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1.30MB ,
资源ID:1187428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8742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学案: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学案: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WORD版含答案.doc

1、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课标要求素养解读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相关史料探究,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巩固人民政权的必要性及影响。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外交领域的开创性。4.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相关史实,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时空坐标知识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

2、巩固和外交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备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1)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2)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2成立标志:开国大典的举行。3成立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概念阐释新民主主义社会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

3、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有经济主导的包括国有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背景(1)国内: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

4、之下;经济上千疮百孔,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制造市场混乱。(2)国际: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进行武装干涉。2主要措施(1)土地改革概况: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2)稳定财经: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3)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过程:1950

5、年,美国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意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推动中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2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31954年6月,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41955年4月,中国参加亚非会议,会议上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

6、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误区警示(1)“一边倒”外交方针指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并不意味着无条件顺从苏联,也不是绝不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交往。(2)“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不矛盾,“一边倒”方针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不但不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相悖,相反,它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重要体现。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探究点独立自主,和平共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史料一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中国人

7、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探究史料一阐述了哪一种外交方针?有何意义?提示方针:“另起炉灶”。意义: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史料二探究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总理同有关国家总理会晤达成了怎样的国际关系原则共识,为什么能够达成这种共识。提示共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原因:三国近代历史上都曾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都是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都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政权的任务,又都面临大国强权政治的威胁,都需要和平、稳定、安全的国际环境。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1)平等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

8、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2)结盟性:“一边倒”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3)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活学活用针对训练1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对国际局势有如下判断:即认为存在着两大阵营对抗的局面,世界上的国家只能在两者之中作出选择,中立或“骑墙”是不行的。基于此的外交决策是()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析:选C根据材料“认为存在着两大阵营对抗的局面,世界上的国家只能在两者之中

9、作出选择,中立或骑墙是不行的”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世界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在这个大环境下,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材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一边倒C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D不结盟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知识点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

10、一、经济建设领域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2三大改造完成: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3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思维点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多数经济指标超额完成的国际、国内的有利因素(1)国际因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给我国提供了大量可参考经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相对稳定。(2)国内因素囯内经济恢复、政治稳定

11、,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1954年宪法的颁布保证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全国人民积极高涨的建设热情。二、政治建设领域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这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误区警示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利,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三、思想领域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12、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探究点制度创新,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史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摘编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苏联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根据苏联的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毛泽东探究史料一表明我国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提示重工业基础差;巩固国防的需要;学习苏联的经验。史料二在国民收入中,19

13、57年同1952年相比,国有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探究史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主要反映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优势。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1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借鉴苏联经验:苏联的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

14、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2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1)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活学活用针对训练3阅读下表,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经济发展情况解读正确的是()行业项目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4.512.825.41953年农轻重比重(%)52.829.617.61957年农轻重比重(%)43.529.227.3A.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绝对优势B优先发展重工业指导方针

15、的确立C计划经济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D重工业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需要解析:选B据图表不难看出19531957年重工业增速最快,且比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19531957年处于“一五”计划时期,党和国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故选B项;1957年,农业比重低于工业比重,排除A项;仅通过农轻重的比重无法推知当时的经济体制如何,排除C项;“一五”计划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基础,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重工业非常薄弱,无法满足经济建设需要,排除D项。4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的历史事件是()A“一五”计划的完成B三大改造的完成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

16、解析:选B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学史明智展情怀材料展示风雨同舟、休戚与共、肝胆相照材料一1956年,“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在被问到为什么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时说道:“是的,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他讲述了作为一个爱国的民族资本家,在旧中国受尽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无法实现兴办实业、救国图强的梦想,又说:“五年计划开始了,全国兴建了许多大工厂,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一切实现得比梦想还要快,多么令人鼓舞!没有中国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哪能有今天!”材料二改革开放之初,荣毅仁

17、在邓小平的支持下成功地创办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被邓小平称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成立以来,中信集团充分发挥了经济改革试点和对外开放窗口的重要作用,在诸多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创新,成功开辟出一条通过吸收和运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创新发展之路,在国内外树立了良好信誉与形象,取得了显著的经营业绩。中信集团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金融与实业并举的大型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其中,金融涉及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资产管理等行业和领域;实业涉及房地产、工程承包、资源能源、基础设施、机械制造、信息产业等行业和领域,具有较强的综合优势和良好发展势头

18、。思维升华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辩证关系国家利益是指全社会的利益。国家利益具体包括全民公有的自然资源、国有的生产资料和资金、教育和文化娱乐设施及国防的巩固、社会的安定、国家的荣誉和尊严等等。个人利益包括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个人身体的保存和健康、个人才能的利用和发展等。国家是人组成的,人是国家的人。从利益的产生来看,应该是先有个人利益才会有国家利益,但是如果国家利益得不到保证,那么个人利益也就无从谈起。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尽可能地维护每一个公民的利益。从公民的角度,尽可能地维护自己和大多数人的利益。只有这样,国家才会和谐。针对训练1史料表明,19531957年间,上海共有21万人支援内

19、地,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3万多人,熟练技术工8万多人,还有5万多人的设计、建设、安装队伍参加内地工程建设。这些支援()A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有助于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有利于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利用上海的人才优势,积极支援内地,帮助解决内地工业化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和建设经验,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故选B项;根据所学可知,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于1952年底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上海人才支援内地建设,是为保障工业化战略,

20、而非人才自身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排除D项。2如图是创作于1954年的素描劝父亲入社。这一作品主要反映了()A农业合作化群众性显著B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得人心C“大跃进”运动民众热情高D包产到户强化家庭生产解析:选A根据“1954年”并结合所学可知,素描劝父亲入社中“社”指的是农业合作社,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故选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1958年,排除B项;“大跃进”运动始于1958年,排除C项;包产到户强化家庭生产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教材问题再思辨1读教材P158“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图:设问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要入朝作战?提示首先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并

21、向中朝边境推进、轰炸中国丹东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这是中国出兵朝鲜最主要的原因。其次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对中国的国内统一战争进行武力干涉。最后,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派兵参战。2读教材P160“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图:设问中国工商界为什么会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提示在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实行赎买政策,并通过公私合营这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进行改造。这种政策和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民族资本家的利益,因此赢得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3读教材P161“问题探究”:设问(1)与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最大特点

22、是什么?(2)如何理解宪法中规定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国家性质?提示(1)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属于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2)人民民主国家又称“人民民主共和国”。与苏维埃共和国同为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是中国人民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特殊国家形式。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也是依据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组织起来的。思维脑图要旨聚焦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

23、地改革、稳定物价、抗美援朝、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等为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赢得了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3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导下,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课程延伸 关注学习的广度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国内外历史条件变化的产物国际方面: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新中国的国家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国防安全迫切需要强大的重工业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政府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而新中国私营和个体经济与资源配置集中化、计划化不相适应,这就要求

24、建立社会主义的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国内方面:1952年底,中国的国有经济已经超过私营经济,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为有计划地展开工业化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通过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措施,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政权得到了巩固,这为我国有计划地开展工业化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因此,在国际国内历史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在1953年9月正式提出了“逐步实现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课程深化 提升学习的高度1954年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不是完全社

25、会主义的宪法1954年宪法明确指出了将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在经济上要求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政治上要求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因此可以说,1954年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虽然肯定了社会主义的原则,但仍然承认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格局,承认各民主阶级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结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治格局,在法律上保护资本家所有权和个体劳动者的私有权。因此可以说,1954年宪法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1954年宪法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根本大法,在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具有过渡时期的历史特点。

26、迁移应用11949年9月,毛泽东说:“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毛泽东意在强调中国()A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B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C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D由君主专制到人民做主解析:选C依据材料“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可知,毛泽东强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故选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在1949年10月1日,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君主专制被推翻是在辛亥革命时期,排除D项。2下表是新中国1954年宪法制定的部分

27、过程。由此可知,1954年宪法的制定()时间概况1954年3月形成宪法草案初稿,各大城市组织八千多人讨论,修改后形成宪法草案1954年6月宪法草案公布,交全国讨论。两个多月中有一亿五千多万人参加讨论并提出意见1954年9月中央政府委员会通过修改稿,形成提交第一届全国人大的讨论稿A.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B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C因缺乏经验而过程漫长D反映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特点解析:选A由材料“各大城市组织八千多人讨论,修改后形成宪法草案”“有一亿五千多万人参加讨论并提出意见”“中央政府委员会通过修改稿,形成提交第一届全国人大的讨论稿”可知1954年宪法是在充分收集人民意愿的基础上制定的,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故选A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于1956年,排除B项;“因缺乏经验而过程漫长”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多党合作,排除D项。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