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时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1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2明治维新:(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3戊戌变法:(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1俄国农奴制改革:(1)俄国农奴
2、制改革的背景、目的;(2)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及评价。2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内容及历史影响。3戊戌变法:(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内容及影响;(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4)戊戌变法的启示。 ,俄国农奴制改革(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1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工人农民运动;十二月党人起义等)。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4军事上: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社会危机。5危机面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选择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二)改革
3、具体内容及评价改革领域改革内容改革影响废除农奴制法令的内容农民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农奴获得了解放;同时农民代价沉重,引发严重暴动可通过赎买获得一份土地司法改革,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废除旧的等级法院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仍保留农奴制的烙印仿效英、法实行公开陪审制地方自治选举产生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保证资产阶级在地方机关中占据主导地位;促进发展城市建立城市杜马(三)评价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2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3局限性:自上而下的形式导致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 ,明治维
4、新(一)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1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2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天皇也想利用倒幕力量恢复统治地位,幕府面临统治危机。3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中。4前提:以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及新兴地主等为主体的倒幕派与部分大名废除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二)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1政治:彻底废除旧政治体制(1)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3)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经济:实行“殖产兴业”政策。先是大力创办官营企业,后又扶植私人资本主义,推动资
5、本主义经济发展。3军事:发展军事力量,实现富国强兵(1)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2)培养高级军事人才。(3)建立近代化海军。(4)扶植军事工业。(5)建立近代警察制度。4实行文明开化,用西方文明改造日本封建文化(1)教育改革:整顿旧的教育机构,建立三级近代学校体制,创立专业技术学校,推行军国主义教育。(2)传播改革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提倡自由主义和欧化主义。(3)改变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中的陈规陋习,进行“欧化”运动。(三)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1积极影响(1)使日本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2)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政体。2消极影响(1)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
6、形成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近代天皇制。(2)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给他国特别是亚洲邻国带来巨大损失。 ) ,戊戌变法(一)历史背景1国际环境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2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危机。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1)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2)康梁维新思想主张内容: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宣传方式: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
7、刊。(二)百日维新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3主要内容(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3)军事:裁汰绿营,用西法训练军队。(4)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4结果:失败(1)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2)原因 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强。 维新派采用的方式及手段有误。5历史影响(1)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
8、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 ,俄国农奴制改革19世纪中叶,实行农奴制的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国内矛盾丛生且不断激化。为缓解统治危机,缓和矛盾,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从而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推动了俄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思想观念等各方面的近代化历程,但同时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角度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与评价提示:(1)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2)评价进步性:a.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b.农民获得一块份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
9、系,促进改革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带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局限性:a.不彻底性:保留了农奴制的一些残余,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b.掠夺性:高额赎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c.欺骗性:改革后农民的土地贫瘠且数量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角度 俄国农奴制改革(2011山东文综,33)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
10、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点拨第(1)问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依据教材内容回答即可;第(2)问则体现一定的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自然有所区别,农民“愁容满面”“怨声”不断,地主则认为农民不再受奴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是对农民的一场剥夺。答案(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
11、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若认为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若认为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若认为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1阅读图片,回答问题。亚历山大二世给俄国带来的“文明”。这幅漫画形象地说明了改革的局限性,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的反对者流放到西伯利亚。(1)图片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历史现象?这一现象涉及到哪些领域?(2)图中“文明的火炬”指
12、的是什么?“到西伯利亚”又说明了什么?(3)如何认识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答案(1)现象:政治的缓慢变革。领域: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2)“文明的火炬”指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到西伯利亚”说明沙俄仍是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挑战都会受到压制,形象地说明了改革不彻底,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3)1861年改革是由农奴主阶级进行的,所以很不彻底。它没有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由于农奴制残余,经济发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劳动人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
13、和压迫。 ,日本的明治维新从过程上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中下级武士为首的倒幕派推翻幕府封建统治,为改革扫除障碍;后一阶段,在天皇领导和政府的大力扶植保护下,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求知识于世界”,除旧布新,倡导“文明开化”。 角度1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提示:(1)内因直接原因是幕藩体制的腐败。在幕藩体制下,内部等级森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下层武士日益贫困,这些都发展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决定性的原因是封建社会内部离心力量日益强大。根本原因是执行了符合国情和时代潮流的政策,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故改革取得了成功。(2)外因良好的国际环境。当时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反封建主义、反殖民主义的
14、斗争牵制和削弱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使明治维新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加快了明治维新成功的步伐。角度2 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历程中的影响提示:(1)进步性:经济方面: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加快了日本经济的近代化,日本逐步发展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政治方面:1889年,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文化方面: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军事方面:建立了一支近代化军队,军事实力得到增强,为摆脱民族危机和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对外方面:废除了不平
15、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并跻身世界帝国主义国家行列。(2)局限性: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形成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近代天皇制。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给他国特别是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角度 日本和欧洲改革的差异(2011福建文综,41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4天皇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6天皇裁可法律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11天皇统率陆海军。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材料二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16、。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国家其他部门官员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普鲁士宪法(1850年)(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力差异。(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点拨该题考查不同国家相同政体间的差异。第(1)问主要内容要严格依据材料内容进行总结,注意同类信息的合并和语言的简练,权力的差异要从大小上进行比较;第(2)问评析要从日本体制的特点和对外政策的影响入手。答案(1)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在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统率陆海军。天皇权力至高无上;英
17、国王权受限制。(2)日本虽确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军国主义道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灾难。2阅读下列材料:19世纪70年代以后反映日本社会发展状况的有关图片请回答: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日本政府为实现“脱亚入欧”(即脱离落后的亚洲,进入先进的欧洲引者注)的目标而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答案措施: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改革学制,实行义务教育;实行君主立宪,确立近代天皇政治体制。作用: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
18、变),实现了国家富强,摆脱了民族危机。 ,中国戊戌变法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但最终在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镇压下失败。 角度1戊戌变法的特点提示:(1)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19世纪末发动的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改革运动。(2)戊戌变法是在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只是寄希望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领导的政府,
19、对帝国主义还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政治改良运动。(3)戊戌变法昙花一现,但它是一场资产阶级初步进行社会制度变革的尝试,同时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角度2戊戌变法的性质、目的及失败的原因提示:(1)从性质上看,既是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性。(2)从目的上看,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3)从推行过程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4)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5)从失败原因看: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主观原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
20、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角度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011浙江文综,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夏衍懒寻旧梦录材料二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
21、关系史(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第(1)问,据材料可知,在同样消息闭塞的情况下,戊戌政变无人知晓,而皇帝和太后驾崩的消息却能家喻户晓。这说明戊戌变法只是在当时社会的上层开展,严重脱离了下层普通百姓。第(2)问,“皇帝的方向”实际上是考查改革的目的,即:救亡图存,变法图强。“好心肠扼杀了进步”在材料中指的是: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维新派工作经
22、验不足,贪多求快,急于求成,结果欲速则不达。答案(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2)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3阅读下列材料: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
23、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解析第(1)问结合戊戌变法的失败分析其含义,戊戌变法未能改变旧制度而失败,因此,改革必须打破旧制度才能成功;失败原因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等方面考虑。第(2)问结合明治维新打破旧制度的措施分析。答案(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5年5考)俄国农
24、奴制改革第一层级考情感悟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属于课标、考纲的重点内容俄国农奴制废除的必要性、改革前后农奴地位的变化、改革的影响以及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成为考查的主要方向山东、江苏、上海、宁夏在此处命题,其中山东在此出现两次命题第二层级深层探秘从历史角度: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资本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建立了相应的司法体系,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但没有改变封建专制政权的阶级实质,没有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现实角度: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国家才可以发展,潮流是不可以逆转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只有两者处于同一位置,国家才可以发展【考向预测1】
25、 俄国农奴制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一位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列宁则指出:“臭名远扬的解放是对农民的无耻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同时他又说:“1861年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完成的转变。”材料二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俄国惨败,由此导致了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1905年革命,对此列宁评论说:“1861年产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防止不了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1)依据改革的有关内容,分
26、别指出材料一中两种认识的基本依据。(2)为什么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防止不了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答案(1)前者的依据:颁布解放法令,使农奴成为自由人。后者的依据:农民必须通过“赎买”才能获得土地,没有满足农民无偿获得土地的要求;农奴的“解放”和“赎金”使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获得了一定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1861年改革后沙皇专制制度依然存在,落后的农奴制残余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仍然面临着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5年7考)日本明治维新第一层级考情感悟明治维新是一场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属于课标、考纲的重点内容明治维新的近代化
27、措施、历史评价以及与戊戌变法的比较是近几年的常考点江苏、福建、山东、安徽在此处命题,其中福建五年两次出现第二层级深层探秘从历史角度: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其改革的不彻底性成为亚洲和平的一个威胁从现实角度:中日一败一胜的结局让我们认识到:坚持改革政治制度;进一步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加强民族团结【考向预测2】 明治维新的内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日本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材料二
28、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明治政府在土地制度方面作了什么改革?有何意义?(2)材料二反映出明治政府的哪一政策?答案(1)实行按田亩征收地税的新的赋税制度,废除原有的田地贡纳的办法,承认了农村中出现的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2)殖产兴业。1(黄冈中学练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铁产量和棉纺织业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
29、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与图三之间的关系。(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试结合1861年改革的内容分析其原因。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实质是考查克里米亚战争与1861年改革的关系。第(2)问考查1861年改革的影响和积极作用。注意要先从材料中归结出说明的问题,然后再分析原因。答案(1)图一反映的是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暴露了农奴制的危机,图二反映的是农奴制的存在导致了俄国经济落后,它们引发图三以“二一九法令”为主要内容的俄国农奴制改革。(2)说明:俄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贵族地主掠夺了大量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满
30、足了工业发展的资金需要。2(丽水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嘉永年间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美国人跨海而来”指什么事件?“这把烈火”的含义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
31、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是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的?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通过材料一“美国人跨海而来”可知是黑船事件;第二小问可从日本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分析。第(2)问实际上问的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回答即可。答案(1)美国通过黑船事件打开日本门户。日本民族强烈要求学习西方文明,摆脱落后境况;强烈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2)“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建立新式军队,实施富国强兵。3(江苏苏锡常镇四市调
32、研)戊戌变法后,康有为“八年于外,列国周游熟考中外之故,明辨欧华之风,鉴观得失之由,讲求变革之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而为人所弱,或分乱久矣。全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英国之政,是自然积化,非仿效而得。病症不同,不能用一方。材料二凡万国政俗之初更,志士学人阅历必浅,既寡书传,又未亲游,但愤于积弊,耻于国弱,发愤太过,张脉怒兴,故未及深思,轻为举发。故皆先行破坏而后徐图建设之功。忧虑强邻四逼,不能容我从容图治也破
33、坏甚易,建设甚难,大火随风不知所底,其不至亡国者幸耳。材料三欧美新世界,固非一人之功,然华忒(瓦特)之力,实可谓八九分也。电尤物质之至精新者,精于电者尤强。科学实为救国之第一事,宁百事不办,此必不可缺者也。今为物质之世界,精于物质者强。方今新世界之争胜,非以其哲学也,以其物质也。物质大盛者强,物质不强者弱,故我国之专门工学尤要矣。材料四物质学者在理财,理财之本,又在官制,官制之本,在人民自治。此为今日救中国第一政。上述材料均选自康有为遗稿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康有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四,康有为反思后提出了哪些救国的新主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材料二中的“故未及深思,轻为举发”等进行概括。第(2)问主要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答案(1)不顾国情照搬西方政体;低估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缺乏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2)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实行公民自治。高考资源网w w 高 考 资源 网