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综合检测卷(A)(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下表是19711995年全球遭受自然灾害的年均人数(单位:万人),读图和表,完成12题。比较项目地震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火山爆发死亡1.911.277.360.10受伤2.632.0700.03受影响168.836 004.136 069.269.43无家可归23.76324.142.271.51合计197.136 331.616 078.8911.071.对人类生命构成威胁最大和突发性最强的自然灾害分别是()A.干旱灾害地震 B.洪涝灾害火山爆发C.洪涝灾害地震 D.火山爆发地震2.能给人类带来一定资源的自然
2、灾害是()A.地震 B.火山爆发 C.洪涝灾害 D.干旱灾害解析:第1题,对人类生命构成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死亡和受伤人数最多的,从表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干旱灾害造成的死亡、受伤人数最多;突发性最强的是图中持续时间最短的。地震的突发性最强,不易监测。第2题,火山爆发产生的火山灰可以形成肥沃的土地。答案:1.A2.B倒春寒是指春季回暖过程中由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并对农业生产等造成影响的气象灾害。由于受倒春寒影响,某年年初我国某地茶园遭受重创。结合该地此次倒春寒前后时段逐日平均气温示意图,完成34题。3.该地受这次倒春寒影响的时间是图中的()A.时段 B.时段 C.时段 D
3、.时段4.关于寒潮危害的叙述,错误的是()A.低温会造成农作物冻伤、冻死B.农田病虫害减少C.可以使电力电信设施毁坏D.沿海大风会掀翻船只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倒春寒发生时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图中时段气温最低,且持续时间长,说明此时受倒春寒影响。第4题,农田病虫害减少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因此不属于危害。答案:3.C4.B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5.有人说该河段“富”,也有人说该河段“险”,“富”和“险”分别是指()A.九省通衢地上悬河 B.洞庭湖畔赤壁战场C.鱼米之乡九曲回肠 D.黄金水道险滩密布6.历史上,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因素是()A.植被稀少和流水作用
4、 B.地势平坦和流水作用C.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D.地壳变动和人类活动7.现在该段河道已基本稳定,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修建了荆江大堤大量采挖河沙进行河道的裁弯取直减少农业灌溉用水建设防护林工程建设三峡水利工程A. B. C. D.解析:第5题,该河段是长江的荆江段。荆江段有两大特征,一是该段为地上河,二是该段河道弯曲。荆江段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网稠密,是鱼米之乡;该河段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险。第6题,地上河易决口是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原因,地上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大量沉积。第7题,大量采挖河沙易使河道堤防崩塌;减少农业灌溉
5、用水会使得河道水量增大,同时会影响该地的农业生产。答案:5.C6.B7.D地震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下图为汶川“512”大地震等烈度线分布图,图中城市在抗震救灾中都发挥了各自的服务功能。读图完成89题。8.关于此次地震烈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以汶川为中心呈同心圆状递减B.以汶川北川为中心向周围递减C.由汶川向西南的变化幅度小于向东北的变化幅度D.重庆、西安两地均未受地震影响9.抗震救灾中可以利用遥感技术()A.为救援车辆定位、导航B.对救灾物品进行跟踪管理C.提供灾区实时影像资料D.确定人口伤亡数量解析:第8题,根据等烈度线的形状和数值看,本次地震烈度以汶川北川为中心向周围递
6、减,而不是同心圆;重庆、西安两地受地震影响,只是烈度相对较小。从等烈度线的疏密变化看,由汶川向西南方向较为密集,向东北方向较为稀疏,因此向西南的变化幅度大于向东北的变化幅度。第9题,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提供灾区的实时影像资料。为救援车辆定位、导航,对救灾物品进行跟踪管理,应运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确定人口伤亡数量,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答案:8.B9.C灾害损失率是指受灾区域各类财产的损失值与灾前(正常)值之比,下图是我国某年灾害损失率()等值线图,读图完成1011题。10.我国该年份的灾害损失率()A.东部沿海地带数值低,最主要是因为灾害少B.中部地区数值高,最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C.西北地区
7、数值低,最主要是因为抗灾能力强D.青藏地区数值低,最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11.能有效降低我国中部地区灾害损失率的措施是()A.开展寒潮、台风等气象灾害的防治B.加强旱涝灾害的监测预防治理工作C.全面治理水土流失、泥石流灾害D.发展经济,提高国内生产总值解析:第10题,东部沿海地带数值低,是因为抗灾能力强;中部地区数值高,主要是抗灾能力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数值低,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灾害损失较小。第11题,加强旱涝灾害的监测预防治理工作,能有效降低中部地区的灾害损失率。答案:10.D11.B读华北海河某支流流域图,完成1213题。12.下列不属于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的是()
8、A.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 C.水库较多 D.支流众多13.若图示区域雨季正常时间出现,则下列有关该区域洪涝灾害危害的叙述,错误的是()A.淹没村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B.淹没耕地,造成冬小麦减产或绝收C.冲毁公路、铁路,导致交通中断D.冲毁供水、供电设施,导致停水停电解析:第12题,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降水集中于夏季;支流众多,上游来水量大。水库多不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第13题,图示区域雨季正常出现时间为7、8月份,此时该区域种植的冬小麦早已收割,故不会造成冬小麦减产或绝收。答案:12.C13.B2018年9月16日17时,台风“山竹”在广东省台山市海宴镇登
9、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45米/秒,相当于162千米/小时),中心最低气压955百帕。读台风“山竹”移动路径图,完成1416题。14.该图像利用的技术主要是()A.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雷达技术D.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15.遥感技术在台风监测中的优越性有()展现台风形成过程发现台风中心估计台风移动方向估计台风的强度A. B. C. D.16.气象卫星设备中接收强风信息来自()A.电磁波 B.地面温度 C.红外线 D.可见光解析:第14题,该图像利用的技术有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第15题,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展现台风形成过程,
10、发现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台风移动路径、方向等。第16题,气象卫星设备中接收强风信息来自电磁波。答案:14.D15.C16.A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读某地区不同年份地理环境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从1965年到2010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2)甲、乙两图中地表环境稳定程度较高的是,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原因是什么?(3)若图乙中发生里氏7.0级地震,东西两岸易损程度高的是哪岸?阐述判断依据。(4)图乙中要减轻自然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全面提取图中信息。森林破坏地理环境稳定性下降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城市建筑规模扩大地震易损程度高。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
11、当改变及进入高风险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危害程度增大。针对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答案:(1)林地变成城市用地(建筑用地)和耕地。(2)甲洪涝林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洪水加剧。(3)西岸。建筑用地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4)植树造林;完善排水系统,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提高城市建筑物的抗震强度,降低易损性;迁出洪水高风险区的居民,加强抗灾减灾教育,加强救援立法,“缩小”灾情。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2019年3月29日14时3分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北纬22.85,东经101.83)发生里氏3.0级地震。材料二我国局部地区地震带、泥石流分布图。(
12、1)由材料及图可看出,云南所处的西南地区地震频发,试分析其原因。(2)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导致这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在山区,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会导致(地质灾害)日趋频繁,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会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 (4)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增高的原因是什么?解析:第(1)题,我国西南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间相互碰撞挤压,构造运动强烈。第(2)题,我国西南地区地形陡峻,岩石破碎,夏季降水集中,多
13、暴雨,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第(3)题,在山区人类活动改造环境时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第(4)题,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增高。答案:(1)该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的交界地带,构造运动强烈。(2)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易发生滑坡;夏季多暴雨,促使泥石流灾害频发(3)泥石流滑坡(4)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导致人口分布集中,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不断增高。19.图甲示意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图乙示意福建省台风年总降水量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甲 乙(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2)说明福建省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严重的原因。答案:(1)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年际变化大。(2)为台风频繁登陆区,狂风暴雨,易引发风暴潮、洪涝等;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经济发达,造成严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