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I卷 (选择题 50分)一、选择题1.“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A. 奖励耕战与民休息B. 厉行赏罚崇尚法治C. 仁者爱人尊君爱民D. 崇尚贤能厉行节俭【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派主张国家大一统,解决无序的状态,“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 主张集权政治,并且“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结合诸子百家特征分析可知,该派别为法家,法家厉行赏罚崇尚法治,故B
2、正确;“与民休息”为道家思想,道家重视对宇宙论、认识论的探讨,不符题意,排除A;C项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重视个人伦理道德, 不符题意,排除;D选项为墨家思想,不符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联系所学法家思想的内容分析解答。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材料中“改造了儒家思想”主要指汉代学者( )A. 宣扬“君权神授”,否定王位世袭B. 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
3、想C. 神化君权并约束君主作为D. 从根本上否定了仁政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指的是西汉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新儒学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主权力的膨胀,故C符合题意;汉代学者站在统治阶级立场,并不否定王位世袭制或皇位世袭制,故A不符合题意;B是宋明理学的特点,故B不符合题意;仁政是儒学的重要内容,汉代儒学不是否定而是弘扬仁政思想,故D不符合题意。3.王阳明认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
4、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开近代中国民主启蒙思想之先河B. 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C. 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D. 与古希腊思想家“人是万物的尺度”异曲同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地没有我的灵明”等信息可知,王阳明强调了“我的灵明”的重要性,实际上体现了人的自主性,这与古希腊先哲的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致的,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强调的是人的自主性,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在天地鬼神中的地位,其思想没有起到启蒙作用,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故B选项错误;材料“我的
5、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反映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没有体现朴素辩证法思想,故C选项错误。4.如图是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唐代画家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宋代摹本,描绘的是天宝末年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盛装出游的情景。有人认为这是唐代“曲眉丰颊”画风的经典之作,画中人物体态丰腴,动态优雅:有人则认为画中情节印证了唐代贵族生活奢靡的事实。据此可知A. 作品再现了初唐的社会风貌B. 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阐释C. 作品反映了唐代开放的政策D. 唐代女性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人认为这是唐代“曲眉丰颊”画风的经典之作,画中人物体态丰腴,动态优雅:有人则认为画中情节印证了唐代贵族生活
6、奢靡的事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的人对材料内容的解释有不同的见解,可见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而得出的结论是不同,说明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阐释,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艺术源于生活,材料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但不能说再现了唐朝社会风貌,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没有体现唐代开放的政策,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高低问题,故D选项错误。5.宋人偏爱画竹,如北宋文人画家文同,他在画作咏竹中赞扬竹子具有“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的品格。苏轼也以竹的品格来比喻文人的节操:“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这折射出宋代文人画A. 注
7、重展现作者的独特个性B. 重视形似与神韵的高度统一C. 体现现实主义的绘画理论D. 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答案】D【解析】【详解】文人画中体现了作者品格和节操,表达了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选项D正确;文人画重在寓意,表达志向,借物抒情,选项A不能全面的概括文人画的寓意,排除;文人画重在写意,有得意忘形的特征,选项B排除;文人画重在写意,不是写实,排除C。6.二重证据法是将“地下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相互印证的一种研究方法。以下相关史料的比对研究,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A. 蒋庄遗址与回忆蒋庄遗址的发掘B. 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与远古炎黄传说C. 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D.
8、殷墟甲骨卜辞与史记殷本纪【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重证据法”是指文献和考古相结合方法,是综合利用“纸上材料”和“地下新材料”的历史研究方法;史记殷本纪是文献资料,殷墟甲骨卜辞是考古发现,故D项正确;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不是姜寨遗址本身的“二重证据”,排除A项;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也是根据传说制作的,不属于“二重证据”,排除B项;二里头“宫殿”复原图是根据考古发现的二里头遗址绘制的,不属于“二重证据”, 排除C项。7.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
9、悲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这反映出古希腊A. 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B. 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C. 公民辩证看待自己的文化D. 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据材料中“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等信息可判断出当时雅典民主发展时期,又结合“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显然体现的是对人性的关注,是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故A项正确;“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是材料现象的阐释,与题目要求不
10、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公民对待文化与认知能力进行阐释,故CD项排除。【详解】8.宗教改革早期,路德不赞成在学校中教授德语。但此后,他一改原有的主张,积极推行用德语传教,并亲自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这一变化A. 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B. 激起德意志民族反天主教会风潮C. 否定圣经地位和上帝的存在D. 消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答案】B【解析】路德主张“因信称义”,直接阅读圣经,用德语(或民族语言)传教。客观上促进民族语言的发展。主观上传播了新教,解放了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从而激起德意志民族反天主教会风潮,故B项正确;A是启蒙运动的思想;路德没有否定圣经地位和上帝的存在,排除C;D
11、中消除说法绝对,排除。9.恩格斯在论述法国启蒙运动时指出:“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真理、正义、平等和人权所取代。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这表明A. 社会主义思想与启蒙思想相同B. 法国启蒙运动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C. 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与发展了启蒙思想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理想意识趋同【答案】C【解析】【详解】“现代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理论,依据材料中“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可以
12、看出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与发展了启蒙思想,C正确。社会主义思想与启蒙思想根本不相同,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法国启蒙运动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B错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理想完全不同,D错误。10. “它站起来反对18 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 “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A. 巴黎圣母院B. 人间喜剧C. 母亲D. 老人与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中 “启蒙思想、理性思想”“感情力量”等文字信息可以推断与浪漫主义产生有关,故选择A项;B属于现实主义;C属于无产阶级革命
13、文学;D属于现代主义。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主要成就浪漫主义。11.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新史学,提出“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该观点引起其它新学派呼应,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和“好古非今”的退化史观。这反映出A. 进化论的传入促进思维方式的改变B. 新史学标志着近代社会思想的解放C. 史观的改变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开展D. 传统史观不符合反封建专制的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学者受到进化论的影响,思想方式改变,从制度到文化上积极革新,寻求救亡图存的新道路,
14、故答案为A项。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且发生在早于“1902年”的19世纪末,排除B、C项;材料强调进化论的传入促进思维方式的改变,而没有体现传统史观不符合反封建专制的需要,排除D项。12.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A. 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B. 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C. 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D. 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
15、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反映了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的主要目的,故D正确。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是为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排除。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不能说明土地分配的标准的变化,故B排除。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显然不是主要目的,故C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名师点睛】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
16、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13. 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A. 革命策略有所调整B. 完全接受中共的革命主张C. 阶级属性发生改变D. 认为中国的出路是社会主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
17、材料“192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当时孙中山为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发展了三民主义,形成了新三民主义。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所调整选,A项符合题意;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故选A项。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14. 关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可以借用模型说明。假如两个质量很大的钢球它们相互接近,其原因:牛顿认为是引力作用;爱因斯坦认为两个钢球没有时,周围的时空犹如一张拉平的网,两个钢球出现后把这张时空网压弯了,于是两个钢球就沿着弯曲的网滚到一起来了。相对论对科学理论的发展是( )A. 物体的运动必
18、须借助外力B. 时间和空间与物体的运动密切相关C. 实验是科学的主要途径D. 否定了“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认识。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D三项的表述,题干材料核心意思无从体现,排除。进一步可知,B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B考点: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认识15. 表1是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的统计表。结合所学,可以推断( )A. 在80年代
19、,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明显减少B. “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C. 改革开放后我国才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 教育改革和观念进步是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答案】D【解析】表格反映了女性教育在发展,男女平等的观念、教育自身改革等因素均会促进女性教育的发展,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高等教育这一栏具体数据来看在80年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明显增加而非减少,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双百”方针和基础教育的发展无关联,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表格只是强调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而非涉及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
20、选D。点睛:回答表格型问题的关键有三点,一是要注意表头,了解表格所涉及到的内容,以便结合具体的知识点,二是注意表格的横纵向,了解表格主要展示的项目,三是要注意对比分析数据以及其余内容的变化。16.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鞅A. 主张立法为民B. 强调有法可依C. 重视赏罚并重D. 关注法律实施【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是指国家都是有法律的,但是没有能保证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遁的方法,从中可以看出商鞅探讨的是法律实施问题。故答案
21、为D项。材料中的“法”主要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排除A项;有法可依解决的是立法问题,材料探讨的是法律适用问题,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可以看出商鞅重视轻罪重罚,排除C项。【点睛】巧解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要注意借助最为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包括:(1)重要的虚词,如则、非等,这些词后的语句一般就是解答题目的核心句。(2)重要的历史人物信息,如称谓、官职、人名等。(3)时间信息,既包括文言文材料中的时间描述,也包括引文出处的时间等等。(4)所选文献的出处、名称、作者等等。本题的解答首先必须根据材料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商鞅的主要观点,然后联系选项确定正确答案
22、。17.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秦所取得的“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的“成就”主要指 实现了由井田制向私有制的转变 满足了秦王称霸天下的野心 完成了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的转变 推动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秦通过商鞅变法使土地制度有井田制相私有制的转变,有利于建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正确;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和中央建立三公九卿的官僚机构,形成了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正确。不是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分
23、析的,错误。古代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18.王安石在向宋神宗呈送的言事书中说:“汉之张角,三十六方同日而起,而所在郡国,未能发其谋;唐之黄巢,横行天下,而所至将吏无敢与之抗者。汉、唐之所以亡,祸自此始。”他是要说明A. 农民起义具有很大的威力B. 汉唐的灭亡是由于发生了农民起义C. 避免农民起义是不现实的D. 统治者不改革就会重蹈前朝的覆辙【答案】D【解析】【详解】王安石呈递言事书的主要目的是用前朝灭亡的事例来警醒统治者,以此来推进改革。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中的内容只是王安石举的例子,并不是其要说明的主旨,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汉唐灭亡是因为农民起义,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24、。19.北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使下列哪一现象在一定程度得到改变A. “农民坏于徭役,而未尝特见救恤”B. “贫者以苦瘠之亩,苛数倍之输”C. “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D “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方田”是针对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社会现象,所以“方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贫者以苦瘠之亩”的社会现象,而“均税”是针对富者由于种种封建特权而逃税、漏税、不纳税的社会现象,所以“均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苛数倍之输”的
25、社会现象,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而不能是其他的选项,例如,“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是由于青苗法造成的而不是“方田均税法”而造成的。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方田均税法20. 尼尔弗格森在其著作文明中指出:“新教不仅让西方人学会了工作,也学会了节俭与识字。新教带来的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下列宗教改革的各项主张中,最有利于“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的是:A. 灵魂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B. 反对向教会购买赎罪券C. 人人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D. 教会应从属于国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人们文化水平的提
26、高”可知应从文化领域考虑。A是在思想领域,B是在经济领域,D是在政治领域。人人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可以让更多的西方人接触文字和独立思考,因此C项符合题意。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改革运动因信称义21.宗教“异端”运动发端于12世纪后期法国。下列关于宗教“异端”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是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揭露了教会的虚伪与腐败,要求教会进行改革反映了城市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强烈愿望揭开了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14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错误;宗教“异端”运动为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而不能说揭
27、开了序幕,错误;发端于12世纪后期法国的宗教“异端”揭露了教会的虚伪与腐败,要求教会进行改革;反映了城市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强烈愿望,正确。故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22.1864年,俄国颁布了省、县、地方机构法令。根据该法令,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省和县设立了地方自治会议及其执行机关。这些自治机构 是由选举产生的 是俄国实现政治民主化的标志 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产阶级的需要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俄国1864年颁布的省,县,地方机构法令,俄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了自治会议及其行政机关。结合所
28、学,这些机构是由选举产生,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产阶级参政议政的需要,故符合题意。1861年后的饿国,其政治体制依然是沙皇专制,地方和城市的实权算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中,错误。故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矢知识解決问题的能力。23.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 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B. 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C. 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D. 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
29、的能力。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但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很快走上了对邻国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D项说法错误;A、C不够全面;最能反映材料的是B 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明治维新影响24.某和约批准后,光绪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详筹兴革”。之后清政府采取的变革措施之一是A. 整理国故,尊孔复古B. 改革科举,废除八股C.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D. 设置内阁,厘清官制【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题目关键信息“光绪帝”“痛除积弊,详筹
30、兴革”。结合所学知识,与此有关的是“改革科举,废除八股”,故B正确;“尊孔复古”是袁世凯时期,故A错误;“立行宪法,大开国会”是维新派的改革措施,在光绪帝的变法诏书中没有涉及,故C错误;“设置内阁”是明朝时期的措施,与题意无关,故D错误。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措施【详解】25.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A. 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B. 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C. 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D. 变法的舆论动员极
31、不充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可知,戊戌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急促的改革,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故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是爱国和进步的体现,故脱离国情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排除C项。康梁维新派大力宣传变法思想,积极创办学会、学堂、报馆,推动变法活动,排除D项。II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二、材料解析题26.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与中国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阅读材
32、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材料二:“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的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启蒙运动百科全书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的“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
33、么,并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想的认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是如何“大破大立”的。启蒙运动的“创新”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案】(1)因素:明清之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认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反专制斗争有积极推动作用;吸取了儒学的积极因素,批判其不合理的成分,使传统儒学在新时期焕发了生机;未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未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2)破: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立: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制度蓝图。影响:维新派提倡君主立宪,开展戊
34、戌变法运动;革命派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指导,发动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反对专制独裁。【解析】【详解】(1)因素:根据材料“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明清统治时期,文化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即明清之际出现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认识:从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进步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方面分析,要一分为二,既要说明积极一面,又要说明不足之处。(2)根据材料“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的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
35、分“破”和“立”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认知,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事实即可。影响:对中国的影响从对中国民主革命有利借鉴的指导思想来分析。如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学习西方的新文化运动方面阐述。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
36、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解析】【详解】(1)根据“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
37、戎狄宜在此土也”可得出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根据所学可从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等角度回答。(2)根据“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等信息可得出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
38、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材料二“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俄、日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侧重点有何不同?(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日两国的改革在核心主张、改革方式和局限性上的相同之处。【答案】(1)不同: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日本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社会(2)核心主张:都通过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富国强兵改革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局限性: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解析】(1)“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侧重于自上而下改革化解内部危机。“求知识于世界”,日本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利用西方文明改造日本传统社会。(2)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明治政府的“殖产兴业”等措施也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二者都是封建统治者领导下的改革,因此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