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英帝国:全球化演进的重要推手 再读尼尔弗格森帝国(本文发表于文教资料2012年10月中旬刊)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 鲁东海从广泛意义上讲全球化一般指从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活动开始,500多年来世界历史所发生的普遍联系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参与殖民掠夺,推行重商主义。后历经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代议制度、殖民主义争霸战争、工业革命等重大事件,一步步成为操纵世界现实和影响人类未来的强大帝国。大英帝国的盛衰与全球化局面的发展在时间上重合了四百年,前者之于后者的关系无疑是密切的。尼尔弗格森被喻为当代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帝国是其近年的
2、重要作品,英文版成书于2003年,今年初由雨珂翻译的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弗格森强调无意详细描述大英帝国通史,只想着重记录在大英帝国推动下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全球化”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大课题,本人阅读了帝国一书后,觉得它有利于深刻理解英帝国在推动全球化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本书划分了六个主题,编排了六章,语意明白通畅,是西方人所写书籍中比较方便中国人阅读的一本书。在四百年的盛衰历史里,大英帝国在商品、劳动力、文化、政体、资本、战争六个方面全面影响着全球化的进程。下面先按原书的结构顺序对弗格森的思想作一简要梳理。在近代早期欧洲各国争建帝国的竞赛中,英国起步较晚,之前已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
3、国家在美洲和亚洲掠夺了大批的殖民地。在书的开篇弗格森从一个海盗写起。1663年,一个名叫亨利摩根的英国人奇袭了西班牙在加勒比海的前哨阵地,就此拉开了17世纪最令人瞩目的“打、砸、抢、掠”狂欢的序幕。英国政府不仅对摩根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积极地鼓励他。大英帝国的起家不仅靠官方的武装力量,也靠民间的掠夺力量。那么,英国广泛支持海盗行为的社会经济基础是什么呢?鲁滨孙漂游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认为18世纪初叶的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众消费社会,从棉花、大米到胡椒、可可再到糖、烟草,英国是个生活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度,消费量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英国对世界的依赖程度更大。弗格森由此得出结论:大
4、英帝国是建立在对糖、咖啡因和尼古丁的狂热需求之上的。1600年伊丽莎白一世授权成立了英属东印度公司,从此,英国人能够在政府的垄断政策保护下,汇集所有的资源得以进行大规模、高风险的冒险事业。仅凭海盗抢掠和商业发展,建立大英帝国的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其先驱葡萄牙、荷兰等国的兴衰就是明证,英国还借助了殖民统治的力量。17世纪初叶到20世纪50年代,大约有2000万人离开英伦诸岛,到海外谋生,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绝后的人口大迁移。从北美、到亚洲、再到澳洲,英国拥有辽阔的世界版图,成了每天二十四小时都能见到太阳的国家。另一方面,随着各殖民地的开垦与发展,劳动力变得日益紧张起来,贩卖非洲黑人成为解决问题
5、的主要办法。在1662-1807年间,英国人的船只把近350万非洲人运送到了“新世界”。今天我们很反感黑奴贸易,可那时候在大多数人眼里只是一个经济主张,贩奴只是“上流社会的职业”而已。英国人的大规模出走改变了世界,将各个大陆的主导人种变成了白人,同时黑人成为供其驱使的奴隶。到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野心更大,他们不仅梦想着统治世界,还要救赎这个世界,各种非政府组织的传教协会在这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教化异教徒是一项危险的工作,一批批年轻强干而又充满理想和利他精神的传教士漂洋过海,来到自然、文化和生活完全不一样的新世界。为了传播上帝的福音,许多人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在相对落后的非洲等地传教困
6、难主要来自于自然的因素,而在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亚洲许多地方,还有来自于人的观念。传教作为对外殖民活动的组织部分有力地传播了大英帝国的影响,推动着全球化的发展,弗格森借用他人的话说:“万能的上帝引领我们将一个又一个国家纳入他的看护”。以最多的1931年的数据来说,英国在印度人口只不过占印度总人口的0.05%,其中文职人员只有4000人,如何管理拥有3亿人口的印度呢?归纳起来看,在“天之骄子”一章里弗格森强调了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英国各殖民地政府精简运作、廉洁高效。1858-1947年间,印度的合同文员不超过1000人,非洲12个殖民地的管理骨干阶层也只有1200人,马来岛文员220人就已经是冗
7、员了。第二,工业革命所产生的新技术极大地便利了大英帝国对世界的统治。蒸汽船航线、铁路网和电报线是19、20世纪世界最重要的三大网络,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世界缩小了,控制也更容易了。第三,努力依靠各殖民地亲英的精英阶层,来构建一个更加庞大的底层的官僚机构,而培植精英阶层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英国文化的教育。虽然那些受过英式教育的新精英阶层内心有某种程度的民族情结,不时与“东家”有矛盾冲突,但他们实际上还是大英帝国在印度所真正依靠的中坚力量。当19世纪末印度在英国殖民体系中地位下降时,英国人又瞄准了非洲大陆。到20世纪初年欧洲人瓜分非洲时,英国人独得三分之一。此时,大英帝国最鼎盛时代到来了,总面积300
8、0多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25%,统治4亿多人口,占世界总人口1/4。弗格森认为维多利亚统治后期,大英帝国之所以能够大规模扩张,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金融和武力的结合。武力征服殖民地人民的肉体,投资又给殖民地经济输血,在英国的影响下,世界上大部分经济体接受了自由贸易观念,而英国人所创造的金本位制就成为了自由贸易体制的骨骼。金本位制说白了就是英镑本位制。弗格森强调了20世纪初人类在三个方面表现出现代化的趋势,即全球市场出现、军事和工业相辅相成的发展、大众媒体的发展。进入20世纪,大英帝国遇到了多方面的压力和冲击,早在1892年还是一名中学生的丘吉尔就曾预言英国将陷入一场无法想象的战争。关于大英帝国
9、的崩溃,弗格森反对用“反殖民地化”理论来解释,他认为致命的威胁来自于其他帝国。1940年在丘吉尔无与伦比的领导下,大英帝国与邪恶的希特勒帝国孤军作战,最后,为了阻止德国人、日本人和意大利人建立它们的帝国,英国人不惜放弃了自己的帝国。弗格森言下之意,大英帝国是为捍卫自由主义而倒下的,她所付出的牺牲足以洗清她曾经犯过的罪恶,理应得到当代新帝国的敬意。自古以来,世界历史上好像就不缺乏帝国,古代的如罗马帝国、唐帝国、蒙古帝国,近代的如西班牙帝国、法兰西帝国、德意志第三帝国,把自称的和他称的帝国加到一起,屈指肯定难数。上面列举到的那些帝国为什么都没能像大英帝国这样,有效地促进全球化的大发展呢?深度阅读帝
10、国一书,本人发现大英帝国在对外扩张的条件、方式和内容方面,与之前的帝国有继承更有发展。英国最初参与海外贸易和扩张的时候,直接学习了先辈们海盗抢掠和占领移民据点的方式,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阅历增长,大英帝国日益显现出自己的特色,而正是这些特色极大推进着人类横向的全球化和纵向的现代化。大众消费 与大众消费相对应的是贵族消费。中国大明帝国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后期逐渐转向发展对外关系和朝贡贸易,从第四次远航开始,郑和船队的贸易范围和数额不断扩大。明史上记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郑和自谓:“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唯恐弗逮。”但问题是随郑和船队回
11、来的珍珠玛瑙、奇禽异兽等,主要供皇帝及其家族享受,只有部分香料、药材等行销民间,简言之,郑和的远洋航行并未能带动广泛的大众消费。而大英帝国则完全不同。到18世纪时,随着圈地运动后农业的发展、海外事业带来的利润和工业革命,国民收入不断增强,那些原本只是富有精英家庭珍藏的物资逐渐成了平民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比如糖、咖啡、茶、烟草、印度的纺织品等。莎士比亚在无事生非中提到当时的英国人喜欢逛时装店的情形,“流行的衣服永远比人们能穿破的要多”。英国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大众消费的国家,大众消费当然会带动大众航海和大众移民。工业革命 英国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先驱国家,哈格里夫斯制成第一部被称为“机器”的珍妮纺纱机
12、,瓦特通过改良使得蒸汽机成为广泛运用的强大动力,史蒂芬孙制造第一部蒸汽机车,约翰等人第一次在多佛尔海峡敷设了海底电报线路,英国船厂建造了20世纪初年最豪华的游轮泰坦尼克号,就英国的发明创造找出数个第一并不是什么难事。理所当然,英国从中得到了利益回报。“君子性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从18世纪末开始,借助于蒸汽和钢铁的力量改变了世界经济和国际力量的平衡,英国作为新技术的先驱全面超越了它的对手,在推动全球化发展方面起到了其它任何帝国无法达到程度。自由主义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世界史的观点看,英国革命的主要意义在于确定并贯彻了自由主义的原则,这是很有见地的一种认识。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得随意提高税收
13、,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新教徒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可以置备适量武器。威廉国王接受了权利法案,实际上就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经济、政治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的自由主义的原则。到了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的观念在英国得到更深刻、更广泛地传播。1776年亚当斯密提出“劳动价值论”,明确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主张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及劳动、资本和其它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自由主义开始成为英国主流思潮。英国又通过商业谈判促使世界上的大部分经济体接受了自由贸易,1824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征收平等的关税,1860年英法签订自由贸易条约,消除贸易壁垒。自由主义作为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标志着资本
14、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自由主义好像是英国人手的一把利刃,将原来分隔世界的那张无形的网撕得粉碎,又好像是一面旗帜引领着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凯歌猛进。弗格森认为迄今为止,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或组织在促进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方面比19-20世纪的大英帝国做得更出色,也没有一个国家或组织比大英帝国更热衷于向全世界强行推广西方的法律、秩序和统治模式。帝国一书中记述到伦敦传教士协会在南非地区的库鲁曼曾建过一个模范教会,这里就像一个小巧的苏格兰村庄,茅草屋顶的礼拜堂,白色的小屋和红色的邮箱,人们的信仰、穿着、卫生和建房习惯都发生了改变。透过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悟出大英帝国推动下的全球化的最大特点,实际上就是全球英国化:英语成为人际交流的工具,英镑成为商品交换的中介,自由主义成为社会交往的准则。“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大英帝国已经逐渐消逝在历史的云烟深处,但是人类好像还很难摆脱“帝国”思维模式的纠缠,弗格森的表达就是确切的注脚。“无论是好是坏,是圣洁还是污秽,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世界,从很大程度上说就是大英帝国时代殖民统治的产物。问题是,我们是否应该另辟蹊径,找到一条不这么血腥的现代化之路?”“帝国并不可爱,但所有的替代方案现在看来都更糟。”我很反感弗格森的弦外之音,但又不能不承认,当代简单的民族主义很难抵挡全球化的进程,经济渗透、武装侵略和自由主义仍将以新的面目被当代新帝国所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