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A.严刑酷法B.以德治国C.黄老无为 D.礼乐教化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破坏,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故选C项。答案:C2.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 B.巩固分封制度C.削弱丞相权力 D.解决边患危机解析:“推恩令”的推行使诸侯国的土地面积和力量越来越小,没有能力对抗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A项正确;巩固分封制度和题
2、意相反,可以排除B项;C、D两项和题干没有关系。答案:A3.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对策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因此他主张()A.“百家争鸣” B.减轻赋税C.颁布“推恩令” D.尊崇儒术解析:材料中董仲舒认为诸子百家不同的观点不利于思想的统一。因此,他主张“尊崇儒术”,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答案:D4.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设立“中朝”加强皇权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解析: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因此C项正确;地方豪强独霸一方和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都
3、不属于中央政权的特征,因此排除A、D两项;设立“中朝”加强皇权是在汉武帝时期,时间不符,可排除B项。答案:C5.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A.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C.纸是西汉的主要书写用品D.造纸术是由西向东传播的解析:考古发掘出的西汉初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的纸张,说明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故B项正确。答案:B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
4、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诸侯王表二(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
5、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答案:(1)西周疆域辽阔,兵力单薄(或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2)郡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统一。(3)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影响:形成地方割据,引发地方叛乱,影响中央集权。课堂建构基础巩固1.(2021湖南)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
6、汉文帝。这一做法()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初的政治。从材料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可以看出刘恒的母族具有良好的品格,再结合平定“诸吕之乱”,可知这一做法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B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仁孝”是选帝的标准之一,但不是主要标准,C 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减少外戚对政权的干预,与相权无关,D项排除。答案:B2.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A.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
7、B.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解析:材料中采取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不是恢复西周的分封制,故A项错误;推恩令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导致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故B项错误;推恩令削弱地方封国的实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故D项错误。答案:C3.通过分散丞相职权达到加强君权的目的是古代君主常用的手段,汉武帝为此采取的措施是()A.建立中朝 B.颁布推恩令C.设立刺史 D.实行盐铁官营解析: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因此A项符合题意;B、C两项都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D项
8、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意。答案:A4.下表是关于汉朝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状况的统计。这反映了两汉时期()类别西汉初期西汉中期西汉后期东汉合计博士1481225师从名家或入太学者381829未任博士的名儒153743合计18216797在文化状态可考公卿中所占比例(%)2.715.732.330.325.9A.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B.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C.儒学并未取得思想上的统治地位D.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解析:表格显示从西汉初年到东汉时期,博士、师从名家或入太学者、未任博士的名儒以及在文化状态可考公卿中所占比例都呈现上升趋势,可见汉代尊儒措施的实
9、施,使汉朝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故B项正确;表格没有体现出儒家经典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故A项错误;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就取得了独尊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官吏儒学水平提高,不能反映出综合素质的提升,故D项错误。答案:B5.东汉光武帝刘秀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B.严格控制外戚干政C.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D.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解析: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是在西汉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因此C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表述均正确,可排除。答案:C6.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当
10、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D.都动摇了当时的统治基础解析: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是突发性的起义,事先并没有进行精心的准备,因此B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是两次起义的相同之处,因此排除。答案:B7.从汉武帝统治时期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A.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D.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解析:根据题意不能说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的皇帝都喜欢大赋,和帝以后的皇帝都喜欢小赋,所以不能反映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故排除A项;和帝以后的赋以抒
11、情为主,所以不能说明士人热衷颂扬国运,故排除B项;赋是汉代盛行的文学体裁,但它不是官方文学,故排除C项;由大赋到小赋的转变是当时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是时代变化的结果,故选D项。答案:D8.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历经195年,与西汉合称汉朝。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放救济粮,减轻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他统治期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
12、世”。材料二东汉和帝及其后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皇帝和帝殇帝顺帝冲帝质帝灵帝献帝年龄(岁)1011128129材料三父子低首,奴事富人。通典(富人)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罪不容赦)也。太平经材料四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东汉民谣(1)材料一中介绍了刘秀的哪些为政之策?(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4)材料四的民谣反映出东汉后期的什么社会状况?当时最著名的起义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第(1)问可以从材料一中提取有效信息,从释放奴婢、发展生产、精简官员等方
13、面回答。第(2)问由材料可知皇帝继位时年龄较小,据此并结合所学回答。第(3)问通过材料可知东汉后期,农民世代受到残酷剥削,统治者不顾民众死活。第(4)问通过东汉民谣中人民不怕砍头反映出人民铤而走险、举兵起义;联系课本知识可知最著名的起义是黄巾起义。答案:(1)释放奴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等。(2)皇帝继位时年龄较小。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3)说明东汉后期,农民世代受到残酷剥削;统治者不顾民众死活。(4)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百姓铤而走险,奋起起义。黄巾起义。拓展提高9.西汉初年,实行封国与郡县交错并存的政区体制,但分封诸侯时规定王国中“总纲纪、统众官”的相由中央任命
14、。由此可知,当时()A.中央试图防范封国势力膨胀B.威胁中央集权的因素消除C.统治者试图恢复西周分封制D.县官的级别比诸侯高解析:据材料“分封诸侯时规定王国中总纲纪、统众官的相由中央任命”可知汉初在郡国并行制下,中央在王国内设置相,加强对王国的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郡国并行制导致了七国之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汉初郡国并行制主要是维护皇权统治,并非恢复西周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强调郡县与王国的地位高低,故D项错误。答案:A10.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
15、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解析:重农抑商的政策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封建社会基本沿用这一政策,故A项错误;由材料“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货币税收加重了富商大贾对自耕农的剥削,因而影响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税收情况而非农民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由材料“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可知富商大贾操纵物价而非税收,故D项错误。答案:B11.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
16、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解析:材料反映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且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从保护小农经济正常发展的角度去颁布该禁令的,故选D项。答案:D12.“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生产遍布全国各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制造工艺更加复杂扩大了原料来源A. B. C. D.解析:与题干信息“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不
17、符,故错误;从题干中“耗亦不多”的信息可知还魂纸降低了生产成本,故正确;与题干中“全省从前煮浸之力”的信息不符,故错误;从题干中“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的信息可知还魂纸扩大了原料来源,故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汉高祖刘邦为了汉室江山永固,曾分封子弟到各地做诸侯王。随着时间推移,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汉景帝时,采纳了晁错的建议试图用武力和法令直接削藩,结果引起了“七国之乱”,晁错被诛。到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终于得以彻底解决。材料二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西汉与乌孙联姻成
18、功。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遣)从票侯赵破奴带属国骑兵及郡兵数万攻姑师、楼兰在河西开设四郡,肃清东西交通的大道后,西汉便开始在西域的中心地带屯田,确立经营西域的根据地。郭丽西汉时期的西域开发及其民族关系(1)结合材料一,说出汉武帝在“守业”中解决了哪一困扰中央的重大问题。从材料一中找出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经营西域”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解析:第(1)问“问题”由材料“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得出;其“原因”结合材料“汉高祖刘邦为了汉室江山永固,曾分封子弟到各地做诸侯王”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西汉与乌孙联姻成功”“从票侯赵破奴带属国骑兵及郡兵数万攻姑师、楼兰”“在河西开设四郡在西域的中心地带屯田,确立经营西域的根据地”等信息概括。答案:(1)问题: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原因:汉高祖刘邦为了汉室江山永固,曾分封子弟到各地做诸侯王。(2)方式: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姻,战争,设郡县,屯田等。作用: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