个新因素:资本主义萌芽。(2)两大象征:丝绸、瓷器。(3)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4)三大行业: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5)四大特征:规模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课题(

2、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回扣教材知识一、生产模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两汉西汉赵过发明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耕犁已相当完善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3、。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4水利灌溉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5影响(1)精耕细作为中华文明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并对亚、欧农业生产产生深远影响。(2)中国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局限性或不足,导致中国在传统社会逐步落伍。二、经营方式从“千耦其耘”到“男耕女织”1集体劳动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1)含义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完全或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劳动、独立经营的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

4、需要为主的个体经济。(2)条件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逐渐普及。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3)内容: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4)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专制集权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三、土地制度从“国有”到“私有”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5、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1)性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2)特点: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归国王所有。国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能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3)瓦解: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主人不向国君缴纳赋税,井田制逐渐瓦解。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1)确立: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2)

6、特点:土地私有,可以买卖和转让;地主和自耕农名下的土地是国家田赋收入的主要来源。(3)类型: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专制王朝生产关系的基础。(4)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原因在土地私有制下,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加上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影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导致租佃关系出现并日趋普遍化,引起阶级矛盾激化和农民起义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收取赋税等结果起到了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的兼并进补课程知识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7、从经济结构看: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2从生产力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方式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看: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庄园经济土地来源古代中国的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

8、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私有制经济形态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管理形式中国古代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没有司法管辖权,唐代以后庄园主对庄园劳动者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削弱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

9、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2过程(1)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2)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3)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4)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3特征(1)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2)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3

10、)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4)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4影响(1)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2)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的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探究重难知识一、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西汉中期以后,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曲辕犁出

11、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解读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至唐代我国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及精耕细作技术的日益成熟。材料三句话分为三层:第一层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出现,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确立;第二层说明汉代耕犁技术得到改进;第三层说明唐代曲辕犁的出现使耕犁技术进一步完善,也促成了南方水田技术的成熟。史论形成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

12、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二、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材料一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问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信息获取材料一从以下三个方面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1)生产单位: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2)组织方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3)生产

13、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材料二从赋税征收和兵源的角度说明小农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因此封建统治者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史论形成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和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其破产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有利因素生

14、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不利因素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三、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材料信息获取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口在数量上和区域分布上的特点。整体上中国古代人口呈增加趋势,而区域人口分布状况呈现“南增北减”的特点。原因是经济发展(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等);经济重心南

15、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史论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东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2)影响城市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

16、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人口分布: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高考知命题趋向从延伸知识的长度命题1(2017全国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选C北朝

17、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故C项正确。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B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2(2015全国卷)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

18、观念趋向一致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C项正确。A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B项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A、B、D三项。3(2015全国卷)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由表格分析

19、,在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河南的状元人数多于江苏。而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科举考试的状元人数远超河南。河南地处北方的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江苏地处江南,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故选B项。题后启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特征南移的表现东晋南朝(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两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隋唐五代(开始并逐渐南移)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至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两

20、宋(最终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两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4(2018全国卷)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货币形式),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可乘

21、之机,这就使得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自商鞅变法后,历朝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只是提及国家收取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对自耕农产生的影响,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C项错误。富商大贾操纵的是物价,国家税收由政府掌控,故D项错误。5(2017全国卷)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选A材料中占有20130亩土地者占总户数的

22、74.1%,说明多数人都能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占有土地300亩以上的大土地所有者仅占总户数的1.4%,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20130”“74.1%”可知,拥有小块土地者占多数,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信息,排除D项。6(2016全国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23、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封建社会不能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原因(1)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从而使土地占有关系很不固定,土地买卖盛行,这就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2)土地兼并的主要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地主往往将剥削来的钱财用于购买土地,“

24、以末致富,以本守之”。这些都使土地兼并日趋严重。(3)是由封建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封建国家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土地兼并,而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7(2017全国卷)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析:选C材料中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说明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义利观的变化,

25、排除A项;西汉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B项错误;“地方豪强势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解读材料。8(2015全国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问题。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收益的增加,会

26、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与材料不符,均排除。题后启智对小农经济的评价积极方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是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基础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方面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

27、”(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解析:选C根据材料“协田”“千耦其耘”可知是集体耕作的方式;而四时田园杂兴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故体现了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于材料内容不符。2汉代氾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摩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此书记载体现了中国

28、古代农业()A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 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C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 D生产资料投入很多解析:选A由材料中“适时”“因时因土”“保墒防旱”“选种留种”等信息可知,这是中国古代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前提下提高农业产量,进行精耕细作的基本技术要素,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生产工具,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汉代,未提及以往的耕作技术,无比较性,C项错误;D项材料体现不出。3下表为唐前后期长江下游地区水利工程数量比较表。它反映了唐代()地区时间 淮南区浙西区浙东区宣歙区总计唐前期8129029唐后期173326783A. 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长江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农业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D

29、江南地区开始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解析:选B表格显示唐朝后期和前期相比,长江下游地区水利工程数量明显增加,说明政府对于农业管理的加强导致农业生产呈良性趋势发展,故B项正确;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是宋朝,故A项错误;“摆脱了”说法绝对,故C项错误;表格没有比较全国农业生产的信息,故D项错误。4唐中期以前,“客户”指外来户,在户口统计时与“土著”加以区分。唐中期以后,没有田产的贫民、佃户成为“客户”的新含义,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到了宋初,全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这些变化()A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B导致均田制的崩溃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剧 D适应城市经济发展解析:选A题干反映户

30、籍由客户与土著到客户与主户的变化,以及客户的含义由外来户到无田产者的变化,反映了土地日益集中的影响,故A项正确;客户含义的变化是均田制崩溃的一个结果,而非原因,故B项错误;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使得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故C项错误;有无田产是农村土地兼并的结果与表现,故D项错误。5(2019惠州一模)明末清初张履祥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A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C精耕细

31、作技术的应用 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解析:选A材料“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反映出以粮食、经济作物等复合式的生产结构,进行多种商品化的生产经营,即强调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来达到产量的优化,故A项正确;材料“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说明该方案强调的不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涉及精耕细作技术,故C项错误;材料“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反映了商品化经营,已逐步超出了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的范畴,故D项错误。6“中国人的习惯是这样节俭甚至他们穿的衣服都完全是以前他们祖先所穿过的。这就是说,他们除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外,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

32、不需要。”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A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C吝啬守财的社会心态 D精耕细作的劳动结果解析:选B根据“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可知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题干没有体现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的相关赞扬倾向,排除A项。中国人的习惯是节俭,而不是吝啬守财,故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精耕细作的内容,故排除D项。自给自足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故选B项。课题(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回扣教材知识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历程(1)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2)春秋战国: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3)西汉时期:煮盐、冶铁

33、、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2特点(1)经营方式: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2)产品质量: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历史地位: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多个行业中一直保持世界领先。3成就时期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商朝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秦汉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隋唐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元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34、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4政府管理的措施(1)西周:工商食官,西周时期的手工业者和商贾由官府统一,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也有人解释为:工商食官,即工商食于官,就是手工业者、商人靠着官来吃饭。工商食官制至战国时期彻底终结,但其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一直存在。国语晋语:“公食供,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2)秦汉以后,对官营手工业的管理,一直有非常严格的制度。服役于官营手工业的劳动者许多是民间工匠,入籍匠户世代以无偿劳役形式艰苦劳作。官营工匠中有许多是由官奴婢转成的,特别是织室、绣房中的女工,其实依然是女奴。二、艰难经

35、营的民间手工业1生产特点(1)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2发展历程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隋唐时期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宋元时期民间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三、手工业的外传及影响西汉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6、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进补课程知识一、官营手工业及“匠户”的演变西周设工官管理,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垄断经营春秋战国垄断地位被打破,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汉武帝时期煮盐、冶铁、冶铜、铸钱等高利润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西汉政府在长安设立服务于皇室的东西织室、齐郡设“三服官”(负责制作衣服满足皇室需要)唐代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服役的制度。中唐以后,役匠逐渐减少,雇匠增多宋代雇匠居多,实行薪酬制元代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

37、改业;工匠世代相袭,承担官方的工役明中期后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实行“班匠银”(输钱代役)代替“匠役制”清朝清顺治二年(1645年)废除“匠籍制”,匠人获得自由身份二、中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市场因素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冲击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技术水平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三、中国古代宫廷工艺品和民间

38、用品的差异宫廷工艺品民间用品生产机构由专门的官办皇家工场生产由普通的民间工场生产用途日常使用,艺术欣赏老百姓日常使用管理机构从生产到使用都由专门的官僚机构管理由私人或家庭经营工艺水平生产水平全国最高低于宫廷工艺品生产者身份几乎没有人身自由,而且服务范围只限于宫廷,技术发明不能服务于社会不受人身限制,技术发明直接服务于社会价值造价昂贵价格低廉探究重难知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材料一鲁人身善织屦(麻、葛等制成的单鞋底),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赤脚)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韩非

39、韩非子说林上材料二汉朝皇室贵族专用物品的手工业、制造业继续由少府(官职)主管。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属下设有各种主管官吏,如典作兵器铠甲的考工令、主管炼染的平准令、掌管婢缝制衣服及洗补的御府令、造作刀剑及其他器物的尚方令等。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投入市场,一般直接供给皇室贵族消费。由于唐代官营手工业的规模大,自然官家工匠也就很多。仅就少府监来说,就有工匠19 800人,将作监有15 000人,其他部门的人数也不在少数。摘编自张松中国古代对手工业的管理及立法材料三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

40、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解读材料一反映了民营手工业的经营和销售特点。材料表明民营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到外地谋生,体现了民营手工业的主要特点是由民间商人经营,产品投放市场。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特点:封建政府设专属官吏对官营手工业进行严格细致的管理。古代官营手工业具有行业多、经营范围广、规模大等特点。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供给皇室贵族消费,不进入市场。材料三主要描述了明清官营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明代随着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私

41、营手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私营手工业发展更加迅速。官营手工业由于管理腐败,成本高昂而逐渐衰落。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史论形成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手工业技术先进。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农

42、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7)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研高考知命题趋向从延伸知识的长度命题1(2018全国卷)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析:选A根据材料“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可知民营手工作坊众多;手工业者“若对工作条件或待

43、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当地民营手工业作坊多,手工业者选择空间大。综合以上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A项正确。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工商业的管理不同朝代基本都采取压制政策,故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并不高,B项错误。“已经普及”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的制盐业情况,不能体现盐业专卖制度解体,D项错误。2(2013福建高考)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频繁更换工种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职业是世袭

44、的是临时工人ABCD解析: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可知,唐代工匠不能随便更换工种,错误;由“工巧业作之子弟”“教作者传家技”可知,唐代工匠职业是世袭的,正确;由“四年”“三年”“二年”等可知,错误,正确。故选B项。 以上两题考查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手工业发展状况。,手工业类型的不同决定了不同手工业生产各具特点,故命题人往往依据不同时代社会经济的具体表现,设置不同材料来考查古代手工业的时代特点。复习备考时需注意梳理不同时期三种类型手工业的发展特点(如汉代田庄手工业、明清私营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等)及其产生发展的时

45、间。(1)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政府设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来管理和监督手工业生产。(2)春秋战国时期,新的生产方式产生,在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的前提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3)此后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鼎足而立的三种经营形态。从转换知识的角度命题3(2018全国卷)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如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解析:选D从图片中能看出当时黄河流域铁器分布广泛,而当时的江南及新疆地

46、区只是小部分集中分布,联系所学可知当时黄河流域是主要的农耕区,这说明铁器的分布与社会的发展程度是密切相关的,D项正确。材料中仅反映了当时铁器的少数分布区域,而且也不能说明这些铁器都是铁制农具,A项错误。仅凭铁器在新疆出现,不能说明当时新疆与中原联系密切,B项错误。材料中只反映了铁器的发现地分布情况,并不能说明这些铁器都是在当地生产的,C项错误。题后启智常规角度古代三种手工业经营形态的发展特点、三大行业(冶金、制瓷、丝织)发展成就创新角度手工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程度的关系等技法点拨解答此类题应注意学科素养的综合运用。即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历史事件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如本题,在战国

47、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而社会的发展水平则体现了经济的发展水平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4(2015浙江高考)“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解析:选A本题解题角度是“说法不正确的”。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向外国销售中国丝绸,故称“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成为主要货物,人们就把这条海上通道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故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项因中国盛产丝绸称中国为“丝国”说法是正确的;明清采取

48、海禁和闭关政策,限制了丝路商贸的发展,故C项说法正确;全球化是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出现的,故D项说法正确。5(2015福建高考)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解析:选D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了陶玉将质量精良的瓷器带到关中,并以“假玉器”为名献给朝廷,这是手工业者提升产品知名度的常用做法,故选D项。宋景德年间才设景德镇,且景德镇成为“瓷都”是

49、在唐朝之后,故A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反映B、C两项的内容,排除。 以上两题关乎两大热点:一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冶金、纺织、制瓷等领域创造了极高的成就,解题时需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把握纺织业、陶瓷业和冶铁业的分布状况及成就;二是“一带一路”,古丝绸之路贸易中,丝绸、瓷器、茶叶是古代中西贸易的三大主要商品,在复习备考中要尤为关注。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考工记是记述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据该书记载,春秋时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由此可知,当时的手工业()A工艺分工日益精细 B产品种类非常丰富C地域特色较为明显 D

50、生产管理特别严格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手工业产品,故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反映,排除。2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历代政府加强对民间手工业的管理,主要是为了恢复与发展经济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间手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品的社会需求,排除C项;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是

51、材料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3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唐代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这说明唐代()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C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解析:选A材料中显示了制瓷中使用匣钵使瓷器质量提高,说明技术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B、C两项材料无法说明,排除;官窑的产品不入市场,故D项错误。4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

52、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这反映了唐宋时期()A中国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B中国制瓷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C中外文化交流频繁D瓷器是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解析:选D材料体现了中国瓷器的出口,不能体现中国在当时欧亚的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中国瓷器的外传而非技术的外传,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中外经济往来而非文化往来,故C项错误;大量瓷器出土说明瓷器是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故D项正确。5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现象从侧面表明该地区()A人口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B抑商政策阻碍生产技术革新C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D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53、不足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雇主增加雇佣工人的费用要低于进行技术革新的投入,这也就从侧面折射出明清时期迅速增长的人口使得劳动力价值降低,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根据材料不难得知,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显推动力不足,但这很明显属于材料正面所呈现而非侧面揭示,故D项错误。加练42题强论证能力材料汉武帝时期的桑弘羊(前152前80年)推行盐铁官营政策,该政策“从财政上支持了武帝的文治武功,对西汉王朝的强盛起了重要作用”。但盐铁官营随后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官衙生产效率低下、质次价高、强卖强买等,百姓怨声载道,终于在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诏令郡国推荐贤良文

54、学与桑弘羊展开辩论,以讨论盐铁官营等政策,“问民间所疾苦”,史称“盐铁会议”。随着桑弘羊在这场辩论中的失败,盐铁官营政策也告一段落。王玉盐铁官营政策分析(上海社科院)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西汉的盐铁官营政策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点拨针对西汉时期的盐铁官营政策,主流观点对该政策持肯定态度,认为该政策在当时对于稳固封建统治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通过对历史史料的全面深入解读,有学者则提出了新的认识,即该政策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缺陷,不利于社会进步。参考答案观点(一):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对于稳固封建统治秩序、推动经济发展

55、起到了积极作用。阐述:遏制了富商大贾生产盐、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了豪强富商,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中央直接掌握社会的经济命脉,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观点(二):汉武帝推行的盐铁官营政策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利于社会进步。阐述:产品价格贵、质量差,政府强卖强买,样式和规格单一,给广大贫困农民带来很多困难和不便;生产盐铁的地方距离农民太远,运费成本高加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该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经济垄断,严重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综合

56、过关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商代甲骨文中常见大雨、小雨、足雨、及雨、多雨、延雨、雨疾、各(至)雨、来雨、云雨等记录,“一年之中,无月不可以降雨”。这反映出在商代()A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B甲骨文记载内容的多样性C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地位D神权成为维系统治的纽带解析:选C春秋时代才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秦汉时期才出现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且带雨的节气名称是雨水、谷雨,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甲骨文记载的是关于雨水的情况,非内容的多样性,故B项错误;题干围绕雨而展开,且雨与农业密切相连,结合所学商周时期农业的发展情况,故C项正确

57、;题干未提及神权问题,故D项错误。2(2019石家庄模拟)如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解析:选D战国时期由于诸侯混战,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并不尖锐,故A项错误;这些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铁犁,未提到牛耕,故C项错误;这些农具的使用说明农业生产工具在不断改进,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3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

58、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家庭人口项目数量(单位:钱)5人收入粮食8 500支出赋役2 989日常开支7 950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小农经济具有局限性解析:选D材料中没有对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材料中既未体现“耕”也未体现“织”,更没有涉及二者的结合,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生活支出仅仅是针对农民阶级而言,并不能直接推断整个西汉社会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这份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可知,西汉整个农民阶级的收支状况是入不敷出的,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和落后性,故D项正确。4(2019肇庆一模)汉武

59、帝时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管理铁的冶炼、铸造和贸易,共49处中今山东占了12处,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占43.2%。这反映出()A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C全国矿产分布不均衡 D唐代冶铁业发展较快解析:选B根据材料汉武帝时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共49处中今山东占了12处,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可知南方的冶铁业发展有超过北方的势头,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B项正确;全国矿产分布不均衡,体现不出材料中汉代和唐代南北方矿产地分布的特点,故C项错误;A、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5两宋时

60、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和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A引进了美洲的高产作物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解析:选D引进美洲的高产作物是在明清之际,故A项错误;在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南方的生态环境问题,故C项错误;江南出现粟、麦、豆,江北出现水稻,棉花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说明在两宋时期南北农作物的交流加强了,故D项正确。6(2019太原一模)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 051万项;从乾隆至道光

61、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 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解析:选C题干只是反映耕地面积的增加与玉米种植的扩展,故A项错误;玉米是新航路开辟后从美洲传入我国的,题干只是提及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展,不是中西经济交流频繁,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主要经济结构是农耕经济,明清时期虽然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但未占据社会主导,传统农业未能转化为现代农业,故C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故D项错误。7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主要是酒器、乐

62、器、礼器、兵器,对此历史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A与祖先及神沟通的媒介 B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C当时兵器只有青铜兵器 D商周时不存在青铜农具解析:选B青铜器是身份的象征,不是与祖先及神沟通的媒介,故A项错误;青铜器是等级身份的象征,主要是政治意义,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的兵器中有青铜器,但兵器并不都是青铜器,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有少量的青铜农具,故D项错误。8唐代以前,百姓消费的日用品主要来自当地或周边地区;从唐代开始,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出现这一现象表明唐代()A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B百姓的消费水平提高C长途贩运贸易已十分发达 D市场管理进一步放松解析:选

63、A材料“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说明唐代日用品的产量明显增加,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消费水平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唐代长途贩运贸易的存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故D项错误。9.南京博物院保存着一块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片(如图),其内、外壁各绘两条龙纹,内心绘三朵短脚飘带云。据此推知,该窑()A重视制作工艺水平B粉彩瓷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C产品主要销往民间D主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解析:选A由材料“内、外壁各绘两条龙纹,内心绘三朵短脚飘带云”推知该窑注重工艺美观,故A项正确;粉彩

64、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明代还没有出现,故B项错误;官窑产品主要供应皇室、官府,不进入市场,故C、D两项错误。10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18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B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C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D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解析:选D单纯依靠题干材料无法看出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的主体,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在强调中国瓷器融入了欧式元素,而不是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动力,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

65、,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可以看出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故D项正确。11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匠以银代役,每人每年四钱五分,称“匠班银”。这一变化反映了()A工匠对官府人身依附削弱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雇佣关系逐步普及解析:选A“以银代役”反映工匠的人身束缚松弛,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矛盾的尖锐,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关系不是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12有学

66、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因为该区缺乏廉价能源,所以选择走上发展劳工密集型手工业的“最小阻力路径”。这里的“最小阻力路径”()A直接导致了能源缺乏 B催生了早期民族工业C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 D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手工业繁荣的概况,并没有消耗大量能源,故A项错误;明清手工业繁荣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但没有催生早期民族工业,故B、C两项错误;明清手工业走劳动密集型道路阻碍了明清经济向近代转型,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阅读材料

67、,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摘编自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宋)王柏鲁斋集材料三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农民还成为工商业经营的主体队伍

68、中的成员。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1)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7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8分)(3)材料三中的“两面性”含义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农民兼业的现象?(10分)解析:第(1

69、)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归纳;第二小问,从材料一“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可知政府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农抑商)。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新现象是农民兼业(农民利用农闲经营农业之外的产业);第二小问,从宋代商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政府对市场的态度、农民经营观念的转变等角度总结。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

70、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农民还成为工商业经营的主体队伍中的成员”、“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总结;第二小问,结合农民兼业现象出现的意义,以及其所处的封建社会的影响说明即可。答案:(1)原因:生产艰辛,赋税徭役沉重;自然灾害;债务盘剥。对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农抑商)。(2)现象:农民兼业(农民利用农闲经营农业之外的产业)。条件: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政府放松对市场

71、的管理;农民经营观念的转变。(3)含义:一方面,可以增加商品流通,扩大消费,提供充足劳动力,促进工商业经济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专业化生产。看待: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依旧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不能促进社会变革与转型。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代和唐初中唐及晚唐北方水利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

72、(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南方水利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

73、史论结合)(12分)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隋代唐初与中唐晚唐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的对比,水利工程数量、规模反映的是农业发展的状况,从材料中南北方水利工程反映的农业发展状况,可拟定论题为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结合两个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变化和农业发展状况等史实,进行阐述。答案:示例: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阐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更多地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同时,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造成水利工程的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确保了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