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龙海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85280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龙海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福建省龙海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福建省龙海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福建省龙海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福建省龙海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福建省龙海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福建省龙海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福建省龙海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卷一、选择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组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当时A.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 B.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2. 在甲骨文中,“德”字左边是表示路口或行动的符号,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上有条垂直线,意为行动要正,目不斜视。如图西周铭文的“德”字多了一个心字底,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易经中“君子进德修业”的“德”指道德

2、、品行。德字的嬗变可用于研究A.绘画艺术的起源 B.官府垄断教育的状况C.儒家思想的渊源 D.秦朝统一文字的原因3. 墨子非命曰:“今也,农夫之所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日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材料真实具体地记述了当时农民A.为秦统一提供重要物质条件 B.简要总结生产经验和技术C.为了吃饭而艰苦劳动的情景 D.成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势力4.“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3、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5.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A.农业经济相对发达 B.战争导致经济衰落C.盐铁官营阻碍进程 D.内乱加剧政局动荡6.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表时期议题理据内容汉文帝民政议可以佐百姓之急灾异阴阳不调,日月薄蚀,年谷不登,大遭早蝗饥馑之害,谪见天地,灾及万民汉武帝礼法议尊宝鼎祥瑞今鼎至甘泉,以光润龙变,承休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汉光武帝人事议郡守不宜频更灾异六年有日食之异A.民

4、间迷信思想的盛行 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 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7. 有人绘制了中国古代四个朝代的中央机构示意图(如下),其中首体现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是A B C D 8.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其中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 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 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9.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97年

5、)六月一日敕:“诸坊市邸店,楼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勒百日内毁拆。至九月二十日,京兆尹严郢奏:坊市邸店旧楼请不毁。”这表明当时A.城市的实际区域逐渐向城外扩展 B.城市空间向立体化方向发展C.城市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出现突破 D.政府拆除城市违章建筑进展顺利10.唐规定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区,其管辖很大程度上有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由此可知,唐朝时期A.外贸发展瓦解国内坊市制度 B.蕃商已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C.朝廷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 D.设置蕃坊可有效减少社会

6、矛盾11. 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古代宫延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这反映了宋初时期太祖朝太宗朝曲宴记载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太平兴国九年,太宗“诏宰相、近臣赏花于后苑”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雍熙二年“诏辅臣、翰林、枢密直学士宴于后苑开宝九年,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辞行前“宴于长春殿”淳化三年,太宗率近臣和馆阁学士登秘阁“观书” “赐从臣及直馆阁官饮”A.边患问题得以解决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D.崇文抑武局面形成12.宋史载权臣吕惠卿之弟温卿以不法闻,大理正张近受诏治理,哲宗皇帝谕之曰:“此出朕命,卿无畏惠卿。”张近对

7、曰:“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材料体现了宋代A司法实践中官员的法治意识 B.司法事务独立于皇权之外C.理学坚定了司法官判案立场 D.礼法合一的传统受到破坏13.下表为历史典籍中关于宋代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宋代出处记载内容续资治通鉴长编普(宰相)尝以隙地私易尚食蔬圃营邸店,夺民利续资治通鉴长编鲁宗道为谕德(官职)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续资治通鉴长编敏中(参知政事)因密使吏访其贼,吏食于村店宋史街道卒除道,侵子融邸店尺寸地至自诣开封府诉之A.社会习俗受商业冲击彻底改变 B.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作出重大调整C.商品经济较前有了明显的发展 D政府官员经营商业使社会矛盾激化1

8、4.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引用宋人庄绰鸡肋编中的“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的史料,得出宋代出现“燃料革命”的结论,并以此为据,认为宋代处于资本主义的起点。这一研究A.为中国学者研究宋史提供新的史料 B.可以说明宋代若干进步的经济现象C.引用了确切的史料但结论有待考证 D.构建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理论框架15. 程颢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官后曾作秋日偶成一诗,其中写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被后人评价为“言穷理精深”。此诗作的特点是A.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B.表现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气度C.在“格物”中贯通明“理” D.叙事抒情相结合,针砭

9、时弊16. 南宋李唐的村医图绘一乡村医生在田边为患者治病,救护及围观者紧张的神态,跃然纸上;李嵩的货郎图描绘了一群妇女儿童被货郎担所吸引的生动情景。他们的绘画A.体现了文人墨客的情趣 B.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C.反映了唐宋社会的变革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17.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18.下表为中国古代有关水利制度的记载。

10、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记述内容出处南阳太守召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汉书召信臣传凡水有灌溉者,水碾不得与争利,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大唐六典河渠令诸以水溉田,皆从下始,仍先稻后陆宋庆元条法事类若有违反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元朝洪堰制度A.历代王朝重视水利的兴修 B.封建官吏控制水权盘剥百姓C.古代水利立法开始于汉代 D.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的管理19. 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

11、示。这从本质上说明 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 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 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 D.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20.明朝规定入内阁大学士者既有“格心之学”,又有“济世之才”,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据此可知,明代内阁A.有助于规范君主执政 B.确保了中央的决策正确C.受到了陆王心学操控 D.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21.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机构职能主要表现理藩院管理对汉族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

12、家族的保护军机处控制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这说明清朝A.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 B.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C.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 D.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22.福建浦城仙霞古道号称“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是唐朝以来浙、闽间的商旅要道,宋元时期渐趋衰落,明清时期转为兴盛。这源于A.闽浙赣三地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手工工场的出现推动南北交流C.明清时期沿海地区倭患的严重 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措施的影响23. 下表为我国古代主要农学著作统计简表。这反映出我国时间主要农学著作战国神农野老秦汉魏晋南北朝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隋唐两宋耒耜经农书耕织图元

13、明清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授时通考A.农业生产不断发展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C.农学研究最为突出 D.农本思想日益完善24. 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经商。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这表明A.传统四民社会加速瓦解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削弱C.理学义利观正受到冲击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第25题20分,第26题12分,第27题20分,共52分)25.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

14、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

15、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人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6分)(2) 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10分)(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我们看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对此需要做具体分析。如果没有这样的体制,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无从谈起。

16、中国的君主集权制度曾经对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形成过一定的制约,更加重要的是,这种体制有利于雏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其中的科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古代有法制,缺少法治。君主把法制作为治民治吏的一种手段,自己则凌驾于法制之上。正因为如此,同一个制度体系,在不同的君主手里,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乱,有天壤之别,反映出人治的弊端。 摘编自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依据材料并结

17、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与中华文明发展”,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2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18、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材料二 理学在中国哲学的诸多历史发展阶段中是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因为它吸收了以往的思想特别是佛、道二家的理论,在对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把握和体证上,都比前代更为深刻,特别是由于科举的推动,理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俗世性。其中,王阳明的诗句“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更是典型地表现了理学“超越性”特点。它从关怀、体证作为宇宙和人性本原的超越性出发,着眼于追求超越的过程中精诚、热情与勇气的培养,对社会中坚力量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修炼和人格塑造,所起作用很大。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这种品格,对克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

19、,纠治人类社会的诸多弊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学智宋明理学中的“终极关怀”问题(1) 据材料一,指出“二程”和朱熹所构建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儒学发展影响。(6分)(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原因。联系王阳明的心学,谈谈你对“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这一诗句的理解。(10分)(3)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理学在个人“修身”和国家“治国”上的积极作用。(4分)历史答案第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345678910BCCCCCBDBC11121314151617181920DACBCBDDDA21222324BDAC二、非选

20、择题(第25题20分,第26题12分,第27题20分,共52分)25.答案:(1)变化: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任答3点得6分)。(2)国内因素:中国手工业品精美畅销;明政府开放海禁(4分)。表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任三点得6分)。(3)说明: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4分)。26.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但明清时期,延缓了向近代文明的转变。阐释: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君

21、主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官僚政治(士人政府)冲破了贵族血缘世袭,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科举制度保证了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及各阶层的流动。明清时期延缓了其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人治弊端更加暴露,造成体制僵化,妨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未能主动融入工业文明潮流,使近代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12分)27.答案:(1)内涵:把封建伦理纲常抽象化为“理”,强调“存天理,去人欲”。(“性即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2分)影响:使儒学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并发展成为国家哲学(官方哲学)(4分)。(2)原因:吸收佛道思想;科举的推动;北宋科技发展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助推了封建士大夫对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深层思考;儒学的哲学化、思辨化(任答3点得6分)。理解:“理”存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是与生俱来的,须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4分)。(3)积极作用:约束个人行为,修炼精神品格,塑造理想人格;成为官方哲学,维护专制统治,塑造中华民族性格(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